人的一生,有70%以上的时间做着与职业相关的事情,因此职业成功是人生成功的关键,工作幸福是人生幸福的源泉。而当今社会又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竞争无处不在,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如果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大学生就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而认识职业生涯,是大学生提升自我、实现理想、体现生命价值的第一步。
第一节职业生涯与人生发展
一、职业
职业(vocation &profession)是社会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形成而逐渐产生的,至今已经细分为数千种甚至数万种。职业既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经济行为,还是人们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手段,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一)职业的定义
“职业”是一个范围十分宽广的领域,准确把握职业的概念,是正确制定个人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前提条件。在英语中,“vocation”一词是由拉丁文“vocare”转化而来的,意为由神感召而得到的圣职,这与人们认为劳动可以赎偿“原罪”、恢复神圣和谐的世界的宗教理念有关,因此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从词义学的角度分析,职业一词由“职”和“业”二字构成。所谓“职”,包含着社会职责、天职、权利和义务的意思;所谓“业”,包含着从事业务、事业、事情、独特性工作的意思。因此,“职业”一词反映了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人与社会互动的范畴。从社会角度而言,职业是指为了谋生和发展从事的相对稳定、有收入的、专门类型的社会劳动。从个人角度而言,职业则是指个人扮演的一系列工作角色,是个人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二)职业的特征
1.目的性
职业活动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生活来源,也就是取得赖以生存的物质或现金报酬。
2.社会性
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对于个体来讲,职业要人来承担,人从事了某种职业,也就参与了某种社会劳动,同时也承担了某种社会角色,因此要尽一定的社会义务。对于社会而言,职业具有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运转,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功能。
3.技术性
每一种职业对于从业者都有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同时个人可以通过某种职业劳动岗位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
4.稳定性
职业往往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形成的,并具有一个相对较长的生命期。
5.规范性
职业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
二、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职业指导等概念都是从英文翻译而来的。1925年,清华学校庄泽宣教授编写了《职业指导实验》一书,首次使用了“职业指导”这一概念,开创了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先河。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开始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一般使用职业指导、就业指导概念,近年来又出现职业生涯概念,并随之产生了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一)职业生涯的相关概念
1.生涯
“生涯”一词,最早来源于古罗马,意指“战车”。因此,在西方人的概念中,生涯如同在战场上驰骋竞技,含有未知、冒险、犯难的意思。英文中的生涯(career)具有人生经历、生活道路、专业、事业等含义。从广义方面来看,人的一生,有“衣食住行”这些生活的基本要素,有工作和休闲娱乐的方式,有爱情、婚姻、家庭的经历。这些都是发生在人的一生之中,可以看成是广义的“生涯”。但从狭义方面来看,其核心内容仍旧是职业问题。人的一生,有童年、少年、成年、老年等几个阶段,成年阶段无疑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之所以重要,正因为这是人们从事职业生活的时期,是人生全部生活的主体。因此,人的生涯可以说主要就是职业生涯。
2.职业生涯
西方学者对职业生涯有不同的解释,一般持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1)传统的观点。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职业生涯是一种职业或者一个组织的有结构的属性;另一种观点认为职业生涯是一种个人的而不是一个职位或一个组织的特性。持后一种传统观点的人对职业生涯有三种定义:一是只有当一个人展现出在地位、金钱等方面有稳定或者快速的提高时才构成其职业生涯的“提升的职业生涯观”;二是只有具有专业化的特点,必须获得一个确定的职业或是达到某种社会地位才构成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专业的职业生涯观”;三是强调在与某一职业紧密相关的领域从事一种稳定的职业的“稳定的职业生涯观”。这三种定义都强调了职业生涯的客观性、稳定性,而同时也都忽略了职业生涯的主观性和变动性。
(2)格林豪斯的观点。不同于传统观点,杰弗里·H.格林豪斯(Jeffrey H.Greenhaus)认为职业生涯是“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的、与工作相关的经历的组合”。格林豪斯的定义比较全面,既包含职业生涯的客观性,如工作职位、职责、活动以及相关决策;又包含与工作事件有关的主观性内容,如个人的态度、需要、价值观和期望等。根据这一定义,格林豪斯认为所有的人都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
(3)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美国著名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埃德加·H.沙因(Edgar H.Schein)将职业生涯分为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两个方面。
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项职业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观念、心理素质、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各项因素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别人只能是一个助力,而内职业生涯的各种构成因素一旦取得,就成为别人拿不走、收不去的个人财富。
外职业生涯是指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所经历的职业角色的获取、职业地位的提升以及物质财富的积累的总和。它包括了从接受教育开始,经过工作直至退休的全过程。外职业生涯的发展往往是以内职业生涯的发展为前提的,内职业生涯发展了,外职业生涯自然提升。
3.职业生涯发展与管理
(1)职业生涯发展。职业生涯发展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其职业生涯都会不断向前发展,这里既有横向的迁移变化,又有纵向的晋升变化。职业发展也包含人们的职业需求和期望、职业态度、择业观和价值观的变化。
(2)职业生涯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可以分为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个人的职业生涯管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在职业发展上要达到的高度等作出的规划和设计,并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不断积累知识、开发技能的过程。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各种适合员工发展的职业通道、针对员工职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时的培训、给予员工必要的职业指导等,从而促使员工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二)职业生涯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个人的职业生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独特性
生涯是个人根据其人生规划与人生目标,为自我实现而开展的独特的生命历程,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涯历程。正如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一样,个人的生涯无可替代。
2.发展性
生涯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生涯规划与生涯发展任务。
3.阶段性
生涯的发展过程都有着不同的阶段,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人在不同的生涯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和目标,职业生涯各个阶段之间具有递进性。
4.全面性
生涯以个体发展为中心,包含了各个层面的社会角色。对于个人生涯规划而言,要考虑的点、线、面极为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因此,个人需要正确评估自我能力,长远考虑发展未来。
5.终身性
生涯是人一生中连续不断,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过程。
三、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理论
“没有什么比一个好的理论更加实用。”理论可以指导一个人的行动,帮助其在混乱中找到方向。同样,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能够帮助个体理解自己所经历和所学习知识的意义,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解释和总结相关的信息,并据此作出推测,设定发展的目标。
(一)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
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的特质—因素理论又称人职匹配理论。特质因素论也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1909年,帕森斯在其著作《选择一个职业》中提出了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与发展的焦点的观点。他认为,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体都有与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个体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涉及三个主要的因素:(1)正确认识自己,包括人格、能力、兴趣、资源、限制及其他特质;(2)懂得在不同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优缺点、环境和发展前景;(3)对以上两部分事实的相互关系的准确认知。
帕森斯认为,个人选择职业的关键在于个人的特质要与特定行业的要求相匹配,只有这样,人才能适应工作,得到发展,并使个人和社会同时得益。
特质—因素理论强调遗传、学习、环境和成熟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能力、人格、行为和动机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每种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特征,适合某类具有相近的人格特质的人来从事。而个体差异与职业资料的收集与利用,是该理论的基本特点。在这一背景下,各种心理测量工具得以迅速发展并付诸使用,促进了招聘单位与求职者间的相互了解,也使职业指导(介绍)这一行业得以诞生并迅速发展。
当然,特质—因素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个人特质错综复杂,需求、价值观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很难精确测定;职业千差万别、种类繁多,很难为每一种职业确定所需的人格特质;会忽略人格的动态发展;等等。
(二)霍兰德的类型论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辅导理论家约翰·L.霍兰德(John L.Holland)假设,人的职业选择是其人格的反映,“职业选择反映了人的动机、知识、人格和能力。职业代表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环境,而不仅仅是一些工作职能和技巧”。霍兰德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1)现实社会中的人大多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即实际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与传统型(C)。每一特定类型人格的人,便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
(2)所有的职业环境均可划分为相应的六大基本类型,任何一种职业大体都可以归属于六种类型中的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组合。
(3)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体的人格和所处的环境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根据有关知识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包括职业选择、工作转换、工作业绩以及教育和社会行为等。
与特质—因素理论相比,霍兰德的类型论更注重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注重个人特质与未来工作世界的配合。
(三)金兹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
维塔利·B.金兹伯格(Vitaly B.Ginzburg)是职业发展理论的缔造者。他指出,职业决策是一连串的过程,并非是在某一时刻一下子就能作出“决定”的。职业选择是优化决策,职业选择的实现过程中充满了个人意识与外界条件的折中、调适。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包括现实因素、教育因素、个人情感和人格因素、职业价值与个人价值因素。
根据金兹伯格的理论,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儿童在11岁之前处于生涯发展的幻想期。儿童们对身边的职业,特别是对他们能够看到或接触到的各类职业工作者,如医生、护士、教师、警察、司机、演员等,充满了新奇、有趣的感觉,幻想着长大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在游戏中扮演、模仿各自喜欢的角色。这一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要与机遇,完全处于幻想之中。
(2)11~17岁是生涯发展的尝试期。这一时期人由儿童向青年过渡,并逐步接受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在此过程中,人的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长和变化,独立的意识、价值观开始形成,知识和能力显著增长和增强,初步获得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这一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有职业兴趣,但不仅限于此,而是更多客观地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开始注意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
(3)17岁以后是生涯发展的实现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即将步入社会劳动,能够客观地把自己的职业愿望或要求,与自己的主观条件、能力以及社会现实的职业需要紧密联系和协调起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角色。这一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客观、现实、讲求实际。
金兹伯格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事实上是前期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初就业前人们职业意识或职业追求的发展变化过程,对职业生涯的中后期的关注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