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自己承认,他并非天生就是圣人,而是经过一生的修养磨练,最后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孔子心目中,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都是古代圣人。他们都是经过严格修身而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同时他们的道德践行又建树了“博施于民而济众”的功业。”人皆可以为尧舜”,古人修身的理想人格是圣人,但必须经过修养磨砺过程,道德修养要从细微小事做起。三国时刘备遗诏后主刘禅,告诫他“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要注重自身修养的点滴积累,才能修出贤良高尚的品德,从而使人敬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圣贤的高尚品格往往在穷达生死考验中得到升华。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具备了这三德,才可成真正的君子,此三德也是孔子教导门下学生及后世要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慎独自若,省察克治,固守良心本性
【子曾经曰过】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智者感悟】
有德行的人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是谨慎检点,就是在别人耳朵听不到的地方,也是怀着恐惧心理而加以注意。没有比处在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置于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十分谨慎。
“慎独”,是儒家最先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礼记·大学》和《礼记·中庸》。慎独是一种个人情操,一种道德修养,更是一种坦荡。它要求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慎独”是儒家修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主张为人应该谨慎,在无人监督时不可放松道德要求。儒家认为有德行的人应该在别人眼看不到的地方,也是谨慎检点;在别人耳听不到的地方,也是倍加小心。没有比在幽暗之中、细微之处更为显明的。它要求人们去恶从善,坚持善良的意志,不要自欺欺人,像小人那样,闲居无事时什么坏事都干,见到君子以后就遮遮掩掩。
慎独强调修养的自觉性,把能否慎独作为区别君子小人的标准。郑玄解释“慎独”时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朱熹从理学的观点对“慎独”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和发挥。他认为“慎独”是对待唯己所知、而不为人所知的细微的事情上要谨慎不苟。
道德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要靠内心的自觉,不能靠外力的强制。因此,慎独对于道德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这种自觉性是由于人们把道德规范化为内在的信念,因而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听不到的时候,也能够自觉地遵守,不做违反道德要求的事情。由于道德规范已化为内在信念,就能从人们的一切言行中表现出来。不仅在公开的、大的事情上能按道德原则办事,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也能在各种细小问题上谨慎处事,不做违反道德的事情。只要按照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已,自然就可以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
慎独所要求的戒慎、谨慎,并不是要人凡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即使在独处的环境中也要承受“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大学·传六章》)的道德压力;而是要人慎重地对待自己天赋的善性,无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要以诚待之,时刻保持自己的道德理性和人格尊严。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无愧屋漏”、“不欺暗室”,即是在放下了一切外在礼法、繁文缛节之后,仍然能够认真谨慎地对待自己在独处时暴露出来的人格缺陷,既不因为小小的成功而自鸣得意,也不由于偶然的身处逆境而妄自菲薄。如此,不仅在人群之中能够彼此袒露胸襟,赤诚相对,而且在独居暗室时也可以泰然自若,独立不改。
中国古代正直的文人学者,多以慎独为修身的重要方法,也有不少人达到了这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元代大学者许衡,一年夏天路过某地,天热口渴,适逢路边有棵梨树,人们都去摘梨止渴,唯独许衡端坐树下。有人劝他也去摘梨吃,他说:不是自己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拿来享用的。劝他的人说:现在世道混乱,这棵梨树恐怕早就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无主,难道我心中也无主了吗?许衡在乱世能守住自己的良心本性,这是对自己心中之主负责的表现。
《后汉书·杨震传》也记载了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被任命为东莱太守,赴任时途经经昌邑,他曾经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王密感激杨震过去举荐之恩,晚上拜谒时送他十斤黄金,说‘黑夜无人知道’。杨震严词拒绝,可算是“慎独”的范例。吕坤从这则故事中引出一条人生教训:“‘暮夜无知’,此四字百恶之总根也。大奸大盗,皆自无知之念充之。”
那些大奸大恶之徒在行凶作恶的时候,都自以为别人是不会知道的。这种侥幸心理是产生各种罪恶的总根子。一切恶行不仅是从无人知道的地方开始的,也是从细小的事情上开始的。所以刘备说:“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点滴之事对我们人格的重大影响。因此慎独的修身方法仍有现实意义。
“慎独”经常和“自省”相联系。有自省的工夫,才能达到慎独的境界。孔子就首先倡导自省、内省、自讼的修养方法。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看到好的人和事要学习,看到不好的人和事要自我反省,有没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自觉改正,如果没有,就无忧无惧,心安理得了。
《论语》中记载了曾子内省的故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从办事、交友、学习三方面进行检查,是否达到了忠信和学而时习之的要求,树立了自省的范例。因此朱熹称赞说:“曾子以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且如此,可谓得为学本矣。”
孟子说:“君子必自反也。”(《孟子·离娄下》。荀子也认为君子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孟子说的“自反”和荀子说的“参省”,同孔子说的“自省”、“内省”一脉相承,都是要求人们自觉地检查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以达到提高道德水平的目的。
孔孟之后,自省一直是儒家倡导的基本修养方法。明代王守仁提倡的“省察克治”也是从自省方法发展而来的。王守仁的“省察克治”方法是要求人们通过自我检查,克服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思想行为,而且要持之以恒。要把隐藏的私利欲念搜索出来,加以克治,不可姑息。如果有丝毫私利欲念存在,众恶便相引而来。可见“省察克治”是为了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这是不可取的。不过这种方法也反映了思想斗争的某些规律:善恶观念此消彼长,姑息恶念,将成大恶。我们培养道德观念也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儒家对于慎独的解释是:“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一也,然后得之。”“仁义礼智圣”为其五,也就是儒家风范的重中之重,通称为“儒风五行”。
按照“儒风五行”的规定,它是五种“形于内”的“德之行”。仁义礼智圣虽然是“形于内”、形成于内心的,但它还有“多”的嫌疑,还没有真正统一于心,故需要舍弃仁义礼智圣形式上的外在差别,将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使其真正统一于内心,故说“一也者,夫五为一心也”。因此,这里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具体讲,是指内心专注于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的状态。
我们要运用自省的方法正确地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思想、学识、能力,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作用等等,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这样,才能获得自控能力,提出恰当的目标、计划和要求,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自知之明,就会陷入盲目性而四处碰壁。古人说:“自知者英,自胜者雄”(王通《文中子·周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小学集注·广敬身》)看别人,明察秋毫,看自己就糊涂了。这就需要有自省的自觉性,时时注意反观自己,检查自己,努力做到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在自省的时候,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校正自我认识的盲目性。”占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韩非子·观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和自省自反是相辅相成的。
人无完人,即便是圣贤也难免有缺点过失。要运用自省的方法自觉地克服缺点错误,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只有不断克服缺点,才能达到成熟完善的境界。因此君子闻过则喜,“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每一个要求进步、追求成功的人,都要自觉地解剖自己的思想,反省自己的言行,自觉地克服缺点错误。自省是人类共有的品质之一:下面是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的自省文字:
“我愿回忆我过去的污秽和我灵魂的纵情肉欲,并非因为我流连以往,而是为了爱你,我的天父。因为我喜爱你的爱,才这样做:怀着满腔辛酸,追溯我最险恶的经历,为了享受你的甘饴,这甘饴不是欺人的甘饴,而是幸福可靠的甘饴;为了请你收束这支离放失的我、因背弃了独一无二的你而散失于许多事物中的我。我青年时一度狂热地渴求以地狱的快乐为满足,滋长着各式各样的黑暗恋爱,我的美丽雕谢了,我在你面前不过是腐臭,而我却沾沾自喜,并力求取悦于人。”
小至家庭团体,大至国家社会,人们相处总会有矛盾冲突。人人都注意内讼自省,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有了矛盾冲突,大家都能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矛盾就容易化解。如果只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自己处处皆是,别人处处皆非,小矛盾也会变成大矛盾,甚至发展到对抗冲突、势不两立的地步。我们还是要提倡对己严,对人宽,各自多作自我批评。有了矛盾,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凡是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善于求大同,存小异,不把时间精力花在无益的争论上。这样便能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事业的成功。
富兰克林就曾自订每天自省的十三项内容:1.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2.沉默寡言,避免无益的聊天;3.生活秩序:每件东西放在一定位置,每件日常事务应有一定的时间;4.决心:要做的事情坚持不懈;5.俭朴:切戒浪费;6.勤勉:每时每刻做些有益的事情;7.诚恳:不欺骗人;8.公正:不作不利于人的事情,不忘记对人应尽的义务;9.中庸适度,避免极端;10.清洁;11.镇静:勿因小事和不可避免的事故惊慌失措;12.贞节,切戒房事过度;13.谦虚:效仿耶苏和苏格拉底。富兰克林并不知道儒家自省的修养方法,但他做的却合乎自省自反的要求。这说明自省的方法反映了品德修养的规律,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对慎独有着更为通俗的理解: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也许是人们在高压的现代生活中已经没有去反思和反省的力气与勇气了!如果现代人真的去好好反省,他会发现,我每天做的好像都是名闻利养,说的都是言不由衷,周围的环境全是声色犬马,而人人好像都醉生梦死,如果要自省与忏悔的话,恐怕会发现我们没有不应该不忏悔的事情,我们会为我们应该忏悔的事情感到害怕,因为我们该做的事情太多啦!不过能想到忏悔这件事情就已经不简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