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
晨风鸣北林a,熠耀b东南飞。
愿言所相思,日暮不垂帷。
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
玄鸟夜过庭,仿佛能复飞。
褰裳路踟蹰c,彷徨不能归。
浮云日千里,安知我心悲?
思得琼树枝d,以解长渴饥。
【题解】
这一首是游子日暮怀归的诗。诗中晨风、玄鸟、浮云的远飞都是作者羁旅中所见到的景物。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踟蹰衢路、彷徨难归,因为他的心情不佳,这些景物也就跟着涂染上了一层悲伤的色调。他看到了月光,联想到月光不只是照着他所住的楼,他所思念的故乡也同样在月光的照耀之下。最后两句是说欲得仙树疗治忧愁,和《录别诗》中另一首“愿得萱草枝,以解饥渴情”意思相同。
【注释】
a北林:林名。
b熠耀:一作“熠熠”,义同。
c褰裳(qiān cháng)、踟蹰:褰裳是欲行,踟蹰是欲行又止,这样就是下句所说的“彷徨”。
d琼(qióng):美玉。玉树是传说中仙山上的树。
其三
童童a孤生柳,寄根河水泥。
连翩b游客子,于冬服凉衣。
去家千余里,一身常渴饥。
寒夜立清庭,仰瞻天汉湄c。
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
忧心常惨戚,晨风为我悲。
瑶光游何速d,行愿去何迟e。
仰视云间星,忽若割长帷f。
低头还自怜,盛年行已衰。
依依恋明世g,怆怆h难久怀。
【题解】
本篇是游子自伤的诗。开篇以柳树生长在河水中起兴,借以表现自己生活的苦楚与遭遇的不幸。诗人一个人漂泊在外,举目无亲,就像是孤孤单单生长在河中的柳树。诗人离家千里,连温饱都成了问题。这个时候,他长夜难眠,看着星空,感受着寒风,不觉悲从中来。最后诗人感慨,就是这么艰难的日子,还是这样的快速,盛年已经过去,可是自己一事无成,悲痛不已,难以再言。感情真挚,撼人肺腑。
【注释】
a童童:秃貌。
b连翩:鸟飞貌,在这里用来形容游子的漂泊。
c天汉:银河。湄(méi):水草相交之处,就是岸边。
d瑶光:星名,即北斗杓第七星,又名“摇光”。古人看斗星所指的方位辨别节令。游:言所指方位改变。这句是说时间过得快。
e“行愿”二字疑有误。“去何”:一作“支荷”。
f忽:速貌。长帷:指云。言云的形状如帷幕。浮云飞得很快,且飞且散开,这时云间的星看起来好像正向浮云相反的方向急飞,又像星把云块划开了。
g明世:政治清明的时代。
h怆怆(chuàng):悲伤。
送应氏(二首)
三国魏·曹植
其一
步登北邙阪a,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b。
垣墙皆顿擗c,荆棘上参天d。
不见旧耆老e,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f。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g,气结不能言。
【题解】
此诗作于建安十六年(211)。应氏指应玚、应璩兄弟。应玚为“建安七子”之一。曹植时年二十岁,被封为平原侯,应玚被任为平原侯庶子。同年七月,曹植随其父曹操西征马超,途经洛阳。当时应玚也在军中。不久,应玚受命为五官中郎将文学,行将北上,曹植设宴送别应氏,写了两首诗。这首写洛阳遭董卓之乱后的残破景象。无论是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形式方面,都代表了曹植前期诗作的水平。它是建安诗歌中为数不多的直接反映汉末动乱现实的优秀诗篇之一,其风格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建安文学时所指出的“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不乏“慷慨”之气,确有“磊落”之才。
【注释】
a北邙(máng):山名,在洛阳东北。阪(bǎn):同“坂”,山坡。
b宫室尽烧焚:初平元年(190),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焚毁。
c垣(yuán)墙:城墙。顿:塌坏。擗(pǐ):分裂。
d参天:高得快要挨着天了,形容很高。荆棘上参天:说明十分荒凉。洛阳被董卓焚烧在初平元年,距离作这首诗的时候已经二十一年了,而且当时战乱不断,所以会有这般衰败的景象。
e耆(qí):六十岁以上的人。耆老:犹言德高望重的老年人。
f畴(chóu):田亩。田:动词,耕种。
g这句是代应氏设词,不是作者自述,应氏或许曾在洛阳居住。
其二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a,我友之朔方。
亲昵b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中馈c岂独薄?宾饮不尽觞d。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e起高翔。
【题解】
这是《送应氏》的第二首,通过天地与人生的对比,衬托人生短暂,欢聚须臾,再会不知何时,曹植与应氏兄弟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注释】
a嬿婉(yàn wǎn):欢乐。
b亲昵(nì):亲热,友好,诗中泛指好朋友。
c中馈(kuì):酒食。
d觞(shāng):古代的一种酒杯。以上这两句是说:难道是预备的酒食不够吗?不是,是因为在此离别之际,饮一千杯酒都还觉得不够罢了。
e翮(hé):鸟翎(líng)的茎,代指鸟的翅膀。施翮:展翅。
杂诗(六首选一)
三国魏·曹植
其五
仆夫早严驾a,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b?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c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d。
【题解】
这首诗是一首想象中的“送别诗”。虽然不见送行者,但是我们就好像看到了老百姓送子弟兵奔赴前线的场面。这首诗抒发了曹植甘心赴难为国建功的壮志,但又不能实现的苦闷。很可能是和《赠白马王彪》同时期的作品,其时间在黄初四年(223),曹植以鄄(juàn)城王应诏到洛阳。他在《赠白马王彪》诗里说“怨彼东路长”,在本篇说“东路安足由”,“东路”就是从洛阳赴鄄城之路。鄄城在今山东省鄄城县。当时魏蜀吴三国并立,所以曹植会有这样的想法。
【注释】
a严驾:装备好车驾。
b何之:之何的倒装,意思是到哪里去。
c淮泗:两水名,是征讨东吴的必经之地。
d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为国捐躯的壮志。也就是《秋自试表》“徒荣其躯而丰其体,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一段话的意思。
赠白马王彪
三国魏·曹植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a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b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c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
郁纾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轭d,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
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e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f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
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f。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g。
h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i,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j,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k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
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l。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
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题解】
《赠白马王彪》是一首抒情长诗,也是曹植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共分七章,前有小序,但是本篇最先载于《魏氏春秋》时没有这篇序,序最先见于《文选》。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223),此时,曹植、曹彪、曹彰弟兄三人一同进京朝见曹丕。结果,任城王曹彰在京师莫名其妙地死去,曹植、曹彪一同回归封地。他二人本可结伴同行,但遭到监国使者(名叫灌均)的阻拦,曹植悲愤难当,写下这首八十余行的长诗,赠给他的异母弟白马王曹彪。
【注释】
a第一章写离开洛阳,渡过洛水,回顾依恋。其时当在七月初。
b第二章写渡过洛水后陆路的险阻。另有版本将本章八句合上章十句为一章。
c第三章写兄弟被迫分别,小人搬弄是非,谗间骨肉。
d衡轭(è):车辕前横木压在牛马颈上的部分。乘舆上有鸾铃,现在代以鸱枭恶鸟之声,比喻小人包围君主。下句“豺狼”也是比喻小人。
e第四章写初秋原野萧条,触景伤心。诗人由愤激而感伤。
f晞(xī):干。人生短暂得就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出来就蒸发没了。
g咄唶(duō zé):惊叹声。第五章回顾任城王的暴死,瞻望自己的前途。从离合之悲写到死生之感,从感伤到悲惧交并。
h第六章写诗人强为宽解,并慰勉曹彪。结尾二句说不悲伤是不可能的,表示终究不能宽解。
i同衾帱(chóu):言共用被帐。后汉桓帝时有一个叫姜肱的人,字伯进,与弟仲海、季江友爱,常同被而眠(事见《后汉书·姜肱传》)。这句是用姜肱的典故。
j疢(chèn):热病。《诗经·小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
k第七章前半部分申说苦辛之怀,变故既不可料,逃避也不可能。后半部分是诀别之辞。
l以上二句就是曹操《善哉行》“痛哉世人,见欺神仙”的意思。曹植曾作《辨道论》骂方士。“松子”,就是赤松子,古仙人名。
【名句】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赠秀才入军(十九首选二)
三国魏·嵇康
其九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a。
左揽繁弱b,右接忘归c。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
凌厉d中原,顾盼生姿。
【题解】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铚(zhì,今安徽省宿县西)人。爱好老庄学说,攻击周孔名教,修习养性服食等事。他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在政治上反对当时权臣即后来篡位的司马懿。年四十岁被司马昭杀害,死前有三千多太学生请愿营救他,并要求以他为师。他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和论文家,存诗五十四首,四言诗比较好,往往给人峻洁雄秀的印象。《赠秀才入军》诗共有十九首,是寄赠给他的哥哥嵇喜的。嵇喜字公穆,曾举秀才,这首诗就是想象嵇喜在军中戎装驰射的生活。
【注释】
a晖:本意是阳光,泛指光辉、光芒。
b繁弱:古代良弓的名字。
c忘归:矢名。
d凌厉:奋行直前貌。
其十四
息徒兰圃a,秣马华山。
流磻b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c。
郢d人逝矣,谁与尽言。
【题解】
本篇原列第十四首,在这组诗中最为有名。诗人想象嵇喜行军之暇领略山水乐趣的情景。本诗以凝练的语言描写了高士飘然出世、心游物外的风神,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与造化相侔的哲理境界。
【注释】
a兰圃:有兰草的野地。
b磻(bō):用生丝做绳子系在箭上射鸟叫做弋,在系箭的丝绳上加系石块叫做磻。
c筌(quán):捕鱼竹器。《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又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得鱼忘筌”是“得意忘言”的比喻,说明言论是表达玄理的手段,目的既然达到了,手段就不需要了。
d郢(yǐng):古地名,春秋楚国的都城。《庄子·徐无鬼》有一段寓言说,曾经有郢人将白土在鼻子上涂了薄薄一层,像苍蝇翅膀似的,叫匠石用斧头将它削去。匠石挥斧成风,眼睛看都不看一下,就把白土削干净了。郢人的鼻子毫无损伤,他的面色也丝毫没有改变。郢人死后,匠石的这种绝技也不能再表演了,因为再也找不到像郢人这样能够和他搭配默契的人了。这个寓言是庄子在惠施墓前对人说的,表示惠施死后再也没有可以与之谈论的人了。本篇二句言“游心太玄”的乐趣固然不需要多说,即使说了,也难得知音。
【名句】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挽歌诗(三首选一)
东晋·陶渊明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a。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b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题解】
“挽歌”是古代用于丧葬的歌,相传最初是托引柩车的人所唱。陶渊明有《挽歌诗》三首,第一首写敛,第二首写祭,第三首写葬,都作亡人自叹语气。本篇是第三首。死亡是每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阶段都要面对的严肃问题。古人讲究杀身成仁,西方著名诗人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是诗人暮年想象自己去世后,亲朋好友为他送葬的情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注释】
a嶕峣(jiāo yáo):高貌。
b幽室:指墓穴。
【名句】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邻里相送至方山
南朝宋·谢灵运
祗役a出皇邑,相期憩瓯越b。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c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