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11900000003

第3章 悠悠千年话旌表(1)

旌表制度是历代王朝倡导封建礼教,为道德优秀的人树立如匾额、碑石、牌坊等物化标志对其进行彰显和标榜,以美化风俗、教化民众的一种制度。它直观而准确地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导向的有效方式,也是弘扬仁、义、忠、孝、节、廉等传统道德的社会回报机制。

一、什么是“旌表”

究竟什么样的表彰方式才可称为“旌表”?先从“旌”“表”二字说起。

“旌”原是一种竿头缀有牦牛尾、下有五彩穗状的羽毛作为装饰的旗帜。《周礼·春官·司常》中有这样的说法:“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通帛为旜,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旟,龟蛇为旐,全羽为旞,析羽为旌。”司常是掌管旌旗的官,“旌”是司常所掌九旗的一种。常、旂、旜、物、旗、旟、旐、旞、旌,这些都是旗帜的名称,上面有不同种类的图画或装饰,用在不同的场合。

“旌”后来发展成为旗的通称。在先秦的古籍中,此种用法十分常见,如《楚辞·九歌·国殇》中的:“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由于旌引领士卒,用来指挥或开道,起到标志、引人注目的功效,随着字义的发展,旌逐渐有了显扬、表彰、令人效仿之义,作为动词的用法多了起来。《左传》中类似的用法不少,如《僖公二十四年》的“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庄公二十八年》的“且旌君伐”,都是此义。在这里,不仅看到旌的标志之义,还隐约发现它向旌表引申的动向。

“表”的本义指裘有毛的这一面。古人穿衣,皮子有毛的一面通常在外。《礼记·玉藻》曰:“表裘不入公门。”后来凡外衣、外表都可以称作“表”。如《尚书·立政》载:“至于海表。”表与“里”相对,“海表”即海外。此后又引申为表率、显扬的意思,如《礼记·表记》称:“仁者,天下之表也。”

《管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民有疑惑贰豫之心而上不能匡,则百姓之与间,犹揭表而令之止也。”意思是说如果人民有疑惑犹豫的心理,国君不能加以纠正,那么百姓对国君的隔阂疏远,就像告示他们不要上前一样。这里的“表”,当指立木来彰显、告示某事物。后来的“表”,也有用石的。立木或石作为标志正是显露于外的——这或许是与“表”的原意有内在关联。

平时常说“表彰”一词,中国传统社会的表彰有多种方式,包括赐予官爵、荫泽后代、入史列传、增赐谥号、赏金赐物、免除徭役等。《册府元龟》卷一三七《帝王部·旌表一》认为以下皆属旌表:“或授之爵秩,或禄其子孙,或旌其门闾,或赐以谷帛以至复其征赋,申以祠祀,皆因事以立教。”这是宋朝人的理解,可看出范围之宽泛。或许受此影响,人们使用此词时,也有与“表彰”混同在一起使用的现象。

笔者认为,旌表仅是表彰的一种方式。那“旌表”和通常所说的“表彰”有什么区别呢?可以将关注点放在“旌”字上。可将“旌表”一词理解为偏正结构,以前一词根“旌”来修饰、限定后一词根“表”。“旌”为状语,“旌表”是“表”的一种方式——“树旌以表之”,树立旌旗以示彰显和标榜。“旌”的原意是一种旗帜,旗帜起到的正是标志、带领的作用。后世旌表忠、孝、节、义,正是要达到为民众树立榜样、美化风俗之功效。由此可见,前贤构造此词可谓精当而形象。自然,旌表的方式并非一定是用旗帜,后世进行表彰的匾额、碑石、牌坊等都据此引申,也是旌表的不同方式。此词传递给人们的是这样一种信息:总要树立某种标志,用来彰显和标榜才可称之为“旌表”。

可以这样来定义“旌表”:旌表是表彰的一种方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历代王朝为提倡传统礼教,对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累世同居等,官府以树祠、立牌坊、赐匾额等方式对其进行彰显和标榜,这一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物质上的奖励,以达到美化风俗、教化民众的目的。“旌表”还可用为名词,指官府颁赐用以表彰的牌坊或匾额等。宋朝欧阳修的《左班殿直胥君墓志铭》中说:“胥氏义闻乡闾,门有旌表。”

“旌”“表”二字连用,笔者最早发现于东汉时期的武斑碑中,其中有“旌表金石”之语。武斑碑高330厘米,宽149厘米,今存20行,行约40字,额题“故敦煌长史武君之碑”。武斑官拜敦煌长史,碑文最后有:“尚书丞[国萧曹芝]宣”等为其立碑之人的官职和姓名。此碑桓帝建和元年(147)二月立。“旌表”一词出自下段赞扬武斑的记载:

其辞曰:于惟武[君],[允德允]恭。受天休命,[积祉所鍾]。[其]在孩[提],岐嶷发踪。[谦]守约,唯谊是从。孝[深]《凯风》,[志絜《羔羊》]。乐是,恬[此]荣光。[孳孳]临川,窥见廧。庶仰萁首,微妙玄通。[然清邈],[升],为帝股肱。扶助大和,万[民乃蒙]。[显]宗,史官书功,昊天上帝,降兹鞠凶。奄忽徂逝,宫。[不享]耆耆,[大]命。百寮惟,[后]帝感[伤]。学夫[丧师],[士]女悽怆。旌表金石,[令问]不忘。垂后昆,亿载[叹诵]。

此段之前介绍的是武斑之生平,此处是对武斑的溢美之词。怎样才能让他的美好德行流传千古?最好的方法是旌其行于金石,令后世“亿载”不忘其美名。碑文的运词理应较为严谨。由此可知,“旌表”一词在汉代已经正式得以运用。

二、旌表制度的起源

旌表制度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河北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中发现这样一则带有《六韬》逸文的竹简(第2328号简):“□者表其闾,君自至其家,君唯有善有。”[1]第一个“者”当是德者、贤者、善者之类。据此,先秦时期已有“表其闾”的表彰方式当属正确,但无法确定此简文具体所指是何时期。另据《六韬·文韬·盈虚》记载,帝尧时即“旌别淑德,表其门闾”。旌表制度的萌芽似乎在尧时就已出现。但由于历史上向来把尧舜时代称为盛世,把唐尧虞舜当作帝王之典范,许多制度的开创之功也都安在他们身上,此段记载有可能是后人附会而成。

来看《荀子·大略》中的记载:“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闾,式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记述的是武王克殷后对旧殷贵族中的商容、箕子、比干等贤人智士表示尊崇的做法。这段史实,不少古籍中都有记载,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也予以了援引,真实性较大。“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对一个广受百姓爱戴而为商纣所不容的贤能之人,明智的周武王反其道而行之,以“表闾”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礼贤之意,这是武王克殷后所采取的争取民心的措施之一,有利于维护初建政权的稳定。“表商容之闾”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表彰方式?

学者韩兆琦在《史记选注集说》中说:“在商容所住过的里巷上立表以彰显之。表:标也,如碑碣匾额之类,用以彰显善行者也。”吴裕成在《中国门文化》一书中从“表”的“外加上衣”之义出发去理解“表闾”,认为在门本身做文章的效果最佳:

周武王表商容之闾,不少古籍这样记。何谓表闾?有一说是刻石,即将表彰功德的刻石立在闾门前。其实,“表”本为外加上衣的意思。闾门高高,有柱有额,其上正好做文章。或漆或染,或裹或罩,或悬挂或高挑,一句话,另外加上表彰的标志,恰恰是引人注目的“表闾”形式。里闾之门得到美化,门内有引以自豪者,门外有投以羡慕者,真是一人贤德,里闾增辉。不排斥勒石门前,但在门本身做文章效果已是绝佳。可以说,这“表闾”——借助与闾门的一种表彰形式,开了牌坊的先河。

《尚书·毕命》载:“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周灭殷后,将殷民迁至成周。经过了三代,康王认为这些顽民中不少人已被改造成顺民,不宜对顽民一味地进行镇压、惩罚,于是令毕公识别顽民的善恶,让他们居住到不同的里中以示区分,采用了在善者聚居的里门外树立旌旗作为标志的表彰方式。唐代的经学家孔颖达认为《尚书》中的此段记载与现实中正在实施的旌表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孔颖达在为这段史料作注时说:“若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表其门闾者也。”

《管子·轻重丁》记载:齐桓公有一次询问管仲:“峥丘那次战役中,许多百姓都借债负息,以此来满足国家的急需,我想恢复他们的生产,这应当如何解决?”管仲回答说:“只有用巧谋之术才可以。”齐桓公说:“好。”于是便命令左右各州:“表称贷之家,皆垩白其门而高其闾。”“称贷之家”指的是那些放债的人家。齐桓公又派出八名使者带着石璧前去慰问,结果令这些放债的人家毁掉了债券和借债文书,拿出他们的财务来赈济贫病的百姓。这就是所谓的“峥丘之谋”。虽然这些“称贷之家”并不一定乐意如此做,但这种用白泥粉刷门墙、增高里门的方式来表彰佐国家之急者,当是后世国家对慷慨捐献、乐善好施的“义民”予以旌表的滥觞。

关于表彰的场所,为何都选择在善者贤士所居住的闾里?里,本源于上古时期有田有居的小聚落,西周初年的金文中就开始出现“里”字。西周之里并非后来意义上的基层行政组织和居民编制单位,而是“国人”的居住区。战国时代的里才成为普遍的基层行政组织。千百年来,我国古代城市中的里坊布局方式,即可上溯至此。《周礼·地官》中有“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记载。闾、里均为二十五家,古人便往往“闾里”并称。“闾”也指里的大门。《管子·立政》中曾记载了“闾”中注重教化与长幼尊卑的和谐的场景。闾里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国家对民众实施教化的基层场所。将闾里作为表彰的地点,更有利于世风的倡导,这种在最为贴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地方进行表彰的意旨,在先秦时期就奠定了基调。

先秦是旌表制度的萌芽时期,尚未制度化,此时的旌表带有原始性和弱势的一面。原始性主要表现在旌表对象的不确定性。先秦时期不能归纳出十分确定的旌表对象和主旨,而后世则把忠、孝、节、义之人作为国家旌表的确定对象,如《北史·隋炀帝纪》中的“义夫节妇,旌表门闾”,《新唐书·玄宗皇帝纪》中的“旌表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终身勿事”,明确传达着传统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之所以说是“弱势”,是指它还不是控制社会风气和维系社会道德的主要手段。从唐朝孔颖达《诗·周南·关雎诂训传》中“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记载来看,由于先秦时期保留较多的氏族遗风,当时的民众舆论是控制社会风气和表彰美善的主要渠道。按秦汉以后的旌表标准,春秋时期遵守妇道的宋共姬和敬姜,有惠政的子产,以及“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都应得到旌表。但他们获得的是社会舆论的普遍传颂和赞扬,并没有受到国君的旌表。先秦典籍对他们的记载,主要是来自民众的舆论颂扬。如果将朝廷旌表和民众舆论作为两种道德的维系力量,先秦时期,民众舆论胜于旌表;秦汉以后,旌表逐渐胜于民众舆论。这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是一致的,到明清时期更是如此。那时的旌表成为朝廷对臣僚百姓的一种最高荣誉和奖赏,官民也普遍以能获得皇帝的旌表为光宗耀祖、流芳千古的大事。

注释

[1]《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六韬〉释文及校注》,载《文物》2001年第5期。

三、主要旌表哪些人

旌表制度形成于汉代,完善于隋唐,集大成于两宋,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亦随之走向了僵化。这一制度的成长过程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生、发展、完善而最终走向僵化的趋势相始终,体现了封建君主利用这一制度实施教化、进而维持并加强自身统治的政治动机。中国传统社会中,受到旌表的人群有许多,如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累世同居、隐逸、长寿老人、乐善好施、多产男丁等,这里主要对比较典型的前五种做一下介绍。

(一)忠臣

忠臣,与奸臣相对,是那些忠于君主,为君主效忠的官吏。“忠臣不事二君”,这是战国时期齐国贤人王蠋说的。燕将乐毅攻破齐国都城临淄,听说了王蠋的贤名,令军队先不要攻打王蠋居住的地方。乐毅想用重金礼聘王蠋以笼络齐国人心,威胁王蠋若不听从的话就屠城。王蠋这时说出了“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的名言,自杀以激励国人。齐国军民感动奋起,组织起来抵抗燕军。

东汉出现了系统总结忠德的专门经典,由东汉大儒马融所撰,直接名为《忠经》(也有认为《忠经》作于宋朝)。马融因为有《孝经》而无《忠经》,故作此书来补阙:“《忠经》者,盖出于《孝经》也。忠不可废于国,孝不可弛于家。孝既有经,忠则犹阙,故述仲尼之意,撰《忠经》焉。”《忠经》全篇共十八章,与《孝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同类推荐
  • 古文观止(精粹)

    古文观止(精粹)

    《古文观止》是自清代以来极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该书是由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二人所选编,是一部优秀的古文读物,所选文章注重题材和文体风格的多样性,不仅有史传、论说文,还有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一些应用文。除此之外,还编选了少量历代传诵的著名骈文和韵文,反映出我国古代文章绚丽多姿的面貌。本书是在《古文观止》原著的基础上,精心选文一百余篇而成。本书将原文、注释、译文融为一体,附以简明扼要的题解和评析,全面地诠释了作品的思想内涵,方便读者阅读,可从中领略古代文言散文的丰采,了解古文发展的源流和各个作家的不同风格。
  • 海南岛文化根性研究

    海南岛文化根性研究

    海南文化与英国、日本文化一样,也是一种被大陆文化持续同化的岛屿文化。但作为中华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海南文化,历史上从未出现反大陆化或去大陆化的现象。所以如此,是因为大陆移民长期源源不断地落籍海南,大陆封建制度、统治政策及其主流文化逐渐深入海南,使黎族本土文化、村落家族文化、贬官仕官文化、异域宗教等张力元素之间,从冲突到妥协,从对抗到合作,逐渐形成一种根性模式,即由祖先崇拜、宗法社会、实用理性、边疆心态诸多根性所组成的蓝色的农业文化。这些来源于又不同于大陆文化的根性模式,不仅规范着海南社会的发展,而且还规范着海南女性角色的塑造,并在其现代化的历程中与时俱进,发生了重要转捩。
  •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现代卷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现代卷

    本书着重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传统道德生活向社会主义道德生活转变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必然性,主要论述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生活的发展、演变——新的道德观念的产生,新的道德关系的形成,新的道德生活风俗的兴起等等。
  • 东方文化西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东方文化西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人们在考察东西方文化互动以及交流时,比较多地注意到了近代西欧文化向东方传播的趋势,这股文化潮流的东向移动,被谓之“西学东渐”,在回顾中世纪东方文化西传的历史之后,我们不得不作这样的认识:所谓“西学东渐”的“西学”是富含经欧人吸收、改造、沿袭的东方文化成分特质的欧洲新文化思潮,“东渐”则又寓示着东方文化某种程度的回归,站在这个基点上,“全盘西化”等提法显然都是欠妥的,犯了出口布料,经人加工为成衣,又被视为洋货进口同样的错误。
  • 中华民俗全知道

    中华民俗全知道

    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进而形成一个民族标志性的性格与思想,而不同的文化与风情催生了博大深远、风格迥异的民间风俗。《中华民俗全知道》堪称中华民俗文化的大百科,容纳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精华,为读者展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文化画卷。
热门推荐
  • 科场条贯

    科场条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眼看透人心

    一眼看透人心

    本书内容涉及广泛,从人的外在形象,生活习惯,穿着喜好等多个方面进行观察,从而看透人的内心世界。读完此书,读者会从中学到很多看人技巧,这些识人技巧,将如清亮的河水,洗亮你的眼睛,使你具有一双雪亮的、能一眼看透人内心深处的眼睛,为广大的读者朋友在识别人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 曾国藩家书(上)

    曾国藩家书(上)

    《曾国藩家书》以清光绪三年的《曾文正公全集》为底本,从一千余万字的“全集”中选取了173篇对后世影响最深远、最能体现曾国藩思想精髓的“家书”,按时间顺序分为:养心之道、自勉之道、成事之道、为学之道、交往之道、理财之道、为政之道、养生之道共八个方面。
  • 女性健康调养食谱

    女性健康调养食谱

    《美食天下(第1辑):女性健康调养食谱》集结了营养师的权威营养知识,烹饪大师曹广泉等几十年的烹调经验,讲解烹饪知识,介绍家常食材家常菜。营养保健及食疗部分根据最新的营养学研究成果,本着有助健康和疾病康复的原则选取菜品,对大众的食疗有着较好的指导意义。不同人群的营养保健及食疗部分根据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的生理特点,本着对特殊人群关爱的原则选取营养知识和菜品,给不同年龄段及性别的人群进行饮食指导。
  • 那天那地

    那天那地

    大道明,三千道出!天地有灵不为道万物生,命运现,因果来天说:“命中无常,因果是债”地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万物皆以为这规则是天地定之,孰不知这是“命中注定,因果报应”罢了认不认命,还不还债,皆由万物决天地在听,在看,偶尔会管(本文包括各类神话和多种题材,至于内容对错、真假、顺序之类你们辩吧,这些对于我来说很麻烦的)
  • 妖王的宠妃

    妖王的宠妃

    他绝美,温柔,却又神秘,身上总有淡淡的花香。她清秀可爱,外表看似坚强,内心却有无人知晓的脆弱,除了他之外……命运为何如此安排?为何让她知道,她与他本是错误?残酷的现实,她该如何面对?他们之间的感情又该如何收场??
  • 人生大计划

    人生大计划

    本书将会使读者在轻松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学会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多一些得,少一些失,多一些成,少一些败。如果你希望摆脱平凡的生活,如果你想追求卓越的品质,如果你想探索成功的奥秘,如果你想充分地发展自我,展现自我,就捧起此...
  • 烈焰狂兵

    烈焰狂兵

    他是兵中之王,坚守边疆沙场!他是黑暗之王,让人闻风丧胆!为国家,他可抛洒热血!为兄弟,他可两肋插刀!为红颜,他可怒发冲冠!一次任务的失利,沈飞用四年的时间重铸自身,接下新任务潜伏于都市,成为郎当小男人!然,龙欲飞天,无可抵挡!(建个群,群号:612630186)
  • 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

    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

    《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撷取了余秋雨二十余部名作中嘉言妙语的精华,分为五个部分:史识、斯文、翰墨、此生、行旅,分别涵盖余秋雨对史识(含哲学、美学、思想、政治、历史、宗教);斯文(含文明、文化、学术、教育、读书、写作);翰墨(含文学、艺术、戏剧、书法);人生(含社会、人生、家庭、爱情、友情、乡情);行旅(含城市、建筑、旅行、风景)等五个方面的思索,深厚的人文学养叠加过人的语言才华,集中展现余秋雨独有的人文创见。
  • 生物:细微之处显神奇

    生物:细微之处显神奇

    也许你不知道,仅仅在你诞生数秒钟后,一些微小的生物就会包围你并侵入你的体内。现在,正有数百万个这样的生物覆盖在你的皮肤上。在你阅读这一页书时,它们正聚集在你的鼻子、喉咙和嘴里。实际上,生活在你嘴中的这类生物的数量比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还多。它们是如此之小,以至于我们无法看到或感觉到它们。当然我们也无法逃离或避开它们,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例如土壤中、岩石上、北极的冰层中、火山及所有生物有机体上。这类生物就是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