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12600000007

第7章 孝的起源与流变(5)

《孟子·滕文公下》还讲:“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汝)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在这里,孟子还树立了女子孝敬公婆,无违丈夫的妇道。

4.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舜是孟子塑造的高度完美的孝子。孟子认为,舜对父母的孝,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

前面讲过,舜的父母不喜欢舜,还百般加害于他。按说,处理不好与父母、弟弟的关系,责任在可恶的瞽叟和象,可舜不仅感到愧疚,还一直处在得不到父母喜欢的忧愁和苦恼当中。尧把帝位给他,舜还是“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一齐拥戴”,舜“不足以解忧”;尧把两个女儿给他,“不足以解忧”;“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得不到父母的喜欢,成了舜解不开的心结,天大的喜事、好事也冲淡不了这种忧愁和苦恼。最后,《孟子·万章上》总结说:“大孝终身慕父母,到50岁还仰慕父母的,我就见过舜一人。”舜称得上是终身仰慕父母的大孝了。

其实,舜不算是完美无缺的大孝子,在婚姻问题上直接违背了孟子的“父母之命”。既然婚姻得听父母之命,那么舜“不告而娶”,还算是孝子圣君吗?

孟子为他辩护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舜娶妻是为了繁衍后代,由于他的父母不仁慈,就是告知父母也不会允许,君子以为不告就等于是告诉了。所以,这不算不孝。这孟子也真够会狡辩的。

东汉赵岐解释孟子的“不孝有三”说:“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其中“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是继承了孔子的“父有诤子”。“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是“五不孝”中的“不顾父母之养”。“无后为大”是孟子为舜辩护提出的新见解,千百年来被认为是养父母、嗣后世、承祖先、祀宗庙等亘古不变的信条。

5.君子三乐——孝是一种天伦之乐,一种愉悦的感觉

孟子是性善论的倡导者,如果在孔子那里是“事亲必须孝”,到孟子这里就变成“人本来就孝”。孟子谈孝并不是像后世统治者那样,使孝成为一种外在的、强制的东西,而认为孝是人内心深处亲情的自然流露。

《孟子·尽心上》载:“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他主张孝是来源于对“亲”的天然之爱,而不是一种外界强加于世人的伦理纲常。孟子的“孝”更加人性化,更加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

孟子言语中无不充斥着可爱而朴素的对“孝”的理解。《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后人把孟子的“三乐”称作平安乐、正气乐、育人乐。孟子把父母长寿、兄弟健康、一家老小平安,视为一种天伦之乐,视为子女一种愉悦的感觉,强调从孝中体会乐,所透露出来的正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不加任何雕琢和文饰的“孝”。

孟子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有深度的伦理问题:天伦之乐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孝敬父母,是否也是子女的一种天伦之乐?这正是现代老年父母不平衡的地方。子女刚生下来,父母为孩子把屎把尿时,丝毫没有不卫生的感觉,反而沉浸在为人父母的喜悦、光荣、自豪当中。也就是说,父母鞠养儿女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天伦之乐,是一种愉悦的感觉、享受。可是父母老了,子女为父母端屎端尿,擦身体,洗被褥的时候,能沉浸在为人子女的喜悦、光荣和自豪之中么?不客气地说:不能!充其量能认识到,这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就不错了。大部分人会认为,这是子女的负担、累赘!这对天下父母公平么?能不让天下父母寒心么?而孟子孝思想的现代价值,就在这里。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孟子·离娄上》中“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以及《孟子·尽心上》中“无他,达之天下也”,已提出了把“亲亲”、“敬长”之心推及天下的思想。《孟子·梁惠王上》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敬老思想,并提出了当时最简便易行的敬老行为——“为长者折枝”。

可以说,孟子使孝获得了最为广泛的社会性存在价值,并为统治者设计了具体的尊老敬长的方案。

孟子对梁惠王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申之以孝悌之义,颁(斑)白者不负戴(肩背、头顶)于道路矣。”

这是孟子向梁惠王提出的以孝治天下,以孝发展生产,以孝富国强兵,进行孝悌教育,实行敬老尊长的政治措施。遗憾的是,在那个强力抗争的战国时代这一思想是不会被统治者采纳的。

(三)教化由来始《孝经》——孝的经典化

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中的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在中国伦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孔子对儿子伯鱼的“庭训”就要求读《诗经》。《论语·阳货》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联想比喻),可以观(观风俗),可以群(切磋),可以怨(品评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西汉毛亨《周南·关雎诂训传》讲:“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当时社会十分注重的“孝”在《诗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后世许多有关孝的成语、典故都出自《孝经》。

(1)余生永废《蓼莪》诗

宗法制是周朝政治的典型特征,它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凝聚宗族力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王权的稳定。所以,“孝”就成了周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诗经》中有许多赞美孝子,感念父母之恩,养父母、敬父母的篇章。最典型的是《小雅·蓼莪》、《邶风·凯风》。

《蓼莪》被清人方玉润称作是“千古孝思绝作”,“可抵一部《孝经》”,全文是: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说:

那高高的植物是莪蒿吗?原来不是莪蒿,是没用的青蒿。我可怜的父母啊,为了养育我受尽了辛劳!

那高高的植物是莪蒿吗?原来不是莪蒿,是没用的杜蒿。我可怜的父母啊,为了养育我竟积劳成疾!

小瓶的酒倒空了,那是酒坛的耻辱。失去父母的人与其在世上偷生,不如早早死去的好。

没有父亲,我倚仗谁?没有母亲,我依靠谁?出门在外,心怀悲伤,踏入家门,像没有回到家一样。

父亲母亲生我养我,你们抚爱我疼爱我,培育我使我成长,照顾我庇护我,出入都看顾我。我想报答你们的大恩大德,但父母的恩情好像苍天一样无穷无尽。

南山高峻,狂风发厉,别人都有养育父母的机会,为何只有我遭此祸害?

南山高峻,狂风疾厉,别人都有养育父母的机会,唯独我不能终养父母。

这是一首孝子的悲歌,通篇诉说的是父母把子女抚养长大而子女却不得终养父母而引起的巨大悲痛。感情真挚,不加掩饰,使读者读后不禁潸然泪下。南宋诗人严粲感叹说:“呜呼!读此诗而不感动者,非人子也。”

后来,“蓼莪”成为感念父母之恩的代名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潘家镇南有一座蓼莪禅寺,又名蓼莪庵,始建于东晋,是为纪念孝子王裒而建的,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孝子寺。

王裒是西晋城阳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生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他在父亲墓旁建一庐舍,每天早晚在墓所拜跪,攀柏悲号,眼泪洒到柏树上,柏树为之枯萎。王裒的母亲在世时怕雷声,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下雨打雷,王裒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在此。”后来,王裒的孝行被编入“二十四孝”中,叫做“闻雷泣墓”。《晋书·孝友传》载:王裒教授学生《蓼莪》,“及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授业者并废《蓼莪》之篇”。这个典故叫“王裒诗废《蓼莪》”。南宋诗人陆游《焚黄》诗:“早岁已兴风木叹,余生永废蓼莪诗。”诗中的“风木”是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后一句诗人自比王裒,一读《蓼莪》诗就悲伤流涕,因而不能读。

尤其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一句,更是被后人反复引用。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讲:“今天是我的生日,在民间要欢乐庆祝,可朕却幡然感伤。《诗经》上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怎么能在‘劬劳’之日设宴欢乐呢?”

《邶风·凯风》是《蓼莪》的补充篇。该诗内容是赞美孝子,后常用“凯风”来指代感念母恩的孝心。《隶释·汉敦煌长史武班碑》讲,山东嘉祥东汉武氏祠的主人武班“孝深《凯风》,志絜《羔羊》”。南朝宋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仰昊天之莫报,怨《凯风》之徒攀。”

(2)《四牡》驱驰千里余

周宣王为了平定外乱,兴师讨伐。连年战乱使得男子纷纷离开父母,投入到繁重和杳无归期的兵役生活中,使得人们无法奉养父母,引起了人们内心的无限愤怒与自责。《唐风·鸨羽》、《小雅·四牡》、《魏风·陟岵》等,都是反映征人、役人因无法奉养父母而感到自责愤慨的篇章。

《唐风·鸨羽》发出了“王事靡盬(gǔ,停止),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的强烈控诉。最后征人只有无奈地呼喊道:“悠悠苍天,何时我才能回到家乡?”

《小雅·四牡》也同样表达了由于长期在外服役无法奉养父母之苦这一主题。诗中“岂不怀归”、“我心伤悲”、“不遑将父”、“不遑将母”,道出了诗人对家乡父母的怀念,对家中父母无人照顾的悲伤。诗的题目“四牡”,后来成为远离父母服役的代称。唐诗人皇甫冉《送谢十二判官》诗:“四牡驱驰千里余,越山稠叠海林疏。不辞终日离家远,应为刘公一纸书。”唐诗人耿湋《送河中张胄曹往太原计会回》:“北风长至远,四牡向幽并。”

《魏风·陟岵》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抒写行役的少子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诗中的“陟岵陟屺”成为久居在外的人想念父母的代称。明人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中“慈母望子,倚门倚闾;游子思亲,陟岵陟屺”就是取自该篇。北宋范仲淹《唐狄梁公碑》称:“诗有陟岵陟屺伤,君子于役,弗忘其亲之深。”

《小雅·祈父》是周王朝的王都卫士抒发内心不满情绪的诗。其中有“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的诗句。意思是:司马的确不聪明,为何让我去征戍?家中老母在厨房里劳苦。后来,“尸饔”、“尸饔之叹”成为母亲在厨房劳苦的代称。明人王世贞《鸣凤记·桑林奇遇》:“遇良人暂困寒窗,尸饔薪水意彷徨。”清人顾炎武《与次耕书》:“菽水之供,谁能代之?宜托一亲人照管,无使有尸饔之叹。”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聂小倩》:“女即入厨下,代母尸饔。”

《诗经》中叙述从军服役怀念父母的还有《小雅·北山》、《小雅·杕杜》,与《唐风·鸨羽》相同,都有“王事靡盬,忧我父母”的诗句。唐诗人白居易《安南告捷军将黄士傪授银青光禄大夫试殿中监制》讲:“戎首来降,陪臣告捷;服勤靡盬,将命无违。”其中的“靡盬”即朝廷的事没完没了,不能归养父母之意。明朝改革家张居正《寿汉涯李翁七十序》中,也有“使谏议无靡盬之叹,翁得以介眉寿之福”的句子。

(3)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除了对父母要奉养外,能敬重父母才是更高层次的孝。《诗经·小雅·小弁》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大意是:家园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亲手所栽,对桑梓必须像对父母一样的毕恭毕敬。见了父母,没有不恭敬地抬头仰望,贴身依靠的。东汉末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一文中的“松柏桑梓,犹宜肃恭”,即出自《小弁》。正因为桑树、梓树是父母亲手栽种的,又生长在家乡,后人便用“桑梓”来喻指家乡,或家乡的父母。唐柳宗元《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大雅·下武》是赞美周武王继承文王之功的诗。其中有“永言孝思,孝思维则”的诗句,意思是牢记孝道,孝道就是生活的准则。从此,这个“孝思”便不断地出现在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魏书·孝感传》称:“年余耳顺,而孝思弥笃。”武则天《配飨》诗称:“孝思期有感,明絜庶无违。”唐诗人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宋人曾巩《英宗实录院谢赐筵表》:“永怀先烈,务广孝思。”清人韩程愈《睢阳袁氏世系谱序》:“自编次以遗子孙,则孝思惟则,又余之所景仰而下拜者矣。”

同类推荐
  • 六角街灯

    六角街灯

    本书是一部极具哈尔滨情味的史诗性作品。十九世纪末叶,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哈尔滨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崛起于东北亚的心脏地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俄国爆发国内战争,哥萨克士兵谢苗退居哈尔滨。他解救了正处于饥饿濒死困境中的俄罗斯贵族之女薇拉,与之结为夫妇,在哈尔滨菅草岭开办牧场,饲养奶牛。他(她)们作为第一代哈尔滨俄侨,开创了哈尔滨乳业的先河。二人生活虽贫苦,但自由豪爽、优雅高贵的气质不改,为保存俄罗斯国宝受尽艰辛。六十年代初,二人再次漂泊,远赴澳大利亚,不幸感染登革出血热,双双身亡。
  •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详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养成忠厚仁爱道德风尚的经典教材。《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古训集、民间谚语集。其内容汇集了为人处世的各类谚语,很有哲理性,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声律启蒙》按韵分部,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虚实应对。从单字到双字、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最初名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 海怪简史

    海怪简史

    《海怪简史》讲述中国古代海怪故事,全书分为外篇和内篇,外篇为来自底层的海怪,它们身上带着原始的野性,千百年来,它们的故事在民间秘密传递。内篇所记则不乏上古帝王苗裔、龙宫皂隶。可见,前者是“体制外”的海怪,后者是“体制内”的海怪,前者比后者可爱,故有此前后之序、内外之别。在当下,重新审视本民族关于海洋的本质追问,承续洪荒年代的奔放想象,无疑是告别平庸与浮泛的一条捷径,亦是物质年代的自救方式。
  • 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丛书概括了诸子百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性认识,努力探索先秦诸子学说中规律性的见解,一分为二地评介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介绍了诸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建功立业的方略。该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结晶,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 本书为其中一册,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学说,使深奥难懂的学术著作成为广大群众能够读通弄懂的人文素质教材,这无疑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贡献。
  • 忧患

    忧患

    本书对《易经》中著名的忧患九卦——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进行了透彻的解析:“履”为脚踏实地历练工作能力;“谦”为低调行事,化解纷争;“损”为理性调节,精打细算,终于获益;“困”为遭遇困难不改其志;“井”为研发创新,大获成功;“巽”为灵活权变,主导一切。作者详解忧患九卦,阐述消解世事迷津、转换人生成败之道,帮助读者在复杂的环境中庄敬自强,提高修养,历艰难困苦,终玉汝于成。
热门推荐
  • 黑孩儿

    黑孩儿

    浙江缙云县东门外七八里有一农村,地名赵家塘,村中只有赵、徐两姓。赵家乃宋宗室赵炳之后,上辈都是朝中官宦,因是世家大族,子孙良莠不齐。徐家也是耕读世家。两家本有姻亲,望衡对字,昔年交往甚是亲密。自从清兵入关,换了朝代,赵家改事异族,文武都有,威势甚大。徐家因懔亡国之痛,弃士归农,并不许子孙再出做宫,只是耕读不许偏废,书仍要读。人各有志,起初倒也相安。年岁一久,赵家觉得徐家都是乡农白丁,自恃贵官绅富,渐渐轻视,断了来往……
  • 考生们最需要的直线学习书

    考生们最需要的直线学习书

    在日本,每年有数万精英参加号称“全球最苛刻”的司法考试,最后只有少部分人能过关,这少数幸运者中就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来自伊藤培训学校,其校长伊藤真因此被誉为“考试之神”。本书介绍的就是由校长独创的“伊藤学习术”,这套“从目标回溯”的已经过反复验证的高效学习法,专为通过考试而设计,给你真正的上榜力!
  • 比零界更远的地方

    比零界更远的地方

    主城城墙为何出现大洞?皇宫宝库为何频繁失窃?公会驻地为何出现惊悚巨坑?数百野怪为何半夜惨叫……这一切的背后,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那一天,人们终于想起了被大魔王支配的恐惧……
  • 故兮

    故兮

    江湖,心中的江湖。受人恩惠,以命亦相还;伤身之仇,拼死必相报。剑术无双,大开杀戒的老者。努力练剑,初涉江湖的孩童。身世成迷,未来难料的少女。身负深仇,以仇为担的杀手。江湖之大,又有多少故事?故事太多,又将怎样走下去……希望,我有我所表达,你有你所欣赏。故事展开的有些慢,没有网文的套路,却想认真的讲一个好故事。希望朋友们可以耐心多看几章,我相信你会喜欢这个故事的。也希望喜欢的朋友们可加群交流。QQ群号码:136815917。欢迎朋友们的加入。
  • 这个海军不正经

    这个海军不正经

    穿越到海贼王的世界,夺取极光果实。闪闪果实的速度、响雷果实的电弧、通讯信号的屏蔽……神秘莫测的能力,知识就是力量!金狮子∶凭什么你还会喷火?这不公平!!!狮虎斗一战成名——极光之下,化黑夜为白昼,这就是海军将领“昼虎”!海岚∶如果在这个“海贼王”的世界,海贼是正派,而海军才是设定上的反派的话……那就把那些所谓的正派,杀他们个落花流水!
  • 城南谍事

    城南谍事

    宴宾楼早已四面楚歌,所有人都望而生畏不敢靠近,唯独他顾明轩偏要将这楼买下,满腔热情的他无所畏惧,即便是龙潭虎穴他也要闯一闯。救国之路艰难困苦,南溪情况水深似海,在与敌人的斗智斗勇中,他经历背叛与失去,但他不改初心,最终赢得了胜利。
  • 名人传记丛书:华盛顿

    名人传记丛书:华盛顿

    名人传记丛书——华盛顿——一个让世界为之改变的大国之父:“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隋炀帝

    隋炀帝

    本书以隋炀帝为中心,采用人物传记的形式,描述了隋炀帝的一生,再现了隋朝的建立兴盛、衰落、灭亡的历史画面。
  • 家政须知

    家政须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Odd & True

    Odd & True

    Trudchen grew up hearing Odette's stories of their monster-slaying mother and a magician's curse. But now that Tru's older, she's starting to wonder if her older sister's tales were just comforting lies, especially because there's nothing fantastic about her own life—permanently disabled and in constant pain from childhood polio. In 1909, after a two-year absence, Od reappears with a suitcase supposedly full of weapons and a promise to rescue Tru from the monsters on their way to attack her. But it's Od who seems haunted by something. And when the sisters' search for their mother leads them to a face-off with the Leeds Devil, a nightmarish beast that's wreaking havoc in the Mid-Atlantic states, Tru discovers the peculiar possibility that she and her sister—despite their dark pasts and ordinary appearances—might, indeed, have magic after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