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73400000015

第15章 《明儒学案》的里程碑价值(6)

五、《明儒学案》发微

黄宗羲著《明儒学案》自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刊行以来,300余年过去,一直是相关研究者关注和研究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近30年来,随着学术史研究的复兴和推进,这方面的研究日渐深入,尤为喜人。就所涉及论题而言,诸如《明儒学案》的编纂缘起、成书经过、思想史和文献学渊源以及学术价值评判等等,皆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以下,谨将近期重读《明儒学案序》之所得连缀成篇,就该书的编纂缘起再做一些讨论,敬请方家大雅指教。

(一)问题的提出

黄宗羲晚年,曾经就《明儒学案》的结撰留下两篇重要文字,一篇是《明儒学案序》,另一篇是《改本明儒学案序》。前文于宗羲生前录入所辑《南雷文定四集》,后文则在宗羲故世之后,由其子百家辑入《南雷文定五集》。康熙三十二年孟春,《明儒学案》在河北故城刊刻蒇事,两文皆冠诸卷首,撰文时间均署为康熙三十二年。唯宗羲原文已为贾氏父子增删、改动,难以信据。倘若论究《明儒学案》结撰故实,自然当以录入宗羲文集者为准。

《明儒学案》的这两篇序文,有同有异。大致相同者,是都谈到了如下三层意思。第一,学问之道乃一致百虑,殊途同归,不可强求一律。然而时风众势,必欲出于一道,稍有异同,即诋之为离经叛道,以致酿成“杏坛块土,为一哄之市”[1]。第二,全书梳理有明一代儒学源流,旨在分源别派,使其宗旨历然。因而,《明儒学案》乃“明室数百岁之书也,可听之埋没乎”[2]?第三,《明儒学案》的问世,多历年所,非三年五载之功。具体而言,“书成于丙辰(康熙十五年——引者)之后,许酉山(名三礼——引者)刻数卷而止,万贞一(名言——引者)又刻之而未毕”,直至壬申(康熙三十一年——引者)七月,始闻河北贾若水、醇庵父子慨然刻书之举。[3]

两篇文字之不同处,主要在于改本将原序的如下大段文字尽行删除。原序有云:“某幼遭家难,先师蕺山先生视某犹子,扶危定倾,日闻绪言,小子囗囗,梦奠之后,始从遗书得其宗旨,而同门之友,多归忠节。岁己酉,毗陵恽仲昇来越,著《刘子节要》。仲昇,先师之高第弟子也。书成,某送之江干,仲昇执手丁宁曰:‘今日知先师之学者,惟吾与子两人,议论不容不归一,惟于先师言意所在,宜稍为通融。’某曰:‘先师所以异于诸儒者,正在于意,宁可不为发明?’仲昇欲某叙其《节要》,某终不敢。是则仲昇于殊途百虑之学,尚有成局之未化也,况于他人乎?某为《明儒学案》,上下诸先生,浅深各得,醇疵互见,要皆功力所至,竭其心之万殊者而后成家,未尝以懵懂精神,冒人糟粕。于是为之分源别派,使其宗旨历然,由是而之焉,固圣人之耳目也。间有发明,一本之先师,非敢有所增损其间。”[4]

两篇《明儒学案序》为什么会存在上述异同?从中反映了该书结撰缘起的哪些故实?这是我们接下去要展开讨论的问题。

(二)为师门传学术

黄宗羲为什么要结撰《明儒学案》?要弄清楚这个问题,不妨就从改本《明儒学案序》对原序上述大段文字的删除入手。

前引《明儒学案序》中的大段文字,黄宗羲忆及20余年前未能为同门友人恽日初著《刘子节要》撰序一事。至于事情的起因,乃在于二人对其师刘宗周学术宗旨的把握意见不一。一个认为“于先师言意所在,宜稍为通融”,一个则力主“先师所以异于诸儒者,正在于意,宁可不为发明”。结果分歧无法弥合,用黄宗羲事后20余年的话来讲,就叫做“仲昇欲某叙其《节要》,某终不敢”。黄宗羲、恽日初二人间的此次往还,并非寻常同门昆弟之论学谈艺,实则直接关系《明儒学案》前身《蕺山学案》之发愿结撰。

据考,恽日初字仲昇,号逊庵,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卒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终年78岁。[5]康熙七年(1668年),日初由常州南游绍兴,凭吊刘宗周子刘汋。此时宗羲亦在绍兴,与同门友人姜希辙、张应鳌等复兴师门证人书院讲会,故而恽、黄二人得以阔别聚首,朝夕论学达半年之久。[6]恽日初长黄宗羲9岁,在刘宗周门下,当属长者。此次南来,不惟带来了为其师所撰《行状》一篇,而且携有《恽仲昇文集》一部,学已成家,俨然刘门高第弟子。是年,黄宗羲欣然为《恽仲昇文集》撰序,赞许日初为“固知蕺山之学者未之或先也”。正是在这篇序中,宗羲对自己早先问学师门的用力不专痛自反省,他就此写道:“余学于子刘子,其时志在举业,不能有得,聊备蕺山门人之一数耳。天移地转,僵饿深山,尽发藏书而读之。近二十年,胸中窒碍解剥,始知曩日之辜负为不可赎也。”[7]

恽日初在越半年,将刘宗周遗著区分类聚,粗成《刘子节要》书稿。临别,黄宗羲河浒相送,日初以增删《刘子节要》相托。恽氏返乡,《刘子节要》刻成,康熙十一年(1672年),日初复致书宗羲,并寄《节要》一部,嘱为撰序或书后。宗羲接信,对于《刘子节要》一书的曲解师门学术宗旨极为不满,几至忍无可忍。于是一改先前对恽日初为学的倾心赞许,撰为《答恽仲昇论刘子节要书》一通,详加辩驳。

黄宗羲所撰《答恽仲昇论刘子节要书》,开宗明义,即昌言:“夫先师宗旨,在于慎独,其慎独之功,全在‘意为心之主宰’一语。此先师一生辛苦体验而得之者。”宗羲指出,恰恰正是在关乎师门学术宗旨的这样一个根本问题上,《刘子节要》出现了不可原谅的重大失误。“于先师之言意者,一概节去”,结果是“去其根柢而留其枝叶,使学者观之,茫然不得其归著之处”。此其一。其二,《刘子节要》既立“改过”一门,但于刘宗周专论改过的代表作《人谱》却置若罔闻,“无一语及之”。故恽氏书虽名《节要》,实则“亦未见所节之要”。其三,则是以己言而代师语,张冠李戴,体裁乖误。宗羲于此指斥道:“节要之为言,与文粹、语粹同一体式,其所节者,但当以先师著撰为首,所记语次之,碑铭、行状皆归附录。今老兄以所作之状,分门节入,以刘子之节要,而节恽子之文,宁有是体乎?”

有鉴于上述各种原因,信末,黄宗羲提出了否定性的尖锐质疑:“先师梦奠以来,未及三十年,知其学者不过一二人,则所借以为存亡者,惟此遗书耳。使此书而复失其宗旨,则老兄所谓明季大儒惟有高、刘二先生者,将何所是寄乎!”[8]

不知是何种缘故,黄宗羲此一答书当时并未发出,而是存诸书箧,直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故世之后,始由其子百家辑入《南雷文定五集》之中。[9]尽管如此,《刘子节要》一书对黄宗羲的刺激毕竟太大,从而激起宗羲整理刘宗周遗书,结撰《蕺山学案》,表彰其师为学宗旨,为师门传学术的强烈责任。至迟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秋,《蕺山学案》(一称《刘子学案》)的结撰业已完成。是年秋,汤斌主持浙江乡试行将结束,黄宗羲遣子百家携手书并《蕺山学案》稿赶往杭州拜谒,敦请汤氏为《学案》撰序。返京途中,汤斌有答书一通奉复,据称:“承命作《蕺山学案》序,自顾疏漏,何能为役?然私淑之久,不敢固辞。目下匆匆起行,不敢率尔命笔。舟中无事,勉拟一稿请教,得附名简末,遂数十年景仰之私,为幸多矣。”[10]翌年,汤斌又从京中来书,有云:“去岁承乏贵乡,未得一瞻光霁,幸与长公晤对,沉思静气,具见家学有本,为之一慰。《蕺山先生文录》承命作序,某学识疏漏,何能仰测高深……《文录》、《学案》何时可公海内,早惠后学,幸甚幸甚。”[11]同年,黄宗羲同门友人董玚亦应请为《刘子学案》撰序,据云:“梨洲黄氏有《刘子学案》之刻,属瑞生序……黄子既尝取其世系、爵里、出处、言论,与夫学问、道德、行业、道统之著者述之,而又撮其遗编,会于一旨。以此守先,以此待后,黄子之有功于师门也,盖不在勉斋下矣。世有愿学先师者,其于此考衷焉。”[12]

就今天尚能读到的历史文献而论,黄宗羲当年所辑《蕺山学案》,虽然已经完成,且请汤斌、董玚二人分别撰序,但是该书并未刊行,宗羲即把精力转到《明儒学案》的结撰中去。从《蕺山学案》到《明儒学案》,其间的历史故实,若明若暗,有待梳理。

(三)为故国存信史

诚如上节所言,黄宗羲著《蕺山学案》,其实是要解决刘宗周学术宗旨的准确把握和蕺山学派的传衍问题。至迟到康熙二十年秋,这一愿望应当说大致已经实现。然而,就在《蕺山学案》临近完成之际,一个较之更为突出,且关乎有明一代历史和学术评价的问题,被历史进程尖锐地推到了黄宗羲面前。这就是官修《明史》的再度开馆和王阳明、刘蕺山学术的历史地位问题。

入清之初,清廷沿历代为前朝修史成例,于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始议编纂《明史》。五月,设置总裁、副总裁及纂修诸官数十员,是为《明史》馆初开[13]。之后,迄于康熙十七年(1678),资料短缺,人员不齐,馆臣顾忌重重,无从着手,史馆形同虚设。康熙十七年正月,诏开“博学鸿儒”特科。翌年三月,经体仁阁集中考试,所录取之一等20人,二等30人,俱入翰林院供职,预修《明史》。五月,任命徐元文为《明史》监修,叶方蔼、张玉书为总裁,是为《明史》馆再开[14]。十九年(1680年)二月,徐元文疏请征召黄宗羲入馆修史,“如果老疾不能就道,令该有司就家录所著书送馆”[15]。疏上,获清圣祖认可,责成浙江地方当局办理。之后,黄宗羲虽然并未应诏入京,但是他晚年的著述生涯,却从此同《明史》纂修紧紧地联系起来。

康熙二十、二十一年冬春间,由史馆传来关于拟议中的《明史》纂修凡例,馆臣专就其间争议最大的理学四款,征询黄宗羲的意见。第一款以程朱理学派为明代学术正统,主张《明史》纂修“宜如《宋史》例,以程朱一派另立《理学传》”,入传者依次为薛瑄、曹端、吴与弼、陈真晟、胡居仁、周蕙、章懋、吕枏、罗钦顺、魏校、顾宪成、高攀龙、冯从吾等10余人。第二款以“未合于程朱”为由,将陈献章、王守仁、湛若水、刘宗周等统统排除于《理学传》,于王、刘二家,则假“功名既盛,宜入《名卿列传》”之名,行黜为异端之实。第三款矛头直指王守仁及浙东学派,目为“最多流弊”,因之“不必立传,附见于江西诸儒之后可也”。第四款重申程朱理学派的正统地位,昌言“学术源流宜归一是”,唯有程朱之学“切实平正,不至流弊”[16]。

出自史馆重臣徐乾学、元文兄弟的这四款主张,不惟否定了王守仁、刘宗周在明代学术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以门户之见而强求一是,党同伐异,曲解了一代学术的演进历史。如此一来,有明一代之国史,势必失去信史地位。有鉴于此,康熙二十一年二月,黄宗羲致书史馆中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上述四款条例逐一驳诘,使徐氏兄弟的似是而非之议顿然体无完肤。针对徐氏修史条例对王阳明、刘蕺山二家学术重要历史地位的否定,黄宗羲在信中纵论一代学术云:“有明学术,白沙开其端,至姚江而始大明。盖从前习熟先儒之成说,未尝返身理会,推见至隐,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高景逸云,薛文清、吕泾野语录中皆无甚透悟,亦为是也。逮及先师蕺山,学术流弊,救正殆尽。”他的结论是:“向无姚江,则学脉中绝,向无蕺山,则流弊充塞。凡海内之知学者,要皆东浙之所衣被也。”黄宗羲认为,《宋史》立《道学传》,乃“元人之陋”,纂修《明史》,断不可师法。他的主张是:“道学一门所当去也,一切总归儒林,则学术之异同皆可无论,以待后之学者择而取之。”[17]

“国可灭,史不可灭”[18],此乃黄宗羲素来秉持之治史宗旨。康熙初,以《明夷待访录》的结撰肇始,他“闭门著述,从事国史”[19],《行朝录》、《海外恸哭记》、《思旧录》、《明文案》、《蕺山学案》以及诸多碑志传状,皆是其史家职责之展示。面临史馆修史条例如此尖锐的挑战,迫使黄宗羲不仅要起而驳诘,而且要在治史实践中作出强烈反应。于是他未待《蕺山学案》刊行,便将其扩而大之,由梳理刘宗周一家一派之学术史,充实为论究一代学术源流,为故国存信史的大著作《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的结撰,既有之前一年完稿的《蕺山学案》为基础,又有康熙十四年(1675年)成书的《明文案》为文献依据,还有刘宗周生前梳理一代学术所成之诸多著述为蓝本,所以该书能在其后的三四年间得以脱稿,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据黄宗羲撰《子刘子行状》记,其师生前董理一代学术,先后留下3部书稿,一是记方孝孺学术的《逊志正学录》,一是记王阳明学术的《阳明传信录》,一是记有明一代学术的《皇明道统录》。[20]三书之中,于《明儒学案》影响最大者,当推《皇明道统录》。

同类推荐
  • 墨子大讲堂

    墨子大讲堂

    墨子,名翟,道家之人,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本书以《墨子》为基础,以浅显的道理,朴实的语言,去阐述墨子话语中所蕴含的深刻哲学,对于现代人生活有着重大的启示,对大家提升自己的做人之道,大有裨益。墨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博爱、最具现代意识的思想濂派,其宣扬兼爱的伦理思想,倡导尚贤、尚同、非攻的政治恿想,主张节用、节葬的经济思想,对我们今天主张世界和平、反对战争、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是罗智先生时隔三年推出的最新心学研究著作,这既是他对多年潜心研习心学的全面总结,也是他对心学研究作品创作的一次创新。这是国内第一部以笔记的方式解读王阳明心学智慧的著作。罗智先生把阳明心学和王阳明的一生融合在了一起,传记+心学的解析,使得全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都较高。罗智先生总结了以往作品的成功经验,采用全新的形式创作本书,全书内容轻松易读、见解独到,囊括了《传习录》的全书精华,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文艺性,都较以往更上一层,是难得的阳明心学上佳之作。
  • 方与圆智慧

    方与圆智慧

    《方与圆智慧》,一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讲解“方”与“圆”的内涵以及攻略,让人们对这种哲学有所了解;中篇解决职场中的“方之道”与“圆之术”,从与领导、下属、同事与客户的相处说起,针对人们经常会碰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读者领略内方外圆智慧的魅力,学会与身边的人融洽地相处,从而获得领导欣赏,获得下属尊重,获得身边同事的信赖;下篇讲解交友之道,办事之道,教会人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建立丰富的人脉资源。同时,学会在困难时刻巧妙地求助别人,助自己度过难过。
  • 墨子:平民圣人的10堂智慧课

    墨子:平民圣人的10堂智慧课

    本书采撷《墨子》中的语录,发掘墨家思想中的精华,使之与已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带领读者顿悟生命中的大智慧,洞见历史深处的大光明,获得对自身及周围世界别样的感受。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热门推荐
  • 大乘起信论义疏

    大乘起信论义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墨墨,抱一下

    墨墨,抱一下

    传言逸正集团创始人有异性洁癖,都27岁了还没交过一个女朋友,就连公司里端茶倒水的秘书都是用男的。出人意料的是,一天,他居然主动提出送一个陌生女孩回家。隋墨兰被云逸正连哄带骗做了他女朋友后,连续三天晚上两人都是盖棉被纯聊天,她不禁心里猜测:莫非他的隐疾是真的?直到有一天,被耕种了一晚上的隋墨兰怎么也起不来床,她哀叹道:“这哪儿是有什么隐疾?分明是薄积厚发。”一对一,甜宠文,欢迎入坑。
  • 自己拯救自己

    自己拯救自己

    《自己拯救自己》一书最初的创作只是为了配合斯迈尔斯的演讲。1856年前后,斯迈尔斯经常到利兹市去作演讲,对象是一群困苦无助的年轻人。讲座地点是个简陋、空旷的大房子,本来是用于治疗霍乱的临时病房。在演讲中,斯迈尔斯尽力让这群迷茫的年轻人明白:人生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自身的努力,比如勤奋、学习、自律和自制。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培养正直、诚实的品质,并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些演讲的效果之好,远远超出了斯迈尔斯的预期。于是他开始将演讲内容整理城文字,按照斯迈尔斯自己的说法,“毕竟,书籍要比口头语言流传更广”。他把书名定为《自己拯救自己》,他觉得,“再也没有比这一名称更切合主题的了”。
  • 徒弟都是债(四)

    徒弟都是债(四)

    桃林下摆好了桌椅和茶水,我过去时,正好看到一袭青袍的伟岸背影,他正负着手看眼前灼灼芳华。蜀山那尾小景鲤很恭敬地伴在一边,竹笛别在腰间,见我从树林里出来,忙又恭敬地喊了一声:“师叔祖。”背对着我的飘涯子这才转过身,一双沉淀如深潭的眸子望了过来,面容如昔,略显沧桑,不过衬着一身的掌门气势,还是颇有威严的。我让自己笑了一笑:“师兄。”
  • 剑侠江湖情

    剑侠江湖情

    几个郁郁不得志的青年沉迷武侠网游,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武侠世界里,在这江湖中他们快意恩仇,仗剑天涯。风采翩翩,富比王侯,谈笑间权倾变,偶得机缘才知那不过是在梦境中的江湖作梦中梦,幡然醒悟,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 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Ⅲ(白金纪念版)

    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Ⅲ(白金纪念版)

    本书收录了泰戈尔四部美丽的爱情诗集:《采果集》、《爱者之贻》、《渡口》、《诗选》。著名文学家冰心和东方文学翻译家石真以韵味幽雅、哲理深妙的译笔还原了一个洋溢着温暖、分享与爱的光明世界,传唱爱情纯真,颂扬无暇童心,赞颂生命,思索人生本质。随处可见乐观的情绪和生机盎然的气息,既有对理想追求的豁达和坚定的信心,也有生命的真实感动。微风徐徐的午后,一杯清茶,一本美好的诗集,跟随着泰戈尔拾起昼间之花那片片怡人的花瓣,看着它成熟成记忆的金果,带领我们品尝人间甘美。
  • 西平孤城

    西平孤城

    刺客家族,变故接踵,一个个流落四海,卷入新的恩怨。饱尝混迹红尘的艰辛,却放不下心中执念。终于回头,也只剩空城一座。
  • 文化阐述

    文化阐述

    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为此,我们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巨人,其中有科技精英、文坛泰斗、艺术巨匠、政治领袖、军事将帅、思想圣哲、财富巨商、体坛英豪、影视名人、探索英雄等,汇编了这套《世界名人名言金典》。这些名言金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叶子的诗海梦

    叶子的诗海梦

    我们是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我们是一群来自不同民族的人,我们是一群来自不同城市的人,我们有着同一个梦想,我们有着同样一份执着,唱响新时代,80后,90后的诗歌梦,我们因为诗歌结缘,我们因为诗歌相遇,我们因为诗歌相知,我们因为诗歌相识,我们因为诗歌相爱,诗歌是我们的朋友,诗歌是我们的知己,诗歌是我们的媒人,诗歌是我们的生命,诗歌是我们的灵魂!
  • 风雨雷电

    风雨雷电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天气,而风雨雷电是我们早已习惯的自然现象。为什么天空中时而狂风肆虐,时而暴雨倾盆时而又雷雨交加呢?这些奇妙的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自然现象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它们所产生的自然灾害也时常威胁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