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注释】
a客心:客居者之心。
b登临:登高观览。临,从高处往下看。
c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d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e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
f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
g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
h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梁甫吟》:乐府篇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甫吟》的歌词。
闺怨a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b。
忽见陌头杨柳色c,悔教夫婿觅封侯d。
【题解】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写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
【注释】
a闺怨:少妇的幽怨。
b凝妆:盛妆。
c陌头:路边。
d悔教:后悔让。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a
唐·岑参
强b欲登高c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d故园菊,应傍e战场开。
【题解】
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它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注释】
a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b强:勉强。
c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d怜:可怜。
e傍:靠近、接近。
登总持阁a
唐·岑参
高阁逼诸天b,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c,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d。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e。
【题解】
这首诗,穷极笔力,描写总持阁的雄伟高峻。写这座高阁的高,诗人用了眺望的视角来写,主要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还加入比喻、对比这样常见的修辞来增加效果。诗里的高阁是总持寺里的建筑,因为它实在是太高了,所以被岑参写在了诗里。一、二句以夸张手法来表现总持寺阁高耸入云的势态,中间四句写在阁上远眺的所见。在最后点出了这座高阁的作用,是出家人用来修行的佛家建筑。岑参在诗里这样淋漓尽致地专写总持阁之高,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的特色。
【注释】
a总持阁:在终南山上。
b诸天:天空。
c井树:井边之树。
d渭川:渭水。
e金仙:用金色涂抹的佛像。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a
唐·岑参
塔势如涌出b,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c,磴道盘虚空d。
突兀压神州e,峥嵘如鬼工f。
四角碍白日g,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h。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i,宫馆何玲珑j。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k。
五陵北原上l,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m,胜因夙所宗n。
誓将挂冠去o,觉道资无穷p。
【题解】
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前十八句描摹慈恩寺塔的孤高、突兀、超逸绝伦的气势,以及佛塔周围苍茫、古寂、清幽的环境,烘托出一派超脱虚空的气氛;末尾四句,抒发情怀,流露出怅惘之情。全诗表达了登临后忽然领悟禅理,产生出世的念头。诗人想辞官事佛,朝廷之内,外戚宦官等祸国殃民;各方藩镇如安禄山、史思明等图谋不轨,真可谓“苍然满关中”,一片昏暗。诗人心中惆怅,想学逢萌,及早挂冠而去,去追求无穷无尽的大觉之道。
【注释】
a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慈恩寺浮图:今西安市的大雁塔。
b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c世界:指宇宙。
d磴:石级。盘:曲折。
e突兀:高耸貌。
f峥嵘:形容山势高峻。鬼工:非人力所能。
g碍:阻挡。
h惊风:疾风。
i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j宫馆:宫阙。
k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l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m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n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
o挂冠:辞官归隐。
p觉道:佛教中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登戏马台作a
唐·储光羲
君不见宋公杖钺诛燕后,英雄踊跃争趋走b。
小会衣冠吕梁壑,大征甲卒碻磝口c。
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d。
泛泛楼船游极浦,摇摇歌吹动浮云。
居人满目市朝变,霸业犹存齐楚甸e。
泗水南流桐柏川,沂山北走琅琊县f。
沧海沉沉晨雾开,彭城烈烈秋风来g。
少年自古未得意,日暮萧条登古台。
【题解】
诗人登临戏马台,歌颂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功绩,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诗从刘裕称帝前夺城拔塞落笔,写他平灭南燕以后,名望大振,天下英雄豪杰都踊跃追随他,南征北战,建功立业。虽然时过境迁,人事变化,但刘裕霸业犹在,影响犹在,自伤的意绪已初现笔端。这首诗以戏马台为起兴,从人事及景色两方面扩展开去,追溯历史,缅怀前贤,描写山川形胜,最终又归结到自己。放得洒脱,收得自然,融史实与感慨、古人与今人于一体。
【注释】
a戏马台: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城南。相传项羽曾在这里戏马,故名。
b宋公:指南朝宋武帝刘裕。他在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曾被封为宋公。仗:持。钺:大斧。诛燕:指晋于义熙六年(410)灭南燕,擒杀南燕主慕容超。
c小会衣冠:《宋书·孔季恭传》:“(季恭)辞事东归,高祖(刘裕)饯之戏马台,百僚咸赋诗以述其美。”吕梁壑:水名,在徐州市东南。甲卒:指军队。碻磝(qiāo áo):古津渡,城名。故地在今山东荘平西南古黄河南岸,城在津东。
d树元勋:立首功。茱萸:一种有香气的植物。古代风俗,在九月九日重阳节配茱萸,登高饮花酒,可以避灾。
e齐楚甸:古地名,属东楚。今在徐州附近。
f泗水:水名。桐柏川:即淮水。沂山:又名东泰山,在今山东临朐南九十里。琅琊县:在今山东诸城东南一百五十里。
g沧海:指黄海。彭城:今江苏徐州。烈烈:猛盛的样子。
夜上受降城闻笛a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b,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c,一夜征人尽望乡d。
【题解】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诗歌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注释】
a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b回乐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
c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d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名句】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同崔邠登鹳雀楼a
唐·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b,魏国山河半夕阳c。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题解】
全诗通过即景抒情,将历史沉思、现实感慨、个人感伤融成一片,而并入归思,意境浑成厚重。李益生经战乱,时逢藩镇割据,唐王朝出现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不单因怀古而兴,其中亦应有几分伤时之情。
“千年犹速”、“一日为长”似乎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的感觉,此联因而成为精警名言。
【注释】
a崔邠:字处仁,清河武城人,贞元中授渭南尉。鹳雀楼乃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在唐代是一处名胜。崔邠《登鹳雀楼》诗作于元和九年(814)旧历七月。与会者无李益,此诗应是读崔诗后追和之作。
b汉家箫鼓:汉武帝刘彻“行幸河东,祀后土”,曾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所祭后土祠在汾阴县,唐代即属河中府。
c魏国山河:河中府属魏国地界,靠近魏都安邑。这两句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融为一体,精警含蓄。
【名句】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上汝州郡楼
唐·李益
黄昏鼓角似边州a,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题解】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李益曾久佐戎幕,六出兵间,对边塞景物特别是军营中的鼓角声当然是非常熟悉的。这时,他登上汝州(州城在今河南临汝县)城楼,眼前展现的是暗淡的黄昏景色,耳边响起的是悲凉的鼓角声,不禁生发了此时明明身在唐王朝的腹地而竟然又像身在边州的感慨。
【注释】
a鼓角:鼓角声。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a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b,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c,散上峰头望故乡。
【题解】
诗人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抑郁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柳宗元一直怀友望乡,愁思郁结。为了排遣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怀念之情。
【注释】
a浩初上人: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的朋友。
b海畔:海边。古人以五岭之南近海,称为岭海。所以诗中把柳州称为海畔。剑铓:剑锋。
c若为:怎能。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a,海天愁思正茫茫b。
惊风乱飐芙蓉水c,密雨斜侵薜荔墙d。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e。
共来百越文身地f,犹自音书滞一乡g。
【题解】
这是柳宗元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的诗。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五人后虽被召回,但由于种种原因,再度贬为边州刺史。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全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却有无法自抑的相思之苦。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味无穷。
【注释】
a接:连接。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b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c惊风:急风;狂风。乱飐(zhǎn):吹动。
d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e江:指柳江。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f百越: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文通“纹”,用作动词。
g犹自:仍然是。音书:音信。滞:阻隔。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a
唐·施肩吾b
半夜寻幽上四明c,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题解】
这首诗写作者同诸位山中归隐者夜登四明山的情景。前两句写登山的艰险。手攀松桂枝,身与浮云齐,慢慢地终于到了顶峰。三、四句写深夜四明山万籁俱寂的情景。众人登上山顶,你呼我应,空山寂静,传响不绝;突然不知从哪儿传来玉箫的声音,划破夜空。意境幽远深邃,颇有意趣。
【注释】
a四明山: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南,为天台山支脉。
b施肩吾:字希圣。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c寻幽:探访幽隐之处。
登楼寄王卿
唐·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a,一郡荆榛寒雨中b。
【题解】
诗人独自攀山登楼,目睹四野一片荒凉景象,感慨万千,不由想起以往与王卿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于是写下了这首七绝。这首诗先抒情,后写登览所见之景。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自有其高妙之处。
【注释】
a砧杵:捣衣石和棒槌。
b荆榛: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