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十恶”罪行直接危害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君权、父权、神权和夫权,所以自隋唐确立“十恶”之罪以后,历代封建法典都将十恶作为不赦之重罪。
30.古代夫妻可以离婚吗?
我国古代夫妻可以离婚,且在西周以前离婚相当自由,所谓“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去”。自周朝开始,夫权制婚姻家庭制度逐渐建立,但家庭基础并不稳固,《周易》中记载了许多妻子离家出走、男子招赘、寡妇抛弃孩子改嫁等现象。唐宋时期,随着夫权意识不断强化,法律规定“妻妾不能擅去其夫”,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向官府申诉离婚。
古代贵族离婚有一定的仪式。《礼记》中就有相关记载,不但有夫出妻的仪式,也有妻出夫的仪式。仪式上,双方都要以谦辞自责,首先要重述夫妻缘分,接着说明离婚原因,如个性不合等等,最后要互相送上离婚祝福。由于婚姻关系涉及双方家族,所以离婚仪式需要两家父母、亲戚共同做证。
古代虽可离婚,但不被提倡。例如宋代以后,士大夫多认为出妻的人没有品行,所以离婚率非常低。
31.“献哈达”是一种什么礼节
“献哈达”在传统上是藏传佛教寺庙以及藏族人民的一种普遍而崇高的礼节。在西藏,无论婚丧嫁娶、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忠诚、尊敬的意思。在藏区,藏民进了寺庙大门,会先献上一条哈达,然后才去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离别时,还会在自己坐过的位子上放一条哈达,表示人虽离去,但心还留在这里。
一般来说,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以丝绸为料的。上品的哈达上面有莲花、宝瓶、伞盖、海螺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各种隐花图案。哈达的质料,因经济条件不同而异。但人们并不计较质料的优劣,只要能表达主人的良好祝愿就行了。哈达的长短不一,长则l至2丈,短则3至5尺。在藏族人眼里,白色象征着纯洁和吉利,所以哈达一般都是白色的。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最尊贵的礼物,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能在特定情况下才能使用。
32.古代死刑为何选在午时三刻执行
古代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差十五分钟十二点时开刀问斩。因为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古人认为这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杀人为“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所以,古人选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避免犯人死后再来纠缠。
另外,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伏枕”,就是要睡觉的时候,此时犯人懵懂欲睡,行刑时痛苦会减少很多。若犯人被押送至法场后,时间还不到“午时三刻”,行刑官还需等待片刻,直至时间到了才能开刀问斩。如果错过了这一行刑时间,通常要推迟至第二天行刑。
33.唐伯虎未曾点秋香
明代的唐伯虎在我国民间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名人,流传着他很多有趣的传说,其中以唐伯虎“三笑点秋香”的故事最离奇,也流传最广。由于弹词说唱和影视剧的宣传影响,在人们心目中,唐伯虎是一个爱拈花惹草的风流家伙。
但是,传说内容夸张了很多。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确实是一名才子,也有过三段婚史,但是并不风流。
唐伯虎是明代人,因为生于寅年寅时,寅为虎,故取字伯虎。他自幼聪颖,擅长诗画,十六岁中秀才,十九岁娶徐氏。但是几年后父母及妻子接连病故,对他打击很大。在种种打击之下,他发奋苦读,在乡试中名列榜首。自此,“解元公唐伯虎”一时名遍南京城。唐伯虎二十七岁时续弦,娶妻何氏。后来,唐伯虎进京考进士,因同乡都元敬妒其才能,诬告他行贿主考官,被押入大牢,几番周折才获释。何氏见他做官无望便离他而去。在唐伯虎深陷囹圄之时,有一位名叫九娘的青楼女子一直周济帮助他。出狱后,唐伯虎便娶了九娘为妻,远离官场,潜心作画,成为丹青高手。
清代学者俞樾曾在《茶香室丛钞》中为唐伯虎辟谣,断定传说中的“唐伯虎点秋香”是好事者借着唐伯虎的盛名,把别人的事转在他的名下。有人也考证过,历史上确有秋香其人,但是比唐伯虎大二十岁,是当时南京一个颇有名气的青楼妓女,似乎不可能与他有风流情事。所以,历史上的唐伯虎也许根本就没有“点秋香”的艳遇。
至于说“唐伯虎有九个妻妾”,也可能是从他最后娶的妻子“沈九娘”的名字上以讹传讹而来的。当时唐伯虎贫困交加,怎么可能有九个妻妾?
34.为什么古时候“出家”很难
“出家”听起来似乎是很简单的事,只要把头发剃光,换上袈裟,便是皈依佛门了。但真正的“出家”其实很难。
古语有这样一句话:“出家乃大丈夫事也,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也!”是说,“出家”是大丈夫的事情,就是将军宰相也未必能做得到。这话听起来很夸张,因为将军可以凭武功平定贼寇祸乱,保卫国家,宰相可以凭其才能处理政务,使国家太平。将相几乎掌握着天下的大事,怎么偏偏“出家”例外呢?之所以说“出家”难,是有原因的。
在古代,“出家”的内在条件具备后,即具有强烈的出家的主观愿望,还必须持有度牒。度牒是官府发给的用以证明僧尼合法身份的凭证,是被朝廷所认可的出家资格证明。度牒一般由尚书省下的祠部颁发,故亦称祠部牒。
度牒上一般会写明所度僧尼的法名、俗名、身份(指明童子或行者及其职衔)、籍贯、年龄、所住或请住持寺院(入何寺院名籍)、所诵经典、师名等,并有祠部的批文、签署日期和官署名等。僧尼有了度牒,便有了合法的身份,才能算得上一个正规僧人。留居本寺或行游其他地方便不会被为难,可免赋税和劳役、兵役等义务,并有政府的保护。
要得到一本度牒可是很不容易的。几乎历朝历代的官府为了增加国库收入,都不会无偿发放度牒,而是明码标价出售度牒,买到它可不是一笔小的开销,所以穷人是不能够“出家”的。在宋代,有一段时间,曾停止印制度牒,要得到它就更难了,想“出家”也更不易了。
35.“衣冠禽兽”原是褒义
“衣冠禽兽”一语最早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有所不同。
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在服饰的颜色上,不同的品级,也有不同的颜色。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所以,当时的“衣冠禽兽”指的是官员的服饰,有令人羡慕的味道,一般用作赞语。
“衣冠禽兽”开始被用作贬义,是在明朝中晚期。当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大部分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导致官场一片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官员为匪盗瘟神。于是,老百姓称那些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为“衣冠禽兽”。到了清代以后,“衣冠禽兽”一语完全被用作贬义,泛指那些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道德极其败坏之人。
36.“二百五”的说法来自什么典故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傻瓜或处事随便、说话不正经、好出洋相的人叫作“二百五”。这种说法来源于战国时期,跟苏秦有关。
苏秦是战国时最有名的说客,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取得了很多诸侯的信任,身佩六国相印,一时间威风八面。但他也树敌很多,后来在齐国被人暗杀。对此,齐王很恼怒,发誓要为苏秦报仇,可没有证据,一时也抓不到凶手。于是他想出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苏秦是个内奸,现在已被人杀掉,真是大快人心。现在谁杀了他,请来领赏黄金千两。”榜文一经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种事情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都一口咬定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好,那就算是你们四个人一起杀的吧。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人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都给我拉出去斩了!”
“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了下来,从这个词的来源看,用来形容那些傻乎乎、好出洋相的人,倒也贴切。
37.汉服是一种怎样的服饰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是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到明末这四千多年间,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补充。结构上,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带、系。一套完整的汉服一般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汉服的风格大气、庄重、灵动、飘逸,其整体线条优美,体现了汉民族坦然自若、委婉含蓄的审美情趣。
38.旗袍一开始就那么曼妙动人吗
旗袍是民国时期的妇女时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人被称为“旗人”,故称其为“旗袍”。最初满族旗袍是为了方便劳动时穿着,其主要特点是宽大、平直,衣长及足。
从清末到20世纪30年代,旗袍在袖子和下摆部分,不同时期有不同变化,袖子从宽到窄,从长到短;下摆从长到短,从短到长,完全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0世纪初期,旗袍还是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辛亥革命后,旗袍经过不断革新,力求式样简洁,色调淡雅,注重女性的自然之美,才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39.“戒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定情信物的
在中国,戒指的使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文献记载上看,妇女佩戴戒指是在秦汉之前。戒指在宫廷中除了作为饰物外,还有避忌的含义。在赵国人毛亨所著的《毛传》中就提到过戒指。书上说,古时候戒指一般专为后宫妃子们所戴,妃子们戴戒指有左右手之分:当一个妃子有了身孕或者来了例假,便需要在左手戴上金戒指,警示君主不要再有亲近举动;在平时,妃子们则在右手上戴上银戒指。由此看来,古时候妇女戴戒指并非为了炫耀,而是为了禁戒男人和她亲近,有“戒旨”的意思。
后来,戒指传到了民间,除了作为女人装扮自己的饰物外,慢慢变成一种定情信物,男女定情、定亲、成婚时都以戒指为媒介。戒指最早作为定情信物时是男女互赠,到了晚唐时候,这种互赠开始逐渐变成由男子赠给女子。古人非常看重信物,送出信物和接受信物往往表示许对方一生。倘若双方都能信守承诺,便能成就一段美好的爱情,否则只能凄凉收场。
40.皇帝的坟墓为何要叫“陵”?
陵,本意为底边为四边形的大土山。封建统治者为表现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仅生前极尽荣耀,死后也要尽享哀荣,就连坟墓也追求极高的形制,不仅占地广阔,封土之高也要直追山陵。帝王的坟墓被称为“陵”,就是由此而来。
将帝王坟墓称为“陵”,约从战国中期开始,据《秦始皇本纪》载:“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寿陵”,这就是君王墓称“陵”之始。汉朝之后,皇帝的陵墓还有称号,如汉武帝陵称为“茂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称为“昭陵”,等等。
依规定,皇帝的墓可建九丈高,但古代皇帝陵墓总是超过这个高度。不仅如此,皇帝还限制百姓坟墓的高度,一般控制在三尺以下,否则就是违法,要接受严苛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