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12500000004

第4章 孝教育思想的萌动(2)

曾子晚年卧病在床,病情危重。他的两个儿子曾元、曾申和弟子乐正子春在床边伺候,一个侍童举着蜡烛站在角落里。侍童看着曾子床上的席子说:“多么光滑漂亮的席子啊,是大夫专用的席子吧?”曾子说:“是啊,是大夫季孙氏送给我的席子,我还没来得及换下来呢!”然后叫曾元、曾申赶紧撤换席子。曾元说:“您现在重病在身,起卧不方便,等天亮后再换吧。”曾子生气地批评他说:“你还不如那个侍童爱我啊!君子总是以德育人,只有小人才对别人的错误放纵姑息。我一生所求为何?只求正大光明地死去就够了。”曾元等人只好抬起曾子,换掉了这个只有大夫身份才能用的席子。当他们再把曾子抬到床上时,曾子已经没有了呼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曾子还要教育儿子,死后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即是曾子所说的“慎终”,这也是曾子传承孔子孝教育思想的明证。

除了“慎终”,曾子更强调“追远”,即父母死后,对父母的怀念之情。《礼记》上记载,曾子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十分悲伤,身体攀附在丧车上痛哭不已,久久不愿离去。父亲安葬后,曾子一连七天都是水米不进。每次读《丧礼》这篇文章,泪水总会沾湿他的衣裳。之所以会这样,并不是因为周礼的博大精深,而是念及双亲的哺育之恩,慨叹不能一如从前地孝养双亲,心生悲戚。曾子对母亲的思念也是如此。有一次曾子与弟子们一起吃生鱼片,味道非常鲜美,他忽然放下了筷子。弟子们忙问:“难道不合您的胃口吗?”曾子长叹一声说:“母亲在世的时候,从来没有吃过生鱼片,我却在这里享受美味。”从此以后,曾子再也不吃生鱼片了。

除了对孔子孝教育思想的继承之外,曾子还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全体贵生”思想,即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和保全身体的完整。曾子认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在世上的遗体,子女对自己的身体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伤害自己的身体就是伤害父母的身体,自然是一种不孝的行为。《礼记》中记载,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一次不小心扭伤了脚,养好了伤以后,连续好几个月都闭门不出。他的弟子问他:“老师的脚不是已经好了吗,为什么还是闭门不出,看起来还是忧心忡忡的样子呢?”乐正子春回答说:“我的脚是好了。但是曾子说过,父母生下我们的时候都是健全的,子女死后要把身体完整的还给父母,这才是孝。所以,君子举手投足都不敢忘记父母。”乐正子春因为扭伤了脚,违背了老师曾子所说的“全体贵生”的孝道思想,所以,在伤势好了之后,仍旧闭门思过,反思自己的错误。

曾子病危之际,把弟子都召集到病床前,对他们说:“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就不用如此小心谨慎地生活了。”曾子一生“战战兢兢”地生活,是因为他活着的时候总是担心自己的躯体受到损害,不能完整地归还给父母,临终之际终于做到了。经过曾子的教导和提倡,“全体贵生”成为孝子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之一。为此,还产生了一系列的禁忌和“养生”之道。例如:孝子不登高险的山峰,不走危险的路段,不靠近深渊之地;节制饮食,保持身体健康;面色和善,举止有礼,等等。

养亲、敬亲、谏亲、慎终追远、“全体贵生”,构成了曾子孝教育思想的主要框架。这些思想来源于孔子,又在曾子发扬光大下趋向成熟。但是,曾子的孝教育思想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这就是曾子孝道思想的“愚孝”化倾向。

典型的例子就是曾子“耘瓜受杖”的故事。有一次,曾子与父亲在瓜田里除草,曾子不小心斩断了瓜的根茎。曾子的父亲十分生气,拿起木棍子就打在曾子的后背上,曾子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久久没有爬起来。好不容易醒来后,曾子赶紧跑到父亲面前问道:“儿子刚才做错了事情,向父亲大人赔罪了。父亲大人用力教育儿子,不知道有没有累着?”回到房间后,曾子又故意弹琴唱歌,好让父亲知道自己身体很好,以免父亲担心。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情后,很是生气,对弟子们说:“如果曾子来了,不要让他进来见我!”曾子自认为没有做错事情,于是派人来请教孔子。孔子用舜的故事来教育曾子,舜的父亲打他较轻的时候,舜就承受着,打他较重的时候,舜赶紧就跑掉。这叫“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原因是,害怕父亲打死自己,从而陷父亲于不义。曾子这种毫无原则立场的逆来顺受,似乎是大孝之行,实际上是让父亲背负了不好的名声,恰恰是一种不孝之举。曾子听后,很是后悔自己的做法。

曾子的这种“愚孝”行为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在此影响下产生了更多的所谓“大孝之行”,例如,郭巨埋儿、恣蚊饱血、卧冰求鲤等以伤害自己或他人为代价,毫无原则地顺从父母的行为。这些违背常理违反人性的“孝行”甚至被写进了《二十四孝》,成为历代孝子的楷模。这些不理性的孝子故事,不论真假,能够穿越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长河,跃然浮现于现代人面前,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反思的历史现象。不管原因为何,毫无疑问的是,两千多年前圣人们的谆谆教诲,早已经让孝的观念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血液里、基因里了。

注释

[1]《荀子·大略》。

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的孝教育思想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但是这句话来自哪里?“不孝有三”,除了“无后”外,另外两个不孝是什么?

这句话来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与弟子们讨论舜没有事先向父母禀告而娶妻的故事时说的。孟子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其意为: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后代的罪过为最大。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就是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也是相当于禀告父母了。

相传,舜的父亲很愚昧,舜如果告诉他娶妻的事,肯定得不到他的同意。不禀告不合礼,没有后代又是最大的不孝,两相权衡,舜只好“不告而娶”。君子认为这件事情就算是已经禀告过父母了。孟子所说的三件不孝的事分别是:第一,对父母的过错“阿意曲从”,使父母陷入“不义”;第二,家境贫困,父母年老,却不愿当官求俸禄,以供养父母;第三,不娶妻子,没有儿子,断绝了后代,使得父母死后不能永远受人供奉。三者之中,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

舜的故事在《孟子》一书中被多次提到,在孟子的眼里舜就是“大孝”的典范。原因在于舜的父母一直对舜不好,舜的父亲和继母不仅偏爱他的弟弟,而且多次阴谋策划杀害舜。舜不仅没有怨恨他们,而且对父母的孝还是始终如一。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一个冥顽不灵的瞎子,母亲死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十分蛮横的继母。父亲与继母的儿子叫象,象对舜非常傲慢无礼,他们一直都想杀掉舜,可是不得机会。舜却对父母毕恭毕敬,对弟弟疼爱有加。舜在20岁的时候就以孝闻名天下了,被尧帝选定为自己的继承人,尧帝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舜。有一次,父亲让舜去修理粮仓的屋顶,等舜爬上屋顶的时候,父亲撤去梯子,在下面点起了火,企图烧死舜。舜急中生智,用两个斗笠做降落伞跳下屋顶,侥幸逃命。还有一次,父亲命令舜去挖井,当舜把井挖得很深的时候,父亲和弟弟一起从上面往井里填土,企图活埋舜,幸亏井下有其他的空隙,舜从空隙里逃了出来。看到舜久久没有上来,父亲和弟弟十分高兴,还以为舜已经死了。弟弟高兴地说:“这都是我想出来的好主意!两个嫂嫂归我了,牛羊粮食归父母吧!”象来到舜的宫室里弹奏舜的琴,正弹到兴头上的时候,舜推门而入。象惊愕不已,假惺惺地说:“我想哥哥想得厉害啊!”明知道父母和弟弟一直企图置自己于死地,舜不仅没有怪罪父母和弟弟,还像以前一样爱他们。

孟子的弟子桃应一向很喜欢拿一些难题来刁难老师。他听说舜的故事后,跑来问孟子:“舜是天子,皋陶是法官,如果舜的父亲杀了人犯了法,皋陶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那就把他抓起来。”“那么,舜不会来阻拦他吗?”“舜没有理由来阻止皋陶啊,皋陶的做法可是有理有据的。”“舜会怎么做呢?”孟子若有所思地说:“舜会像扔掉破草鞋一样毫不犹豫地扔掉天下,然后偷偷地背着父亲逃走,在远离国家的海边住下来,一辈子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记了天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舜的父亲犯了法,皋陶当然会秉公办事,把舜的父亲抓起来。舜眼看着自己的父亲出事,如果坐视不救,就不符合孝道。对舜来说,这是一个“公私不能两全”的难题。孟子给舜提供了一个能够公私两全的办法:弃官救父,隐居海滨。既不与自己帝王的职责冲突,又能救得父亲。当然,这个“公私不能两全”的难题,只是孟子与其弟子假设出来的,其实是孟子借舜的故事来阐发自己的孝教育思想罢了。

不仅如此,在父母死后很久了,舜还是对父母怀念不已。《孟子》记载,舜经常走到田地里,对着天哭诉,孟子的弟子万章问,舜为什么会这样做,孟子回答说,是因为舜对父母既抱怨又眷恋。他又进一步解释道,一般人认为,我供养父母的饮食起居,恭敬地尽到做儿子的职责就可以了,要是父母还不喜欢我,那是他们的问题,我没有任何的责任。但是舜却不是这样想的。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又赐给他牛羊、粮食等财产,天下人都仰慕他,最后,尧把帝位都给了他。可是舜还是觉得自己像走投无路没有归宿一样,因为他不能让自己的父母顺心。天下人的归附、漂亮的妻子、大量的财富、尊贵的帝位,没有一样能够消除舜的忧愁,只有顺了父母的心意,舜才能没有忧愁。具有最大孝心的人,才能终身眷恋父母,舜到了50岁的时候,还怀念父母,真是一个伟大的人!

孟子“言必称尧舜”,舜被孟子看作是“大孝”的典范,经常拿舜的故事来教育弟子。为了更生动地教育弟子,孟子所称的尧舜难免有理想化的色彩,这是可以理解的。

除了舜之外,孟子还用曾子侍奉父亲的故事来教育弟子。《孟子·离娄上》记载,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曾皙,父亲的每顿饭必是有酒有肉,父亲吃完饭,曾子收拾餐桌时总会请示父亲把剩下的酒肉分给谁吃,父亲问有没有剩余时,曾子必定会说有。父亲吩咐把酒肉送给谁,曾子总是照做。曾皙死后,轮到曾子的儿子曾元侍奉曾子了。每顿饭也必定会有酒有肉。当吃完饭收拾餐桌时,曾元便不再请示父亲把剩下的酒肉分给谁。当曾子问还有没有剩余时,曾元回答没有了,其实是想等到吃下一顿饭时,把剩下的呈给父亲。孟子通过比较曾子与曾元的行为,告诉弟子们,曾元侍奉父亲那只是“口体”上的供养,只满足了父亲的物质所需。而曾子对父亲的供养不仅是“口体”上的,更重要的是“心志”上的。对父亲心意的顺从和满足才是真正的孝。孟子的这个观点与孔子所强调的对父母要尊敬的思想是一样的。

孟子不仅拿孝子舜和曾子的事情教育弟子,还拿不孝的例子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弟子。《孟子·离娄下》中记载,孟子的弟子公都子问孟子:“全齐国的人都说匡章是个不孝子,您为什么还跟他交往,并且还对他挺客气的?”孟子回答:“世俗所说的不孝有五种情况,一是四肢懒惰,不养父母;二是喝酒赌博,不顾父母;三是嗜财如命,偏爱老婆孩子,不爱父母;四是放纵自己,到处寻欢作乐,使父母蒙受羞辱;五是逞强斗狠,危及父母。章子触犯了以上哪一条了呢?一条也没有触犯啊!他被人骂不孝,是因为他对父亲求全责备。教人为善,相互责备,本来是朋友之间应该做的,父子之间这样做就会伤害感情。”根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匡章是齐国的大将,齐威王时曾大败秦兵,齐宣王时又曾率兵灭掉燕国。但是匡章的父亲与母亲感情不和,匡章曾多次劝阻父亲不要苛待母亲,父亲不听,还斥责他不孝。有一次,匡章的母亲又触怒了匡章的父亲,盛怒之下的父亲不由分说地杀了母亲,并把尸体埋在马棚子下面。匡章对父亲十分不满,父子关系因此就弄僵了。孟子在此很感慨:劝父亲不要苛待母亲,有违父意,视为不孝;反之,眼看着母亲被虐杀而不加劝阻,难道这就是孝吗?正因为匡章的不孝并不是世俗所认为的不孝,而是有他自己不得已的原因,所以孟子不顾忌世俗的非议,与之交朋友,且关系很好。

既然孟子认为父子之间不能求全责备,互相指责,那对子女的教育该怎么做呢?于是孟子提出了“易子而教”的观点,即把子女交给别人管教,自己并不亲自出马,为的是尽可能避免因教育带来的副作用。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也说:“把儿子交给别人来教育,既不损害父子之间的感情,也使儿子接受了教育。”所以朱熹就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了当时另一个儒学大师吕祖谦去教育,这种例子在古人中很多。

孔子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孝思想,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意思是,养生虽然很重要,但还不如送死那么重要。与孔子相比,孟子更加强调对父母死后的“厚葬”。

同类推荐
  • 中华谚语歇后语智慧金典

    中华谚语歇后语智慧金典

    谚语和歇后语是中华文化经典的部分,凝结了民间百姓生活智慧,它们以简单通俗的话语反映深刻的人生道理。本书精选谚语与歇后语中的精华部分,加以点评,阐释谚语、歇后语的含义,力图揭示其包含的生存智慧,给人以警醒、鞭策、鼓励、教育,使读者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对为人处世有所裨益。
  •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金开诚编著的《丧葬文化》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丧葬文化相关知识。《丧葬文化》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以孝治国(中国孝文化丛书)

    以孝治国(中国孝文化丛书)

    书立足于新的时代进程和学术研究成果, 对孝的产生和嬗变、家庭伦理、国家政治伦理等进行系统介绍和深入剖析。
  • 老北京的趣闻秘事

    老北京的趣闻秘事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都,然而今天它已经成为常住人口数千万的特大型城市。四合院、水井、胡同已经渐渐被雨后春笋般崛起的高楼大厦、高级商场所取代,但那些奇妙美好的民间传说的并未因此消失,《老北京的趣闻秘事》正是一本记录北京辉煌时光的好书。翻开本书,聆听古老的北京城最悠远动人的传奇,感受那个不一样的古老帝都。
  • 礼记(精粹)

    礼记(精粹)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礼治思想的资料汇编,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的内容及产生与变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及他人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论述如何以“礼”正确处理各种人伦关系等。这部著作内容广博、门类繁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生活习俗、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本书对所选取的《礼记》中的重要篇章,作了注释和翻译,帮助读者加深对这部儒家经典的理解和把握。
热门推荐
  • 长乐未央

    长乐未央

    卫国国破,自城楼陨落的不仅是一国公主的非如此不可,更带走了两代君王的痴狂权谋与利用,女色与复国,诱惑与仇恨她游走于两代君王之间,却不知情归何处。
  • 蒋介石开罗遥控大血战

    蒋介石开罗遥控大血战

    他用十一个血淋淋的日夜。证明他向人民跨出了一步。可是他无意彻底背叛而倒向人民一边,最后来了个向后转。向相反的方向走了。而他可贵的一步,是他一生中的光荣! ——题记。—九四三年深冬。中国大地寒气凝重。蒋介石以国家元首的身份飞到埃及的开罗,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坐到会议桌前。会议主要是讨论对日作战的问题。要收复被日本占领的—切领土,要日本无条件投降。
  • 朝朝暮暮

    朝朝暮暮

    《朝朝暮暮》为青春文学畅销作家七微最新中短篇作品的结集,是作者对近几年来创作的一个总结,集结了作者写作六年来关于青春、成长、爱情、友情、亲情的感悟,带给青春成长期的青少年读者无限感动与正能量。
  • 改革斗士:商鞅

    改革斗士:商鞅

    《中国古代文臣谋士:改革斗士商鞅》为丛书之一,刻画了商鞅入秦,施行商鞅变法的全过程。《中国古代文臣谋士:改革斗士商鞅》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了庵清欲禅师语录

    了庵清欲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盛宠:老婆带我回家吧

    盛宠:老婆带我回家吧

    新文发布《废材嫡女修神录》玄幻言情,请多多支持……她一时心软捡了个她本不该碰的人,从此不但得暖床还得当保姆,本以为能从他身上搜刮点钱财,没想到他病好之后装作不认识她……好,那就看谁比谁心狠!失意的她遇上失忆的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人的小日子过得好好的,却总有人看不顺眼……——“摊上你这么个人我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了“。——“这才一辈子啊,剩下的七辈子我们来日方长”。——“我下辈子不投胎做人!”——“不管你是去做牛做马,我都会去祸害你的”。——“阴魂不散啊!”
  • 红顶商人:胡雪岩

    红顶商人:胡雪岩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红顶商人:胡雪岩》为丛书之一,介绍了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人生故事。《红顶商人:胡雪岩》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那年盛夏是心动

    那年盛夏是心动

    蓦然回首,再忆往昔,是初遇?是心动……一次你以为的初遇:悬崖上的遇见,注定了再见。“你只会是我的。”“没那么简单。”再遇,是一个绝对的乌龙。也使她遇见了两只小包子,时池:“wow^棺材脸和小白花怎么能造出这么可爱的小包子啊!”知道真相后:“麻麻麻麻,我要看奥特曼打小怪兽!”“麻麻不要!香芋要看美少女战士!”时池哭笑不得,他再一次说:“你只能是我的。有什么难的?”时池痴痴地看着那张脸,身边围着两个粉雕玉琢的孩子。是啊,有什么难的?我们就注定要在一起!
  • 趣谈语言文学

    趣谈语言文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人们也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语言文学亦有深厚的功底,诸多名著让人目不暇接。《趣谈语言文学》以细腻的文笔,带领我们慢慢品读诸多经典之作,让我们在文学的殿堂寻找到那份已远去的宁静与淡然。
  • 诸神崛起

    诸神崛起

    灵者,与人争与天斗,一人可当万人。在灵者横行的圣武大陆,灵者之间不断的厮杀,这不是一个人的战争,也许是一个家族,一个国家,一个教派,谁生谁死,天命难测。唯一不变的是灵者对强大的渴望。从苍茫的遥望山中走出一个天才少年,他怀揣一枚神秘的玉佩,寻找一切隐藏的真相,他的未来又有怎么样的磨难等待着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