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定位,让城市“共赢”
推销是战术层面的运用,定位则进入了战略层面。当有的城市从盲目的推广中冷静下来,开始从城市发展战略的角度思考城市定位时,说明中国城市开始具有整体品牌战略的思维方式了。倪鹏飞在2004年出版的《2003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的副标题即是“定位:让城市共赢”。
香港在一个专业团队的科学策评和分析下,将自己定位为“亚洲国际都会”,准确地反映了香港在亚洲及全世界的独特形象——一道通往充满新经济机会的中国内地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大门。并根据这个定位追溯了品牌基因,确定了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品牌个性,进而发展出著名的“亚洲飞龙”品牌视觉形象,以及后续的品牌传播和管理活动。从而使这条香江边的蛟龙一飞冲天,同时也成为城市品牌运作的成功典范。
总之,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喊出自己的定位,并冠以修饰过后的定位口号:上海定位为“战略者的东方家园”,强调其无人可及的投资环境和金融中心地位;杭州定位为“人间天堂,快乐杭州”,强调其适人居佳境;成都借《新周刊》第四城概念,定位为“休闲城市”;武汉定位为交通枢纽,物流中心;西安立足科技和旅游两大资源,定位为“西部科技第一城、中国第一都”;深圳致力成为“中国高新技术创业者的乐园”……总之,有豪言壮语的:国际大都市、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有独树一帜的,中国药都、中国光谷、东方达沃斯、东方伊甸园……当然,这其中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些城市缺乏科学的调查和分析,缺乏积淀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精神,缺乏产业支持和配套措施,缺乏管理创新和组织协调,到头来只剩下一个空洞的口号,苍白无力。
二、三个层次的扫描
中国各城市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其城市品牌建设的程度和侧重点也就不同。据此可将我国的城市品牌建设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明星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城市
地处三大区域经济圈(即“环渤海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的城市,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经营者们也已经充分认识到营销思维在城市改造和发展过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他们积极地进行营销实践尝试,开始注重从城市发展战略出发,进行城市整体品牌的塑造。如北京借奥运东风,对城市环境、品牌形象、产业经济等都进行了整体规划,从而增强了其作为首都的城市竞争力。
(二)内地省级和副省级城市
内地的省级和副省级城市多是该区域的中心城市。近年来,为了争当中国第四增长极,大沈阳、大大连、大青岛、大西安、大武汉、大成都、大重庆等城市拓展概念频频提出,各城市纷纷深挖自己的竞争优势、打造自身的特色经济。这一类城市热衷于寻找城市定位,热衷于大力推广城市广告宣传,热衷于举办节庆会展活动,想借此寻找城市发展的突破口,寻求自身城市战略地位和知名度的进一步提高。
(三)内地中小城市
内地中小城市也不甘落后,它们渴望利用和挖掘当地现有的资源创造出自己城市的特色。这些城市多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来进行旅游品牌形象推广。因此,在这一类城市中,知名度高的多是一些旅游城市。例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山西乔家大院所在地晋中市,它以明清民居建筑为特点,构建了自身城市的品牌定位。
第三节 中国城市品牌建设问题分析
本节主要就中国城市在品牌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阐述,主要探讨在操作执行过程和建设结果中所突显出来的不足,基本是现象的陈列。后面的章节,笔者将从理论层面分析问题的成因,并从更开阔的视野对其进行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层面的全方位审视。
从上文所述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的品牌运作侧重于品牌形象建设、传播推广以及后来意识到的城市定位这几个方面。城市品牌战略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浩大的工程,从城市发展战略到城市品牌战略,从品牌识别系统建设到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管理等一系列品牌化过程,科学的调查分析,专业的理论指导,有效的组织管理贯穿始终。
品牌形象仅是品牌识别系统的一个反映;推广、定位仅是品牌化过程中的两个环节,由企业品牌建设流程演变过来的一个简单图示尚有如此的步骤,城市比之传统的产品更为复杂,城市品牌系统的关联因素也更多,因此,若将着力点局限于这几个方面,难免有以偏概全、舍本逐末之嫌。
再者,单从这几个方面的操作执行来看,也存在大量的问题,具体有如下几点。
一、片面追求城市的经济增长,定位视野狭窄
目前许多中国城市的品牌建设,多以追求城市经济增长为目标,仍属传统的发展战略模式。在这样的目标的指导下,城市定位的视野也较狭窄,多停留在某个行业、产业优势和自然环境等特征层次上,缺乏一种战略高度和人文视野,而且往往被打上行政和个别领导个人意志的色彩。也就是说,还没有找到一个城市存在的精髓。
有人说现在是中国城市的“国际化都市时期”,因为有43个城市在市政纲要中将自己定位为“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
一位专家曾在浏览长江流域部分省市“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时,吃惊地发现重庆、湖北、浙江、安徽、江苏和上海各自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无一例外,全是汽车!也就是说它们都想努力成为中国的底特律。
石家庄,新中国第一个被解放的城市,它不乏革命圣地西柏坡等红色情结,更有中山国文化和燕赵文化底蕴,却以产业优势定位城市——“中国药都”。“药都”往好处想是“健康”,但另一方向则是病态和痛苦。它只会吸引药贩子的目光,却难得世人的认同。况且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0余家医药生产企业难以形成独特医药文化,所以笔者以为仅以石家庄目前的医药产量来看,还难以撑起“中国药都”这杆大旗。
二、偏重硬件与形象建设,缺乏文化内涵
目前大多数中国城市的品牌形象建设仍停留在打造基础硬件的阶段上。将城市形象理解为城市的美观漂亮,追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追求楼高、路宽、树绿、水清等环境硬件的打造,追求建造标志性的建筑。虽然服务设施和环保卫生的建设也属于硬件范畴,但并不被许多城市所重视。许多城市的公用设施如交通、通讯、学校、保险、银行、医疗等发展状况仍有待完善;窗口服务设施如车站、码头、机场、宾馆、酒店、公园、文化娱乐场所等让外来的客人失望;环保和卫生的建设更是差强人意,更不用说市民形象和政府形象这些软件因素。
如此的城市形象工程还被赋予了一个漂亮的代名词:打造“城市名片”。这些名片包括“景观大道”“城市广场”“最高建筑”“城市形象设计”,等等。然而事实上,作为主要城市名片的“形象工程”——城市中心广场,大都可以用四句话来形容:只讲排场;只图形式;简单抄袭;粗制滥造。
缺乏城市特色和文化的积淀,必然使形象流于表面化、同质化。相似的高楼、雷同的广场、熟悉的雕塑,于是有了外国游客眼中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印象。
三、品牌推广变吆喝,管理机制欠缺
品牌推广是中国城市在品牌实践中都热衷运用的手段,也是出现问题较多的环节。广告、节庆、会展、公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推广的效果似乎被忽略掉了。有文章称“中国城市进入吆喝时代”,这句话很形象地描述了这种鸣金擂鼓、摇旗呐喊的城市吆喝现象。
城市形象广告、城市形象大赛让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卫视大赚广告收入;“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的评选让入选的城市从政府官员到市民百姓都兴奋不已;“同一首歌”一期接一期地“走进×××”,不断以城市为目标;各大小城市纷纷涌向媒体,大有千金买笑的阔气。
节庆和会展也是各个城市非常热衷的活动。据统计,全国有20多个城市在搞风筝节和冰雪节。然而,首届国际“健康节”在不堪“中国药都”重负的石家庄悄然落败,有关策划方面还准备将第二届“健康节”移师杭州。
各种会议论坛和行业博览会也层出不穷,“会展不经济”成为一个尴尬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出面主办览会,旨在为城市建立所谓“形象”,却忽略了要为参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服务,这种自娱自乐式的会展经济表面上很时髦,很热闹,实则劳民伤财,搅动起来的尽是泡沫。
推广的目的是沟通,是销售,而“城市吆喝”大有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豪气”。声势大,效果小;自娱自乐,置市场和目标消费者于不顾;缺乏专业指导,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如此盲目的吆喝必然会让中国的城市品牌陷入困境。
上述现象与指导理论欠缺、管理和制度不完善等因素有关。特别是由于管理机制和规范的不完善,除了使运作过程中各方面的组织和协调缺乏执行力,造成表面的喧嚣和浮华之外,还容易引起深层次的异化——城市营销与品牌建设成为一些城市当权者创造政绩、谋取私利的工具。
部分人疯狂圈地、超限投资,并把社会公众排除在城市营销的主体之外,造成对政府公信力的极大损害,从而为城市经济的未来发展埋下祸端。
土地买卖在城市品牌的实质性操作中,是一项重要的环节,或者说是最大的生意。于是,一些政府官员打着城市经营、城市营销的旗号,以城市扩张或者发展集约经济的名义大肆圈地。虽然在中央政府三令五申以至冻结征地之后,这些行为有所收敛。但是大量已批的土地并不能轻易收回,所以大量以低价从农民手里剥夺而来的土地,既没有建造住宅,也没有建成工厂,它们依然荒芜,甚至变成了放牧场。产业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让人心也跟着土地一般荒凉。
按常理,投资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现在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的“投资不经济”现象。一些城市喜欢大规模、高档次地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城市营运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经营负担,抵消了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例如某些高速公路投资出现了一个严重的不经济现象:高速公路因为上路车辆过少,一方面不得不采取降低收费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也看不到可以收回投资的希望。
珠海的教训对这些城市应当起到警示作用。倪鹏飞曾分析过珠海在城市战略上的失误:当初珠海特别强调环境,在基础设施方面投了很多钱,强调环境便限制了企业的进入,投资过多令财政负债过多,造成负担,造成了今天产业和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
同时,城市营销的主体和正当受益者——社会公众被排除在外,部分城市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们大权独揽,最大限度地谋取私利,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市民的利益仅是他们的筹码而已。于是,对历史和自然资源的破坏性攫取、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或者是高经济效益下的低社会效益等现象让我们痛心疾首。
总之,系统理论思想的缺乏导致了操作思路的混乱,管理机制和管理规范的欠缺导致了执行的薄弱和营销的异化。在一声声高声吆喝和一项项面子工程的纷乱嘈杂后,中国的城市品牌建设走入了困境。如何寻找一条成功的城市品牌之路,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