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有了照顾别人的行为,尽管他们的做法是稚嫩的,甚至可能是可笑的,但家长也要多加赞赏,并且为他们提供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去发挥。如果克丽的爸妈因为担心孩子,迫不及待地伸出援手,或者干脆不让她做这些看上去并没有意义的家务,那么对孩子关心别人的意愿无疑是一种损害。他们的鼓励和“放手”,让孩子有了爱别人的动力,也让孩子证明了自己有照顾他人的能力。
除了被爱,孩子也需要付出爱。满足孩子“爱人”的需要,让他们关爱自己,让他们感到快乐,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帮助,也会给他们带来助人的快乐和自信。让孩子爱你,其实是对孩子天真行为的一种鼓励。而且,孩子得到了表现的机会,会觉得这是父母对他们的信任,他们将更有信心减少对父母的依赖,独立尝试更多“正确的事”。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也会令孩子更为自信与自立。
专家指点:
·英国著名学者培根说过:“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积累了智慧,培养了能力”,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孩子们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这能促成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父母们应该留一个机会给孩子,用快乐的心去感受孩子给你的爱。
·当人们心情很好的时候,很多都能发挥超常能力。当孩子在激励中心情很好时,这种能力就会加倍地创造奇迹。
2、建设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间
孩子思考的习惯应该从小开始建立。三到十四岁是思维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思考的方式方法都是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的。
肯定与否定
“肯定”和“否定”的好处就是建立孩子的是非观。只有当孩子明白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之后,他在碰到同样的问题时,才知道怎么去选择。
给予孩子肯定,能让他更加积极的寻求更好的表现;给予孩子否定,则是让他尽早明白,这样做是不行的。即使孩子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也会尽量按照父母肯定的那样去选择,从而得到自己的认识和判断。
被人肯定,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当孩子的良好的行为得到肯定时,他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动力,并不断重复这一行为,最终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就会铸就孩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规范。
5岁的Kay很自我,对什么都漫不经心,更不愿意花费时间为别人做事。除了父母,几乎没有小朋友愿意和她一起玩。
一天,一只流浪的小狗出现在她家的篱笆前,圆圆的褐色眼睛盯着小女孩,仿佛在请求得到帮助。看上去,这真是一个可怜的小东西,不仅脏,而且有条腿还是跛的。
Kay的心被触动了,忍不住对爸爸说:“我想收留它,你瞧,它多可怜!”
妈妈不愿意被一只来路不明的小狗打扰,微微皱起了眉头。
“唔,宝贝,这非常好,不过你确信自己真的能帮助它吗?”爸爸一直为女儿的不愿承担责任暗自着急,这简直就是一个好机会。
“当然,我可以试着做做!”
“那你现在就是它的新主人了,你该怎么做呢?”
“我想,应该给它洗个澡,或是吃点东西什么的,它似乎没有精神,应该是饿了。你觉得呢?”
“我想,为了安全起见,小狗应该先去宠物医院做个检查,然后打一针预防针。而且,如果是你决定收留了它,那你必须照顾它未来的生活,你确信自己能办到吗?”
“哦,我能办到!”
就这样,Kay收留了这条小狗。
自从有了这条小狗,Kay就像被施了魔法似的。每天都会很主动的跑去照顾它,与它一起游戏。而且,Kay在照料自己的好朋友的同时,既体会到了给予的快乐,也懂得了很多家务的知识,包括父母是如何为自己付出劳动,家人是怎么关心自己健康成长的。
慢慢的,Kay开始改掉原来的那些坏毛病,朋友也越来越多了,大家都说,现在的Kay看上去既可爱又善良,实在是很不错。
Kay是幸运的,正是因为她仅现的一点点爱心的基础,得到了爸爸及时地肯定与积极的支持,才会让Kay在养育小狗的过程中,逐渐改善自己身上的恶习,向健康积极的生活变化,我们也才有幸看到一个可爱活泼的小女孩。
对小孩子来说,适时的肯定必不可少,尤其是得到父母的认可后,会更加努力。如果父母不重视肯定对孩子发挥的积极作用,那么他有可能就会感到失望,而不愿意继续努力。
当然,父母也不要随便、频繁的肯定你的孩子,因为太随意,孩子就不会知道为什么得到夸奖,而且容易自满。只有在真正需要肯定的时候,才给予夸奖,效果会很显著。
当你对孩子的表现感到满意时,请直接告诉孩子你的欣喜,比如“孩子,你真棒”,“我们为你感到骄傲”。如果你担心他会得意忘形,可以说“你的表现不错,不过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期待看见更多变化!”
当孩子有一些新发现、新体验以及积极的表现时,如果父母也表现出同样的惊喜,并加以肯定和鼓励,孩子就会有更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对树立孩子的上进心大有裨益。
如果说“否定”能发扬孩子的积极进取的信念,那么“肯定”则是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强硬手段。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犯很多错误,或是形成某种恶习,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改正,这些不良的东西就会在孩子身上扎根成长,最终就会让你的孩子失去对正确事物的判断。
一个小男孩犯了错误,当老师询问犯错原因时,这个小男孩低着头说不知道。
于是,老师让他读校规十遍,直到想起来为止。可是这个小男孩在读完十遍之后,依然说不知道。老师很愤怒,让他继续背诵,直到想起来为止。
很久过去了,小男孩问老师:“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家?”
老师说:“我不清楚。”
小男孩辩解道:“我需要在这里呆很久吗?”
“什么时候离开由你自己决定!如果你能想起原因,并且认识到错误,我就不通知你的父母。”老师回答。
情况马上得到了改变。
很快,这个小男孩就跑回去告诉老师,他已经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了,并且愿意接受惩罚,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之所以出现刚开始的场面,是因为小男孩不确定自己将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所以他拒绝承认错误。当他知道结果很明显,也无法改变后,马上就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如果你想让孩子认识到对与错,那么就不要姑息他的坏毛病,或者认为孩子就应该被原谅情。事实证明,纵容孩子必将造成严重的伤害。当孩子一旦使自己的无理要求达到了满足,以后还会持续下去,而且不断想出其他花样。
及时的否定,可以让孩子认识到错误所在,减少未来的成长危险。
帮助孩子度过混乱阶段
六至九岁的孩子,才刚刚开始学到一些概念和技巧,有了逻辑思维的萌芽,能迅速地针对问题作出回答。但是,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较为模糊,对正误的标准并不清晰。此时,他们刚刚进入学校,开始社会化活动,同学、玩伴之间的互动程度非常高。他们喜欢模仿,但不一定对模仿对象行为的正确与否有准确的判断。
当孩子处于不能真正明辨是非的阶段,父母有责任帮助他们建立思考的框架,这有助于他们的思考体系逐步形成。当然,父母所提供,仅仅是必要的善意的帮助,而不是用父母的个人意愿,去取代孩子自己的思考。
针对这个问题,无数的教育学、心理学专家会警告做父母的:必须要尊重你们的孩子,孩子们有自己的思想;不要让孩子产生依赖,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于是,问题又出来了。一些自认开明的父母们往往无原则的放开双手,以为这样就可以锻炼孩子的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但事实上,尚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思想远远没有定型,对事物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以及是非观念都处于建立当中。他们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没有力量思考与他们现有的知识并不相符的问题,甚至不能处理好成年人看来很简单的事。过多地把问题抛给他们,有时会让他们感到困惑。
天源的妈妈一直努力为天源创造一个“民主”的家庭环境。只要是与天源有关的事情,她都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让他自己作出决定。从幼儿园开始就是这样。
“你要这件白色的衣服,还是那件蓝色的?”
“这是奶奶给你的钱,你自己决定怎么用吧。”
现在天源已经开始上小学了,天源妈妈认为他可以作出更大一些的决定。
“你是否愿意学习一门才艺?想学绘画还是乐器?”
“你觉得学钢琴好,还是电子琴好?”
天源愿意学习乐器,只是因为班里同学有好几个都在学这个,选择钢琴,是因为这种乐器看上去更有气派。而实际上,他对这些并没有太大兴趣,也并不清楚绘画或是乐器对他的未来会有什么影响,也不了解钢琴与电子琴到底有多大的不同。
学习乐器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每天在琴凳上坐上两个小时,枯燥无味的练习曲,很快就令他感到厌倦了。当他表示要放弃的时候,妈妈只是对他说:“你真的想好了吗?要不要再考虑几天?”
“喔,那么我再想想。”
很多天之后,天源的决定还悬在空中,他仍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练琴,直到爸爸忍不住说:“如果你真的不喜欢,就不要学了吧。”天源急忙扔掉乐器,终于如释重负。
而此后,每当需要作什么决定的时候,天源都会请爸爸帮忙。
妈妈很不明白,多年来坚持培养天源的自立精神,为什么对于那些完全是他的事情,却还是要依靠父母来“下命令”?甚至于依赖性反而增强了,难道以前的努力都白费了吗?
天源妈妈不知道,不断地独自面对问题,令天源感到非常焦虑,这种焦虑,来源于在不了解作决定的对象时,却必须自己作决定的精神压力,也有对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不能认定的疑惑感。
天源决定学习钢琴,客观的说,其实是一个失败的尝试。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却一无所成。而这个由他自己的决定带来的失败,对孩子的自信心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由此,他对自己的思考能力产生了怀疑。
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年仅七岁的天源头脑中的知识和处理事情的经验,尚不足以支撑他面对所有与他有关的决定,而且,他并不知道作了这些决定之后,将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因此,所谓的“独立思考”,对年纪尚小的孩子而言,就成了一个不小的负担。
那么,如果衡量哪些决定应该让孩子们自己来作,而哪些决定需要父母的深度参与?我们的建议是,孩子们要作的决定,应该和他们能够承担的责任相适应。例如,七岁的孩子可以自己作主,用零花钱去买他喜欢的图书,但还不足以自己判断应该上普通的A小学,还是收费高昂的B私立学校。
而作为父母,有必要把事情的状况和作决定的后果明确地告诉孩子。简单的例子:“学习绘画能够让你画出好看的图画,也能提高审美品味,但不一定能让你变成画家,并且,如果想有点成绩,你必须把业余时间的大部分都花在这上面。”
只有当孩子知道自己具备足够的条件应付自己的决定带来的挑战时,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才会得到提升。
九岁的仪萱突然对花花草草产生了兴趣。她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些玫瑰、月季,种在自己房间的花盆里,天天浇水,还让父母帮忙找肥料。仪萱的父亲认为,单是养几盆花,等着看花开,未免太无聊了,倒是可以借此机会,让女儿多学习一些植物学知识,同时提高她的观察力。
于是,仪萱爸爸建议:“为这些花儿做一个日记吧,这样,你就可以知道它们是怎么长大的。”然后告诉她,要比较玫瑰和月季的异同;还要将花盆分别放在阳光充足和阴暗的地方,记录叶子的变化,生长的速度有何不同;为某几盆修枝,而另一些自由生长,观察这么做对植物的影响等等。
仪萱本来只是想看到美丽的花朵在自己房间里开放的样子,没想到养两盆花还有这么多学问,她用纸把看到的东西写下来,但爸爸却说:“这样可不行,只记个流水账,你怎么能做比较,又如何能提高你的植物学知识呢?”然后,爸爸亲自动手,帮她做了几个表格,要求她,每天按时按表格上所列的项目,一一填写,然后由爸爸来检查,并且纠正她的错误。
爸爸的关注,让仪萱非常紧张,同时,由于她对这种实验和复杂的表格是陌生的,因而提不出什么自己的见解,她只能按爸爸的指导,每天观察和填表,这成了她的一项课外作业。等到玫瑰花终于开放的时候,仪萱以“终于松了一口气”的态度,迫不及待地将实验资料全部扔掉。而且,此后的仪萱不但对植物之类的东西再也提不起什么兴趣,对于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也避而远之。
仪萱的爸爸非常注意开发女儿的能力。他认为,用自己的知识为女儿提供各种指导,既是支持女儿的爱好,也是通过爱好来培养能力、增长知识的良好途径。其实,仪萱的爱好是非常简单的,但是被爸爸复杂化,而且赋予了“深意”,这让她感到不堪重负。压力之下,她不自觉地产生了逆反心理。仪萱的的爸爸拔苗助长,出发点很好,却没有好的结果。
父母们应该关心的,是孩子们愿意思考,以及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其效果,更加不必把每一件小事,都当作教育孩子的契机。在适当的时候因势力导,寓教于乐,固然是教育孩子的方法,但是期望过高,介入过深,只会令孩子产生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