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24100000010

第10章 上古帝王及贤相名流(19人)(9)

有一种人,他们一生并没有做过什么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情,只是坚守道德节操,标榜清高孤傲。如果用历史的标准来评判,他们根本不值一提,但如果用道德的标准来评判,他们就成了圣人。所以对于那些流芳百世的历史人物,我们不能被后人的赞誉所蒙蔽,要认真考察他们的行止,关键是搞清楚他们的真实动机——为国?为民?还是为自己?因为我们不需要道德楷模,而需要行动强人。在这里不妨先亮明观点:伯夷、叔齐就是这种于国于民无用的道德楷模。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的两个王子。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孤竹国是殷商北面的一个小方国,其活动区域大致在今河北省滦河和青龙河一带,以农牧为主。孤竹族原本是商部族的一个旁支,商部族迂回南下中原时,他们逐步与部落联盟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氏族部落,以墨胎为姓氏,并一直以商部族为宗主。了解孤竹国的历史渊源,有助于我们了解伯夷、叔齐的政治立场。

关于伯夷、叔齐的事迹,《史记》有传,转述于此:一是让位避世。相传孤竹国国君在世时立叔齐为王位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欲让位于长兄伯夷,伯夷认为父王的遗命不能更改,于是跑到北海之滨隐居去了。叔齐也不愿意继承王位,随后也跑到北海之滨隐居了。国人见大太子和三太子都跑了,只好推举二太子(中子)为国君。孟子说伯夷、叔齐是为了逃避商纣暴政而“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孟子·万章章句下》。)”;二是“叩马而谏”。殷末之际,周人渐兴,西伯(周文王)仁德,伯夷、叔齐听说周文王“善养老者”,便从北海之滨赶到丰邑。此时周文王已经去世,周武王继位,他正在积极准备东进伐纣,伯夷、叔齐得知后,拦在周武王马前,拉住马的缰辔劝谏道:“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就伦理而言,文王去世,三年服丧未满,武王就大动干戈,以臣讨君,确实是不孝不仁,故而他们“叩马而谏”,表示反对;三是“不食周粟”。武王克殷,取而代之,天下宗周称臣,伯夷、叔齐则不愿意与不孝不仁之徒为伍,他们跑到首阳山隐居起来,采薇而食,作歌为乐,最后饿死在首阳山。

上述三件事情,如果从道德层面来评判,伯夷、叔齐身处乱世,却能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确实称得上道德楷模,所以后人对他们的评价都很高,高得出人意料。孔子说他们是“求仁而得仁”的“古之贤人”。孟子说他们是“圣之清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伯夷者,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孟子·万章章句下》。)”。韩非子说他们“不畏重诛,不利重赏,不可以罚禁也,不可以赏使也(《韩非子·奸劫弑臣》。)”。屈原说“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九章·橘颂》。)”。司马迁作《史记》,把《伯夷列传》放在人物列传的首篇,并以质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方式,说他们是“积仁洁行”的善人。唐代韩愈则专门写了一篇《伯夷颂》……但凡赞誉者,大多是道德判断,不涉政治。

如果从政治层面来评判,伯夷、叔齐的进退出处,是具有明确的功利色彩和政治倾向的。

先说兄弟相让之事。上古时期,部落首领或方国君王的生活条件其实是极其简陋、俭朴的,韩非子形容他们住的房屋是“茅茨不剪,采椽不斫”,吃的食物是“粝栥之食,藜藿之羮”,穿的衣服是“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韩非子·五蠹》。)”,其辛苦程度远远超过那些在大田里劳作的奴隶。孤竹国是一个偏远的小方国,国君能享受到的特权是很有限的,所以不应把伯夷、叔齐避世让位想象得那么高尚、神圣,韩非子一语中的:“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同上。)。”也就是说,当孤竹国国君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还要遭灾受罪。

还有一个情况也应该结合考虑,殷商时期王位继承既可以长幼为序,也可以嫡庶为序。殷商早中期多以长幼为序,如商汤死后,外丙、仲壬按长幼相继为王;殷商后期则多以嫡庶为序,如微子虽长,但商纣为嫡,所以王位由商纣继承。孤竹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南朝皇侃《论语义疏》:“伯夷大而庶,叔齐小而正。父薨,兄弟相让,不复立也。”如果以长幼为序,就应该由伯夷继位,如果以嫡庶为序,则应该由叔齐继位。那么究竟应该由谁来继承王位呢?这里面是隐藏着凶险的,所以伯夷、叔齐不是让位避世,而是让位避险,他们不愿意为了王位而招致杀身之祸。

再说耻食周粟之事。后人多把伯夷、叔齐看作超然物外、淡泊名利、不问世事、抱节守志的清高名流,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这种行为恰恰是一种非常明确的政治态度。孤竹国是从商部族分离出来的,并且一直称臣于商,他们把自己看作商人,他们的进退出处也以商王朝的兴衰存亡为准则。周武王兴兵伐纣,他们站在商王朝的政治立场“叩马以谏”,表示反对。周朝建立后,他们谢绝礼聘,不仕于朝,隐居首阳山,耻食周粟,最后饿死山中,他们的所作所为并非清高孤傲或沽名钓誉,而是要表明他们与周人之间势不两立的政治立场。耻食周粟,是因为周人与他们有灭国之恨,弑君之仇!关于这一点,过去很少有人提及。

伯夷、叔齐让位和避世,是殷商亡国之后的一种无奈的政治选择,他们没有像微子、箕子那样选择接受周朝的分封,也没有像武庚等人那样选择与周朝公开对抗,他们选择的是一条既不利国利民,也不利己利他的避世之路,虽然他们名传千古,至今称颂,但却是百世无用,误导后人!

16.泰伯

《论语·泰伯》:“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在孔子对人物的评价体系中,“至德”应该是最高境界了,因为这是一个普惠天下的政治概念。其次是“仁”,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范畴。孔子一向口风甚紧,一般不轻易许人以“仁”。接下来是“忠”、“孝”、“智”、“勇”等等,这些都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某一方面,如能勤加修炼,亦不难实现。至于“直”、“清”、“文”、“佞”之类,则多半是他耍滑头,别人问起,他不得不说,应付而已。在《论语》书中,孔子谈及“至德”只有三次,一次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一次是称颂“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还有一次就是评价泰伯“可谓至德也已矣”。

泰伯,亦作“太伯”,姬姓,商朝末年生活在岐山一带周部族首领古公覃父(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并不是名字,而是氏族内部的排行,泰,位重也,指氏族内部地位显赫;伯,长也。

古公覃父对周部族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为了摆脱散居在黄土高原游牧部族的骚扰,率领部众不断南迁,最终在漆、杜之间的岐山之阳定居下来。《诗经·大雅·緜》中记录了周部族的迁徙历程:“古公覃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周人在“周原”这片沃土定居下来以后,耕地面积大规模增加,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同时他们开始兴建城邑、道路、宫室和祭坛,“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柞棫拔矣,行道兑矣”。经过数年的繁衍生息,周部族已经成为商朝西部的一个强大方国,所以古公覃父后来被追尊为周太王:“后稷之孙,实为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诗经·鲁颂·宓宫》。)。”

古公覃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据《韩诗外传》、《吴越春秋》等史书记载,姬昌生有圣瑞,古公覃父贤之,他曾有意无意地说过:“我后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泰伯知道古公覃父想立季历为嗣,继而传位于姬昌,于是就托言去吴地采药,和仲雍一起离开岐下,一去不返。古公覃父临终前对季历说:“我去世后,你去请泰伯、仲雍回来,如果他们愿意回来,你就把王位让给他们;如果他们不愿意回来,你可以安心继位。”古公覃父死后,季历遵照父亲的遗训,把两位兄长请了回来,并希望他们继承王位,但是部族长老们则希望季历继承王位。泰伯知道古公覃父生前希望季历继位,因此他与仲雍商量,决定让位于季历。当时部族内部首领承袭制度并不完备,既可以按照长幼为序,也可以按照嫡庶为序,还可以论贤愚取舍,没有定制。但是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有可能给人留下口实。为了避免日后部族内部发生纷争,也为了避免日后季历对他们产生猜忌,泰伯和仲雍干脆按照吴地习俗,断发文身,远走他乡。至今想来,这一幕颇为凄凉。他们即将远离故土和亲人,去一个完全陌生的蛮荒之地,不知此生还能不能回来?在古人观念中,归属感是极为重要的,而他们今日别去,今后魂归何处?身葬何处?一切皆茫然!

孔子说泰伯“三以天下让”,关于“三”,后人有多种解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东汉王充《论衡》:“昔泰伯见王季有圣子文王,知大王意欲立之,入吴采药,断发文身,以随吴俗。大王薨,太伯还,王季避主,太伯再让,王季不听。三让,曰:‘吾之吴越,吴越之俗断发文身。吾刑余之人,不可为宗庙社稷之主王充:(《论衡·四讳篇》。)。’”其实“三”是一个概数,一再而已;所谓“天下”,更是几十年后的一个预期,故弄玄虚而已。

商朝末年,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散居在这里的“荆蛮”之人尚未开化,社会经济和文化形态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政治上也与商朝离心离德。泰伯和仲雍来到这里后,定居在梅里(今无锡梅村),并将该地命名为“句吴”,这就是“吴”的由来。他们从中原地区带来了农耕技术和先进文化,带领当地族人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发了这片蛮荒之地,“从而归之千余室(《史记·吴太伯世家》。)”。相传泰伯为了“穿浍渎而备旱涝”,开凿了伯渎河,河水流经坊前、梅村、荡口,直至漕湖,全长43公里,据说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流。

泰伯把中原文明的种子带到吴地,经过数年发展,东吴迅速崛起。春秋时期,吴国一跃成为能与中原诸侯争霸抗衡的强国,因此东吴人把泰伯奉为吴地始祖,尊称他为“吴太伯”。今江苏无锡市东三十里的鸿山还有泰伯墓,享堂门旁的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广怀万古江南。”这副对联对泰伯一生功绩做出了精确概括。

周武王克商后,曾派人深入江南之地寻访泰伯。此时泰伯已经去世,无子,其弟仲雍继位,武王遂封其后人为伯,列为诸侯。在周初大封建中,东吴是建封最早的诸侯国,也是姬姓诸侯辈分最高的(祖太伯),因此司马迁作《史记》把《吴太伯世家》列为第一。如果以华夏为正统的观念来看,自泰伯开国之初,东吴就已加入周王朝这个大家庭了。由“荆蛮”到正统,泰伯居功至伟,他与宁愿不食周粟、饿死首阳的伯夷、叔齐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从泰伯至寿梦共传十九世,“夷蛮之吴兴”,始称王。

孔子为什么盛赞泰伯“至德”?这与他的历史观有很大关系。孔子一贯坚持以中原华夏族为尊的正统观念,他竭力贬低周边经济与文化形态相对落后的异族,设立“夷夏之防”,声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在这种正统观念的支配下,他错误地将我国古代历史局限在华夏族的范围内,他的“历史”概念仅仅是夏商周三代的嬗递,而周边各族全是野蛮、落后的“蛮白之邦”,既不懂礼义,也不懂忠信,其有君不如无君,更没有什么历史可谈。他对于那些在历史上曾经维护过华夏族正统地位的人物推崇备至。泰伯对于中原华夏文明的贡献不在于“征诛”,而在于“开辟”,他用华夏文明同化了“荆蛮”之邦,使中原文化发扬光大,披泽天下,因此孔子对他的历史功绩作出了很高的评价——“至德”。

17.周文王

《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诗经·大雅》中有《文王之什》,这是一组歌颂周文王功德的诗篇。这些诗篇,有的回顾了周人祖先的兴业历史,如《緜》、《皇矣》等;有的宣扬了周文王“受命于天”的天命观念,如《文王》、《大明》等;有的歌颂了周文王“厥德不回”的高贵品质,如《大明》、《皇矣》等;还有的则夸耀周文王的伟大功绩,如《灵台》、《文王有声》等。显然,周人在政治思想和文化形态上要比商人高明许多,他们不仅牢牢掌控了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控制了道德和舆论的制高点,而且还善于通过艺术形式来传播自己的政治观点,美化自己的领袖人物。

同类推荐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 天下第一法术:王阳明心法

    天下第一法术:王阳明心法

    王阳明的心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他认为,心,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也是其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知行要合一,言行要一致,每个人都要践行自觉的道德规范。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善与恶产生的源头是人们自己的心,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
  • 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伦理探索:从戊戌到五四

    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伦理探索:从戊戌到五四

    在近代伦理道德变革史上,从戊戌到五四是一个关键性的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治舞台上激进的革命家,对人的现代化这一近代重大的历史课题极为关注。他们在近代社会伦理思想变迁中的守旧与创新,为我们考察中国近代伦理思想的沿革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伦理探索:从戊戌到五四》选取了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期间在近代伦理思想变革过程中做出积极探索的六位思想家,试图对他们的伦理思想进行梳理,以管窥时代典型人物身上近代中国伦理思想变迁的坷坎不平的历史道路,以及近代中国在人的现代化历程中的多舛命运。
  •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人运动》共分为资本来到人间——工人运动、矿业无产阶级、农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态度四部分内容。
  • 天下第一儒术:圣人说

    天下第一儒术:圣人说

    儒家的处世之术早已成为世人可循的经验,千百年来,《论语》《孟子》更成为世人的必读经典。本书概括了儒学中众多精华的内容,分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贫而乐,富而好礼”“德不孤,必有邻”等章节。这些穿越时空的真知灼见,对我们的人生规划和为人处世都有着极其实用的指导意义。若能认真阅读,仔细参悟,当可为自己的修身立命找到一个可靠的解决途径。
热门推荐
  • 狱球

    狱球

    当地球被外星人占领。人类终究是苍茫宇宙中的一个齿轮,当我们遇到比我们更强的种族,该怎么办?当你的家人被外星人奴役,你是否能拿起手里的武器!不自由,毋宁死!新人作者,求推荐,求收藏。
  • 斗君心

    斗君心

    【更新不定期】一个批语,让她离京上山。一旨婚约,让她饱受迫害。呵呵,都以为她是耗子呢?不说她上有祖母,父母叔婶护着,就是兄长她也有六个之多,谁怕谁呢?只是…那个谁,你不是敌对方吗?现在跑过来跟谁装哥俩好呢?……其实这就是一个自己挖坑自己跳的励志故事。
  • 家常营养套餐

    家常营养套餐

    《美食天下(第1辑):家常营养套餐》主要内容包括:营养师教你科学配餐、亲朋欢聚套餐等两大菜系,其中营养师教你科学配餐中包括:日常速配套餐、两菜一汤一主食、芹菜炒肉丝、木耳拌黄瓜、白萝卜虾皮汤、米饭、葱爆羊肉、海米冬瓜、紫菜黄瓜汤、家常饼、酱牛肉、拍黄瓜、芹菜叶粉丝汤、家常炸酱面、三菜一汤一主食等。
  • 曹操十讲

    曹操十讲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既有世家大族,也有草莽豪杰。但是,最后独霸天下的却是曹操。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军阀们有如流星划破长空一闪而过;有的偏居一隅苟且偷生,为什么只有这位乱世枭雄能够越战越强?他是怎样九死一生,又是怎样屡败屡战、反败为胜的呢? 拼杀一生的他,既没有像昔日贵族一样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像无赖一样做出“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垂涎欲滴相,而是默默地走完了他一个汉室“臣子”的人生旅程;他生命的结束,同样意味着一个新王朝开始。但为什么在他手上却不能让那个没落帝国“寿终正寝”,而硬要让儿子演出“禅让”的荒唐剧?
  • 准提三昧行法

    准提三昧行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灵宝毕法

    灵宝毕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妖魔的世界

    妖魔的世界

    妖,纵横于荒天、深海、大泽,血气滚滚,蒸腾万物;魔,隐匿于破败、腐朽之处,秽音呢喃,引人沉沦。晦暗中,是妖魔嬉笑,吞食血肉;鬼煞凶灵,摄侵人心。万古,万世,妖魔世界,谁得超脱?
  • 祖乐阿拉达尔罕传:蒙古族民间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祖乐阿拉达尔罕传:蒙古族民间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祖乐阿拉达尔罕传》是蒙古族卫拉特部一部优秀中篇史诗,叙述的是两个主要英雄人物波日罕和芒乃一出生便肩负起反对侵略,保卫部族的重任。在蟒古斯因野心发动扩张掠夺的战争中,他们一直以征讨邪恶、维护部族生存权益为宗旨,凭借“智、勇、力”同代表着社会邪恶势力兼破坏性自然力的对手蟒古斯进行殊死搏斗。最后成功拯救百姓、收复故土,并从蟒古斯手中夺回自己爱妻。这部史诗对蒙古族氏族公社解体到阶级社会产生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人情风俗等都作了非常真实、生动、形象的描绘,堪称一部蒙古民族早期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 说好在一起就不分开

    说好在一起就不分开

    同一所医科大学,他是优秀帅气的医生,她是相貌平平的护士,分分合合,兜兜转转,惟愿曾经说好的一切都能如愿,他们不分开,一直一直在一起。若她停下,那就换他走来。
  • 落英缤纷谁细数

    落英缤纷谁细数

    本小说故事主要讲新文化运动期间,民国时期的中国青年慢慢把旧思想、旧文化摈弃,很多人为提升女性的地位而不懈努力,很多青年女性有了自主意识、越来越独立自信,努力提升自我价值,不再任人摆布,把“女子无才便是德”视为错误思想,努力学习新文化,传播新思想。本故事重点讲长辈与晚辈们相互关心,无论年轻人怎么折腾总有最温暖的的港湾为他们遮风挡雨,长辈总是无条件赋予晚辈们力量,教会他们做人处事,让谈他们切身体会和谐的家庭关系更有利于成事。小说的背景是1921年至1923年间旧上海几大家受新文化思潮的青年一代与老年一代斗智斗勇,在“争斗”的过程中,晚辈逐渐体会到家的温暖。本文情节纯属虚构,背景不偏离历史,带有一定教育意义;以芩菥两人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主要讲述民国上海滩江·陆·苏三大家兴衰。主人公是一位弱小的女子,身为商贾千金,却要面临和商品一样因利益而被置换的命运,她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她心有不甘想要反抗命运,可自己的力量很渺小,充满商业味道的婚姻,两家人该如何宛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