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允可汗听说唐军杀到,慌忙从大帐后门逃出,催马狂奔,妻妾子女全都不管了。契苾何力挥着大刀杀进敌营,敌兵四散奔逃,只剩下伏允的妻妾子女抱在一起浑身发抖。契苾何力指挥手下把他们捆住,又缴获了二十多万头牲畜。李靖听说先锋打了胜仗,非常欣慰。两天之后,吐谷浑派使者来投降。李靖一询问,才知道伏允已经自杀,伏允的儿子慕容顺杀了天柱王,上表大唐,情愿投降。李靖命令加急上奏,太宗下诏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仍然统辖原来的部落。命令李大亮暂时留在原地作声援,李靖等人一律还朝。李靖与侯君集等人上朝交旨,太宗一一慰劳,论功犒赏。
没过多久,西平郡王慕容顺因懦弱无能,被族人杀掉。慕容顺的儿子诺曷钵还是个小孩子,吓得躲了起来才得以幸免。一时间大臣争权,国内大乱。太宗派李大亮、侯君集前往镇压,唐军很快剿灭了叛乱,为首作乱的几个贼人被正法,诺曷钵这才放心出来做了可汗。诺曷钵感念唐朝的大恩,向中原称臣,太宗封他为河源郡王。贞观十三年,诺曷钵亲自上朝拜见太宗,太宗喜爱他的恭顺,特地把女儿弘化公主嫁给他。诺曷钵非常感谢,带上公主高高兴兴地回国去了。
李靖出征吐谷浑的时候,唐朝遭遇了国丧。太上皇李渊在垂拱殿中病故,享年七十一岁。太宗因为守丧的缘故,不便临朝,特别命令皇太子李承乾暂时处理朝政。过了五月,太宗把太上皇葬在献陵,庙号高祖,谥号大武帝。筑陵的高度原来想仿照汉长陵,高九丈。秘书监虞世南上疏建议坟高三丈,以昭示太宗的节俭美德。房玄龄等人建议折中,按照汉光武帝墓的规格,以六丈为宜。太宗听取大臣的建议,修建了六丈的皇陵。下葬一年后,太宗才重新上朝。
不料半年之后,长孙皇后得了重病,而且一天比一天重。太宗心中很不安,命令太子李承乾守在母后身边。李承乾请求大赦天下,并要请和尚、道士进宫作法消灾。长孙皇后呵斥道:“生死由命,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如果修福真能延长寿命,那我平生并没有作恶,还用他们作法吗?况且大赦令关系到国家法典,佛、道都是远方的异教,都是皇上所反对的,怎么能因为我而乱了天下的法度呢?你千万不要乱来!”太子这才不敢上奏,只把这件事转告了房玄龄。房玄龄对太宗说起这件事,太宗赞叹不止。后来群臣又请求颁布特赦诏书,太宗有意批准,皇后听说后坚决反对,太宗这才没发诏书。正赶上房玄龄家里有事要回去处理,皇后当时已经病入膏肓,哭着跟太宗诀别:“房玄龄侍奉陛下多年,小心缜密,不愧是忠良之臣,如果没有大的变故,千万不要疏远他。我家本没什么功劳,因为嫁给陛下,才得到高官厚禄,无功受禄,最容易惹祸,陛下就不要再给我家人委以重任了。我一生没做什么贡献,死后不要厚葬,只要葬在山上就可以了。不要修坟茔,不要用厚棺椁,丧事的器物用瓦木就行了,一定要节约送终的费用,这样才不至于增添妾的罪过。希望陛下千万别忘了!”说到这,喘息了好一阵,才握住太宗的手道,“此后陛下处理朝政,一定要亲君子,远小人,接受忠谏,拒绝谗言,节省劳役,减少游猎,妾也就死而无恨了。”太宗听到这里不禁泪如雨下,只是向皇后点头,已经说不出话来。长孙皇后怕太宗过于伤心,也不再说话。第二天,长孙皇后与世长辞,享年只有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生性仁厚,对待其他妃嫔所生的儿子比自己亲生的还要好,后宫的妃嫔特别爱戴她。她经常用谦虚俭朴的道理训诫自己的儿子。皇后的大哥长孙无忌和太宗交情很好,太宗因为他立过很多功劳,封他为尚书仆射。皇后反而闷闷不乐,私下里让哥哥辞职。长孙无忌于是一再请求辞职,太宗不得已准奏,皇后这才高兴起来。太子李承乾的乳娘曾请求增加东宫的物资供应,皇后生气地说:“太子所担心的应该是自己无德无名,怎么能请求增加用度呢?”
皇后的女儿长乐公主下嫁给了长孙冲,太宗认为公主是皇后的亲生女儿,打算多陪嫁物品,比大公主还要多一倍。魏征进谏认为不妥,太宗很不高兴,告诉了皇后,皇后道:“妾曾经听陛下看重魏征,还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听了魏征的话,才知道他是在用礼义引导陛下,这才是真正的社稷之臣啊。”太宗听后,下令减少嫁妆,并赐给魏征四十匹布帛,四十万铜钱。皇后也派人赐给魏征厚礼,并且传懿旨说:“一直听说您正直,现在才得以证实,希望您一如既往直言上谏!”魏征从此更敢于大胆上谏了。有一天,太宗散朝后回到后宫,对皇后道:“朕一定要杀了这个种田出身的家伙。”皇后问哪个种田的,太宗回答:“就是魏征!他一天到晚絮絮叨叨,竟然当着满朝大臣的面让朕下不来台,只有杀了他才能解朕心头之恨。”皇后听完就退了出去,不一会儿穿着朝服进来下拜,并祝贺道:“妾听说,君主圣明大臣才正直,现在朝廷上有正直的大臣魏征,正说明陛下圣明啊。”太宗这才转怒为喜,还像往常一样对待魏征。长孙皇后平生最爱读书,曾经收集古代妇女得失的故事,整理成《女则》三十卷。皇后去世后,《女则》才由文官上奏太宗,太宗边读边哭,读完后举起书对近臣道:“皇后的这本书足以流传千古。朕从此在后宫听不到劝诫,失掉了一个好帮手,实在是不幸啊。”于是追封长孙皇后为文德皇后,葬在昭陵,太宗亲自写表作序,刻在陵旁。后来,太宗在宫中修了一座高楼,常常站在上面遥望昭陵,黯然泪下。
长孙皇后共生了三个儿子,一个是太子李承乾,一个是魏王李泰,另一个是晋王李治,李治就是后来的高宗皇帝。太宗怀念皇后,因而特别钟爱他们。魏王李泰礼贤下士,又擅长文学,太宗特别宠他,就命令他在府中设置文学馆,让他自己招学士讨论学问。谏臣感觉李泰的言行稍有不妥,太宗又命令王珪去当李泰的老师,并且对李泰说:“你对待王珪应当像对待朕一样。”李泰遵旨,每次见到王珪必然先下拜,王珪也颇有师道尊严,没有因李泰是皇子而自卑。师徒二人一个真教,一个真学,相得益彰。
太宗又让自己的儿子吴王李恪、齐王李祐、蜀王李愔、蒋王李恽、越王李贞、纪王李慎等人,分别担任各州的都督或者刺史。李恪为安州都督,经常外出游猎,侵扰居民,侍御史柳范上疏弹劾,李恪被免职。后来谏议大夫禇遂良上奏称:“皇子年轻,缺乏从政经验,不应当让他们掌管州事,不如留在京师,等教养成熟了再派往各州府治理百姓。”太宗虽然认为有道理,但也不过召回一两人罢了。
贞观十一年七月,连降大雨,洛河泛滥。洛阳宫进水,很多民居都被冲垮了,淹死六千多人。太宗下诏将所毁坏的宫室简单修缮,不能浪费,并撤掉明德宫内的玄圃院,把院中的材料赐给受灾的百姓。太宗命令百官上奏指出朝政过失,大臣们于是纷纷上疏,针砭时弊。魏征更是上了一份《十思疏》,堪称唐代大臣上疏中的经典,大致说道:
人君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所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审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得,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文武并用,可垂拱而治矣。
第二年又遭大旱,魏征再上《十渐疏》,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太宗内政外交上的种种过失,言辞非常恳切。太宗接受了这两份奏疏中的建议,并特别奖励了魏征。
魏征虽然忠心耿耿,却疏忽了太宗的一个大毛病。什么大毛病呢?好色。原来太宗生性好色,看见美貌女子,往往不肯放过,所以将弟媳杨氏及隋后萧氏全都收进了后宫。此外后宫妃嫔也是不可胜数。史传上记载着一个徐贤妃,说她五个月会说话,四岁通读《论语》、《诗经》,八岁能作文,到十几岁后,秀外慧中,才名卓著,太宗召为才人,又升为贤妃,始终宠眷不衰。还有吴王李恪的母亲,本来是隋炀帝的女儿,隋亡后辗转入宫,也深得恩宠。太宗仍不满足,还想选一些美人作为后半世的娱乐。上天也似乎恨他好色,特地生出了一个绝世佳人,让她来搅乱唐宫,闯出一场滔天大祸。这人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则天。
武则天是并州文水人,父亲名叫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老朋友,官封光禄大夫,兼义原郡公,后来又升任工部尚书,加封应国公,历任利州、荆州都督。他的元配是相里氏,生下两个儿子,长子叫武元庆,次子叫武元爽。后来武士彟又娶杨氏,生下三个女儿,大女儿嫁给贺兰氏,青年守寡,次女就是武则天。则天并不是她在武家的名字,而是武氏篡夺大唐,改号为周以后,自称为则天皇帝。武则天的乳名已经失传。史书上说她叫做武曌,相传古时候并没有“曌”字,是由武氏杜撰出来的,用日月悬空自比,因此取名为“曌”。
武氏长到十四岁时,已经艳名远扬。太宗正留意物色,听说有这么个美人,便派人去召。她母亲杨氏突然接到诏书,不禁伤心流泪,武氏却谈笑自若,并且劝母亲道:“女儿能进宫见天子是好事啊,母亲哭什么呢?”母亲这才擦干眼泪,送她上路。到了京师,武则天进宫拜见太宗,竟然一点儿也不慌张,言谈举止非常得体。太宗仔细打量,真是面如芙蓉,体态婀娜,风情万种。等到黄昏时候,便召她侍寝。武氏虽然年纪小,却颇解风月之情,太宗越瞧越爱,就赐她一个芳名,叫做媚娘。第二天太宗直睡到日上三竿,轻轻叫了媚娘几声,武氏睁开惺忪的睡眼,连忙要起来谢恩,太宗已经走了。太宗上朝以后,当即下诏,册封武媚娘为才人,武媚娘当然谢恩。太宗让她住在福绥宫,又把那些年老的宫娥才女等全都放出。连从前高祖所宠的尹、张二妃也都让她们出宫归家。就是新近邀宠的萧后,也不再召幸,一心一意地爱恋起武媚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