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一件事而言,亚森知道了蹦蹦床要轮流玩儿,但他必定已经得到一个教训:大家一起玩儿游戏要遵守规则。同时,也知道了要顾及其他人的感受,不可以伤害别人。
事实上,学龄初期的孩子们已经能了解“快乐”“悲伤”“高兴”“生气”的含义,也知道别人的感受是怎么回事,只是还不知道对别人的伤害,或是别人的反应,会给自己造成什么后果。父母的提示,主要目的不在于让孩子强化对感受的理解,而是让孩子懂得把后果的影响与自己联系起来。
由于生活中的事理解起来较为容易,从小引导孩子养成思考问题后果的习惯,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入手,是必然的选择。五六岁的孩子,至少能够知道,“假如一整天不喝水”或者“如果几天不刷牙”这类简单的问题会有什么结果。再年长一些时,“总是吃垃圾食品会有什么危害”等更为复杂的问题也能由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鹏鹏虽然只有十岁,但是已经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不喜欢吃的东西,咬两口就扔掉,铅笔才只用了一半儿,就不肯再用。一个月一百元零用钱都不够他花。爸爸妈妈很担心,但是不满足他,他就会发脾气,甚至哭闹不休。
一天,鹏鹏又把一件才穿过几天的衣服就丢到角落里,要求买新的。
爸爸妈妈问鹏鹏:“衣服才买了不久,为什么又要买新的?”
“我不想再穿了,我想要件更流行的。”
“买衣服需要钱的。”
“有什么呀,那就拿钱去买呗。”
“你知道钱是怎么来的吗?”
“上班不就有钱了。”
“那你觉得上班挣钱是很容易的事?”
“这有什么难的呀,不就是按时到单位去,做点什么事,再按时下班吗?”
爸爸妈妈商量了以后,决定想办法教育教育他。在鹏鹏放暑假的时候,爸爸安排鹏鹏到一个朋友开的饭馆里去“打工”,“工资”当然是爸爸悄悄交给朋友,再支付给鹏鹏的。
鹏鹏每天做些洗碗扫地摘菜的工作,一个星期之后,他拿到了生平第一笔“工资”,虽然只有他平时零花钱的一半,他却非常地高兴,回到家里,慎重地把钱收藏起来。此后,他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乱花钱,使用东西也节省了很多。
由于家境较好,和父母长期地纵容,鹏鹏并不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因此,会产生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的想法,而对于这样的毛病,用普通的讲道理不能让他信服时,用切身的体验来让他认识到劳动的辛苦和赚钱的不容易,更能让他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的问题。因此,促使孩子反省,既要从言辞上诱导,也有必要用实际的行动来教育。
提升学习效果的反省方式
学习总是最令父母紧张的事。放任自流是绝对不可行的,但如果父母监督过紧,又常常发生孩子是“为父母而学习”的问题,管得严时,成绩就好一点,管得松时,成绩就会下降。
在学习的问题上,父母应当守住一个底线:孩子才是学习的主要责任人,父母不要把孩子的责任也代为承担了。
沙沙的父母就是严格监督孩子学习的父母。每天吃过晚饭,就督促沙沙做作业,做完之后检查,写错的地方要立刻改正。节假日则为她请来家教补课。
当沙沙的家庭作业做完之后,又给她找来“同步训练”等辅导材料,为她“加餐”。
眼看沙沙小学五年级了,沙沙的父母发现,孩子做作业的效率越来越低。刚开始,他们以为是因为小学高年级的功课难度有所加大,孩子一时不大适应。后来发现,即使是一些很简单的题目,沙沙也要用很长时间才做得出来,有时候更是有意识的磨磨蹭蹭,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一会说坐得累了要起来活动活动。
沙沙的父母很着急,批评了沙沙几次,但并无效果,沙沙的不良情绪反而有所加重。
经过向专家请教,沙沙的父母先与沙沙谈了话,了解到,沙沙的真实想法:做作业难免会出错,做得题越多,错得就越多,出了错误,不但要改正,有时还会有惩罚。另外,不管做得多么快,总会有课外作业等在后面,不到规定的睡觉时间,反正都不能休息,不如干脆把那一点作业拖到睡觉时间。再者,课外作业和家庭作业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内容基本一致,何必要重复地做同样的事?
原来是因为父母的贪心出了问题,沙沙父母于是改变了做法,向沙沙充分“放权”,让沙沙自己拟定学习目标,至于家庭作业方面,完成之后先自查,有问题的地方再由父母帮忙。而剩下的时间,则让她自己安排。
一个学期下来,沙沙的学习成绩并没有下降,她成了学校篮球队的一员,还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由于阅读量增大,沙沙的作文水平也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管得过紧、过多,不可避免的,会“越俎代疱”地查找孩子学习中的不足之处,父母会认为,这种“查缺补漏”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长期这么做的结果,往往是父母口中念叨的,只是孩子的缺点,这样不但剥夺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权,同时也剥夺了孩子学习的乐趣。
经过修正以后,沙沙的父母让孩子自己来设定自己可以达到的目标,并兼顾功课之外的兴趣。因为课内外的学习都是主动的,当出现问题时,孩子会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设法加以解决。在较小的压力下学习,孩子对学习的态度会更加积极。
因此,主动学习和主动反省,要尽可能地交给孩子自己去做,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父母和老师再适时介入。
不过,在反省学习中的问题方面,与生活中的反省有所不同,“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已经是共识,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对于学习的后果,孩子们是完全清楚的,甚至因为太清楚了,反倒觉得麻木。因而,诸如“成绩不好会被父母老师批评”,“学习差就被人看不起”,“不好好学习就找不到好工作”之类的语句,对孩子们往往起不到正面的作用,因为他们从中解读到的是压力、戚胁、恐惧,甚至因成绩不够好,而产生“我太笨”这样的负面想法。
从另一方面讲,学习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仅靠一个认识或一种信念,很难支撑十几年的学习生活,因此,对于学习的问题,不必太强调结果,特别是长远的结果,而应把重点放到过程上。分段找原因,同时也是分解压力。
马丽的自然科成绩非常好,还曾经在市里的小学生科学实验比赛中得过奖。可是数学成绩却总是落在后面。五年级的期中考试时,马丽的自然成绩是全年级第一,但数学却只是刚刚及格。
父母座谈会之后,马丽很担心妈妈会责骂她,一路上一声不吭。妈妈看出了马丽的紧张和担心,回到家里先不提成绩的事儿,对马丽说:“你的自然老师和我说,你是自然课外小组的活跃分子呢,今年省里还有个自然知识竞赛,你要去参加吗?”
见妈妈没有开口批评,马丽立刻松了一口气,答道:“当然要去的,自然老师说,我去的话,很有希望拿奖的。”
“这次获奖的话,有什么奖品呢?”
“可以参加暑期的夏令营,听说,名次高的,考中学的时候还能加分呢。”
“喔,那么你希望考什么中学呢?”
马丽有点明白了妈妈的用意,不好意思地说:“我当然是想考重点的,不过,其他的功课都不错,就是数学有点……”
“其他的功课都很好,为什么数学成绩上不去呢?难道数学的难度特别大吗?”
“其实,也不是很难,可是,我不大喜欢数学课。”
“你不是很喜欢自然课吗?对语文也有兴趣,说明你也是爱学习的孩子啊。”
“恩,自然课的老师多好啊,还在课外组带我们做各种有趣的实验,有时还带我们去郊外搞活动。”
“那数学课的老师不好吗?”
马丽踌蹰了一会,才说:“也不是不好,可是他好凶,我知道他是为我们好,可是……”
原来,因为她的数学成绩不太好,所以常常受到数学老师的批评,结果导致了恶性循环。因为不喜欢老师,而且成绩又总是上不去,马丽对数学有了恐惧感。
找出了原因,马丽的妈妈开始启发她找办法:“是因为这样所以才不喜欢上数学课吗?”
“我想,可能有一点这个原因。”
“那么说不是数学特别难才学不好了?”
“恩。我想,要考好也不是很难。”
“那么有什么办法解决不喜欢上数学课的问题呢?”
马丽的自信心恢复起来,于是开动脑筋想起办法来:“我想,不喜欢上数学老师的课,不应该影响我的学习。而且,如果我考得再好一些,老师会喜欢我的。”
“根据你的学习经验,怎么样才能提高数学成绩呢?”
“可以多做一些题,还可以找人辅导,另外,还可以和学习好的同学交流一下。”
“很好,我相信我的马丽很快就能把数学成绩搞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少时候,当孩子的成绩出现问题时,需要反省的并不是“为什么学不好”,而是“为什么对此不感兴趣”。
是因为在学习上遇到了障碍,还是受到了打击,或者因为不喜欢那门课的老师?有时,一些大人看来不是很严重的问题,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情绪。这时,大人发现不了的问题,由孩子自己来找出原因,是非常有效的。而此时,大人对孩子们有些幼稚的问题不必予以嘲笑,作出适当的引导,孩子们并非没有能力解决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
专家指点
·用智慧引导孩子,孩子也能变得有智慧。
·不要让孩子认为坏错的就是坏孩子,而应该让他们明白:好孩子犯了一点错误,纠正了仍然是好孩子。
·让孩子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当自愿的学习必定比非自愿学习的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