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的时代使命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必然趋势。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内核。当代中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进行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调整文化政策,制订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战略,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方面进行战略竞争的同时,围绕提升文化影响力、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等问题展开了“软实力”的博弈。美国将培育和宣扬“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作为国家战略,推行“人权外交”。新加坡政府以国会法案的形式确定本国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作为文化灵魂的价值观,是影响人们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价值观的功能和作用,是任何法律和制度所不能代替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由一系列主要价值观念构成的思想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是维系国家和民族团结、统一、稳定的核心元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要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够形成广泛共识的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这个核心价值体系,就会失去社会前进的方向,失去共同的理想基础,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一个社会的产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一个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导因。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转向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暂时进入低潮时期,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降低,社会主义的凝聚力遭到破坏。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率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因失去导引而迷失方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的战略选择。文化影响力是国家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力。文化影响力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文化影响力在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中日益显现出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富有独特的魅力,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多样化文明中独树一帜。近年来,中国积极开展文化创新,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产生了一大批富有创新性的文化成果,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尽管如此,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中国经济、政治、军事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以及中国发展理念和模式日益扩大的影响仍然不匹配。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时代伟大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用现代传播手段提升中国文化传播能力,才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扩大国际影响力。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的客观需要。意识形态以其鲜明的导向功能、辩护功能、凝聚功能和动员功能,为社会成员指明前进的目标,激发和调动其前进的动力和热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集中反映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反映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体现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将长期存在,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较量一刻不会停止。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这些斗争进一步凸显了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凝聚力,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获得了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是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要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是凝聚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任何困难、创造美好未来的精神纽带和强大动力。这个共同理想,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要把56个民族、13亿人口凝聚起来,形成民族复兴的强大合力,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习惯、地域等方面的差异,超越阶层、行业、职业、利益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国民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道德水平的需要。一个社会没有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国民经济难以健康发展,综合国力也强大不起来;一个国家没有具备尊重科学、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助奉献、开放进取精神的国民,其综合国力也得不到提升;一个精神缺失、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不可能实现社会和睦、和谐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社会风尚,提升国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平,是提升国家“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华民族是一个源远流长、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和良好素质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的道德思想,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孕育产生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一个开放、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具有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在抗震救灾中凝练的抗震救灾精神,在举办奥运会中提升出的奥运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反映和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其特有的理论力量、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和价值力量,凝聚人、感召人、激励人、鼓舞人。
三、发挥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文化引领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大学作为知识的集中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大学文化建设对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着重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把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作为高校的首要任务。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着重提高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出发,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新情况,思考新问题。用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大学生的爱国力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自觉地把个人追求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中。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使大学生树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并把这种精神转化为学习生活的强大动力。用荣辱观引领大学生的道德风尚,遵循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切实抓好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通过各种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多个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适时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并通过案例教学深化学生的认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开展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切实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文化建设,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大学文化积淀着学校的学术传统和文化精神,凝聚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追求,是学校和谐发展的精神支撑。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具有新的特点,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文化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使大学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沿阵地。大学文化是在大学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大学文化的特征鲜明表现在大学精神上,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独特品质和精神气质,因此,建设大学文化首先要注重大学精神的培育。北京师范大学百余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以对祖国未来和民族命运高度责任感为核心的“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校训和“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弘扬传统,并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大力提倡和鼓励创新精神、敢冒风险、敢为人先的勇气;大力提倡互助合作、公平竞争的品格;大力提倡鼓励冒尖、宽容失败的胸怀,从而营造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活动载体,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一流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