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12500000003

第3章 孝教育思想的萌动(1)

一、四子问孝——孔子的孝教育思想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产生。《孟子·告子》中曾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到了商代,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尽管这时的“孝”字主要与祭祀有关,还不是指现代意义上“孝道”,但已包含尊祖敬宗之意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孝”字逐渐与表示养老的“畜”、“养”二字结合起来,开始向“善事父母”转变,初步具有了今天“孝道”的含义。在这一转变中,孔子无疑作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属山东曲阜市)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自有一份特别的感触,对孝的理解也更加真实与深刻。

孔子一生最为重要的事业是办私学,因此他对孝的理解生动反映在与学生的互动问答中。据《论语》记载,孔子曾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和子夏四位弟子所问“何谓孝”有过不同的回答,这就是著名的“四子问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

面对“何谓孝”这样一个问题,孔子在回答孟懿子时,强调孝是“无违”,即在孝养父母时不能违反了礼制;回答孟武伯时则强调,儿子如果能体谅父母所担心的事,也就是尽了孝心的;给子游的解释是,孝并不是简单地给父母以食物,要待之以诚敬之心;回答子夏的“色难”,是要求和颜悦色、诚实地侍奉父母,仅仅给父母亲酒食是不够的。对四位弟子的不同回答,不仅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同时体现了他丰富的孝教育思想。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可看作孔子教学的实录集。据统计,“孝”字在《论语》中用了19次,论孝的篇幅有16章,远远多于其他内容的论述。从这些论述中,可以大略看出孔子的孝教育思想。

首先,孔子认为孝教育是一切教化的起点和基础。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青年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谨慎诚实,对大众要有仁爱之心,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的知识。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美德之后,才可以继续学习文化知识。可见孔子要求弟子孝顺父母远远严格于其他的学习内容。

其次,孝是由血缘而来,因此孝教育就要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老母啮指儿心痛,母子血肉相连情相通,这确实是血缘亲情之孝的最直接表现。既然孝的产生是人的自然情感的流露,那么孝的现实运作也就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孔子把它归结为“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乌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禽兽尚有对父母的感恩恭敬之举,人若只把供给父母衣食作为孝,这与犬马的“养父母”就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了。只有在赡养父母的时候,对父母流露出恭敬、爱戴之情,这才是人间的孝道。

第三,孝教育的具体内容。对于什么是孝,孔子表述得并不十分有条理,但通过他的片言只语,仍能大略看出其孝道思想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孝养。即从物质层面上赡养父母、照料双亲,这是孔子孝教育的最低层次要求。父母抚养子女长大,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待父母年迈,失去经济来源,不能照顾自己时,子女应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孝养父母的责任,给父母提供衣食住行。当然,并不是只有富人才有资格孝养父母,贫苦和艰辛并不妨碍孝道的实行。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对孔子说:“我太伤心了!因为我家里贫穷,父母活着的时候,我没有钱好好地供养他们,父母死后我也没钱厚葬他们。”孔子听到后说:“就算每天粗茶淡饭,你只要尽你所能的让父母开心了,这就做到孝了。”

②孝敬。孝不仅表现为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在子游问孝中,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现在人的孝,只是能养父母。但人们也养犬马,如果对父母只养而不敬,则和饲养犬马又有什么不同呢?单纯地物质供养父母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诚心实意的爱父母,尊敬父母。而子夏问孝时,孔子的回答是“色难”,指的是孝养父母最难做到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对父母的尊敬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诚意,这是子女的义务,但又不仅仅是一种义务。因为为尽义务而去尽义务,必然不是出自真心的自然之情。

③孝谏。世人总有犯错的时候,父母也不例外。那么,当父母做错事情的时候,子女该怎么办呢?孔子这样解释:“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即是说:子女侍奉父母,父母如果有什么做错的地方,除了不能采取默许的态度外,还要婉约和气地劝告。如不听从,也不要触犯他们,可以为他们忧虑,但不能怨恨他们。

④孝丧、孝祭。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要孝敬父母。父母去世后,子女也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弟子宰我曾问孔子:“三年之丧,似乎期限太久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将从此而坏。三年不弹奏音乐,乐将从此而失。而且旧谷吃尽,新谷已收,钻燧接火之木也都改了。似乎一年之期也就够了。”孔子说:“你服丧一年后就吃稻米,穿锦衣,安不安心呢?”宰我说:“安心呀!”孔子生气地说:“你既然觉得心安,那就这样做吧!君子服丧期间,就算吃山珍海味也如同嚼蜡,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觉得快乐,在日常宫室中起居,总觉得不安心,所以才不这样做的。你既然可以安心,那你就这样做吧!”等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我真是不孝啊!”孔子认为,父母辛辛苦苦养育子女长大,父母死后,子女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食无味,寝不安,是人之常情,并没有什么困难的。

⑤孝悌、孝忠。这是孔子孝思想在家庭、社会层面的延伸,反映的是推己及人的等差之爱。悌,指敬爱、顺从兄长。如果说孝讲的是亲子之爱,反映纵的血缘之爱,那么悌讲的是兄弟之爱,反映横的血缘之爱。孔子曾告诫他的弟子们:“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就是说,在家就要孝顺父母长辈,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言行要谨慎,要讲信用,广泛地友爱众人。将反映血缘之爱的孝推到社会、国家,就变成了忠,它讲求的是臣子对君主的爱,反映的是宗法之爱。《论语·八佾》中有孔子与鲁定公的一段对话,鲁定公问:“国君使唤臣子,臣子侍奉国君,应该怎样做呢?”孔子答道:“国君应该依照周礼的准则来使唤臣子,臣子应该尽心竭忠地侍奉国君。”这样,孝就摆脱了单纯家庭层面,有了国家层面的政治伦理意义了。

第四,孝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仁”。“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仁”就是“仁者爱人”,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即对上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对下要求平民百姓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符合“礼”的要求。孔子竭其一生地办学、教人,为的就是能够培养具有“仁”的品格的贤士。显然,其孝教育也离不开这一目标。《论语》中并没有孔子直接论述孝与仁关系的言论,但通过其弟子的言语,仍能感受到孔子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认识。《论语·学而》中记载,有子曾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一句道破了孝、仁之间的本质联系,即孝悌是仁爱之本。既然这样,人只有首先进行孝的教育,才可能为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做好铺垫。自然,孝教育的最高指归就是“仁”了。

孔子孝教育思想虽然比较简略、零散,还不够系统和完善,但它在教育实践上还是硕果颇丰的。他不仅为中国传统孝观念奠定了基本框架,还培养了不少以孝闻名的学生。闵子骞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主要以孝闻名,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并以“芦衣顺母”的孝故事为后人称道。孔子的另外一个弟子曾参不仅以孝闻名,还继承了孔子的孝思想,主持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孝经》,将孔子的孝思想系统化、完善化。另外,十分孝顺的子路也为后人留下了“为亲负米”的美好故事。

注释

[1]《论语·为政》。

二、啮指痛心——曾子的孝教育思想

曾子(前505~前436),名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著称于世。曾子少年时家里贫穷,经常入山打柴。一天,曾子进山打柴不在家的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齿咬自己的手指。山中的曾子忽然觉得心口痛,知道是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赶回家中,跪在母亲脚下询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来家里拜访,我咬手指,盼你赶快回来。”曾子于是接见客人,并以礼相待。曾子的这一孝行被以“啮指痛心”的故事名写进了《二十四孝》,曾子也成为影响后世的孝子楷模。

曾子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孝行,还因为他有一套关于孝的教育思想。曾子重视仁德,提倡孝道,将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孔子关于孝道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发挥和提高,将孝抽象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至高准则。可以说,曾子是早期儒家孝观念的理论集大成者。

在孔子的教诲之下,曾子对孝有特别的理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的“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就是明证。曾子曾明确阐明孝道的重要性:“孝子言为可闻,行为可见,言为可闻,所以说远也;行为可见,所以说近也。近者说则亲,远者说则附。”[1]这里曾子意思是,发扬孝道就能使近者更亲善,远者来依附,进而使社会更加协调、和睦。因此在《孝经》一开始,曾子就开宗明义,直接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在孝教育上,曾子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中记载了曾子有关教育的主张:“君子之于子也,爱而勿面也,使而无貌也,导之以道而勿强也。”意思是:君子对于自己的子女,喜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优以辞色,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强制压服。因此曾子在孝教育时,特别重视身体力行,他经常以自己的孝亲实践来教育弟子们孝的道理。

对父母的饮食起居,曾子照顾得非常周到细心。《新语·慎微》上记载,曾子每天早上和晚上都向父母请安问好,嘘寒问暖。奉养父亲,每餐必有酒肉。曾子认为,安身处世应以奉养好双亲为人生价值的目标,基于此,曾子提出了“不择官而仕”的入仕原则,反对只顾及自己理想的实现而不顾对父母的照顾。曾子自己曾经在莒国担任过低级官吏,俸禄虽然少,但曾子却“欣欣而喜”,因为足够可以奉养双亲。父母去世后,齐国、楚国、晋国都竞相聘他为官,俸禄优厚,曾子却“北向而泣涕”,因为父母已经辞世。

曾子把孝分为三个层次: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从物质上奉养双亲,仅仅是孝的最低要求,不使父母因为自己而受辱,是第二个层次的孝,而最高层次的孝则是尊敬父母。曾子的学生单居离问曾子:“服侍父母有什么方法吗?”曾子回答道:“有,对父母又爱又敬。”《孟子·尽心》上记载了曾子“不食羊枣”的故事。曾子的父亲非常喜欢吃羊枣,父亲去世后,曾子睹物思人,伤心不已,于是决定再也不吃羊枣了。这种做法虽然极端,但是恰恰说明了曾子对父母的孝不仅只是“口体”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敬爱,而且几十年如一日。

曾子对父母的孝除了养亲、敬亲外,还有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即如果父母不对或有过错,子女该如何处置?曾子是这样回答的:“对于父母,又爱又敬,父母的行为如果是正确的,子女就要服从,如果是不正确的,子女就应对父母进行劝谏。如果父母固执己见,孝子应不厌其烦,用自己的孝行感化父母。如果父母仍旧刚愎自用,子女不能心生怨恨,还像以前一样孝敬双亲。”曾子的谏亲思想与孔子的谏亲思想如出一辙。曾子还将谏亲思想从情感上加以升华,上升成为“君子三乐”之一:“君子有三乐,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遣,此一乐也;有亲可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劝,此三乐也。”

曾子认为,孝子对父母不仅生前敬养,死后还要以礼送葬,以礼祭祀,并且常常缅怀、思念,这就是曾子所说的“慎终追远”。曾子非常重视“礼”,认为子女的做法符合“礼”才算是孝。曾子临死之前给儿子和弟子们的最后一堂课就是关于孝和礼的课。

同类推荐
  • 中庸(全集)

    中庸(全集)

    《中庸》原为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书籍——《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子思所作。它是古代儒家典籍名篇,被南宋理学家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它作为平民哲学,其核心是修养心性的中庸之道。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因而此书既是一部处世宝典,又是一本修身大全。为了便于读者读懂、读通《中庸》这部高层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著作,本书吸取了其他《中庸》版本的精髓,按照原文、注释、译文、历代论引、典句札记、史例解读、现代活用的体例,进行了全面细致、有总有分、通俗易懂的解读,以此引导读者理解其中精要,运用“中庸”的智慧修养心性,完善自我。
  • 山西民间曲艺

    山西民间曲艺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包括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作为想象力和富于魅力的思想的源泉,在西方世界始终是无与伦比的。有关希腊神话的地位,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评价的:“希腊神话的重要性在西方人文化、艺术和情感的历史上怎样估计都几乎不能说是过高。……否认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就等于否认西方文化本身的成就,以及受到它的启发的伟大作家和艺术家的天才。”
  • 以孝励人(中国孝文化丛书)

    以孝励人(中国孝文化丛书)

    本书通过对旌表制度的源流与流变、旌表的方式与流程、旌表的事例与作用的论述,以使读者能够对古代孝与旌表制度有一个更为详尽的了解。但愿读者通过本书,丰富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接受民族精华的洗礼,冲破世俗偏见的误区,更加理智地观察社会,体味人生,善待父母子女,和谐家国关系。
  • 星闻联播

    星闻联播

    《星闻联播》是QQ阅读旗下一档明星访谈节目,曾邀请到秦海璐、雷佳音、翟天临、马克、乔振宇等知名演员。
热门推荐
  • 君临

    君临

    此刀当碎虚空界,此剑当开造化权!血戮尘寰世无双,傲视三界笑红尘!
  • 浮生尽之倾君如梦

    浮生尽之倾君如梦

    社团☆【晓月晨曦】群仙会上她一曲惊人,他恍若未闻,还冷言讽刺。梧桐山他遭逢敌手,她一曲入梦吟将他于千军之中救出来。本以为此生不会再动情,却又在他强烈的攻势下步步沦陷。浮生一梦,不过尔尔。“解忧解忧,为谁解忧?”“你不知道接吻时是要闭上眼睛的吗?”“解忧,本君在你心中,究竟是何种存在?”“你若敢动她,本君定让你生不如死!”“倾落,我是不是要死了?”“若你死,我便杀上九重天,让天下人都为你偿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 凤怒·凌云志(全三册)

    凤怒·凌云志(全三册)

    定南侯府贵小姐傅凌云,许配文武双全的安国公,却遭到重重算计。傅凌云面对波诡云谲的侯府。继母小林氏企图让亲生女儿傅冉云取而代之嫁入豪门,傅凌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傅冉云先是惨遭毁容,继而狼狈毁名。傅凌云一举除掉了小林氏安排在身边的毒手,暗中培养了自己的势力;她将计就计,借滴水观音之毒使小林氏蛇蝎心肠昭然天下,一举揭穿其背后盘根交错的关系,使之在侯府永无翻身之日。
  • 海贼之守护之心

    海贼之守护之心

    (跟船流)如果善良也算罪过如果维护贵族才是真正职责那我们海军背负的正义,到底是谁的正义?海军英雄枉死,幼子为奴十余年,背负血海深仇,他将如何抉择。
  • 最强女仙

    最强女仙

    亡国公主落难天涯,机缘之下拜入仙门。洞天福地修道,宝藏灵宫寻仙,通天大道,携手闯之。神秘宝物,可将灵石变废为宝,助她成就修道大业。纵横六合,无拘束;九霄之上,我为尊……这是一个女子历尽劫波,最终寻得无上仙道的故事。------------------------------------------------------新书发布,《邪医狂妃:帝尊,宠翻天!》,求票支持!请大家点击屏幕右侧(手机用户请下拉点击作者还写过)链接,或者直接搜索蛇发优雅即可。已有500万字完本作品《仙诀》登录腾讯。
  • 鸾凤鸣

    鸾凤鸣

    ★※【轻松版文案】※★上帝给了她一个公主的身份,她却带着它住进冷宫俗话说的好,是祸水,总会祸害人间的冷宫怕什么,她照样混的风生水起隔三岔五骗骗皇帝老爹的三千老婆,有事没事耍耍瓜田李下的宫女侍卫闲了就躲到龙床下听听那啥…闷了就出宫溜达溜达听老娘的旧情人念念经说说佛,好不惬意但是——古语云,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又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再云……总之,诸多原因导致一个事实——某女在皇宫混不下去了于是乎,桃之夭夭,转战江湖蒙上帝照顾,一不小心认了个老顽童师傅然后,便宜接二连三,玉面神医是大师兄,武林盟主是二师兄……最最最重要的是,还有个天下第一公子罩着自己,某女奸笑,这下,她可以在江湖上横着走了只是,这两师兄怎么没有一个和自己对盘的?而冷冰冰的天下第一个公子,似乎就是她认识的那个‘他’可是,他干嘛装作不认识她!虽然她骗了他几千两银子,也不至于对她这么冷淡吧她一定要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而且,还要让他负责。谁让他倾城一笑,把她的魂给勾走了呢?…………且看冷宫之凤与江湖之鸾如何演绎一场精彩绝伦的爱情盛宴【看完本文正文只需4.5元,番外0.7元】现半价回馈读者,一次性订阅全部章节,五折收费。广而告之————————穿越文《财迷王妃》【5.5元】架空文《凤戏东宫》下面推荐好友文:南乔妹妹的文《青丝引》玲珑天心《蛮妃的契约》
  • 逆剑狂神

    逆剑狂神

    少年林轩,灵脉破碎,遭人欺辱。偶得神秘小剑,开灵脉,练神功,悟无上剑道,衍化攻伐圣术!一剑星辰灭,一剑神魔惊,一剑在手,一世狂神!
  • 前列腺炎诊疗手册

    前列腺炎诊疗手册

    前列腺炎综合征是青壮年男性常见病之一,占泌尿外科门诊患者的8%~25%。前列腺炎症状繁多、轻重不一,故有学者称其严重的症状所带来的痛苦不亚于前列腺癌,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也悄悄地蛀蚀着他们的家庭。
  • 穿越尽是繁华落殇

    穿越尽是繁华落殇

    青春总想着轰轰烈烈,想在旅行中遇见美好,却没想到遇见了另一个世界,王公贵族不再是电视剧里的情节,‘撞脸’‘公主’‘将军’‘皇上’这些词汇似乎成了家常便饭,没有所谓的天才智商,更没有口若悬河的能力,自认平庸无奇,何昭昭在这样的世界里,究竟会有怎样的青春?当幻想变成人生,会是想要的生活吗?当越踏越深,会变成痴心妄想吗?不知是想要的轰轰烈烈吗?还是凄凄惨惨戚戚......
  • 藏在妖尾里的恶魔

    藏在妖尾里的恶魔

    黑魔导士、阿库诺洛基亚。纳兹的最终命运会步向死亡,但是纳兹不想死,他想和同伴们一起生活,一起渡过。纳兹决定和同伴反抗命运,与妖精尾巴的同伴一起。纳兹“我不是E.N.D,我是纳兹.多拉格尼尔,妖精尾巴的成员!”格雷“我不会消灭E.N.D,你是我的朋友!”艾尔莎“我相信你,纳兹!”温蒂“纳兹哥就像我的哥哥!”露西“纳兹,我们永远是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