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12600000007

第7章 孝的起源与流变(5)

《孟子·滕文公下》还讲:“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汝)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在这里,孟子还树立了女子孝敬公婆,无违丈夫的妇道。

4.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舜是孟子塑造的高度完美的孝子。孟子认为,舜对父母的孝,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

前面讲过,舜的父母不喜欢舜,还百般加害于他。按说,处理不好与父母、弟弟的关系,责任在可恶的瞽叟和象,可舜不仅感到愧疚,还一直处在得不到父母喜欢的忧愁和苦恼当中。尧把帝位给他,舜还是“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一齐拥戴”,舜“不足以解忧”;尧把两个女儿给他,“不足以解忧”;“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得不到父母的喜欢,成了舜解不开的心结,天大的喜事、好事也冲淡不了这种忧愁和苦恼。最后,《孟子·万章上》总结说:“大孝终身慕父母,到50岁还仰慕父母的,我就见过舜一人。”舜称得上是终身仰慕父母的大孝了。

其实,舜不算是完美无缺的大孝子,在婚姻问题上直接违背了孟子的“父母之命”。既然婚姻得听父母之命,那么舜“不告而娶”,还算是孝子圣君吗?

孟子为他辩护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舜娶妻是为了繁衍后代,由于他的父母不仁慈,就是告知父母也不会允许,君子以为不告就等于是告诉了。所以,这不算不孝。这孟子也真够会狡辩的。

东汉赵岐解释孟子的“不孝有三”说:“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其中“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是继承了孔子的“父有诤子”。“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是“五不孝”中的“不顾父母之养”。“无后为大”是孟子为舜辩护提出的新见解,千百年来被认为是养父母、嗣后世、承祖先、祀宗庙等亘古不变的信条。

5.君子三乐——孝是一种天伦之乐,一种愉悦的感觉

孟子是性善论的倡导者,如果在孔子那里是“事亲必须孝”,到孟子这里就变成“人本来就孝”。孟子谈孝并不是像后世统治者那样,使孝成为一种外在的、强制的东西,而认为孝是人内心深处亲情的自然流露。

《孟子·尽心上》载:“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他主张孝是来源于对“亲”的天然之爱,而不是一种外界强加于世人的伦理纲常。孟子的“孝”更加人性化,更加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

孟子言语中无不充斥着可爱而朴素的对“孝”的理解。《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后人把孟子的“三乐”称作平安乐、正气乐、育人乐。孟子把父母长寿、兄弟健康、一家老小平安,视为一种天伦之乐,视为子女一种愉悦的感觉,强调从孝中体会乐,所透露出来的正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不加任何雕琢和文饰的“孝”。

孟子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有深度的伦理问题:天伦之乐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孝敬父母,是否也是子女的一种天伦之乐?这正是现代老年父母不平衡的地方。子女刚生下来,父母为孩子把屎把尿时,丝毫没有不卫生的感觉,反而沉浸在为人父母的喜悦、光荣、自豪当中。也就是说,父母鞠养儿女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天伦之乐,是一种愉悦的感觉、享受。可是父母老了,子女为父母端屎端尿,擦身体,洗被褥的时候,能沉浸在为人子女的喜悦、光荣和自豪之中么?不客气地说:不能!充其量能认识到,这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就不错了。大部分人会认为,这是子女的负担、累赘!这对天下父母公平么?能不让天下父母寒心么?而孟子孝思想的现代价值,就在这里。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孟子·离娄上》中“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以及《孟子·尽心上》中“无他,达之天下也”,已提出了把“亲亲”、“敬长”之心推及天下的思想。《孟子·梁惠王上》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敬老思想,并提出了当时最简便易行的敬老行为——“为长者折枝”。

可以说,孟子使孝获得了最为广泛的社会性存在价值,并为统治者设计了具体的尊老敬长的方案。

孟子对梁惠王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申之以孝悌之义,颁(斑)白者不负戴(肩背、头顶)于道路矣。”

这是孟子向梁惠王提出的以孝治天下,以孝发展生产,以孝富国强兵,进行孝悌教育,实行敬老尊长的政治措施。遗憾的是,在那个强力抗争的战国时代这一思想是不会被统治者采纳的。

(三)教化由来始《孝经》——孝的经典化

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中的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在中国伦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孔子对儿子伯鱼的“庭训”就要求读《诗经》。《论语·阳货》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联想比喻),可以观(观风俗),可以群(切磋),可以怨(品评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西汉毛亨《周南·关雎诂训传》讲:“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当时社会十分注重的“孝”在《诗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后世许多有关孝的成语、典故都出自《孝经》。

(1)余生永废《蓼莪》诗

宗法制是周朝政治的典型特征,它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凝聚宗族力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王权的稳定。所以,“孝”就成了周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诗经》中有许多赞美孝子,感念父母之恩,养父母、敬父母的篇章。最典型的是《小雅·蓼莪》、《邶风·凯风》。

《蓼莪》被清人方玉润称作是“千古孝思绝作”,“可抵一部《孝经》”,全文是: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说:

那高高的植物是莪蒿吗?原来不是莪蒿,是没用的青蒿。我可怜的父母啊,为了养育我受尽了辛劳!

那高高的植物是莪蒿吗?原来不是莪蒿,是没用的杜蒿。我可怜的父母啊,为了养育我竟积劳成疾!

小瓶的酒倒空了,那是酒坛的耻辱。失去父母的人与其在世上偷生,不如早早死去的好。

没有父亲,我倚仗谁?没有母亲,我依靠谁?出门在外,心怀悲伤,踏入家门,像没有回到家一样。

父亲母亲生我养我,你们抚爱我疼爱我,培育我使我成长,照顾我庇护我,出入都看顾我。我想报答你们的大恩大德,但父母的恩情好像苍天一样无穷无尽。

南山高峻,狂风发厉,别人都有养育父母的机会,为何只有我遭此祸害?

南山高峻,狂风疾厉,别人都有养育父母的机会,唯独我不能终养父母。

这是一首孝子的悲歌,通篇诉说的是父母把子女抚养长大而子女却不得终养父母而引起的巨大悲痛。感情真挚,不加掩饰,使读者读后不禁潸然泪下。南宋诗人严粲感叹说:“呜呼!读此诗而不感动者,非人子也。”

后来,“蓼莪”成为感念父母之恩的代名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潘家镇南有一座蓼莪禅寺,又名蓼莪庵,始建于东晋,是为纪念孝子王裒而建的,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孝子寺。

王裒是西晋城阳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生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他在父亲墓旁建一庐舍,每天早晚在墓所拜跪,攀柏悲号,眼泪洒到柏树上,柏树为之枯萎。王裒的母亲在世时怕雷声,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下雨打雷,王裒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在此。”后来,王裒的孝行被编入“二十四孝”中,叫做“闻雷泣墓”。《晋书·孝友传》载:王裒教授学生《蓼莪》,“及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授业者并废《蓼莪》之篇”。这个典故叫“王裒诗废《蓼莪》”。南宋诗人陆游《焚黄》诗:“早岁已兴风木叹,余生永废蓼莪诗。”诗中的“风木”是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后一句诗人自比王裒,一读《蓼莪》诗就悲伤流涕,因而不能读。

尤其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一句,更是被后人反复引用。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讲:“今天是我的生日,在民间要欢乐庆祝,可朕却幡然感伤。《诗经》上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怎么能在‘劬劳’之日设宴欢乐呢?”

《邶风·凯风》是《蓼莪》的补充篇。该诗内容是赞美孝子,后常用“凯风”来指代感念母恩的孝心。《隶释·汉敦煌长史武班碑》讲,山东嘉祥东汉武氏祠的主人武班“孝深《凯风》,志絜《羔羊》”。南朝宋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仰昊天之莫报,怨《凯风》之徒攀。”

(2)《四牡》驱驰千里余

周宣王为了平定外乱,兴师讨伐。连年战乱使得男子纷纷离开父母,投入到繁重和杳无归期的兵役生活中,使得人们无法奉养父母,引起了人们内心的无限愤怒与自责。《唐风·鸨羽》、《小雅·四牡》、《魏风·陟岵》等,都是反映征人、役人因无法奉养父母而感到自责愤慨的篇章。

《唐风·鸨羽》发出了“王事靡盬(gǔ,停止),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的强烈控诉。最后征人只有无奈地呼喊道:“悠悠苍天,何时我才能回到家乡?”

《小雅·四牡》也同样表达了由于长期在外服役无法奉养父母之苦这一主题。诗中“岂不怀归”、“我心伤悲”、“不遑将父”、“不遑将母”,道出了诗人对家乡父母的怀念,对家中父母无人照顾的悲伤。诗的题目“四牡”,后来成为远离父母服役的代称。唐诗人皇甫冉《送谢十二判官》诗:“四牡驱驰千里余,越山稠叠海林疏。不辞终日离家远,应为刘公一纸书。”唐诗人耿湋《送河中张胄曹往太原计会回》:“北风长至远,四牡向幽并。”

《魏风·陟岵》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抒写行役的少子对父母和兄长的思念之情。诗中的“陟岵陟屺”成为久居在外的人想念父母的代称。明人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中“慈母望子,倚门倚闾;游子思亲,陟岵陟屺”就是取自该篇。北宋范仲淹《唐狄梁公碑》称:“诗有陟岵陟屺伤,君子于役,弗忘其亲之深。”

《小雅·祈父》是周王朝的王都卫士抒发内心不满情绪的诗。其中有“祈父,亶不聪,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的诗句。意思是:司马的确不聪明,为何让我去征戍?家中老母在厨房里劳苦。后来,“尸饔”、“尸饔之叹”成为母亲在厨房劳苦的代称。明人王世贞《鸣凤记·桑林奇遇》:“遇良人暂困寒窗,尸饔薪水意彷徨。”清人顾炎武《与次耕书》:“菽水之供,谁能代之?宜托一亲人照管,无使有尸饔之叹。”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聂小倩》:“女即入厨下,代母尸饔。”

《诗经》中叙述从军服役怀念父母的还有《小雅·北山》、《小雅·杕杜》,与《唐风·鸨羽》相同,都有“王事靡盬,忧我父母”的诗句。唐诗人白居易《安南告捷军将黄士傪授银青光禄大夫试殿中监制》讲:“戎首来降,陪臣告捷;服勤靡盬,将命无违。”其中的“靡盬”即朝廷的事没完没了,不能归养父母之意。明朝改革家张居正《寿汉涯李翁七十序》中,也有“使谏议无靡盬之叹,翁得以介眉寿之福”的句子。

(3)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除了对父母要奉养外,能敬重父母才是更高层次的孝。《诗经·小雅·小弁》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大意是:家园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亲手所栽,对桑梓必须像对父母一样的毕恭毕敬。见了父母,没有不恭敬地抬头仰望,贴身依靠的。东汉末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一文中的“松柏桑梓,犹宜肃恭”,即出自《小弁》。正因为桑树、梓树是父母亲手栽种的,又生长在家乡,后人便用“桑梓”来喻指家乡,或家乡的父母。唐柳宗元《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大雅·下武》是赞美周武王继承文王之功的诗。其中有“永言孝思,孝思维则”的诗句,意思是牢记孝道,孝道就是生活的准则。从此,这个“孝思”便不断地出现在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魏书·孝感传》称:“年余耳顺,而孝思弥笃。”武则天《配飨》诗称:“孝思期有感,明絜庶无违。”唐诗人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宋人曾巩《英宗实录院谢赐筵表》:“永怀先烈,务广孝思。”清人韩程愈《睢阳袁氏世系谱序》:“自编次以遗子孙,则孝思惟则,又余之所景仰而下拜者矣。”

同类推荐
  • 全民蠢萌的美国

    全民蠢萌的美国

    《全民蠢萌的美国》是《万物简史》作者比尔·布莱森代表作。比尔·布莱森作品入选《卫报》“生命中不可或缺的100本书”书单。享誉世界的文化观察大师亲身经历,戳破固化的美国印象,近距离观察普通美国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轻松诙谐的吐槽,意想不到的脑洞,比尔·布莱森延续一贯的嬉笑怒骂,给你一个画风清奇的美国。翻开这本书,从美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读懂一个真实的美国。客居英国二十年以后,文化观察大师比尔·布莱森举家迁回美国。此时的美国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布莱森用熟悉又陌生的眼光,重新观察普通美国人的生活点滴,还原一个真实的美国。
  • 民国情事:此情可待成追忆

    民国情事:此情可待成追忆

    本书选取了民国时期九个颇具代表性的名人爱情故事,以三男三女以及三对夫妻作为本书的主角,力求把故事讲得精彩透彻,而又删繁就简。“何事秋风悲画扇”部分的三个男主角分别是胡兰成、郁达夫、李叔同;“恨君不似江楼月”的三名女子为萧红、苏青和吕碧城,“那年花好月正圆”部分,选取了三对夫妻,分别是溥杰与嵯峨浩,徐悲鸿与蒋碧微,胡适与江冬秀。
  • 《三国演义》在日本

    《三国演义》在日本

    本书以丰富的资料论述了《三国演义》传入日本后流行及其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发现),并被根据日本民族性格和日本文学传说特征进行了增补与改造(重构)。还以比较文学的角度将《三国演义》和日本古代文学典籍进行了比较研究。
  • 金融雏形:当铺与质库(文化之美)

    金融雏形:当铺与质库(文化之美)

    我国的当铺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千年以前的汉代,典当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了,到了宋代,由唐代的专营与兼营并立,逐渐向专营发展,正式成为了一种行业。这是中国典当业发展史上的又一大变化,虽然它们曾经备受争议,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它们以超前的经济意识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最终促进了现代金融业的发展。
  • 欧洲常识

    欧洲常识

    《欧洲常识》共分为12个章节,从地理、风俗物产、历史、旅游、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社会等12个方面,分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以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文字详尽盘点了关于欧洲方方面面的百科知识,呈现出一个独具性格的欧洲以及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欧洲。
热门推荐
  • 不要丢下相公我

    不要丢下相公我

    宠文,绝世宠文,亲们记得收藏一个哈!大么么。《盲妃十六岁》【宠文,甜蜜一对一,无背叛,无虐身虐心。】她是丞相府人人可欺的瞎子三小姐。她的生命里只剩下那只陪伴了她三年的狗。她不知道他的颜色,但却问过下人,他们告诉自己,这是一条黑色的狗。她不知道黑色到底是什么颜色,却依然相信。所以给它取名:小黑。还记得,娘临终前抓着她的手,对她说,“唯一,不要难过,上天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她那时才六岁,她不懂,却依旧点头。十六岁这年,她明白了。娘说的这扇窗,就是龙殇彦。她不懂,丞相府里的大姐和二姐都被夸的美若天仙,可他却依然要娶她,他就像天上的云,而她,就是地上的泥。她不懂,为什么每次他都霸道的抓着她的手,任凭她怎么挣扎,都不放开。她不懂,不懂的太多太多…她像个受伤的小兽,习惯了孤独,习惯了黑暗,喜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抗拒着任何人的靠近,包括他。可他却硬闯入她的心中,不肯离开。他会抓着她的小手,放到他的脸上,告诉她:“唯一,记住我的样貌,一点点的记住。”他会在她跌倒之际,紧紧的抱住她,告诉她:“唯一,不要怕,我永远在你身边…”他还在伏在她耳边,轻轻的说道:“唯一,今生,我就是你的眼。”后来的后来,他再次告诉自己,陪伴了她那么长时间的黑狗,其实是白色的。这次,她相信,因为她明白了,这个世界,只有他,永远不会欺骗她。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幻。你是我的眼,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眼前…★【片段一】“不要…不要过来…”她像只受惊的小鹿,听着耳边渐渐朝着自己走来的脚步声,吓的抱着自己的身子,惊恐的瞪着前方,晶莹剔透的眼睛里却没有任何焦距。“唯一,不要怕,我不会伤害你。”他一身大红喜袍,清隽的面庞满是怜惜。“不要…不要过来…求你了…”她感觉到了他的呼吸,离自己好近,吓的啜泣,身子不停的颤抖。“好,我出去,别哭了,我出去…”人人敬仰的谪仙三王爷,大婚之夜睡书房,人人传言,新王妃不受宠。却不知,其实是他们的三王爷被赶了出来,不受宠的…是他。【片段二】他将她手中脏兮兮的‘黑’狗提了起来,唯一立刻像乍了毛的猫,抓着他的手臂,“还给我!把我的小黑还给我”。“你亲我一下,我就还给你。”他故意将脸凑到了她的嘴边,坏坏一笑。
  • 金姝

    金姝

    穿越到灰姑娘身上的南宫塘,没想到自己居然是披着灰姑凉外衣的国公府嫡女。她想着,凭借上天开的这个挂,她要好好准备逆袭了。没想到更大的挂却是,谈情说爱的就把江山取了。
  • The Night Gardener
  • 古郡奇观:永德仙根漫笔

    古郡奇观:永德仙根漫笔

    永德,在历史上曾被视为“内地之藩篱”、“四夷八莫的夷方边塞”,并被国史方志确认为“中国西南古老郡县之一”。
  • 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踏上美好心路历程

    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踏上美好心路历程

    每个人都在梦想着成功,但每个人心中的成功都不一样,是鲜花和掌声,是众人羡慕的眼神,还是存折上不断累积的财富?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成功,真正需要的都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有了健康的心理才是成功的前提与保证,在人的一生中,中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心理健康对以后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 桃花有主,温缱入骨

    桃花有主,温缱入骨

    明楚国有两大“极品”。极品一,七公主。传闻她貌美如仙,体态婀娜,风姿绰约,是明楚国未婚男青年心心念之的梦中情人,更是明楚国皇帝翰宣帝放在手心里宠爱的宝贝女儿。极品二,九公主。传闻她貌丑如无盐,体胖如山,举止粗鄙,花痴成性,是明楚国上至八十岁老头下至牙牙学语的男童看一眼都嫌恶心的丑八怪。据说翰宣帝曾经三次为九公主指婚才最终得以把她嫁出去。第一次指婚对象:安远侯世子。第二天就传来安远侯世子削发为僧,遁入空门的消息。第二次指婚对象:本届的新科状元。新科状元当场撞柱,准备以死明志。第三次指婚对象:当朝大奸贼,九千岁是也!颜子婳穿越而来,穿成废柴公主,看她如何逆袭。
  • “钱途”:有钱人是这样炼成的

    “钱途”:有钱人是这样炼成的

    本书阐述了有钱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经营方式以及理财方式等内容。
  • 备孕进行式

    备孕进行式

    这是一部关于备孕的励志小说,每一卷都是一个温馨小故事。不孕不育、试管婴儿、生男生女、二胎宝宝、小三怀孕、失独家庭、丁克一族……相信我们能在这些美好的故事中找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 凌天武帝

    凌天武帝

    出生卑微的平凡少年秦楠饱受欺辱,却在偶然间得到来自天外的神秘眼珠,从此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袤无垠天华大陆,万族林立,群雄并起,神祗恶魔,远古凶兽,天才妖孽,并立争辉!在如此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秦楠如何从一卑微平庸的少年,步步生莲,踏登天武道,铸万载春秋,成凌天武帝!
  • 灭仙弑神

    灭仙弑神

    苏南,原是枫林宗一员无名之辈,他原本想平平淡淡度过一生,却不想六界纷争,将他卷入。从此,他走上了一条自强之路。灵兽,魔怪,仙道,凡间,每一个结界都被他搅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他不喜欢自己这样的状态,却又无奈,而且在这样的左右冲突中,他开始变得强大,变得复杂,最终攀上了气力与灵力结界的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