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东汉·班固
三王德弥薄a,惟后用肉刑b。
太仓令有罪c,就递长安城d。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e。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f。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g。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h,不如一缇萦!
【题解】
东汉永元元年(89),大将军窦宪伐匈奴,征班固为中护军。后窦宪败,班固坐免官,又因为诸子不尊法度、得罪洛阳令种竞而被捕,于永元四年(92)卒于狱中。这首诗大约是班固晚年在狱中所作,诗人借用西汉文帝时缇萦上书的事迹,表达了对诸子不肖使自己受到牵累的哀伤与无奈,同时也流露出能够因圣主明君发动恻隐之心而获得宽宥的微茫期许。此诗语言质朴、叙事凝练,堪称中国古代咏史诗的首创之作。
【注释】
a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圣王:禹、汤、文王。
b 肉刑:古代残害人身的肉体刑罚。
c 事见《史记·孝文本纪》:“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徙系长安。太仓公无男,有女五人。太仓公将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其少女缇萦自伤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原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诏曰: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d 就递:押解。
e 茕茕:孤独无依。
f 事见缇萦上书:“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
g 《鸡鸣》:据《文选注》引刘向《列女传》,缇萦上书时曾歌《鸡鸣》、《晨风》之诗。《鸡鸣》为《诗经·齐风》之诗;《晨风》为《诗经·秦风》之诗。
h 愦愦:昏愦、糊涂。
咏史诗
东汉·王粲
自古无殉死a,达人共所知。
秦穆杀三良b,惜哉空尔为c!
结发事明君d,受恩良不訾e。
临殁要之死,焉得不相随?
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
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f!
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
同知埋身剧g,心亦有所施h。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
【题解】
这首诗大约作于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冬,当时王粲跟随曹操西征回归长安,途经凤翔三良冢,有感而发。此诗继承了《诗经·秦风·黄鸟》对春秋时期秦穆公以三位臣子殉葬之事的刺讥,同时加强了情境渲染与批判力度,表现出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诗人在谴责历史上的殉葬制度之余,还通过三良的故事对明君、忠臣等概念做出了新的思考:秦穆公虽然霸业有成,却因不能爱惜臣民而不足以称为明君;三良虽然忠心可鉴,却因不能使自身生得其遇、死得其所而不足以称为智者。对明君的呼唤、对知遇的渴求、对生命的怜悯,正是身处乱世的建安诗人们最强烈的心声。
【注释】
a殉死:殉葬。杜预《春秋左传注》:“以人从葬为殉。”
b事见《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毛苌《诗传》曰:“三良,三善臣。”
c空尔为:徒劳无用。
d结发: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束发,喻指年轻时。
e不訾:无法计量。
f绠縻:绳索。
g剧:严重。
h施:施行。
【名句】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三良诗
曹魏·曹植
功名不可为a,忠义我所安。
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b。
生时等荣乐,既没同忧患。
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
揽涕登君墓,临穴仰天叹。
长夜何冥冥c,一往不复还。
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
【题解】
这首诗从题材来看应当与王粲诗作于同时同地。但与王粲诗相比,曹植这首诗更偏重于对三良忠义的歌颂,而淡化了对秦穆公残暴的批判。在王粲诗中,三良的殉葬是被迫的;而在曹植诗中,他们的死则带有自愿的倾向。这种差别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曹植当时涉世未深,对君臣关系的理解带有理想化的成分;另一方面,作为曹魏宗室的曹植更侧重于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看待这件史事,因此他的三良诗不及王粲诗哀痛深切。
【注释】
a 不可为:不由己。
b 自残:自杀。
c 冥冥:昏暗。
咏史(八首)
西晋·左思
其一
弱冠弄柔翰a,卓荦观群书b。
着论准《过秦》c,作赋拟《子虚》d。
边城苦鸣镝e,羽檄飞京都f。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g。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h,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i,右盼定羌胡j。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题解】
左思《咏史》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负盛名的咏史组诗,共有八首,其情思深远、气象恢弘,堪称千古绝唱。在这组咏史诗里,诗人吊古抒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表现出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主体意识与艺术追求。此诗为《咏史》之第一首,大约写于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前后,其时朝廷下令讨伐东吴与鲜卑,正是将帅立功、国士用命的大好机会。因此,左思在这首诗里也表达了自己欲效力朝廷而功成身退的非凡抱负,先以英雄梦想起首,又以归隐情怀收束,清高风骨在人生价值的取舍中展现无余。
【注释】
a弱冠:二十岁。《礼记》:“人生二十曰弱冠。”柔翰:毛笔。
b卓荦:超群。
c准《过秦》:达到西汉贾谊《过秦论》的水准。
d拟《子虚》:堪与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相比。
e鸣镝:响箭。
f羽檄:征调军队的文书。
g畴昔:往昔,从前。《穰苴》:春秋时期齐国著名军事家司马穰苴的兵法。
h《东观汉记》:“班超上疏曰:臣乘圣汉神威,冀效铅刀一割之用。”此为自谦之语,虽不锋利的铅刀也可割断东西,虽才能微薄的人也可为国效力。
i眄:看、视。澄江湘:指平定东吴。
j定羌胡:指平定戎狄。
其二
郁郁涧底松a,离离山上苗b。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c,英俊沉下僚d。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e,七叶珥汉貂f。
冯公岂不伟g?白首不见招!
【题解】
这首诗揭示了西晋时期门阀政治压抑人才的社会现实,借古讽今,发人深省。诗在开头部分以《诗经》的比兴手法写出“涧底松”与“山上苗”的不平等地位,继而搜求古事,在对历史的叩问和质疑中抨击世家权贵垄断仕途的不合理制度。在严格区分上品与下品、士族与寒门的中古时代,左思由于出身寒微,又相貌丑陋、拙于言辞,故此虽满腹经纶,却始终无法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作为门阀制度的受害者,诗人对这些由来已久的政治积弊有着刻骨铭心的感触与哀痛,从这首诗中,我们仿佛能听到他穿越千载的激愤呐喊。
【注释】
a 郁郁:茂盛的样子。
b 离离:下垂的样子。
c 世胄:世家子弟。蹑:登上。
d 下僚:低等官吏。
e 西汉重臣金日磾、张汤的后裔,凭借世家子弟的身份纷纷做上高官。《汉书·张汤传》:“功臣之后,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
f 七叶:七代。珥汉貂:官帽上插着貂尾装饰。
g 冯公:西汉文帝时的贤人冯唐,虽然能力杰出,却一生未得皇帝重用。《汉纪》:“冯唐白首,屈于郎属。”
其三
吾希段干木a,偃息藩魏君b。
吾慕鲁仲连c,谈笑却秦军d。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不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e,对圭不肯分f。
连玺耀庭前g,比之犹浮云。
【题解】
这首诗借助于对战国贤人段干木、鲁仲连的歌颂,再度展示了诗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诗中大部分笔墨都用在对鲁仲连的刻画上,提纲挈领地勾勒出一个潇洒不羁、淡泊出世的文侠形象。从《战国策》等典籍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像鲁仲连这样的文人辩士在战国时代纵横捭阖,地位十分突出,甚至可能成为历史变革的主导因素,而这正是汉晋以来,寄身于专制体制之下、倍感压抑的文人们最渴望实现的人生价值。作为这个群体的一员,左思终究无法在现实中效仿鲁仲连,于是只好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这首咏史诗里。
【注释】
a 希:仰慕。段干木:战国时期魏国贤人,以“不趣俗役,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之外”(《吕氏春秋·期贤》)深受魏文侯礼遇。
b 偃息:安卧。藩:保卫。据《吕氏春秋·期贤》:“秦欲攻魏,而司马康谏曰:段干木贤者,而魏礼之,天下皆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止。”
c 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贤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鲁仲连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
d 事见《史记·鲁仲连列传》:“赵孝成王时,秦使白起围赵,魏王使将军新垣衍说赵尊秦昭王为帝。鲁连适游赵,谓平原君曰: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乃见新垣衍,垣衍起再拜谢曰:吾请出,不敢复言。秦将闻之,为却五十里。秦军引去,平原君欲封鲁连,鲁连辞谢,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遗鲁连,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不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
e 组:系于官印的丝织绶带。绁:系、缚。
f 圭:古代诸侯所执瑞玉,意喻官爵。
g 连玺:接连封官受印。
其四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a,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b,暮宿许史庐c。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d,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e。
言论准宣尼f,辞赋拟相如g。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题解】
这首诗通过对比西汉时期世家子弟的富贵与学者杨雄的寒素,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另一重思考:暂时的显赫地位最终无法与持久的精神财富相比。金张许史之族虽一时兴盛,然而百年之后又有谁惦记他们的存在?而杨雄尽管生前寂寞,死后却以其著作获得人们长久的敬仰。或许是出于这样的思考,左思在功名无望之后也将精力转向文学创作,以十年磨剑之功写成了令洛阳纸贵的《三都赋》。《三都赋》最终使左思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不次于杨雄的地位,使他也能如愿以偿地“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这样的成就,难道不正得益于与古人的共鸣吗?
【注释】
a 术:道路。
b 金张:西汉重臣金日磾、张汤家族。
c 许史:西汉外戚许皇后(元帝母)、史良娣(宣帝祖母)家族。
d 杨子:西汉著名学者杨雄,擅长辞赋,兼通文史。《汉书·杨雄传》:“杨雄《自叙》曰:雄家素贫,嗜酒,人希至其门。”
e 玄虚:道家的玄妙言论。杨雄曾仿《老子》作《太玄》。
f 宣尼:孔子。杨雄曾仿《论语》作《法言》。
g 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汉书·杨雄传》:“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以为式。”
其五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a。
列宅紫宫里b,飞宇若云浮c。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d。
自非攀龙客e,何为欻来游f?
被褐出阊阖g,高步追许由h。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题解】
这首诗是左思《咏史》八首中最为后世称道的一首,其中“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一句,气势清刚,骨力雄健,被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誉为“俯视千古”的名句。从思想内容上看,此诗依然反映出诗人对西晋门阀政治的愤慨与无奈,但这时的左思似乎渐渐放弃了建功立业的欲望,而趋向于隐居遁世的虚无哲学。诗中歌颂的历史人物不再是段干木、鲁仲连、杨子云,而是逃避政治、一心修道的许由。这个转变,透露出诗人思想中出世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魏晋时期儒、道哲学交融共存的实际情况。
【注释】
a 灵景:日光。
b 紫宫:古代天文中的紫微垣,喻指皇宫。
c 飞宇:上翘的屋檐。
d 蔼蔼:众多。《广雅》:“蔼蔼,盛也。”
e 攀龙客:指攀附权贵之人。
f 欻:忽然。
g 被褐:身着粗布短衣,喻指贫贱。阊阖:洛阳城阊阖门。
h 许由:尧帝时代一位拒绝名利的高士。西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修道冲虚,学于啮缺。许由为尧所让,由是退隐遁,耕于中岳下。”
【名句】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其六
荆轲饮燕市a,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b,豪右何足陈c?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题解】
荆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侠客,个性不羁,胆量惊人,其奉燕太子丹之命刺杀秦王的英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妇孺皆知。这首诗通过对荆轲事迹的吟咏,表达了诗人对勇气与节操的仰慕以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深入思考。荆轲曾言,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后来被史学家司马迁所继承。而司马迁之后,左思又用“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诗句再次诠释了人生的终极意义,可谓与荆轲、司马迁殊途同归。
【注释】
a 事见《史记·刺客列传》:“荆轲之燕,与屠狗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
b 眄:视,看。邈:轻视。
c 豪右:豪门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