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12000000002

第2章 奕奕新堂,父母寿康——衣食住行中的养亲风俗(2)

《旧唐书·孝友传》载,蒲州安邑(今山西运城)人张志宽为里正,向县令请假说:“向(刚才)患心痛,知母有疾。”县令不相信,说是“妖妄之辞”。把他扣押起来,派人到他家验看,果然是他母亲病了。绛州闻喜(今属山西)人裴敬彝,父亲任内黄(今属河南)县令而猝死,裴敬彝远在长安,忽然泣涕不食,对人说:“父亲每有疼痛,我就惶恐不安。今日心痛,手脚不能动,父亲肯定有不测之祸。”于是倍道兼程赶回家。

后来,母子连心、父子天性,互相感应的说法,充斥历代正史《孝子传》的字里行间。如《元史·孝友传》记载的邳州人杜佑,“父成病于家,佑忽心惊,举体沾汗,即弃职归。”“啮指心痛”的说法,遂为世俗社会所强烈认同。

《孝经·圣治章》强调:“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敬)。”在饮食起居方面,儒家的孝道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即强调子女膝下尽孝,让父母沉浸在子女敬爱、体贴和温暖的天伦之乐当中。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强调两代人心灵的沟通和感情的交流,使父母从儿女这个真实的存在中,获得直截了当的精神消费。这就是中国的儿女情长,也是中国人最真挚、最根本的人情味,也是儒家的孝道在西方社会最有魅力、最有感染力的地方。

二、病则致其忧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大凡有孝心的子女们,父母有病时,都要尽其忧虑之情,延医诊治,亲奉汤药,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即一日不能安心。《论语·里仁》中,孔子曾讲:“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意思是说,子女看到父母健康长寿应该知道喜,看到父母衰老多病应该知道忧。“病居母痛在儿心,儿生无母生曷为”,“君不见,世间吴起辈纷纷,母病在床如不闻”。这是明代文学家王鏊的诗句,他赞扬了心疼母病的孝子,指责了母病不闻不问的逆子。

(一)亲尝汤药、衣不解带——孝子侍亲的楷模

《礼记·曲礼》讲:“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世俗社会的孝子们,纷纷效法这一孝亲行为,从而使“亲尝汤药”、“衣不解带”等护理病中亲人的行为在中国古代社会蔚然成风。

1.汉文帝亲尝汤药

二十四孝中有两则父母“病则致其忧”的故事,其中的一例就是堂堂九五之尊的汉文帝。汉文帝名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中子,汉初大臣们平定诸吕之乱后,拥立他为皇帝。汉文帝在位期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意发展生产,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把他和汉景帝统治时期誉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不仅是一个有作为的帝王,还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汉代标榜以孝治天下,刘邦和他应是率先垂范者。

汉文帝对母亲薄太后非常孝顺,虽然身为天子,奉养母亲从来不敢怠慢。薄太后患了重病,而且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这可急坏了刘恒。本来,护理薄太后的宫女、侍从前呼后拥,用不着尊贵的皇帝亲自动手,可汉文帝坚持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吃的汤药,也要天天亲自动手煎熬。每次煎完,先要尝一尝苦不苦,烫不烫,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母亲卧病三年,他坚持亲自护理了三年。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一介平民百姓护理久病的父母已是难得,作为日理万机的帝王,在宫女、侍从众多的情况下,能够坚持亲自护理病中的母亲,尽人子之孝,真的是难得了。《二十四孝》中称他“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并没有过誉,他是受之无愧的。

2.郗超“气治父病”

东晋中书侍郎郗超有个“气治父病”的故事。东晋废帝和简文帝时,大司马桓温专擅朝政,图谋不轨。郗超任大司马参军,是桓温的心腹,但由于父亲、南昌郡公郗愔忠于皇帝,所以他只好背着父亲和桓温搞些阴谋勾当。郗愔都督徐、兖、青、幽、扬州之晋陵(在今江苏常州)诸军事,领徐兖二州刺史,镇守京口(今江苏镇江)。桓温想控制京师建康附近的京口要地,暗示郗超说:“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正巧,郗愔写信给桓温,愿意和他共同辅佐王室,北伐中原。信落到郗超手中,便把信改为“病老不堪任事,请求得一闲职养老。”桓温大喜,马上把郗愔转官为会稽太守。

其实,郗超也是好意,桓温想北伐,对京口志在必得,他不想让父亲卷进来而受到伤害。后来,郗超得病将死,拿出一个箱子交给门生说:“我本来打算将箱子里的东西全都烧掉,但考虑到父亲年迈,我死了以后,怕他老人家因悲伤过度而去世,所以才把它保留下来。我死之后,他若难过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你就把这箱东西交出,如果他不悲伤,就烧掉算了。”

结果郗超比父亲先死。白发人送黑发人,父亲郗愔悲痛欲绝,卧床不起,滴水不进。因儿子是桓温的大司马参军,以前外甥们王献之兄弟来见舅舅郗愔都是毕恭毕敬的,郗超一死,他们再来不仅仪容轻慢,连坐一会儿也不肯了。气得郗愔大骂:“使嘉宾(郗超字)不死,鼠辈敢尔!”这样一来,就更想念儿子了。郗超的门生见老爷子这样下去必死无疑,赶紧把箱子交了出来。郗愔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儿子郗超与桓温来往的密信、密计,顿时大怒,恨恨地说:“你小子死得太晚了。”从此,郗愔再也不为儿子悲伤,很快恢复了健康。

郗超不怕担当不忠不孝的罪名,用自己的“罪恶、隐私”来让父亲愤恨自己而使之免于丧子之痛,与后面将要叙述的“割肉疗亲”行为相比,这才是求真务实的真孝子。

3.孝母报恩的买德郎桓冲

东汉江州刺史桓冲,小字买德郎。小时候家贫,母亲病重,须要吃羊肉才能治好。当时家里根本没钱买羊,哥哥桓温只好以他为抵押品和羊主换羊。羊主是个乐善好施的仁义君子,非常慷慨地说:“不用抵押,你家弟兄多而贫穷,你弟弟买德郎我给你养育了。”桓冲当上江州刺史后,一次外出射猎,羊主在一旁观看,早已认不出当年曾经抚养过的买德郎了。桓冲却认出了羊主,赶紧上前施礼说:“我是买德郎啊!”之后以丰厚的谢礼报答了羊主当日送羊及养育之恩。

看来,桓冲不仅舍身孝母,还是牢记别人恩义的感恩、报恩者。这个买德郎虽然没在母亲膝下亲侍汤药,但以身为母亲换药,同样受到后人的赞叹。南宋诗人林同写诗称赞说:

不辞身作质,只为母须羊。

此日江州牧,当年买德郎。

4.尝粪忧心的庾黔娄

前文那个与父亲有心理感应的庾黔娄自小诵读《孝经》,了解孝敬父母之道。南朝的编县(今湖北南漳)境内多老虎,庾黔娄当了编令,老虎都跑到别的县境去了,人们都说是他的仁孝所致。

后来,庾黔娄又担任孱陵县(今湖北公安)令,父亲庾易得了痢疾后,庾黔娄慌忙延医给父亲治病,医生说:“要晓得病好不好医治,只要尝了病人的粪,自然会明白。若粪味是苦的,就容易医治了。”庾黔娄立刻取父亲的粪尝了尝,不料气味是甜的,心里马上纠结忧愁起来。每到晚上,便叩头祈祷北斗星,请求替代父亲去死。有一次祈祷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你父亲寿命已尽,念你一片诚心,只能延长到月底。”到了月底,庾易就死了。庾黔娄安葬了父亲,在坟墓旁搭了草舍住着,为父亲守孝。

记得前文那个汉文帝有个宠臣叫邓通,汉文帝身上长了脓疮,邓通亲自给他吸吮脓水。可汉文帝命令当太子的儿子给他吸脓时,太子面有难色。后来,太子听说邓通经常给父亲吸吮脓水,竟对邓通怀恨在心。看来,即便是亲生儿子,为父亲尝粪吸疮,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然而,尊贵的皇家太子做不到,在历代《孝子传》中却比比皆是。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张士巖、定州(今属河北)支叔才,都曾为母吸吮痈疽。《明史·列女传》中有两例:嘉善(今属浙江)徐孝女,六岁时为母亲吸吮脓疮,母亲都面有难色。兴化(今属江苏)陆鳌妻倪氏,为婆母吸吮鼻中的痈疽。《明史·孝义传》载,澄城(今属山西)李茂母患恶疮,李茂天天为母亲吸吮脓血。

至于“尝粪验疾”,更是不胜枚举。元朝邳州(今属江苏)人杜佑任三叉水马站提领,父亲病于家中,他忽然感到心惊肉跳,浑身冒汗,立即弃职归家,“祷神以求代”,“尝粪以验疾”,与上述庾黔娄的孝行如出一辙。据《元史·孝友传》载,元代河南偃师人张恭、高邮人卜胜荣,都有“祷神”、“尝粪”的孝行。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揭阳(今属广东)人薛侃也曾“父疾为尝粪”,并为养亲而辞官。

古代护理生病的父母,有一句常用的话,叫“衣不解带”。即晚上不脱衣服,随时听候呼唤。《世说新语·排调》刘孝标注引《中兴书》载,东晋殷仲堪护理病中的父亲,“衣不解带数年”。南朝刘霁已经50岁了,母亲生病,“衣不解带者七旬”。七旬即70天,一个50岁的老人,护理生病的母亲70天衣不解带,真是难以想象,更不用说像殷仲堪那样“衣不解带数年”了。

“尝粪验疾”的行为是否是愚孝,是否符合古代的中医理论,笔者不敢妄断。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这一方法也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亲尝汤药、尝粪忧心、衣不解带中蕴含的子女对父母的至亲、至爱、至诚、至孝,还是应该弘扬的。

5.久病床前有孝悌

中国古代为了以孝齐家,纷纷编纂家训、家范、家语等著作,从而形成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家训文化。在众多的家训中,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卷卷药石,言言龟鉴”,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颜之推的九世祖颜含,是闻名东晋的大孝子,名载《晋书·孝友传》,其事迹被民间神化,由东晋干宝采入《搜神记》。从颜含开始,颜氏家族成为誉满天下的孝悌之家。

颜含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三,因双兄早亡,他成为颜氏嫡宗。颜含少时,其大哥颜畿有病,死于医家,家里人去迎丧,在回来的路上,忽然招魂幡缠在树上,拆解不开,领丧人跌倒在地,口称说:“我是颜畿,寿命未绝,但服药太多,伤我五脏。我能复活,千万别埋葬我!”回家后,家里人都梦到颜畿说:“吾当复生,可急开棺。”可古代死人入殓后是不能开棺的,因此父亲颜默不许。当时颜含还很小,慨然对父母说:“非常之事,古已有之,我哥哥是死是活,大家都半信半疑,开棺与不开棺,一样痛苦。”父母见他说得有道理,令人开棺,死者果然气息尚存。颜畿长期卧床不能言语,可能就是现在的植物人。家人为侍养他耽误了生业,甚至连母亲、妻子都逐渐厌倦,颜含却绝弃一切事务,辛勤侍奉,足不出户13年。西晋富豪石崇听说了,非常敬佩,特赠精美的食物给他以表敬意。

二哥死后,二嫂樊氏患病失明,颜含鼓励家人尽心奉养。自己在亲尝汤药的同时,到处为二嫂求医问方。得知医治嫂子的眼疾,须用髯蛇胆,颜含千方百计寻求,终无所得。愁闷之际,忽有一青衣童子交给他一个青囊,后化作青鸟飞去。颜含打开青囊一看,里面正是他苦思冥想的蛇胆。

古人认为孝感天地,这些带有传奇色彩和虚构成分的记载,表现了后人对颜含孝悌行为的敬仰。明朝颜氏后裔编写的《陋巷志》称颜氏“代传孝恭,因号其居为孝悌里”,主要是指颜含。“久病床前无孝子”的俗语,在孝悌传家的颜氏家族,在颜含高尚的行为中,却是“久病床前有孝悌”。

(二)割肉疗亲——扭曲了的孝行

割肉调羹鬼神泣,

捧向萱帏病遂已。

君不见望夫山上草迷离,

血染衣裳姑不知。

这是清人沈源《咏孝妇吴张氏》中的诗句,他在赞叹一种感天地、泣鬼神,而又让人惨不忍睹的孝行——割肉疗亲。

1.愚孝、假孝陋俗的形成

从汉代开始,按照“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原则,诏地方郡国向朝廷推举孝廉,国家正式以选官制度为孝道提供保证。由于孝子有出仕之路,还可以免除赋税力役,为了博取孝子的美名,正常的孝被视为平淡,必须变本加厉,超越礼制,孝出个高水平,高难度,才能引起社会和朝廷的注意。于是,孔孟的孝被扭曲了,形成了愚孝、假孝的陋俗。其表现,一是欺世盗名,二是惊世骇俗。

孔子认为,“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东汉赵宣打破为父母服丧三年的常规,住在父母的墓道里行服20年,成为乡里闻名的大孝子。郡内将其推荐给乐安太守陈蕃,经过查问,赵宣的五个儿子都是行服中生的。这是欺世盗名的假孝。二十四孝中的“丁兰刻木”,说的是父母双亡的丁兰,用木头雕刻了父母的像,昏定晨省,一日三餐恭敬奉养。这更是一种虚伪的、毫无疑义的“死孝”、“假孝”。后世社会中对父母生前不养,丧事大肆操办的陋俗,开始于汉代。

汉代还塑造出方方面面的典范,有的甚至十分滑稽、荒唐,以达到惊世骇俗的地步。西汉齐(今山东临淄)人邹阳讲:“县名胜母(胜过母亲)而曾子不入;邑号朝歌(清早唱歌,沉迷声色)而墨子回车。”曾参因为妻子为后母“梨蒸不熟”而出妻。山东嘉祥武氏祠石刻中“老莱子戏彩娱亲”、“伯逾泣杖”、“三州孝人”等,都有夸张、造作的成分。

同类推荐
  • 千年传承:舞龙舞狮(文化之美)

    千年传承:舞龙舞狮(文化之美)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舞龙、舞狮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历代相传,长盛不衰,并由此形成了灿烂的龙狮文化。长期以来,大多青年朋友都认为龙舞、狮舞只是春节、庙会、庆典时的喜庆表演,殊不知它历经了几千年的传承流变,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 史记·本纪(精粹)

    史记·本纪(精粹)

    开纪传体体例之先河,堪为正史的典范。《史记》是中国开创纪传体体例之先河的史学著作,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本纪”叙帝王,以“世家”载诸侯,以“列传”记人物,以“书”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网罗古今,包括百代,创立了贯穿古今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通史先例,成为正史的完美典范。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不仅是一部光耀千古的历史巨著,而且是一部垂留史册的文学巨著,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具有极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司马迁也因此被后世尊为“史迁”“史圣”。
  •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这是一本展示北京地域文化的知识性写实散文集,也可以说是《修志人眼中的北京——志说北京》的姊妹篇,是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北京晨报合作,由晨报编辑记者撰写,陆续在晨报《志书撷英》专栏发表,经两年多的辛勤劳作,在专栏刊出100期后,集结而成。
  • 蓟县文化志(终)

    蓟县文化志(终)

    《蓟县文化志》主要讲述的是地方县——蓟县的一些地区文化和历史。
  • 开卷书坊·文人

    开卷书坊·文人

    主要内容是写不同个性和命运的文人,透过他们的文字和言行,发掘当代人可以汲取的力量。全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是“文人印象”,大部分写作对象都是与作者有过交往的文人,期望通过个人印象、文献资料和历史的关照等多方面,对写作对象予以概括和描述。下编是“文人剪影”,通过一鳞一爪的史料,来凸显文人的个性、情趣。
热门推荐
  • 卿本佳人:腹黑BOSS的心尖宠

    卿本佳人:腹黑BOSS的心尖宠

    一场恋爱她倾尽所有,人生尽毁,从此言情色变,表示再也不爱了。可是面对腹黑大BOSS的穷追猛宠,黎慕曦实在招架无力,那就……从了他吧。
  • 让青少年学会孝敬的故事(青少年素质养成必读故事)

    让青少年学会孝敬的故事(青少年素质养成必读故事)

    《青少年素质养成必读故事:让青少年学会孝敬的故事》分为理解父母的关心与爱护、理解父母的无私与付出、理解父母的苦心与艰辛、理解父母的平凡与伟大、理解父母的唠叨与批评、理解父母的错误与弱点、从父母身上理解爱的真谛。
  • 贵知行

    贵知行

    本书关于贵州历史、地理、民俗、文化的人文散记。全书分三编,第一编“自在之道/在边缘上演绎中心”,主要围绕贵州的历史展开,以历史遗迹、名人、事件串起了贵州从史前时期到21世纪的历史;第二编“知行聚合在智慧里穿越历史”,主要围绕红军长征和八年抗战展开,通过战役遗址、会议遗址展现贵州的现当代历史,突出贵州在新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第三编“锦绣黔程/在坚守中绽放价值”,主要介绍了贵州与全国各省的人文、地理联系,并对贵州的自然风情、民族人情进行了简述。
  • 独克宗13号(上)

    独克宗13号(上)

    那个女人独自站在月光广场,单薄得像一张纸。我一脸肃穆,挟裹着一阵冷风靠近她,像奔赴一个战场。她瘦小而紧凑,似乎被周围看不见的空气挤压得伸展不开手脚,偏偏戴一副巨大的眼镜,剩下三分之一张脸在月光下随镜片闪着古怪的光。15分钟以前,这个女人给我打来一个飘渺无边的电话:你是扎布的女朋友吗?我在月光广场,想请你过来。我问,你是谁?她说,你来就知道了。她又说,我知道你会来的,我只想看见你一个人来。6年有余,已经没有人再以这种称谓跟我提及扎布。
  • 任正非正传

    任正非正传

    1987年,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以凑来的2万多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当时,除了任正非,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任正非正传》是一本展现任正非及华为历史的画卷,主要以任正非的人生经历为主题,以华为的发展历程为辅线,详细介绍了任正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如何把华为从边陲小镇的小公司培育成了叱咤全球的跨国巨头的。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任正非,一个受人尊敬的神秘而低调的人所做的伟大的事业。
  • 亲情独白(读者精品)

    亲情独白(读者精品)

    我深深地知道:系念着漂泊天涯的我,只有母亲;然而同时感到凄楚黯然,对月挥泪,梦魂犹唤母亲的,也只有你的女儿!节前许久未接到你的信,我知道你并未忘记中秋;你不写的缘故,我知道了,只为规避你心幕底的悲哀。月儿的清光,揭露了的,是我们枕上的泪痕;她不能揭露的,确是我们一丝一缕的离恨。
  • Apology

    Apolog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爱到迟暮

    爱到迟暮

    她对他的感情从炙热缱绻到聊胜于无,最后应了一句,爱到迟暮,不问缘由。
  • 若鸟化成鹰

    若鸟化成鹰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励志故事:在地球的一个神秘而遥远的截然不同的地方GRY(Gravity),那里没有引力,更显自由自在。在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人们对这个地方仍然陌生。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的跨越,使得他们之间将越来越接近。从小生活在GRY的黄莺自由散漫,无忧无虑的过着每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她跨过了遥远的空间,来到了有引力的地球。沙百灵是富家千金,由于外公是个军迷所以被无故推向军营的道路。谁能想到,黄莺的出现让事情有了转机。黄莺成为了沙百灵的替身送去了军营。过上了水深火热的生活,她让教官头疼,让队员崩溃。然而黄莺在严厉苛刻的训练下不断地成长,她在微妙间不断发生变化。一段让人忍俊不禁而又热血沸腾的故事,从此拉开序幕……
  • 追忆似水年华:盖尔芒特家那边(第三卷)

    追忆似水年华:盖尔芒特家那边(第三卷)

    《追忆似水年华》以回忆的形式对往事作了回顾,有童年的回忆、家庭生活、初恋与失恋、历史事件的观察、以及对艺术的见解和对时空的认识等等。时间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作者凭着智慧和想象力,使时间变得具体、生动、完美。它就像一首由多种主题构成的交响乐,爱情、嫉妒、死亡、回忆、时光,时而交叉重叠在一起,时而又游离开来,然而在宏观上,整个作品浑然一体,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追忆似水年华》被公认为文学创作的一次新的尝试,开意识流小说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