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12600000004

第4章 孝的起源与流变(2)

据说,《思亲操》也是舜创制的乐曲。由于父母对他的虐待,舜离家到历山耕种。尽管如此,他还是时刻不忘父母养育之恩,不计前嫌。有一天,他看见一只母斑鸠带着一只小斑鸠在飞,那母斑鸠不时捕捉飞虫来喂小斑鸠,十分勤劳。舜感动了。他想念着哺育自己的父母,便情不自禁地唱起《思亲操》来:

登上那崔嵬的历山,

见两只斑鸠在空中飞旋。

日与月啊如梭如箭,

思念父母啊有家难还!

舜是“二十四孝”中第一个孝子,《思亲操》应该是后来“乌鸦反哺”等典故的滥觞。

尧对舜进行了种种考验。让舜推行德教,民众都恪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之道;让他总理百官,所有政务都有条不紊;让他在四门接待四方诸侯,来自四方的诸侯都非常友好;最后把他放到深山,经受狂风雷雨的考验,舜也不迷失方向。

当舜50岁时,尧把天下大事托付给他。他总摄大权,统领百官,做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他向尧推荐了高阳氏苍舒、叔达等才子八人,谓之“八恺”。接着又举荐了高辛氏伯奋、促堪等八位能人,谓之“八元”。这十六位贤人辅佐尧,把天下管理得很好。在举贤任能的同时,舜又把使势倚强、横暴不法的“四大凶神”共工、欢兜、鲧、三苗该流放的流放,该处罚的处罚,于是天下大治大安。尧整整用了27年的时间对他进行考察、培养和试用,直到完全可以放心了,才把天下正式禅让给他。

尧去世之后,舜办事更加谨慎,他征聘贤人辅政,让人民提意见,以改正自己的过失。到了晚年,因见自己的儿子不孝,便把天下禅让给禹。如果以上故事成立,那么夏朝以前就有孝的传统了。

与舜同时代的东夷族还有两位孝子,叫做少连、大连,是一母同胞。在《礼记·杂记》中,孔子介绍说:“少连、大连善于为父母守丧,三天不吃不喝,三月之内朝夕祭奠,从不懈怠。在父母去世一周年内悲哀不能自已,在为父母服丧的三年期间,一直处于忧愁之中。”少连、大连被公认为东夷族的孝子。由此可以推断出,不仅我们礼仪之邦的中原崇尚孝道,东夷族的孝亲意识也非常浓厚。正因如此,少连受到孔子的高度称赞,把他与娴熟贵族礼仪的柳下惠相提并论,并作为降志辱身的人格典范。

2.大禹干蛊治洪水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奠基者是大禹。大约在距今四千多年以前,我国的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患,尧命令大禹的父亲鲧负责治水。鲧采取“水来土挡”、堵塞拦截的方法治水,最终失败,被舜给杀了。鲧治水失败后,舜任命其子禹主持治水。禹接受任务后,对全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他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他大刀阔斧,改“堵”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他率领民众开挖沟洫,把积水排入河道,又疏通旧河道,开凿新河道,让泛滥成灾的洪水经由河道流入大海。经过几十年的奋战,九州的大山都进行了开凿整理,河流疏浚通达,湖泽筑起了堤防而不再漫溢,亘古未见的大水患终于平息了。

据说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甚至在家门前经过,听到刚出生的儿子啼哭不止,他也没进去看一眼。禹治水时,手执耒臿,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成为远古造福民众的著名人物,舜也因此把帝位禅让给了他。

禹继承父亲鲧的遗志,成功完成治水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孝。《周易·蛊》中称之为“干父之蛊”,也叫“干蛊”。即继承、完成父祖的事业,以扬名显亲。唐朝诗人包何《相里使君第七男生日》诗:“他时干蛊声名著,今日悬弧宴乐酣。”

3.商人的祖先崇拜

目前还没有从考古中发现夏朝的文献材料,夏以后文献所记的夏朝史实,只能作为后世的追述,有些情节可能是后人虚构的,但是不管怎样,把这些故事安插到夏、商时代,至少反映出了中国先民特别强调孝道的源远流长。

商代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孝”这个字,它的上半部分为“老”字的简写,下半部分为“子”字。“老”字在甲骨文中有很多种变形,但是都像一个头发散乱的老人,有的拄着拐杖,有的身躯佝偻,“子”字在甲骨文里像一个在襁褓中的婴儿。用甲骨文来书写“孝”这个字,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老人用自己的身体呵护着孩子,孩子用手搀扶着老人,老人在上面提携着孩子,孩子在下面敬仰老人,承袭老人的衣钵。真是感叹古人的智慧,“孝”字可以说是我们老祖宗用智慧创造出来的世界上最完美的一个字了。在甲骨卜辞中“孝”字还被用作地名,如“孝鄙”,商代的金文中也发现了“孝”字,是作为人名出现的。

殷商时代,祭祀祖先的制度和礼仪已经相当发达。商王创设了一种宗教迷信仪式——卜筮。无论是祭祀祖先还是出兵作战、田耕农作,事无巨细,都要占卜来预测吉凶。董作宾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一文中指出:“殷人对祖先真做到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地步……殷人对祖先的看法,以为他们虽然死了,但精灵依然存在,与活着的时候完全一样,地位、权威、享受、情感,也是一样的。而且增加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降福授福于子孙。”在殷商时代,祖先崇拜观念以及孝观念,究其实质,是宗教性的,崇拜祖先、孝敬祖先、祭祀祖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神灵的佑护以祈福避祸。

据后来的史料记载,殷王小乙去世后,他的儿子武丁为他守丧三年,远离王位和政事,这就是一种孝。武丁有个儿子叫孝己,对父母特别孝敬,孝己的生母死后,武丁听信了孝己后母的谗言,把孝己放逐在外,孝己最终“忧苦而死”。

《史记·殷本纪》记载:“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这种“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方式跟“父死子继”一样,都与孝道有关,孝观念是维系这种制度的伦理保障。

4.伯夷、叔齐让位劝孝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去投奔他。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他的灵牌,率军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叩马进谏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打起仗来,能称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讨伐君王,能称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并将他们送走了。周武王灭商后,天下都归顺了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薇(野菜)充饥。待到饿得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词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用暴力来取代暴力,却不知这种做法的错误呀!我所向往的神农氏(指炎帝)、虞(指舜帝)和夏王朝时代不知不觉中都灭亡了,我应该回归到哪里呢?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遵从父命,坚决不当国君,是孝;叔齐把国君的位子让给哥哥,是悌;兄弟二人对王位不争反而让,是孝悌。对周武王以臣伐君的行为而叩马进谏,是忠;逃到首阳山采薇,不食周粟而死,是廉节。伯夷、叔齐不仅是道德高尚的完人,而且也是商朝末年的著名孝子。

由舜、禹、少连、大连、孝己、伯夷、叔齐的传说可知,早在儒家孝道形成之前的夏商时期,这种自发的、淳朴的孝意识就很浓厚了。这些情节可能是后人虚构的,但把这些故事安插到商周时代,至少反映了在后人的心目中夏商周时代也应该有孝道。

(三)有孝有德的西周孝观念

西周是孝观念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1.泰伯三让天下

早在西周建立之前,周族就已有“孝悌”的风尚。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儿子泰伯、虞仲是孝敬父亲、和睦兄弟的榜样。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泰伯、虞仲(仲雍)、王季。王季的儿子是周文王。周文王出生时有圣瑞,一只红色的大鸟叼着丹书落在周文王的门上。古公亶父非常喜欢这个孙子,为他取名叫昌,认为他能昌大周族。泰伯、虞仲知道父亲想立三弟王季为世子,再把王位传给昌。为了实现父亲的意愿,两人就一起跑到南方荆蛮之地,把王位让给了王季。这样既成全了父亲的心愿,也成全了周朝800年的盛世。这里既有对父亲的孝,又有对弟弟的悌和让。

孔子《论语·泰伯》的第一句话就是称赞泰伯的:“泰伯,其可谓至德也,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的意思是,泰伯三次将天下让给王季,却没向天下人宣传,民无以称赞他,所以是最高尚的道德。

西周建立后,本已有之的孝观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西周把上帝称为天,视为天地间的最高主宰,周王不过是履行天命。因此,西周统治者继续宣传天命观,但是西周的孝观念展现了神性的退却和人性的张扬。同样是祭祖追孝,殷商对能降福遣灾的祖灵怀着恐惧的心理,甚至多少带有一些无奈和怨恨的情绪,而西周对祖先的享孝、追孝,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祖先血缘亲情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敬仰。《礼记·表记》:“殷人尊鬼,尊而不亲;周人亲亲,亲而不尊。”正是对这一差异的准确描述。

西周淡化了鬼神观念,同时又赋予了天命以新的内涵,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民心,认为天意是民心的集中体现。为了敬天保民,必须明德,即重视伦理规范,加强自我克制。西周统治者认为殷商覆灭的原因在于失“德”。西周时提出了“天命靡常,唯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实际上,周代信神弄鬼的氛围比商代淡化了许多,人本思想受到重视,伦理问题显现。周以天为宗,以德为本。天子必须是“孝子”。

西周非常重视孝道,把孝作为维系宗法关系的纽带。在“敬天明德”思想的指导下,“孝”成为西周占主导地位的伦理价值观念。

2.周文王三时孝养、寝门视膳

西周孝道观的形成,开始于周文王时代。《礼记·文王世子》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周文王做世子的时候,一日三次问候父亲王季。早晨鸡初鸣,就起身穿戴整齐,到父亲的寝门外,问当值的内庭小臣说:“今天父亲睡得怎么样?”小臣说:“睡得安稳。”文王听了就很高兴。到了中午又来探视,照样问候一遍。到了晚上又来探视,照样问候一遍。如果王季不舒服,不能按时起居,小臣就及时把情况报告给文王。文王听后就会面色忧愁,走路也不安稳。王季的饮食恢复正常,文王才恢复常态。膳食送上的时候,文王一定要察看冷热的程度,膳食端下来的时候,还会问吃了多少,同时吩咐膳宰说:“不要再上原来这几样菜了。”膳宰回答:“是。”然后文王才离去。

周文王这段孝父的故事,被称作“三时孝养”、“寝门视膳”,后成为关心父亲饮食起居的代名词。唐代文学家韩愈《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诗:“一纪尊名正,三时孝养荣。”南朝梁王褒《为百僚请立太子表》:“问安寝门,视膳天幄。”

由于文王首树孝道楷模,儿子周武王也继承了父亲的孝行,但不敢做得超过父亲。有一次文王病了,武王衣不解带,日夜在身边侍候。文王吃一口饭,武王也只吃一口饭;文王吃两口饭,武王也吃两口饭。一直过了12天,文王痊愈,武王才松了一口气。

周代自周文王开始推行养老礼制。《孟子·离娄上》称赞周文王实行养老制度说,伯夷躲避商纣王,居北海之滨,听说周文王兴起,说:“投奔他,我听说西伯(周文王)善养老。”姜太公躲避商纣王,居东海之滨,听说周文王兴起,说:“投奔他,我听说西伯(周文王)善养老。”伯夷和姜太公是天下最有资格和声望的老人,他们都归附了文王,就说明天下的父亲都归附了。天下的父亲都归附了,儿子们还能不去吗?所以说,“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这里的“文王之政”,主要指养老。

西周时期,已经有推行道德教育的官员“师氏”。《周礼·地官·师氏》载,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这里明确提出了“孝德”、“孝行”两个概念。“孝德,尊祖爱亲,守其所以生者也。”也就是要敬爱给了自己生命的父母和先祖。孝行就是“亲父母”,把对父母的孝敬落实到行动中。“师氏”这一官职的设立,说明西周已开始推行“孝德”、“孝行”方面的教育,这与周文王推行养老制度是一致的。

以后的周武王、周成王,尤其是摄政的周公,都对周文王的孝养制度奉行不替。《诗经·大雅·下武》称赞周武王:“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孝思”即思念尽孝。周武王时刻不忘“孝思”,是天下“孝思”的楷模。

《诗经·周颂·闵予小子》讲:“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维予小子,夙夜敬止,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赞美了周成王永世能尽孝道,这都反映了西周统治者对孝道的提倡和重视。

同类推荐
  • 大雁塔与小雁塔

    大雁塔与小雁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大雁塔与小雁塔》介绍了大雁塔和小雁塔经历1300年的历史烟云,是唐代长安城遗留至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并且依然是现今古城西安的城市地标。它们是构成古都西安城市文脉的重要遗存,亦是城市格局变迁中重要的历史坐标,饱含着过去年月流传下来的信息,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与宗教传播。它们不仅是闻名遐迩的文化景观,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亦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为后人留下无数珍贵的文物及传诵不衰的优美诗文。
  • 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

    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

    《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是一部世界文化百科全书,从人类历史、衣食住行、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军事技术、风俗传说、名胜古迹七个方面讲解世界文化常识,展示世界文化发展的轨迹,为读者提供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使大家尽情畅游在辽阔深邃的世界文化知识的海洋中。
  • 北京精神

    北京精神

    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作为城市精神,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
  • 文化哲学方法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化哲学方法与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书针对文化研究、教育和建构中存在的生活世界总体和工作世界本质意义的缺失问题,用文化哲学方法探究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结构,阐明开漳圣王文化、海洋文化、妈祖文化、土楼文化、红色文化、闽南—台湾文化和诗文化等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志形态,尝试性开创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
  • 美德的种子

    美德的种子

    作者融合传统文化的内涵,引用清代《弟子规》的精华,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撰写了这部便于诵读和修习的美德书。全书分“美德三字经”原文、“美德三字经”义解等三部分。文字凝炼,意蕴深厚。在义解部分,作者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与读者分享美德种子如何生根、发芽、壮大、结果,寄意于每个青少年朋友都能崇德向善,增智生慧,“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而拥有美好的未来。本书是一部有益身心健康和人生幸福、弘扬传统文化和当代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美德读本。
热门推荐
  • 七位国家主席首访故事

    七位国家主席首访故事

    2013年3月22日,习近平开始了他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访,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紧凑的行程,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展示了他的外交思路和风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直以来,相比一般外交出访,领导人的首访总是被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也能收获更好的外交效果。国家主席的首访,虽不能完全决定中国外交的走向,但读懂这其中的点滴故事,有益于了解新中国的外交发展脉络。习近平,一次春天的访问文/许陈静“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早春三月,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一个新的播种时刻。
  • 七情集

    七情集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退休后撰写的散文随笔选《七情集》,近日由国务院研究室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自2013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结合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作者先后写成七篇散文,发表后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获得广泛好评,一些部门、单位和地方还专门组织进行学习研讨。
  • 夜访斯蒂安

    夜访斯蒂安

    丝芙妮是一只十八世纪的吸血鬼,她遇见了另一名身份诡异的吸血鬼青年伊尔加美什。引诱、猜忌、帮助....经过一次场场事件,一次次奇遇,那一双晦暗不明的黑眸逐渐吸引了她的视线。他的过去似乎永远是个迷。
  • 败走中国

    败走中国

    今天繁荣兴旺的中国市场吸引越来越多国外企业的目光,同时也已有不少中国企业走上了海外扩张之路。进入一个新市场总会面对未知的风险,如果总是依靠自己经历的种种失败来获得宝贵教训,这种高成本的做法是一个企业的“不能承受之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阅读本书,能够启示后来者少走弯路。
  • 培养孩子成功成才的70高招

    培养孩子成功成才的70高招

    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创造过程,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因此,要与孩子的心灵进行沟通和碰撞;要研究孩子内化的过程与规律;要研究如何去激活知识;要研究方法,如何去启迪孩子等等。每个家长都应将教育视为孩子共同经历的精神生活过程,自我发现和探索真理的过程,以及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方式。
  • 给小学生讲国学常识

    给小学生讲国学常识

    国学是国家和个人立国立命的根基。本书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小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特点和兴趣出发,精心选材,遴选出一些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学知识精粹,以流畅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娓娓道来,力求拉近小学生与国学之间的距离,为大家学习和了解国学知识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 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文化之美)

    文明起源:河姆渡遗址(文化之美)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起源;这里,坐拥七千年的历史文化;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旅游资源……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曙光的映照下,折射出灿烂的光辉和无穷的魅力,也彰显出它顽强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活力。
  • 极品大散仙

    极品大散仙

    木星被神秘力量拖走,小行星疯狂冲击地球。世界背后,有只黑手在左右一切。摆在王烔面前的,只有三条路:要么疯狂消费,要么混吃等死,要么仙道修行。
  • 剑来

    剑来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陈平安,唯有一剑,可搬山,倒海,降妖,镇魔,敕神,摘星,断江,摧城,开天!
  • 岁月且静好

    岁月且静好

    这是一个心机女嫁错人的故事。心灰意冷大龄女青年一梦穿越,在一个不知道的朝代穿成了不受宠的嫡女,不想争抢,只希望找个人嫁了,安静过完此生。没想到千挑万选却真真瞎了眼,嫁的闲散王爷竟如此腹黑!无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只能使出浑身解数,与他一起奋发图强。这也是一个腹黑男娶对人的故事。貌似闲散的王爷,偶然的一瞥,江山美人,要哪个?罢了,罢了,还是听媳妇的话,且看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