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鞲(gōu):革制袖套。槛(jiàn):圈兽类的栅栏。
j“弃席”句:用晋文公事。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晋文公重耳流亡二十年,在终于可以返国为君时,要抛弃流亡时用过的笾豆、席蓐,怠慢患难与共的有功随从。大臣咎犯劝谏,文公方止。幄(wò),帐幕。“疲马”句:用田子方事。据《韩诗外传》卷八载,战国时魏人田子方见老马被弃于路,“曰:‘少尽其力而老弃其身,仁者不为也。’束帛而赎之”。轩,车驾。
k“愿垂”二句:希望君王不忘旧臣。晋主:指晋文公。田子魂:田子方的魂灵。一说“魂”通“云”,指田子方讲的话。
代出自蓟北门行
南朝宋·鲍照
羽檄起边亭a,烽火入咸阳b。
征骑屯广武c,分兵救朔方d。
严秋筋竿劲e,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f,鱼贯度飞梁g。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h。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i。
【题解】
这首乐府诗是南朝诗人鲍照边塞诗的又一佳作。鲍照作为南北朝时期有着边塞经历的少数诗人之一,其诗作通过对边庭紧急战事和边境恶劣环境的渲染,突出表现了壮士从军卫国、英勇赴难的壮志和激情。此诗写景雄奇壮观,抒情悲壮阔大,气势飞动流转,是南北朝时期边塞诗不可多得的雄阔诗篇。
【注释】
a羽檄(xí):古代的紧急军事公文。边亭:边境上的瞭望哨。
b烽火:边防告警的烟火,古代边防发现敌情,便在高台上燃起烽火报警。咸阳:城名,秦曾建都于此,借指京城。
c征骑:征发的部队。屯:驻兵防守。广武:地名,今山西代县西。
d朔方: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
e严秋:肃杀的秋天。这句的意思是弓弦与箭杆都因深秋的干燥变得强劲有力。
f雁行:排列整齐而有次序,像大雁的行列一样。缘:沿着。
g鱼贯:游鱼先后接续。飞梁:凌空飞架的桥梁。
h缩:蜷缩。猬:刺猬。角弓:以牛角做的硬弓。
i投躯:舍身,献身。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
【名句】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拟古(八首选一)
南朝宋·鲍照
其三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
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a。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b。
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c。
石梁有余劲d,惊雀无全目e。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f。
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g。
【题解】
这首诗是南朝诗人鲍照借古讽今的代表作。诗作通过对幽并少年义无反顾、奋身疆场忘我精神的刻画,抒发了诗人安边定远的豪情壮志。此诗用工笔细致描绘出少年的服饰、装备,骑术的精湛神速,射技的精妙无双,形象地刻画出了幽并少年的英雄形象,全诗感情豪壮,形象鲜明,境界阔大,开合自如。
【注释】
a鞬(jiàn):弓袋。雕服:雕绘的箭囊。象弧:用象牙装饰的弓。这两句是写少年的装备:毡带上系着双鞬,象弧插在鞬中,雕服里插着箭。
b飞鞚(kòng):飞马奔驰。鞚,马勒,这里代马。平陆:平原。
c雁门:雁门山,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楼烦:县名,汉属雁门郡,在今山西省原平县东北。二地在当时是边疆要塞。
d石梁:石堰或石桥。《文选》李善注中引《阚子》记载:宋景公让工人制成一个弓,他登上虎圈之台,引弓向东面射去,箭越过西霜之山,直到彭城之东,余力很大,一下子竟射进石梁里面。此处用典,说箭射入石梁犹有余劲,形容少年膂力之大,弓矢之利。
e全目:完整的眼睛。《文选》李善注中引《帝王世纪》记载:帝羿有穷氏善射,一次与吴贺出游,贺使羿射雀的左目,羿拉弓一射误中右目,感到很羞愧。此处用典,说少年要射飞鸟的眼睛就必然射中,这是形容其射术之精。
f翻覆:即反复。说汉虏时战时和,反复无常。
g白羽:箭名。虎竹:铜虎符和竹使符,都是汉代国家发兵遣使的凭信,符分两半,朝廷留右符,郡守或主将携左符。
拟行路难(十八首选一)
南朝宋·鲍照
其十四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a,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b,胡笳哀极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c。
将死胡马迹,能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坎坷欲何道d?绵忧摧抑起长叹e。
【题解】
这首诗是鲍照代言体诗的代表作。诗作描写了一位出征在外的老兵由于常年征战在外,故乡音尘断绝,从而生发出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即将客死他乡,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悲凉与失意心境,从而揭露了战乱给平民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此诗情感真挚浓厚,描写生动形象,语言婉转流畅,与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有异曲同工之妙。
【注释】
a窅窅(yǎo):遥远。
b朔风:北风。
c留颜:留住容颜不使变老。
d坎坷:车行不利,引申为人生艰难。
e绵忧:绵长不绝的忧愁。摧:悲。抑:压抑。
征怨
南朝宋·江淹
荡子从征久,凤楼箫管闲a。
独枕凋云鬓,孤灯损玉颜。
何日边尘净b,庭前征马还。
【题解】
这首乐府诗是南朝诗人江淹表现边塞闺怨主题的代表作。诗作形象地描写出一位闺中女性在征人离家后寂寥凄清的生活以及其对征夫强烈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闺中思妇的深切同情和对长期征战的不满之情。此诗形象地描绘出闺中女性的生活环境,以写景来衬情,情真语质,是边塞题材闺怨诗的佳作。
【注释】
a凤楼:本意是指宫内的楼阁,此处借指女性的居处。
b边尘:指战争。
战城南
南朝梁·吴均
蹀躞青骊马a,往战城南畿。
五历鱼丽阵b,三入九重围。
名慑武安将c,血汗秦王衣d。
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
【题解】
这首诗是南朝诗人吴均边塞诗的代表作。诗作通过描绘理想中奋身疆场、视死如归的男儿形象,寄托了诗人慷慨报国的高旷情怀。此诗以跳跃式的动态描写,表现出战场紧张激烈的气氛,语言精炼生动,气势纵横,是南北朝边塞诗中不可多得的慷慨激昂之作。
【注释】
a蹀躞(dié xiè):马行进的样子。青骊马:毛色青黑相杂的骏马。
b鱼丽阵:古代战阵名。兵车在前,步兵随后,如鱼之相依而行,故名。
c慑:威慑,慑服。武安将:指能征善战的将军,战国时秦将白起均被封为武安君。
d血汗秦王衣:此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载: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赵王为秦王鼓瑟,而秦王却不愿为赵王击缶,赵王随从蔺相如力争:若秦王以强凌弱,不为赵王击缶,“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王被折服,终为赵王击缶。
边城将(四首选一)
南朝梁·吴均
其一
塞外何纷纷,胡骑欲成群。
尔时始应募,来投霍冠军a。
刀含四尺影,剑抱七星文b。
袖间血洒地,车中旌拂云c。
轻躯如未殡,终当厚报君d。
【题解】
这首诗是吴均边塞诗的又一佳作。诗作形象地刻画了“边城将”从军塞外,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和誓死报国的崇高精神。此诗对仗工整,气势超越豪迈,代表了吴均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注释】
a霍将军: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后借指功高位重的武将。
b七星文:指剑身有七星纹饰。
c拂云:指旌旗高扬,谓凯旋。
d轻躯:对自己的谦称。殡:埋葬。
入关
南朝梁·吴均
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
是时张博望a,夜赴交河城b。
马头要落日c,剑尾掣流星。
君恩未得报,何论身命倾。
【题解】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为国赴难的勇士,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刻,义无反顾,连夜奔赴战场,且展现出他英勇无畏的精神与气魄。此诗节奏紧凑,气势纵横,有盛唐边塞诗的气概。
【注释】
a张博望:指汉代的张骞。张骞因成功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被封为博望侯,故后人也称他为“张博望”。
b交河:古城名,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曾为西域车师、高昌等国都城。
c要:同“邀”,此处为拦截的意思。
【名句】
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
胡无人行
南朝梁·吴均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a。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题解】
这首诗是吴均边塞诗的又一佳作。吴均出身寒微,仕途很不如意,但他一直志向高远,有建功立业之心。这首诗即是借谈兵以咏怀,抒发自己内心的勃郁之气。此诗有着慷慨激昂的感情和凌厉直前的气概,结构上起承转合,章法整饬,节奏明快,音调铿锵,语言畅达,笔力劲健,有唐人边塞诗的风范。
【注释】
a铁骑:披着铠甲的战马。金羁:饰金的马络头。
陇西行(三首选一)
南朝梁·萧纲
其三
悠悠悬旆旌a,知向陇西行。
减灶驱前马b,衔枚进后兵c。
沙飞朝似幕,云起夜疑城。
回山时阻路,绝水亟稽程d。
往年郅支服e,今岁单于平。
方欢凯乐盛,飞盖满西京。
【题解】
这首五言古诗是萧纲边塞诗的代表作。萧纲曾在地处南北边境的雍州任刺史七年,有着亲临战场的经历。故此诗借用汉击匈奴的故事,抒发了自己建功边塞的壮志和凯旋受赏的豪情。此诗将急行军的紧张、征途的艰险、战后凯旋之乐等都做了细致的描摹,诗歌语言凝练,造语新奇,情感浓厚,形象生动,实在是耳目所见,有感而发,是萧纲“吟咏性情”诗论主张的鲜明体现。
【注释】
a悠悠:旗帜飘扬的样子。旆旌:泛指旗帜。
b减灶:典出《史记·孙子列传》。齐、魏马陵之战,孙膑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使庞涓轻率冒进,终至兵败自刎。
c衔枚:横衔枚于口中,以防喧哗或叫喊而暴露目标。枚,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
d绝水:水源断绝。亟(qì):屡次。稽程:延误行程。
e郅(zhì)支:匈奴单于,呼韩邪单于之兄,名呼屠吾斯。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独立为郅支骨都单于。元帝初,叛汉,建昭三年(前36)为西域副校尉陈汤攻杀。见《汉书·陈汤传》与《匈奴传》。后世因以“郅支”代指外寇。
从军行(二首选一)
南朝梁·萧纲
其二
云中亭障羽檄惊a,甘泉烽火通夜明b。
贰师将军新筑营c,嫖姚校尉初出征d。
复有山西将e,绝世爱雄名。
三门应遁甲f,五垒学神兵g。
白云随阵色,苍山答鼓声。
逦迤观鹅翼h,参差睹雁行。
先平小月阵,却灭大宛城i。
善马还长乐j,黄金付水衡k。
小妇赵人能鼓瑟,侍婢初笄解郑声l。
庭前柳絮飞已合,必应红妆起见迎m。
【题解】
这首杂言体诗通过对汉击匈奴大战中“山西将”英雄形象的刻画,赞颂了爱国将士为国靖边、奋身疆场的爱国主义精神。此诗情景交融,情感豪迈,在形式上五、七言相杂,既富于变化又流畅婉转,表现出诗人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注释】
a云中:古郡名,战国时原为赵地,秦时置郡,治所在云中县(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这里指边关。亭障:古代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
b甘泉: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汉宣帝时匈奴入寇,烽火传警,由甘泉宫延至长安。
c贰师将军:指汉武帝时的将军李广利。
d嫖姚校尉:指霍去病曾因击匈奴有功封嫖姚校尉。
e山西将:古代山西出良将,故有“山西出将”的民谣。
f三门:占验家立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八门,以休、生、开三门为吉,余为凶,故以“三门”取其吉义。
g五垒:传说中的战阵法。
h逦迤:曲折行进的样子。鹅翼:与后文的“雁行”皆古代阵法。
i小月:汉代西域国名。大宛:古国名,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北通康居,南面和西南面与大月氏接,产汗血马,大约在今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盆地。
j长乐:指长乐宫,汉高祖所建。
k水衡:即水衡都尉、水衡丞的简称。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所置,至隋始废,掌皇家上林苑,兼管税收、铸钱。
l初笄:古代女子十五岁始加笄。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多写男女之情,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悖的音乐,甚或一般的民间音乐,均被称为“郑声”。
m红妆:妇人,指从军将士的妻子。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a,阴山下b。天似穹庐c,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d。
【题解】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乐府民歌。相传它是北齐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这首歌原为鲜卑语,后被翻译成汉语。诗作描绘了边塞草原地区辽阔壮观的自然景观以及牛羊成群的繁盛景象。诗句语言流畅,清新自然,是表现边塞风光的经典之作。
【注释】
a川:指平原。敕勒: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b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c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即今蒙古包。
d见:同“现”。
【名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木兰诗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a,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b,可汗大点兵c。军书十二卷d,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e,从此替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