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12600000003

第3章 孝的起源与流变(1)

一、“从不独亲其亲”到“各亲其亲”——孝的初始

(一)孝从这里产生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孝是立身之本,是家庭和睦之本,是国家安康之本,也是人类延续之本。那么到底什么是孝呢?

孝的最初含义是指什么?翻阅古代典籍,对孝的解释可谓见仁见智。

《尔雅·释训》和《说文八上·老部》对“孝”的解释都是“善事父母”,也就是要尽心奉养、孝顺父母。

《礼记·中庸》这样解释“孝”:“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志。”认为有孝行的人善于继承先人之志,传承先辈之业。

《论语·泰伯》载孔子语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意思是,大禹,我无可厚非,自己节衣缩食,却以丰洁的祭祀致孝于祖先的神灵。孝,就是要虔诚地祭祀祖先。

《北史·崔逞传》称:“崔九作孝,风吹即倒。”古人在父母死后,要为父母守丧,停断正常生活,只进汤水和蔬菜。崔九即北魏崔子约,为母亲守孝而柴毁骨立。这里的孝是强调对父母的哀痛。

《礼记·祭统》也有对“孝”的解释:“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为畜。”这里对孝的理解是,孝就应该顺从父母。

孔子的弟子子游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孔子的这段话,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犬马,也都能得到人的饲养,人如果没有敬,养父母和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另一种解释为,犬马也会养父母,人如果没有敬,与禽兽有何不同?至于哪种解释正确,已没有分辨的必要了,横竖都是讲,孔子认为,要以敬爱的心情来孝顺父母,这是最重要的,也是人和禽兽的区别。可见,“敬养”父母才是孝的实质。

上述种种只是强调了孝的一个方面,其实,养、敬、顺、哀以及对父母尽子女义务的种种善行,都是孝。《孝经·圣治章》讲得比较全面:“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对父母要尊敬,吃饭穿衣方面要让父母快乐,父母生病时要担心忧虑,父母去世要哀痛,祭祀父母时要肃穆。这里的敬、乐、忧、哀、严,也都是孝。

唐朝张守节的《谥法解》对孝有四种解释,“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也就是说,和睦宗族、亲爱父母、遵守道德、准时祭祀祖先都叫孝。可见孝有多层含义。

中华民族讲孝道已经几千年了,从古到今,千言万语,殊途同归,所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子女善待父母,子孙善待先人,卑幼善待尊长。

孝和孝道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孝是人类血缘间子女对父母的自然亲情。在家庭内部来说,孝就是要赡养父母,从衣、食、住、行、思想各方面尽心奉养、照顾老人,尽子女的责任,这种情感和行为是自发的、朴素的、无私的,是子女对父母发自自然亲情的“孝”。孝道是被儒学家和统治者升华、外延、扭曲并推向极端的封建伦理道德。实际上,在中国社会风俗中二者并没有截然分开,统属于孝文化意识。

从家庭伦理的孝泛化到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的孝,具有了亲民性、外延性,也就是说它以孝敬父母为基本,进而扩大到要对所有的亲属长辈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以及伯叔姑舅等尽孝道;同时孝还具有社会外延性,也就是说还要善待邻里及天下所有的老人;除此之外,孝还具有政治外延性,即移孝为忠,移小孝为大忠,报效国家和民族,不仅要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孝敬老人,还要尊重长辈的意志,实现长辈的愿望,为家族、乡里、国家争得荣誉,这里讲的就是广义上的“孝”,亦即作为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孝道了。

弄清楚了孝的含义,那么孝究竟是人类一种本能的自然天性,还是后天产生的呢?

明代学者徐学谟认为孝是后天产生的。他在《归有园麈谈》中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似矣,假令易乳而食,能自识其亲母乎?”这话很发人深省。笔者赞成孝是后天产生的观点,然而它又与母子心灵感应,亦即现代科学中的“第六感觉”相矛盾。也就是说,从认识论和伦理学的角度,孝是后天的,但从生理学角度讲,孝又有先天的成分。这个问题只好留待日后解决,现在我们先客观叙述古人的观点以及孝的产生。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孝是天生的。《孟子·告子上》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不是通过外部教育得到的,是本来就有的,就好像人的四肢,是生而有之的。它“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也叫“仁、义、礼、智根于心”。这也是人和禽兽的区别。谈到孝,孟子认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也就是说,孝是人天生的。

然而,孟子的说法很难自圆其说。他自己讲:“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ruì)姑嘬之。其颡(sǎng)有泚(cǐ),睨而不视。盖归,反(返)虆(léi,土筐)梩(sì,锄臿一类的工具)而掩之。”从“不葬其亲”到“反虆梩而掩之”,至少说明安葬其亲的孝意识是后天产生的。

《列子·汤问》中记载,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是“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这一时期,长幼混合居住在一起,男女之间存在着杂乱的性交关系,与动物间的自然交配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存在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性交关系,是不可能有孝亲观念的。

《吕氏春秋·恃君览》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吕氏春秋》是战国吕不韦组织众多的学者撰写的,他们认为:太古之时没有“上下长幼之道”,孝是后天产生的。

甚至在人类历史的漫长岁月中,还存在着与“孝”完全背离的“欺老”和“食人”的历史阶段。

今天人们一提到吃人现象,总会觉得这是非常残忍的、野蛮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但是历史是无法回避的,“食人之风”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过。

由此可见,孝观念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程度之后才出现的,生产力的发展及物质产品的富余是其产生的基本条件,因为物质产品有了富余,人类不用再屠杀老人、妇女和儿童便可以获得足够的食物了,在这种基本条件具备了之后,社会上反而会出现养老、敬老的风气了。而这种风气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报恩意识的产生

生命都是从母体中孕育出来的,尤其是哺乳动物的成长更是离不开父母辛勤的哺育和照料,成年后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子女也往往会有回归母体的冲动,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如此一来,子女便往往会产生一种简单的报恩意识了。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过:“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司马迁认为,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人在极其痛苦时,没有不呼天抢地,哭爹喊娘的,这是最原始的真情流露。现实生活中,小孩遇到疼痛,受到惊吓都会喊妈,成年人也有“娘唉”、“我的妈啊”的口头禅,这都是这一意识的自然反应。

第二,原始人的神灵崇拜

神灵崇拜最先表现为图腾崇拜,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类生存能力和本领的逐步提高,崇拜对象由自然神而转向了人类自身;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之后,人类的崇拜对象逐渐凝聚到其氏族首领及血缘亲属的灵魂上,认为他们的命运是由祖先决定的,祖先死后,灵魂没死,而是幻化成神灵,具有神奇超凡的威力,会与后代族人沟通,会庇佑或惩罚本族成员,会赐福儿孙后代,于是对本族祖先的神化崇拜及祭拜、祈求祖宗亡灵的宗教活动便随之而来了。

第三,敬母爱母之情的出现

自人类产生到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子女都跟随母亲生活。妇女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族群中的崇高地位,往往使她们在氏族公社中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容易受到子女和族群成员的格外尊重。人类开始敬母爱母,这是孝产生的情感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孝”的意识与行为就不知不觉地产生并发展起来了。

第四,私有制和个体家庭的出现

原始婚姻到对偶婚阶段,一对男女能保持一段相对稳定的夫妻关系,子女初步能够确认自己的父亲。随着男性私有财产的出现,财产的继承权与男子出嫁到外氏族的族外婚发生了矛盾,以前的夫从妻居的对偶婚让位于妻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制。在这种以男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中,父子血缘关系明确了,父母和子女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也明确了。子女在获得了父亲财产继承权的同时,也承担了奉养父母的义务。所以,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以男子为中心的个体家庭的出现,孝的观念最终明确了。

《礼记·礼运篇》记载了孝意识的产生和演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不独亲其亲”是说,老人由氏族公社统一抚养;“各亲其亲”是各自抚养各自的老人。因此,孝意识的产生是在原始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氏族社会的群体孝意识转变为了个体孝意识。

(二)虞、夏、商——孝行的朦胧现身

中国先民为了强调孝道的深远意义,总是把孝道追溯到很遥远的远古时代,在元朝人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中,舜是中国第一个大孝子。

1.舜歌《南风》

舜是上古传说中一位圣明的君主,名字叫做重华,因为属于有虞氏部落,所以,又被称为虞舜。

舜的父亲瞽叟是个双目失明的人,继母是个蛮不讲理的悍妇。他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叫做象,从小被娇惯坏了,好逸恶劳,游手好闲,娘儿俩成天合计着怎么虐待舜。瞽叟是个老糊涂,老婆怎么说他怎么听。

瞽叟和他的恶老婆百般刁难舜,舜却能对父母坚守孝道。一次,他们让舜到历山种地,不允许田里有一棵杂草。舜又累又饿,朝天大哭,苍天被他的孝心感动了,派来大象和鸟帮助他劳动,人们纷纷传扬舜的事迹。这就是孝感天地中传说的“舜耕历山,象耕鸟耘”的典故。

尧晚年,洪水泛滥天下,派鲧治水九年徒劳无功,三苗又不断叛乱,他便让四岳推荐天子的人选,四岳一致推举了舜。尧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舜,又派九个儿子与舜相处,对他进行考察。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地界);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yǔ,质量粗劣)”,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无论到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所到之处,一年成村,两年成镇,三年成市。尧得知这些情况后很高兴,赐给舜衣服、琴、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廪,以示褒奖。

舜有了妻子和衣服、琴、牛羊、仓廪,父亲瞽叟和弟弟象迫不及待地想害死舜,独占这些财产。象更想除掉哥哥来霸占两位漂亮的嫂嫂,舜时刻处在他们的阴谋和陷害之中。

一天,瞽叟诱骗舜上仓廪顶上涂泥,舜上了房顶,弟弟抽掉了梯子,父亲在下面放火,想烧死舜。舜早就知道他们不怀好意,上仓廪之前就请教了娥皇、女英,二女教舜“鸟工”之法。舜见火起,双手各执一斗笠,从高高的仓廪上像乘降落伞一样“自扞而下”,躲过了杀身之祸。

瞽叟和象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让舜去挖井。不用说,这也是一个“陷阱”。井快挖成时,瞽叟和象迅速将一箩筐一箩筐的泥土往井里倒下去。舜从预先开凿的、通往别井的地道中逃了出来。后来传说,舜因此而掘出一处甘泉,就叫舜井,也叫舜泉。

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对父母说:“这主意是我想出来的,琴和两位嫂嫂归我,牛羊和仓廪给你们。”说完就住进了舜的房子,胡乱弹起琴来。

其实,象根本不懂舜弹琴的用意。《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是舜创造的孝子之歌,意思是父母像南风长养万物那样养育自己,象这样的顽劣子弟怎会懂得琴歌《南风》的真谛呢?正当他想入非非的时候,舜进来了。一时惊愕的象转脸恬不知耻地说:“我正在思念你呢!”然而,舜对他仍然一如既往,还友善地对弟弟说:“你我兄弟就应该情深义重。”

就这样,父母和象要加害舜的时候,他及时逃避。需要舜时,他又总是在他们身边听候呼唤,史书上说舜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唉!舜这个孝子做得真够窝囊,真够危险,真够痛苦的了。

同类推荐
  • 超越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的案例与探讨

    超越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的案例与探讨

    潘一禾·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导。已出版《生活世界中的民主》、《西方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文化安全》、《文化与国际关系》、《西方文学中的政治》、《阅读经典:世界文化名著阐释》、《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故事与解释:世界文学名著通论》、《裸体的诱惑:论文学中的性与情》等著作。
  • 素书(全集)

    素书(全集)

    《素书》分为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六章,虽然文字简略,但每句话的内蕴却含意精湛。本书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于一体的智慧之作。它充分发挥诸家思想观点与方法,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并以此认识事物,对应物理,对纷繁复杂的事理予以厘清和指导。本书采用了《素书》的权威原著,参照《四库全书》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力求为读者提供原汁原味的原典,并在此基础上甄别、博采众家之长,为原典作了简易通俗的译文以及入情入理的精彩评析。
  •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著名晋商家族祁县渠家在晋商后期具有重要的代表地位,其经营的票号、茶庄、布庄遍布海内,盛极一时。
  • 民间演艺

    民间演艺

    我们就是要通过彰显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特征,维护中华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化,这是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事情。而对于每一个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可以通过本书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学习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并能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
  • 海上文脉

    海上文脉

    浓密的梧桐树叶,掩映着一幢幢历史优秀建筑;激昂的交响乐曲,演奏出一曲曲华彩乐章;宁静的藏书楼,珍藏着一本本百年典籍;耸立的龙华塔,见证了一页页申城演变史。徐汇区古属昆山县,唐、宋代隶华亭县,元、明、清代为上海县辖地。1945年后,分为常熟区、徐家汇和龙华区。1956年,常熟区和徐汇区合并,定名为徐汇区。1984年龙华乡、漕河泾镇和长桥地区划入后,形成如今54.93平方公里的区划范围。海上文脉,俯仰古今!历史学家论言:谁要了解十七世纪迄今的中西文化交往过程,谁就会把目光投向历史上的徐家汇。徐家汇也越来越成为近代中国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首处空间中心。徐汇的文物和建筑就是一部中国的文化史和革命史。作为海派文化气息和经典建筑品质最具特色的城区之一,“海派文化,人文徐汇”的鲜明地标,如今一个个出现在新时代的徐汇版图上。《海上文脉》带你走进徐汇……
热门推荐
  • 绯闻情缘:且把明月来相照

    绯闻情缘:且把明月来相照

    【加读者群174452691敲门砖文中任意角色】这是一段无厘头的爱情喜剧。也是一段啼笑皆非的绯闻情缘。更是一段不得不说的萝莉和大叔之间的那点儿事。当某幼师遇见昔日心仪的教授,是该坐等那人一点一点接近还是该主动出击掀起一场让人措手不及的腥风血雨?当全世界的人都以为他们两个在一起,那么,老师,咱俩就假戏真做呗?你要相信,人生没有偶然,所有的巧合都是命中注定。当杜小桐遇见邵清明,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年龄不是问题,身高不是距离!……简介无能君飘过……【注:绝不弃坑,风格偏于暖萌,另著《雕镂的时光》全本免费,微虐】
  • 霸业英雄

    霸业英雄

    新书《重生三国之盖世吕布》已经发布,请多多支持春秋战国,秦失其鹿,汉末三雄,南北并立,五代乱世引出无数的英雄可歌可泣。但此世界比其有过之而无不及!洋武末年,神宗暴政,以迟道为首的迟派作威作福,最终使天下英雄共诛!四足鼎立,三分天下,世平争雄到底谁?能真正的统一这大好河山?是平屠尽天下?是世以仁爱治国?是明乘胜追击?还是兴后而崛起?乱世出英雄,但,真正的霸主,只有一个!所以,虽然会有人壮志难酬,但决不忍辱偷生!“我,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看那江山如此多娇!”“我,已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我这边独好!”“我,才是天之骄子,开辟自己的治国之道!”
  • 太子刷护经

    太子刷护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倾城雪:梦里繁花

    倾城雪:梦里繁花

    她是北唐百无一用的公主,文不行武不能。是众人眼中的废物,却是当朝天子的掌中宝。一眼一生,她将那个男子爱入骨髓,却最终以血浸染这份爱情。风云流转,她再度出现在众人面前,激起千层浪。夕阳西下,沙尘滚滚,她一身铠甲屹立前方。万箭齐发间,她抬头,嘴角挑了笑意。纯古典文~没有天马行空,只有动人心肠……
  • 潮涌钱江

    潮涌钱江

    在那个血与火的时代,国仇家恨、亲情、爱情的交织,最终获得生与死的升华,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
  • 九龙归真

    九龙归真

    九元灵,凑元神!怒坏双角皇中行!衍气决,气剑决!九真天剑帝心决!天生雷,四兽在!雷元化真蟾封王!左音羽,右邱盈!实为虚影跨世情!小老弟,恶大哥!我行我素我来歌!小徒弟,小师父!不是冤家不聚头!东仙起,中剑晨!各有授业两巨头!西毒殿,北南宫!中通东南丹龙兽!万星帮,皇龙域!风雨雷电加五行!绝安城,洛图城!大城小城不安宁!天顶气,地顶气!气级大陆气气气!书友交流群:Q群416332633
  • 快穿系统反派宿主太无情

    快穿系统反派宿主太无情

    系统在没遇到轻无临之前,从来都不知道原来世界上有如此无情之人,明明那么薄凉,为什么还要装在乎……?
  • 逃婚奏鸣曲

    逃婚奏鸣曲

    大小姐米晴为反抗商业联姻逃家后,面临如下惨境:卡被停了,钱被偷了,剩余的现金加起来只有三百零八块五毛。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唯一点亮她希望之光的,是电线杆上的一个小广告——一百平米精装套二,月租只要299!米晴立马按照地址奔了过去。肖顾看着站在面前的女人,眉头微蹙,他什么时候贴过租房广告了?
  • 医效秘传

    医效秘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乾隆皇帝:风华初露

    乾隆皇帝:风华初露

    雍正死于非命,时年二十五岁的乾隆继位。他胸怀大志,要做超迈千古之帝,一心开创大清盛世。他坚持推行“以宽为政”的施政方略,革除前朝苛政。重视直臣能吏,简拔新秀,整顿吏治,对贪官污吏严加惩处。他励精图治,蠲免赋税,使民休养生息,并不断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派能吏赈灾济民,杜塞乱源。先后进军大小金川、西域和台湾,平息叛乱。让纪陶主修《四库全书》,以收束笼络天下士子之心。乾朝逐步走向生业滋繁的隆盛之世。但与此同时,地士兼并矛盾愈演愈烈,官场贪贿荒淫糜烂不堪,且边患不已,危机四伏,树大中空,加上晚年乾隆好大喜功,多有失政,又任用和珅等佞臣,黜退贤良,国势逐渐江河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