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12600000007

第7章 孝的起源与流变(5)

《孟子·滕文公下》还讲:“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汝)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在这里,孟子还树立了女子孝敬公婆,无违丈夫的妇道。

4.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舜是孟子塑造的高度完美的孝子。孟子认为,舜对父母的孝,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

前面讲过,舜的父母不喜欢舜,还百般加害于他。按说,处理不好与父母、弟弟的关系,责任在可恶的瞽叟和象,可舜不仅感到愧疚,还一直处在得不到父母喜欢的忧愁和苦恼当中。尧把帝位给他,舜还是“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一齐拥戴”,舜“不足以解忧”;尧把两个女儿给他,“不足以解忧”;“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得不到父母的喜欢,成了舜解不开的心结,天大的喜事、好事也冲淡不了这种忧愁和苦恼。最后,《孟子·万章上》总结说:“大孝终身慕父母,到50岁还仰慕父母的,我就见过舜一人。”舜称得上是终身仰慕父母的大孝了。

其实,舜不算是完美无缺的大孝子,在婚姻问题上直接违背了孟子的“父母之命”。既然婚姻得听父母之命,那么舜“不告而娶”,还算是孝子圣君吗?

孟子为他辩护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舜娶妻是为了繁衍后代,由于他的父母不仁慈,就是告知父母也不会允许,君子以为不告就等于是告诉了。所以,这不算不孝。这孟子也真够会狡辩的。

东汉赵岐解释孟子的“不孝有三”说:“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其中“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是继承了孔子的“父有诤子”。“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是“五不孝”中的“不顾父母之养”。“无后为大”是孟子为舜辩护提出的新见解,千百年来被认为是养父母、嗣后世、承祖先、祀宗庙等亘古不变的信条。

5.君子三乐——孝是一种天伦之乐,一种愉悦的感觉

孟子是性善论的倡导者,如果在孔子那里是“事亲必须孝”,到孟子这里就变成“人本来就孝”。孟子谈孝并不是像后世统治者那样,使孝成为一种外在的、强制的东西,而认为孝是人内心深处亲情的自然流露。

《孟子·尽心上》载:“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他主张孝是来源于对“亲”的天然之爱,而不是一种外界强加于世人的伦理纲常。孟子的“孝”更加人性化,更加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

孟子言语中无不充斥着可爱而朴素的对“孝”的理解。《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后人把孟子的“三乐”称作平安乐、正气乐、育人乐。孟子把父母长寿、兄弟健康、一家老小平安,视为一种天伦之乐,视为子女一种愉悦的感觉,强调从孝中体会乐,所透露出来的正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不加任何雕琢和文饰的“孝”。

孟子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有深度的伦理问题:天伦之乐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孝敬父母,是否也是子女的一种天伦之乐?这正是现代老年父母不平衡的地方。子女刚生下来,父母为孩子把屎把尿时,丝毫没有不卫生的感觉,反而沉浸在为人父母的喜悦、光荣、自豪当中。也就是说,父母鞠养儿女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天伦之乐,是一种愉悦的感觉、享受。可是父母老了,子女为父母端屎端尿,擦身体,洗被褥的时候,能沉浸在为人子女的喜悦、光荣和自豪之中么?不客气地说:不能!充其量能认识到,这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就不错了。大部分人会认为,这是子女的负担、累赘!这对天下父母公平么?能不让天下父母寒心么?而孟子孝思想的现代价值,就在这里。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孟子·离娄上》中“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以及《孟子·尽心上》中“无他,达之天下也”,已提出了把“亲亲”、“敬长”之心推及天下的思想。《孟子·梁惠王上》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敬老思想,并提出了当时最简便易行的敬老行为——“为长者折枝”。

可以说,孟子使孝获得了最为广泛的社会性存在价值,并为统治者设计了具体的尊老敬长的方案。

孟子对梁惠王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申之以孝悌之义,颁(斑)白者不负戴(肩背、头顶)于道路矣。”

这是孟子向梁惠王提出的以孝治天下,以孝发展生产,以孝富国强兵,进行孝悌教育,实行敬老尊长的政治措施。遗憾的是,在那个强力抗争的战国时代这一思想是不会被统治者采纳的。

(三)教化由来始《孝经》——孝的经典化

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中的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在中国伦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孔子对儿子伯鱼的“庭训”就要求读《诗经》。《论语·阳货》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联想比喻),可以观(观风俗),可以群(切磋),可以怨(品评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西汉毛亨《周南·关雎诂训传》讲:“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当时社会十分注重的“孝”在《诗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后世许多有关孝的成语、典故都出自《孝经》。

(1)余生永废《蓼莪》诗

宗法制是周朝政治的典型特征,它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凝聚宗族力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王权的稳定。所以,“孝”就成了周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诗经》中有许多赞美孝子,感念父母之恩,养父母、敬父母的篇章。最典型的是《小雅·蓼莪》、《邶风·凯风》。

《蓼莪》被清人方玉润称作是“千古孝思绝作”,“可抵一部《孝经》”,全文是: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说:

那高高的植物是莪蒿吗?原来不是莪蒿,是没用的青蒿。我可怜的父母啊,为了养育我受尽了辛劳!

那高高的植物是莪蒿吗?原来不是莪蒿,是没用的杜蒿。我可怜的父母啊,为了养育我竟积劳成疾!

小瓶的酒倒空了,那是酒坛的耻辱。失去父母的人与其在世上偷生,不如早早死去的好。

没有父亲,我倚仗谁?没有母亲,我依靠谁?出门在外,心怀悲伤,踏入家门,像没有回到家一样。

父亲母亲生我养我,你们抚爱我疼爱我,培育我使我成长,照顾我庇护我,出入都看顾我。我想报答你们的大恩大德,但父母的恩情好像苍天一样无穷无尽。

南山高峻,狂风发厉,别人都有养育父母的机会,为何只有我遭此祸害?

南山高峻,狂风疾厉,别人都有养育父母的机会,唯独我不能终养父母。

这是一首孝子的悲歌,通篇诉说的是父母把子女抚养长大而子女却不得终养父母而引起的巨大悲痛。感情真挚,不加掩饰,使读者读后不禁潸然泪下。南宋诗人严粲感叹说:“呜呼!读此诗而不感动者,非人子也。”

后来,“蓼莪”成为感念父母之恩的代名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潘家镇南有一座蓼莪禅寺,又名蓼莪庵,始建于东晋,是为纪念孝子王裒而建的,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孝子寺。

王裒是西晋城阳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生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他在父亲墓旁建一庐舍,每天早晚在墓所拜跪,攀柏悲号,眼泪洒到柏树上,柏树为之枯萎。王裒的母亲在世时怕雷声,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下雨打雷,王裒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在此。”后来,王裒的孝行被编入“二十四孝”中,叫做“闻雷泣墓”。《晋书·孝友传》载:王裒教授学生《蓼莪》,“及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授业者并废《蓼莪》之篇”。这个典故叫“王裒诗废《蓼莪》”。南宋诗人陆游《焚黄》诗:“早岁已兴风木叹,余生永废蓼莪诗。”诗中的“风木”是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后一句诗人自比王裒,一读《蓼莪》诗就悲伤流涕,因而不能读。

尤其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一句,更是被后人反复引用。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讲:“今天是我的生日,在民间要欢乐庆祝,可朕却幡然感伤。《诗经》上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怎么能在‘劬劳’之日设宴欢乐呢?”

《邶风·凯风》是《蓼莪》的补充篇。该诗内容是赞美孝子,后常用“凯风”来指代感念母恩的孝心。《隶释·汉敦煌长史武班碑》讲,山东嘉祥东汉武氏祠的主人武班“孝深《凯风》,志絜《羔羊》”。南朝宋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仰昊天之莫报,怨《凯风》之徒攀。”

(2)《四牡》驱驰千里余

周宣王为了平定外乱,兴师讨伐。连年战乱使得男子纷纷离开父母,投入到繁重和杳无归期的兵役生活中,使得人们无法奉养父母,引起了人们内心的无限愤怒与自责。《唐风·鸨羽》、《小雅·四牡》、《魏风·陟岵》等,都是反映征人、役人因无法奉养父母而感到自责愤慨的篇章。

《唐风·鸨羽》发出了“王事靡盬(gǔ,停止),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的强烈控诉。最后征人只有无奈地呼喊道:“悠悠苍天,何时我才能回到家乡?”

《小雅·四牡》也同样表达了由于长期在外服役无法奉养父母之苦这一主题。诗中“岂不怀归”、“我心伤悲”、“不遑将父”、“不遑将母”,道出了诗人对家乡父母的怀念,对家中父母无人照顾的悲伤。诗的题目“四牡”,后来成为远离父母服役的代称。唐诗人皇甫冉《送谢十二判官》诗:“四牡驱驰千里余,越山稠叠海林疏。不辞终日离家远,应为刘公一纸书。”唐诗人耿湋《送河中张胄曹往太原计会回》:“北风长至远,四牡向幽并。”

《魏风·陟岵》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抒写行役的少子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诗中的“陟岵陟屺”成为久居在外的人想念父母的代称。明人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中“慈母望子,倚门倚闾;游子思亲,陟岵陟屺”就是取自该篇。北宋范仲淹《唐狄梁公碑》称:“诗有陟岵陟屺伤,君子于役,弗忘其亲之深。”

《小雅·祈父》是周王朝的王都卫士抒发内心不满情绪的诗。其中有“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的诗句。意思是:司马的确不聪明,为何让我去征戍?家中老母在厨房里劳苦。后来,“尸饔”、“尸饔之叹”成为母亲在厨房劳苦的代称。明人王世贞《鸣凤记·桑林奇遇》:“遇良人暂困寒窗,尸饔薪水意彷徨。”清人顾炎武《与次耕书》:“菽水之供,谁能代之?宜托一亲人照管,无使有尸饔之叹。”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聂小倩》:“女即入厨下,代母尸饔。”

《诗经》中叙述从军服役怀念父母的还有《小雅·北山》、《小雅·杕杜》,与《唐风·鸨羽》相同,都有“王事靡盬,忧我父母”的诗句。唐诗人白居易《安南告捷军将黄士傪授银青光禄大夫试殿中监制》讲:“戎首来降,陪臣告捷;服勤靡盬,将命无违。”其中的“靡盬”即朝廷的事没完没了,不能归养父母之意。明朝改革家张居正《寿汉涯李翁七十序》中,也有“使谏议无靡盬之叹,翁得以介眉寿之福”的句子。

(3)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除了对父母要奉养外,能敬重父母才是更高层次的孝。《诗经·小雅·小弁》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大意是:家园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亲手所栽,对桑梓必须像对父母一样的毕恭毕敬。见了父母,没有不恭敬地抬头仰望,贴身依靠的。东汉末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一文中的“松柏桑梓,犹宜肃恭”,即出自《小弁》。正因为桑树、梓树是父母亲手栽种的,又生长在家乡,后人便用“桑梓”来喻指家乡,或家乡的父母。唐柳宗元《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大雅·下武》是赞美周武王继承文王之功的诗。其中有“永言孝思,孝思维则”的诗句,意思是牢记孝道,孝道就是生活的准则。从此,这个“孝思”便不断地出现在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魏书·孝感传》称:“年余耳顺,而孝思弥笃。”武则天《配飨》诗称:“孝思期有感,明絜庶无违。”唐诗人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宋人曾巩《英宗实录院谢赐筵表》:“永怀先烈,务广孝思。”清人韩程愈《睢阳袁氏世系谱序》:“自编次以遗子孙,则孝思惟则,又余之所景仰而下拜者矣。”

同类推荐
  • 管子(精粹)

    管子(精粹)

    《管子》一书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庞博,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的成书过程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管仲在世时由于功业显赫、立言精辟,他的追随者便开始收集整理其言行,春秋中后期管仲的事迹和学说被管仲学派丰富和发展。战国时期管仲学派及其学说进一步发展,并与诸子百家争鸣交流,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学说体系,从而为《管子》一书的完成提供了坚实基础。本书从《管子》中精心遴选43篇精华篇目,并对原文逐一进行注释和翻译,力求从政治、经济、礼仪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示管仲的执政见解与措施,准确阐释管仲的伟大思想,是现代人研究先秦时期政治经济的珍贵资料。
  • 诗与思的交响

    诗与思的交响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鲜有人将笔触及几十万戎马半生的军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一道军令骤然就定格在边疆垦荒种地的历史。这闻名中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殊经历即便在韩天航的中篇小说《母亲和我们》中也只是通过一群女性侧面表现出它的历史背景。
  • 佛养心 道养性:心中有佛人自安

    佛养心 道养性:心中有佛人自安

    本书共分十篇,分别是:慈悲为本,为善心安;诸恶莫作,无恶心安;放下诸多事,心中自然安;无求则无敌,无敌则心安;平常心是道,道在心自安;超然洒脱,豁达心安;宽容即是福,度大心自安;常怀感恩情,心中自然安;看透释然,自在心安;随缘而行,随遇而安。本书以佛的理念通俗而又深刻地阐述了“心中有佛人自安”这个主题。书中还着重例举了一些生活中让人难以心安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俗之事,并指出了解决之道。另外,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佛理知识,书中还穿插了“拈花一笑”、“佛心慧语”、“世俗佛理”、“佛心故事”、“佛语今译”、“佛趣轶事”等版块内容。通过阅读本书,你会感到:只要我们心中有佛,佛就与我们同在。
  • 思考成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思考成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解读《权经》

    解读《权经》

    权力是封建时代人们争夺的核心,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只有深谙权力之道,才能成为权力场上的获胜者。作为权力场上的“佼佼者”,冯道对权力的认识和体悟当有“不凡之处”;作为权力场上“奇迹”的创造者,冯道的《权经》也必有“过人之见”。 《权经》分“求权”、“争权”、“用权”、“固权”、“分权”、“夺权”、“拒权”、“让权”等八卷。作为专门研究权力的学问,它是系统而全面的,囊括了权力的方方面面、各个要点,可以说是无一遗漏;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权力”专著,它的权威性和深刻性又是无人能比的,毕竟冯道不是在空谈,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不仅是权力的“理论大师”,更是权力的“行动大师”。
热门推荐
  • 长野起风了

    长野起风了

    宫崎骏的《起风了》说到: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这一路上走走停停,顺着少年漂流的痕迹,从前想象这世间,现在走在这世间,不敢回看,却又万般留恋!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随笔杂言,分享与你。
  • 特种兵归来之铁骨军魂

    特种兵归来之铁骨军魂

    在经历生离死别后,植物人唐心怡终于醒了,为了爱人逐渐颓废的兵王何晨光也因此回来了,两人终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同时,唐心怡的醒来也唤醒了何晨光的斗志,一代兵王也逐渐成熟起来了,在以后的作战任务中也越战越勇,尽显军人的铁骨军魂,若干年后何晨光之子何晨心也毅然参军,之后进入特种部队,一代更比一代强。
  • 观音经持验记

    观音经持验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至尊龙后:冷面夫君暧昧一下

    至尊龙后:冷面夫君暧昧一下

    当阴人无下限,腹黑无下限,逗比无下限的女杀手程如雪重生到了程家废物嫡女身上,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天生废骨?不能修炼灵武?没关系,就算能修炼,她还不稀罕呢,她喜欢纯武力揍人。被各路人马欺负?被未婚夫退婚?没关系,渣男不稀罕,路人死远点。程家三大渣:渣妹,渣爹,渣姨母,一渣到底?没关系,比比谁更渣,看谁能渣到最后。有人砸场子?要找她单挑?来人,关门,放妖兽!敢一个人单挑他们一群,咬死他丫的!警报!前方有美男!程如雪擦擦嘴角的口水:哎呀!别动!老娘劫个色!只可惜,想法挺丰满,现实太骨感。一直跟在她身后沉默的君落轩一掌打飞所有的追求者,揽过她的腰“美女,约不?”
  • 《古兰经》注释研究

    《古兰经》注释研究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止。史料表明,《古兰经》问世以来文本从未变化,变化的是对它的注释。因此,自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注释《古兰经》伊始,历代注释家基于经训教义原则,秉承注释学术传统,发扬文化创制精神,与时俱进地解读着《古兰经》的微言大义,揭示着《古兰经》的经义经旨,从而使伊斯兰教始终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程,使伊斯兰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展。
  • 复仇四公主的冷血计划

    复仇四公主的冷血计划

    [本书纯属虚构]她们,用冰冷,用温柔,用调皮可爱来来伪装自己,在别人眼里是这样,可在她们眼里她们有一颗童心,但却偏偏有一些人想要毁了它,她们恨,可曾有几个人知道她们所承担的痛苦,童年别人在玩耍可她们却在训练,经过一次次的生死,她们回归;他们,从小和她们的婚约,他们没有彼此见过对方,自从她们失踪后,他们恨女人,恨为什么就这样走了,让自己没有颜面;他,本是将死之人,可是她救了他,他走的那一天,他说“我会去找你的,等我!”可是长大后彼此不认得彼此,就这样擦肩而过,她流泪了,她不敢相认,她怕11年后,她们回归,她们还记得她,她也起得她们,只是她们的仇人恐怕早在11年前忘记她们了!如今她们回归复仇!
  • 别人的妻子和床下的丈夫

    别人的妻子和床下的丈夫

    伊万·安德列耶维奇捉奸的两天:大街上令人恶心的自白,床底下肮脏的表演……这一切都构成了一幅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生动画面。作家就是靠别出心裁的结构,抓住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及生动、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 毛泽东的字条

    毛泽东的字条

    本书收录作者在大陆出版的《文艺报》、《中国电视报》、《中篇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人民网、楚汉文学网等及香港出版的《文艺报》、《中国文学》等76个单位刊载的作品。体裁有小说、散文、诗、杂文、随笔、评论等共165篇,有26篇获奖。
  • 血盆经(中国好小说)

    血盆经(中国好小说)

    小说通过写乡村里的一个习俗,念经超度去世的女性,写出了念经的师傅一代代传下的对生命、死亡的敬畏。塑造了一批农村朴实人物形象。对祭祀礼仪的保存中,对生者的渴望和生命力顽强的礼赞。
  • On the Edge of Gone

    On the Edge of Gone

    A thrilling, thought-provoking novel from one of young-adult literature's boldest new talents. January 29, 2035. That's the day the comet is scheduled to hit —the big one. Denise and her mother and sister, Iris, have been assigned to a temporary shelter outside their hometown of Amsterdam to wait out the blast, but Iris is nowhere to be found, and at the rate Denise's drug-addicted mother is going, they'll never reach the shelter in time. A last-minute meeting leads them to something better than a temporary shelter —a generation ship, scheduled to leave Earth behind to colonize new worlds after the comet hits. But everyone on the ship has been chosen because of their usefulness. Denise is autistic and fears that she'll never be allowed to stay. Can she obtain a spot before the ship takes flight? What about her mother and sister? When the future of the human race is at stake, whose lives matter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