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一本博士论文中[1]看到北美学者有关日本学校中“课例研究”(Lesson study)的研究,联想起曾经见到大陆也有学者以日本经验为名多多少少做过一些介绍,却没有想到居然还走出亚洲,成为美国和加拿大学者研究的对象,而且居然已经有专著出版,如《学的落差》[2]《教的落差》[3]等。意外之余,然后就有些生气,当然是生自己的气——也只能生自己的气。因为既不能责怪日本人进行课例研究,也不能埋怨美国和加拿大学者对日本经验感兴趣。是,与许多中国同行的判断一样,虽然名称各异,这种“课例研究”我们也有,集体备课嘛!活生生地存在于中国庞大的基础教育体系中,每天演绎着新的内容与形式,积累着无数形态各异的资料与素材……而且,又何止学校中的“课例研究”,还有庞大的三级教研组织呢!在大陆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所学校,向任何一位中小学教师询问:你们区(市、县)的教研室负责人姓什名谁?你所教学科的教研员是男是女?你们的教研活动多长时间进行一次?几乎毫无例外,一定能够得到十分明确的答复和滔滔不绝的意见。如果再询问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情况,教师们就更为熟悉,说好说歹,论短论长。
从古至今,人类生存和活动于形形色色的组织制度之中,在任何特定的组织和制度后面,一定存在着某种现实的需要。围绕着新中国基础教育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各级教研组织和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来自不同领域的人曾经发表过各式各样的评论,有褒有贬、毁誉参半、众说纷纭。在我们看来,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教研室是中国基础教育系统中一个特别的组织,教研员是中国教师队伍中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的特殊不是某个地区的地方特色,更不是某些人的喜好偏爱,而是反映着中国基础教育自身的性格和命运。尽管如此,以教研组织和制度为对象而进行比较专门的研究,就其规模和影响来看反差鲜明——教研组织和制度所发挥的实际功能与对它的理论解释比照悬殊。
2008年,我们在“中国学术期刊网”做了一个简单查询,结果大致如下,在1998—2007年间,以“学生”为关键词,有473701篇论文,以“教师”为关键词,有374384篇论文;以“学校”为关键词,有263203篇;以“教研室”为关键词,有2591篇;以“学校教研组”为关键词,有1篇;以“年级备课组”为关键词,有5篇。[4]时至今日,关于教研组织的“本体论”研究极为稀缺,教研制度究竟如何产生?因何存在?根系哪方?在对于这些基本问题缺少起码共识的条件下,有关教研的种种褒贬便难免莫衷一是。
我个人对教研室的认识和情感也经历了复杂的认识和变化。曾经对教研制度充满好奇,也曾经对其存在表示怀疑甚至不以为然。不错,改革开放之初乃至之后一个时期,教研室的各种活动对于恢复正常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功不可没。然而,如今各种教学制度和规范早已建立完善,教师队伍也已经基本合格,有什么理由还需要这样一种“指导教学”的专门机构呢?难道富有经验的校长们没有能力管理学校教学?难道学历合格且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各学科教师无法胜任教学?那些发达国家不是也没有教研室这种组织吗?何况,难道那些形形色色的考试不是大多由教研室组织的?那些五花八门的复习资料不是大多由教研室编写的?随着对中国基础教育的认识逐渐客观和冷静,也随着对教研室越来越多的接触和熟悉,忽然发现,自己对于这一组织及其制度的态度和情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了与从前态度逆向的思考,情感上则更是日趋敬畏有加:教研组织、教研员们,实在是对中国基础教育贡献卓著。
渐渐觉得,欠了他们一些什么。终于有一天,“为中国的教研组织写本书吧”这个念头跳了出来。开始动笔后,几乎立刻陷入种种纠结之中:对于教研的种种批评指责能否成立、这种组织存在的合理性在哪里、应该保留还是废除、教研组织究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还是累赘等等,不自觉中被简单对立的思维方式牵绊而举步维艰。在焦头烂额中悟到,之所以“说不清楚”,缘于现实中教研室的存在本身尚有许多的“不清楚”,因此,应该先为教研室“立传”。这样,要解决的问题顿时明朗了许多,教研室是什么样的组织、它从哪里来、它的存在价值、它的主要职能……然而,“立传”又谈何容易!越是接近三级教研组织,越是对它有所了解,也就越是感到“立传”之难——似乎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与这个组织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时而柳暗花明,时而茫无头绪,每每仿佛淹没在其盘根错节的庞大系统之中。曾经几次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于是“背水一战”,向许多朋友广而告之:“我要写一本关于教研室的书”,果然,来自四面八方不间断的询问就成为持续而且强大的压力,终于迫使这本书得以完成。居然耗时将近五年,学生笑话我:“再写下去快要八年抗战啦!”惭愧之余蓦然发现,此时唯一敢于确认的就是:学力不逮,我实在是没有资格和能力胜任“为教研室立传”的任务。聊以自慰的是,总会有人看,总会引起一些人的关注,最终,总会有比我更具资格和能力的人将这个题目做出更加精彩的结果。
至于书名,是因为某一次再听朱哲琴的《阿姐鼓》,觉得“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这句歌词用来形容教研室挺合适,教研室当然会说话,教研员们更是整日喋喋不休——不过,听众只是他们倾心服务的中小学教师们,说的又无非是课堂里的那些事,在教育领域内外的公众面前,他们似乎陷入集体“失语”状态,实在与他们的巨大影响力不相称,堪称“沉默的权威”。
注释
[1]薛宝嫦.透过课例研究协助教师发展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
[2]The Learning Gap:Why Our Schools Are Failing and What We Can Learn from Japanese and Chinese Education,Harold W.Stevenson,Simon &Schuster,1994
[3]The Teaching Gap:best ideas from the world's teachers for improving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James W.Stigler,James Hiebert,Free Press,1999
[4]以上查询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09级硕士生李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