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包容的心去接纳外界的一切,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洒脱,做到真正的慈悲,获得真正的智慧。人要幸福长寿,就要懂得放宽心、度量大,能容人所不容。一个人的心量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那些卓有成就的人,往往都是心量宽广的人。
心量大了,格局就大了
国学大师如是说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东方学大师、北大终身教授季羡林
当我们要在蓄水池中注满清澈的河水时,增加输水管道的长度只是拉长了水流的距离,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将管道拓宽,这样才能更快地将水池注满。
事实上,当我们真正改变了心灵的宽度时,生命的长度也会悄然增加。心量大,用包容的心去接纳他人的一切,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洒脱,做到真正的慈悲,获得真正的智慧。
俗话说得好:“没心没肺,活得不累;与世无争,活得轻松。”人要幸福长寿,就要懂得放宽心、度量大,能容人所不容。
从前,有个年轻的小和尚,他过得很不快乐,整天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唉声叹气。他对师傅说:“师傅啊,我总是爱烦恼、爱生气,请您开示开示我吧!”
老和尚说:“你先去集市买一袋盐。”
小和尚买回盐,老和尚吩咐道:“你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待盐溶化后,喝上一口。”小和尚喝完,老和尚问:“味道如何?”
小和尚皱着眉头答道:“又咸又苦。”
然后,老和尚带着小和尚来到湖边,吩咐道:“你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再尝尝湖水。”弟子撒完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老和尚问:“什么味道?”
“纯净甜美。”小和尚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老和尚又问。
“没有。”小和尚答道。
老和尚微笑着对小和尚说:“生命中的痛苦就像盐的咸味,我们所能感受和体验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将它放在多大的容器里。”
小和尚听完,若有所悟。
老和尚所说的容器,其实就是我们的心量,心量的大小决定了痛苦的大小,心量越大,烦恼越轻,心量越小,烦恼越重。心量小的人,容不得,忍不得,受不得,装不下大格局,有成就的人,则往往是心量宽广的人。那些“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古圣大德,都为人类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盐粒”,如果你的“容器”有限,就会和不快乐的小和尚一样,只能尝到又咸又苦的盐水。
【人生智语】
我们的心,要和海一样,大江小溪都要容纳;要和云一样,天涯海角都愿遨游;要和山一样,任何飞禽走兽都不排拒;要和路一样,任何脚印车轨都能承担。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一些小事而心绪不宁、烦躁苦闷。
心量是一个可调节大小的容器,如果我们只顾自己的私欲,它就会愈缩愈小;如果我们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它又会渐渐舒展开来。若事事斤斤计较,便把自己的心局限在了一个很小的框框里。心量是大还是小,在于自己愿不愿意敞开。一念之差,心的格局便不一样了,它可以大如宇宙,也可以小如微尘。
责任,让生命变得崇高
国学大师如是说
青年之于社会,尽责使其开出新的局面,奋斗使其造出新的前途。有了这样的思想,青年们才有真正的出路。退而其次,也需使自己日日进步,否则便会生出许多问题。
——思想家、哲学家梁漱溟
勇于承担,就是在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担起弘扬社会正气的责任,人人心中有大爱,又何患个人良知与社会风气的双重堕落?
现在有一些人,之所以遇危难不敢上,见急迫人退缩,归根结底是害怕自己吃亏,害怕到头来自己没有享受到,好处反倒让别人占去了,以致患得患失,河流不敢跨越,高山无法踏足,信心失却,道德泯灭,结果自然是人人苟安。
一个搬运工扛着沉重的包袱向山上走去,看上去,他每一步走得都很艰难,汗水不断地从他的额头上流淌下来,汗流浃背,衣服和裤子全都湿透了。在这个搬运工的后面还有一个搬运工,与这个满脸汗水的搬运工不同的是,后面的这个人神态轻松,他的肩上只扛着一小袋麻袋,步履轻快地向前走着。
途中,流了一身汗的搬运工遇到了一个从山上下来的游客,这个游客好奇地看了眼这个辛苦的搬运工,对他说:“后面那个人搬那么少的东西,而你年纪比他大,怎么还扛这么重的东西?你怎么不让后面那个后生多扛一些?”
搬运工呵呵一笑,说:“后面那个后生已经连续工作一个礼拜了,他每次都主动扛最重的包裹,不叫累不叫苦的。今天原本是他休息,听到我今天工作,就主动跑来给我帮忙,你说我怎么好意思让他那么辛苦。再说今天下雨,照理不会有那么多包裹需要往山上送,但是没想到今天的任务更繁重,那后生来帮我,但工作还是要自己做,即使有困难,也要自己承担,要不然,轻松的事情抢着做,艰苦的活却不愿干,那就不好了。”
这个憨厚的搬运工说完这句,呵呵一笑,继续朝山上走去。
【人生智语】
责任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精神,它可以在人们之间互相传递和接力。一个人承担起责任,并时刻保持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就能够感染到他人。要知道,使我们感到艰辛的,必使我们强大。对结果负责,对自我负责,等待你的才会是成功。
生活中,不乏有这样一些人,在面对某项任务时,常常喜欢挑肥拣瘦,好逸恶劳,专拣轻松的事情做,却把繁重的事情推给他人。面对重担,他们不是想着如何扛起,而是想着如何逃避;面对责任,他们不是想着如何承担,而是想着如何推卸。这样的人,终究无法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只有能经受一切困苦,才能承担起一切道义责任。
放弃对生活的过分挑剔
国学大师如是说
这个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难堪忍,没有一样事情是圆满的,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堪忍,受得了。所以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因为如此,这个娑婆世界上的众生,才最能够成佛。
——学者南怀瑾
《尚书·伊训》中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话,是说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求全责备,对自己则要严格约束。要求别人怎么去做的时候,应该先问一下自己能否做到。推己及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一味地苛求挑剔别人,反而做不好事情。
他是一位咖啡爱好者,立志将来要开一家咖啡馆。闲暇时间,他到处喝咖啡,除了品尝不同的咖啡之外,也看看咖啡馆的装潢。有一次,他约一位朋友喝咖啡。带着朝圣的心情,朋友跟他去了一趟咖啡馆。很不巧,他对那家咖啡馆似乎没有什么好感。朋友问他:“怎么样,这家店的咖啡口味还不错吧?”他淡淡地说:“没什么。”朋友继续问:“店面的装潢呢?”他还是回答:“没什么。”以后的日子里,朋友陆陆续续跟他到过不同的咖啡馆,品尝不同口味的咖啡。对所有去过的咖啡馆,他的评价都是“没什么”,而且还带着点儿不屑的语气,“没什么”仿佛成了他的口头禅。朋友心想:大概是他的品位太高了,这些咖啡馆提供的咖啡及氛围果真都不如他的心意。
还有一个对西点蛋糕感兴趣的女孩。从前,她也常说:“没什么。”她不但爱吃西点蛋糕,还利用空闲时间拜师学艺,到专业的老师那儿上课,学做西点蛋糕。刚开始学习的那段日子,她还是不改本性,不论到哪里,吃到什么西点蛋糕,都会给对方“五星级”的评价:“没什么。”标准之严苛,让大家觉得她挑剔得过火。过了半年,当她从“西点蛋糕初学班”结业之后,态度有了180度大转变,无论在哪里,品尝过谁做的西点蛋糕,她都很认真地研究里面的配方,用什么材料、多少比例、烘焙的步骤,等等。如果做西点蛋糕的师傅在场,她还会很好奇地向对方讨教,研究其中的关键技巧。朋友笑着对她说:“你变了。从前是说‘没什么’,现在是问‘有什么?’”“没错,没错,其实每一件事情一定都‘有什么’,差别只在于你有没有观察到它‘有什么’而已。”
【人生智语】
放弃对生活的过分挑剔,才能让自己获得进步的空间,有时候,与其挑剔,不如先充实自己。
挑剔是人们的普遍心理,人们总感到这也不好,那也不如意,却又没有比别人更好的办法来改进。如果放下对别人严苛的审视,改为通过各种途径来充实自己,做一个从“没什么”到“有什么”的转变,你就会从别人身上发现更多值得称道的东西。
坦然面对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国学大师如是说
天下固无无阻力之事也。
——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
在现实中,我们难免要遭遇挫折与不公正待遇,每当这时,有些人往往会产生不满,不满通常会引起牢骚,希望以此引起更多人的同情,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从心理角度上讲,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自卫行为。但这种自卫行为同时也是许多人心中的痛,牢骚、抱怨会削弱责任心,降低工作积极性,这几乎是所有人为之担心的问题。
通往成功的征途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是常有的事。事业的低谷、种种的不如意让你仿佛置身于荒无人烟的沙漠,没有食物也没有水。这种漫长的、连绵不断的挫折往往比那些虽巨大但却可以速战速决的困难更难战胜。
史铁生17岁中学未毕业就插队去了陕西一个极偏僻的小山村,一次在山沟里放牛突遇大雨,遍身被淋透后开始发高烧,后来双腿不能走路,回北京后被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症”,致使双腿永久高位瘫痪,20岁便开始了轮椅上的人生。史铁生与各种病痛周旋了30多年,后肾病加重,转为尿毒症,必须频繁地做肾透析才能维持生命,只有中间不做透析的两天上午可以做一点事。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停止写作。他曾不无幽默地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
母亲猝然离去之后,仿佛一记闷棍将史铁生敲醒——长久以来,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人。当史铁生的头一篇作品发表的时候,当他的头一篇作品获奖的时候,他多么希望他的母亲还活着,看到儿子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最后开辟出一条小路,至少她不用再为儿子担心,欣慰他找到自己生存下去的道路和希望。
当他被生活的荆棘刺得满心疼痛时,他没有沉沦,而是勇敢地抬头,他看到母亲的眼神是荆棘上开出的美丽花朵,在陪伴他一路前行。他有一次在广州刚去医院透析完,就去领奖。透析之后是很痛苦的,然而他就那么静静地、微笑着面对每个人。
生活中你会遇到许多才华横溢的失业者,但他们更多的是抱怨老板不识才,总之,牢骚一大堆。殊不知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吹毛求疵的恶习使他们丢失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自己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他们与公司格格不入,变得不再有用,只好被迫离开。你如果不相信,可以立刻去询问你所遇到的任何10个失业者,问他们为什么没能在所从事的行业中继续发展下去,10个人当中至少有9个人抱怨旧上级或旧同事的不是,绝少有人能够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业是失职的后果。
【人生智语】
在面对挫折时,许多人不是积极地寻求方法战胜挫折,而是一味地急躁,抱怨命运的不公平,抱怨生活给予他的太少,抱怨时运的不佳。但牢骚、抱怨只会削弱一个人的责任心,降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与其抱怨,不如坦然面对问题。
仔细观察任何一个管理健全的机构,你会意识到,没有人会因为喋喋不休的抱怨而获得奖励和晋升。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想象一下,船上水手如果总不停地抱怨:这艘船怎么这么破,船上的环境太差了,食物简直难以下咽,以及有一个多么愚蠢的船长。这时,你认为,这名水手的责任心会有多大?对工作会尽职尽责吗?假如你是船长,你是否敢让他做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