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诗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遗迹为创作题材的一类诗歌作品,其特点在于借助历史抒写情怀或发表议论。同“咏史诗”相比,“怀古诗”所涵盖的范围更加宽泛,“咏史诗”的表现对象往往是具象的历史典故,而“怀古诗”的表现对象则可以是抽象的历史时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咏史诗”的概念是包含在“怀古诗”的概念之内的。
我国早期的诗歌作品如《诗经》、《楚辞》中,即已具有怀古的成分,然而真正完整的怀古诗,却是在东汉时期由史学家班固首先创作的。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作者。班固晚年曾在狱中以西汉时缇萦救父的史实创作《咏史》一诗,一般认为,这就是中国古代第一篇咏史怀古诗。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总论》里以“质木无文”四字点评班固这首《咏史》,意思是说此诗缺乏文采。这固然是针对班固的批评,但也从客观上反映了咏史怀古诗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审美特征,即咏史怀古诗与其他门类的诗歌作品相比,主要以内容见长,偏重体现诗歌的思想性,而对诗歌的形式和艺术性则较少强调。
本书除怀古诗之外,还选录了一些怀古词。怀古词是对怀古诗的发展,将怀古诗、词并录,可有助于读者更清晰地了解怀古文学的全貌。
怀古诗诞生于史学家班固之手,其发展与兴盛亦与史学有着密切联系。本书共选录历代怀古诗词300首,其中汉魏晋14首,南北朝11首,唐109首(初盛唐26首、中晚唐83首),宋71首,金1首,元14首,明18首,清62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怀古诗的创作在《史记》、《汉书》之学的影响下渐成规模,其后,怀古诗的发展又形成三个明显的高峰:中晚唐、宋代和清代。
中晚唐文人经过“安史之乱”,阅历的积淀和世风的转换使他们由盛唐时期纯粹的文辞之士逐渐蜕变为知识型、学者型的文人。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史学精神在中晚唐形成风气,影响了大量怀古诗的创作。
宋代秉承中晚唐士风余绪,而更加发扬光大。宋代是中国史学的鼎盛期,随着印刷的普及、书籍的增多、科举的完备,宋代的社会文化空前繁荣,为史学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宋代官方编修了《新唐书》等重要的前代史,同时又创造了以《资治通鉴》为代表的编年体通史,此外,私家史学著述亦兴盛起来。在史学背景的促进下,宋代出现了众多以学问和议论为诗的怀古诗,更加突出了怀古诗的思想性。
清代文人由于朝廷文字狱的禁锢,未敢言当朝现实,只得潜心研究历史和学术,形成以考据见长的史学风气。清代的史学名著,如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等,皆为考辨史实的研究性著述。在这种史学风气的影响下,清代怀古诗更加注重实事求是、还原历史,表现出扎实的学力和朴素的气质。
怀古诗的兴盛虽源于史学,但它毕竟是文学作品,具有内容与形式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兼顾的审美追求。历史上优秀的怀古诗都达到了相当的文学成就,值得今人学习、借鉴。
魏晋时期,左思以《汉书》等为文献依据,创作《咏史》八首组诗,堪称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怀古诗名家。《咏史》八首改变了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的缺点,将咏史与咏怀完美地结合起来,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创造了被后世称为“左思风力”的艺术特色。
唐代以前,怀古诗的创作多以史书、文献中的典故为吟咏对象;唐代以后,怀古诗的创作形式更加多样,其吟咏对象不仅来自书本,更来自诗人的游历。漫游山水、凭吊历史遗迹成为怀古诗写作的重要形式。这一变化给怀古诗带来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丰富了传统怀古诗的结构和表达。
唐代很多著名诗人都曾涉足怀古诗的创作,而尤以杜甫、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诗人文学成就最为突出。杜甫和刘禹锡从咏怀古迹的角度,既在景物描写中赋予浓厚的历史感,又在历史叙事中穿插眼前景物,使得古今交错,令人回味无穷,为提高怀古诗的艺术性做出了重大贡献。而杜牧和李商隐则在语言的锻炼和诗意的翻新上尤见功力,深刻地影响了宋代怀古诗的创作。
宋代著名政治家兼文学家王安石也是创作怀古诗的高手。其人精通历史,博学深思,往往能做翻案文章,言他人所不能言,议论新颖,见解不凡,给人别开生面、醍醐灌顶的审美感受。除此之外,怀古词在宋代也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怀古词创作名家。
清代怀古诗作者大量涌现,然而创作手法主要继承唐宋,巩固了怀古诗基本的文学特征,即用典、议论、抒情三者熔于一炉的艺术表达。这三个要素概括了怀古诗创作的原则,也是我们今天判定怀古诗的重要依据。
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门类,怀古诗的思想性较其艺术性更加受到读者的关注。《战国策·赵策》载张孟谈语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旧唐书·魏徵传》载唐太宗语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后人相当重要。怀古诗的存在价值正如同史书、文献,在叙述和评价史事的过程中提炼古人的经验教训,为今人的生存提供有利的参考。
从对待历史的态度来看,本书选录的历代怀古诗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歌颂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歌颂荆轲、项羽、岳飞等前辈英雄,激励后人以之为行动的榜样。第二类是批判历史,如讽刺秦始皇、南朝皇帝、唐玄宗、南宋君臣等,告诫后人不可重蹈前代败亡之覆辙。第三类则是同情历史,即不做明确的褒贬判断,仅从时空变迁、物是人非的角度哀悼岁月的流逝。
这三类怀古诗在今天都存在一定借鉴意义,但怀古诗对于今人最大的启示,更在于诗人们活跃的思维与独立的精神。正是由于诗人们不满足于接受世俗定论,不断对历史进行反复思考,才创造出大量闪耀着思想光芒的怀古诗作品。因此,我们在阅读前人怀古诗的时候,也应该发扬独立思考的精神,有必要对诗中的道德评判进行重新审视,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
王紫微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