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02500000004

第4章

萧衍,字叔达,即南朝梁武帝。萧衍本人非常喜好文学,擅长诗赋音律。《赠逸民诗》共十二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一首。这首诗用同垄之木有异心,同林之鸟有殊音,同江之鱼有沉浮等博喻来说明问题,即不同事物虽具有相似的外表,但本性仍有不同,揭示了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此诗以“逸民”为题,是说人各有其志,有些人汲汲于功名,有些人则散发岩岫,笑傲于江湖之间,都是事物特殊性的体现。此章最后一句揭示出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集合,只有尊重事物存在的普遍差异,才能更好地了解“理”,否则只是停留在认知事物的表面,而无法真正深入认识其本质。

【注释】

a逸民:指避世隐居的人。

b垄:田地分界高起的埂子。

c心:中心,指树木中间最为坚实的部分。

d岩岩:高貌。《诗经·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e湛湛(chén):即“沉”的古字。水深貌。《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风。”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南朝梁·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a持寄君。

【题解】

陶弘景,南朝梁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虽然出家为道,但因为梁武帝所信任,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陶弘景才华出众,梁武帝早年即与其相识,称帝之后他屡次希望隐居华阳洞的陶弘景能够出仕,但陶不为所动。萧衍曾问他“山中有何物”,以至于不愿出山为官,他就创作此诗回答梁武帝,同时表明自己的志向。梁武帝之问含有对于抛弃功名、隐居林泉的不屑,诗人则平淡地回答皇帝“岭上多白云”,意即山中并无高轩车马、锦衣玉食、富贵荣华、钟鸣鼎食,只有恬淡漂泊的修道之人。外在的利益和诱惑无法撼动修道之人的内心,这种“自然恬淡”的生活在诗人看来是一种超尘出世的境界,是朴素自然的生活状态的象征。这是利欲熏心者无法体会到的一种精神境界,只有品格高洁、风神洒脱的隐居高士才能领悟到“自来自去”的闲云中所蕴含的奇韵真趣。

陶弘景的诗歌反映了老庄哲学和神仙道教融合的特点,是他哲学观的直接体现。《梁书·处士传》称赞他“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这段评语也恰好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

【注释】

a不堪:不能、无法之意。

告游篇

南朝梁·陶弘景

性灵昔既肇,缘业a久相因。

即化b非冥灭c,在理澹d悲欣。

冠剑空衣影,镳辔e乃仙身。

去此昭轩侣,结彼瀛台宾。

傥能踵留辙f,为子道玄津。

【题解】

这首诗是诗人去世之前的临终诗,除了预言自己即将物化的“神迹”外,主要是为了嘱咐弟子们按照道家剑解的方法,陪葬以衣冠剑。他的真身即将飞往传说中的海上仙山瀛洲瑶台,如果弟子们能够按照他所嘱咐的去做,那么成仙之后的陶弘景就能“踵旧迹”而还,为弟子们讲说大道。陶弘景相信形亡而神不灭,认为“性灵”是早于物质而存在的,他和物质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精神是依附在肉体上的,虽然肉体不能常保,但是精神是永存的。他认同精神可以在不同物质上传递。精神传递的原因,陶弘景则吸收了佛教的“业力”的观念用以解释,他认为“神”之所以能在不同物质之间传递,主要是因为“业”的存在。所以陶弘景对于死亡所持的,是一种相当豁达的态度,他并不惧怕死亡。相反地,他认为死亡是对肉身羁绊的摆脱,在更深层上则意味着挣脱肉体桎梏,追求精神自由的仙风道骨和简洁纯真。

【注释】

a业:业力,佛教用语,指个人过去、现在或将来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个人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可能性以及责任。而业力也是主导轮回的因,所以业力不单是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

b化:物化,物故。

c冥灭:佛教用语,寂灭、涅槃。

d澹:恬静、安然的样子。

e镳辔:马嚼子和马缰绳,意味着脱去肉身桎梏的枷锁。

f留辙:留下的车辙,指痕迹。

塘边见古冢诗

南朝梁·何逊

行路一孤坟,路成坟欲毁。

空疑年代积,不知陵谷徙a。

几逢秋叶黄,骤见春流b。

金蚕不可织,玉树何时蕊。

陌上驱驰人,笑歌自侈靡c。

今日非明日,所念谁怜此。

【题解】

何逊,刘宋诗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何逊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他曾一度得到梁武帝的赏识,但旋即被弃,这样的生活经历反而使诗人在饱尝人生苦难的过程中更容易思考人生的意义。作者面对塘边古墓,发出了自己对生死、时间的哀叹。这个陵墓孤零零地矗立在塘边已经不知多少年了,冢中枯骨也早已化为灰烬。这衰败的景象与春日勃发的生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春流”“金蚕”“玉树”这些象征着朝气与活力的词汇与“孤坟”“欲毁”形成了生与死、旧与新的强烈对比,赋予了诗句强大的张力。这时作者的目光由物及人,转向了红尘阡陌上来往言笑的“驱驰人”。作者使用“驱驰”二字表现出两重含义,一是世间之人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奔走驱驰;二是这些追名逐利之人本身亦为“造化”所驱驰,处于一种不自由的状态。作者最后发出哀叹“今日非明日,所念谁怜此”,冢中枯骨的今天就是陌上“侈靡”之徒的明天,任有滔天权势也不能超越生命与时间的限制。

【注释】

a陵谷徙:比喻自然界或世事巨变。语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b春流:指春天到来。同“弥”,指满遍。

c侈靡:奢侈浪费。

赠诸游旧诗

南朝梁·何逊

弱操a不能植,薄伎竟无依。

浅智终已矣,令名安可希。

扰扰从役倦,屑屑身事微。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一涂今未是,万绪昨如非。

新知虽已乐,旧爱尽暌违b。

望乡空引领c,极目泪沾衣。

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

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

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

【题解】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聚散的哲学思考。何逊晚年回忆起早年与友朋畅饮欢聚的情形,以及自己年轻时意气风发的状态,写下了这首诗歌。当年诗酒年华的盛况与如今作者的孤独寂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作者感到莫名悲哀。政治上的失意是可以通过珍贵的友情而得到排遣的,心中的孤寂和精神的疗伤只能依靠友情来弥补。然而,在富贵与友情都不得的时候,反思个人生平经历就成为可能。开篇,诗人从个人的节操、才华技艺以及智力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反思检讨。作者经过思索后深感不安,由于个人德行的亏欠,技艺不足,智能浅陋导致了个人劳于奔命,籍籍无名的结果。“新知虽已乐,旧爱尽暌违”表现了作者对于人情冷暖的深刻体味,是诗人在坎坷遭际之下发出的不平之鸣,这种精神体验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人际哲学中最为重要的结论之一。

【注释】

a弱操:弱,年轻。操,操行、操守。

b暌违:分别、分离。

c引领:伸长脖子远望貌,多形容期望深切。《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名句】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别沈助教诗

南朝梁·何逊

可怜玉匣剑,复此飞凫舄a。

未觉爱生憎,忽见双成只。

一朝别笑语,万事成畴昔。

道遒b若波澜,人生异金石。

愿君深自爱,共念悲无益。

【题解】

这是何逊赠予“沈助教”的一首诗,沈助教疑为沈约。这首诗应作于天监中随建安王至江州任上,诗人要与友人分离,依依不舍,创作此诗。

诗歌开头即用双典,“玉匣剑”用干将莫邪之事。干将莫邪本为雌雄双剑,却一朝分离,诗人用以比况自己和沈助教情投意合,坚同符契。“飞凫舄”用王乔典,据《后汉书·王乔传》载,王乔是古代的仙人,他把皇帝命尚方赐给郎官的靴子变成两只鸭子,每月朔望都会飞到京城朝见皇帝。何逊遗憾自己没有这样的法术,一旦远离就不知何年才能回到京城朝见帝王以及和朋友相聚。“未觉爱生憎,忽见双成只”道出了人生聚散不定和命运的倏忽变化。诗人感叹“一朝别笑语,万事成畴昔”,何逊非常擅长运用这类代表时间流逝迅疾和跨度巨大的词语,以营造今昔对比的气氛,有一种万事蹉跎的无奈之感。诗人感到了命运的无常,体会到了个人意志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道”的运行是无止无休的,而人的生命却不能和坚固的金石相比。这种短暂与永恒之间的辩证统一是何逊精思后得到的诗句。但是,诗人却并未消沉下去,“愿君深自爱,共念悲无益”,作者反而劝慰因离别而感到悲伤的友人,不要继续沉湎在悲伤中,表现了作者的豁达与开朗,显示出他在体悟人生至道后的一种升华。

【注释】

a飞凫(fú)舄(xì):凫,鸭子。舄,鞋。《后汉书·王乔传》:“王乔者,河东人也。赤宗世,为邺令。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乃诏尚方珍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

b道遒:宏大广博的天道。遒,大。

【名句】

一朝别笑语,万事成畴昔。

晚出新亭诗

南朝梁·阴铿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昬a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b方称半,归途讵c有踪。

【题解】

阴铿,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

新亭是当时南朝朝士游宴之所,作者于傍晚时分离京远行,面对新亭山水,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江水浩浩荡荡,东流而去,不舍昼夜,作者的哀愁却袭上心头。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波涛起伏之间竟如高张的车盖一般,水汽氤氲形成了峰峦之状。暮色之中传来阵阵戍鼓声,那是宵禁号令响起的标志。山在水雾的笼罩下平添了几分寒气,远眺江岸,只有寒山老松与“我”为伴。读来令人产生满目萧条的凄凉之感。“九十方称半”是本诗富有哲理性的名句,典出《战国策》:“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一半。比喻做事情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不可懈怠。常用来勉励人们不可懈怠,做事情要善始善终。

【注释】

a昬:同“昏”。

b九十:“行百里者半九十”,这里是用了简称。

c讵:同“岂”。

【名句】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和傅郎岁暮还湘州诗

南朝梁·阴铿

苍茫岁欲晚,辛苦客方行。

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

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

戍人a寒不望,沙禽迥b未惊。

湘波各深浅,空轸c念归情。

【题解】

阴铿是一位经历了梁末战乱的诗人,战争的残酷与破坏给诗人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动荡的年代里,他不能安享平静的生活,只能随幕主在各地流转赴任,奔波劳碌中不得不和友人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离别。行役之苦和乡关之思困扰着诗人和他的朋友们。这首《和傅郎岁暮还湘州诗》就是这种艰苦生活、离愁别绪的表达。这首诗大概作于傅縡自京还湘州途中。

诗歌首联道出了送行的时间。“苍茫岁欲晚”说明一年即将到头,而朋友却在此时要远赴湘州,“辛苦”二字表达了作者的不舍和怜惜。“大江静犹浪”一句是全诗精华所在,表面上看似平静的江面实际上暗流涌动,这既是对眼前小景的客观描绘,也是诗人对梁末大乱前夕的主观感受。诗人揭示了“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道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应重视那些潜藏在表象之下的内因,以及推动事物发展的背后力量。诗歌对于江上景物的描写也非常出彩,营造出一种万物萧条的肃杀之气来,棠叶零落、霜冻芦花的意象令人感到寒冷凄清。万物归巢之时难觅鸟踪,这时候却只有傅縡的一叶孤舟在寒江独行,作者由傅縡的遭遇联想到己身,思归之情油然而生。

【注释】

a戍人:古代守边官兵的统称。

b迥:遥远、僻远。

c轸:轸的原意是指古代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分两侧和前后共四根,共同组成的结构称轸框,是车箱底座支架的主要部分。代指车。

【名句】

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南朝梁·阴铿

依然临送渚a,长望倚河津。

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叶,晚钓欲收纶b。

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c。

【题解】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之作,作者因送别不及所产生的离别之苦,构成了他对世事人生的独特感悟。

同类推荐
  • 古代怀乡诗词三百首

    古代怀乡诗词三百首

    从先秦时代《诗经》里征人思妇的反复歌咏,到现代诗人余光中的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乡愁一直是古今游子吟唱不尽的主题。绵延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便也产生了难以计数的怀乡思归的优秀诗篇。本书作者便是从这浩如烟海的怀乡诗词中,精心选择出了三百首加以评析。通过作者详尽的分析,使我们对这些古代诗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 永居异乡

    永居异乡

    《永居异乡》是一部诗歌精选集,选取了先锋诗人欧阳昱的70首经典之作。本诗集除了收录了欧阳昱《限度》《二度漂流》《诗非诗》等三本诗集里的最优秀的诗歌,还收录他2000年以来的新作,是一部足以反映诗人全部写作风貌的作品集子。
  • 皮克的情书:彭家煌作品精选

    皮克的情书:彭家煌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海外飞鸿

    海外飞鸿

    叙伦兄:今日偷得半日闲,给您写下这封信。周末通越洋电话,仍觉得有许多话没有说尽。远居在英伦是孤独的,每次拿话筒都不忍放下,但每每又都克制自己必须长话短说,否则到月底接电话公司帐单时又吓了一跳。我们这些穷留学生,确实还没有奢侈到可随心所欲用太平洋上空的国际通讯卫星来煲电话粥的地步。和朋友们通话,总给我一种愉快和温馨,我从内心真感激您和家乡的朋友们竟还那么惦记着我!说起来,我辞国远行三年了,何尝不也是无时不刻地思念着我的家乡,我的亲朋好友们,思恋着我们在一起欢聚时无拘无束的快乐时光。
  • 沙郡年记

    沙郡年记

    追逐融雪中动物的足迹、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在这部作品中,奥尔多·利奥波德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乡舍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美国大陆各地的游历经历。在此过程中,他也持续思索着人类与他们生存其上的大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
热门推荐
  •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2)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上古妖兽都市生活录

    上古妖兽都市生活录

    他,自有意识以来无父无母,他,没有滔天法力,他,没有绝世神器,他,只是靠着努力一步步的成长。他,没有种马一般的生活,他,没有那么多的奇遇,他没有王霸之气一显,四方来投,他大半身都在孤军奋战。本书没有神奇的功法,没有夸张的奇遇,没有盘古为父,女娲为母的显贵身份,也没有血海深仇,他修炼只是为了一个真相。
  • Coriolanus

    Coriolanu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耶路撒冷告白

    耶路撒冷告白

    这是一段在冲突中探求接纳,在绝望中发现希望的异乡生活告白。成长于孟加拉国的利皮卡.佩拉汉,随其英国籍犹太人丈夫里欧搬进耶路撒冷──一个蕴含丰富文化、备受争议的神圣之地。面临新环境的冲击,两人婚姻一度岌岌可危。陷入矛盾难解“以巴冲突”中的佩拉汉,从个人经验出发,以婚姻生活为轴线,进而观看周遭,体认当地人们的对立与仇恨、矛盾与误解;记录下文化之冲突,生活之龃龉。失根的灵魂试图找到归属,在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交互激荡中,尽管模糊,仍试图在这座繁复的城市里勾勒出和解与希望之图像。
  • Death of a Naturalist

    Death of a Naturalist

    'Between my finger and my thumb/ The squat pen rests; snug as a gun' - from "e;Digging"e;. With its lyrical and descriptive powers, "e;Death of a Naturalist"e; marked the auspicious debut of one of the century's finest poets.
  • 狐后归来:殿下请慢走

    狐后归来:殿下请慢走

    家族被灭,双亲被杀,一夜之间,她从父母掌中宝沦落为专门为人浣衣的浣衣女,可是偏巧她的名字还就叫做浣依,难道这真的是天意?!!!不,她绝不认命!就算日日都要为弑母杀父的仇人浣衣,她也要咬紧牙关活下去,为了弟弟,也为了那还不明的冤屈,她坚信总有一天会报了这深仇大恨,叫杀人者不得好死!大堂之上,红狐族的太子御风葬端坐在主位之上,冷着脸直逼堂下的女子。“说吧,为了什么?”朱唇微启,语气寒凉,威严之势不怒而发,可浣依不卑不亢地抬起头,竟就这眼神直直迎上去。“回太子殿下,奴婢不为什么,只想求一人生。”这一声“太子殿下”她咬得甚重,几乎是从皓齿关中蹦出来。“何人?”“唯一的亲人。”御风葬再问,浣依再答,却并不坦诚,想也不想,更没有丝毫惧意。御风葬眼底晦明晦暗,一张冷峻的脸带着似笑非笑的意味,教人捉摸不透,只是那寒凉如玄冰的眼神仿佛利剑,叫人心惊胆战。显然,对于她的回答,他甚是不满意。“那若是我要你这唯一亲人的命,你当怎样?”冷笑一声,是个人都能听出威胁语气。可他不一样,他是整个五方绝海的太子,是未来的王,他不会威胁,只要一声令下,就算是皇家贵胄的性命,他也可以轻易拿了去。浣依微惊,睁大了眼睛,依旧抿紧嘴唇,星眸中波光微动,好一会儿才徐徐开口,“任何伤我亲人的人我就是死也不会放过他。”她的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有力,可表决心。“誓死也要保护吗?”御风葬把玩着浣依刚刚用来行刺的一尾白羽,轻声呢喃。说是行刺,其实也是在守卫闯入后浣依才从怀中掏出来的。细看之下,这一尾白羽明明质地柔软顺滑,此刻却根根凌厉,坚硬无比。“是灵力吗?”朝堂下看去,女子的脸生得极为精致,五官小巧端正,却搭配得恰到好处,尤其一双杏眼,透亮浑圆,迸发出一股坚毅之气。唇角不自觉地微微上勾,一把将白羽收回袖中,御风葬抬声,“将这女子拖出去,重则五十大板。”
  • 镜像

    镜像

    “你要再不听话,老子嘣了你!”一个人恶狠狠地对她说。说话间,一支乌黑的手枪枪管顶着她的太阳穴。面对威胁,生死攸关的她毫不示弱,犹当这支手枪是玩具。甚至,她也用同样的一支手枪指着对方的太阳穴,向对方说着同样威胁的话。表情同样恶狠狠的……镜像。欢乐与痛苦,皆是自娱自乐。一张白纸,不着点墨,最好绘画。它可以晨露晚霞天高云淡;也可以江南烟雨朱颜玉面。
  •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

    该书内含“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索”、“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各子系统间的互动关系”等六章内容。
  • 艺术眼系列: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新版)

    艺术眼系列: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新版)

    当你期待孩子对如波提切利、维米尔、德加、夏加尔和波拉克的作品有兴趣,并能有一些初步的个人感受,但苦于不知如何引导孩子看艺术。本书告诉你如何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带孩子成功参观的秘诀是什么?每个年龄阶段对艺术的关注点有什么不同?本书颠覆艺术史的传统写法,与艺术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主题、创作者等理论知识都被置之一旁,走进艺术的起点就是作品!弗朗索瓦芭布·高尔长期研究孩子欣赏艺术的特点,汇集了世界知名的30幅经典艺术作品,完全以孩子的视角、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语言对经典艺术发问,是本真正写给孩子看的艺术书!
  • 与人民并行的提督生活

    与人民并行的提督生活

    主要写的是一个应届毕业生写完作业想再玩玩战舰少女r却意外穿越的故事,故事主线是“我”与自己的舰娘相处的故事,这是故事的一部分,自然大家想要的那点情节也是要有的,但是也会体现一些社会问题,虽然有些杂糅,但还希望大家能喜欢。书友群:欢迎加入《与人民并行的提督生活》书友群:824290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