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6300000003

第3章 司母戊大鼎

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

司母戊鼎的铸造、工艺、雕饰都具有极高的水平,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一)外形简介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个字,也有人释作“后母毋”,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此鼎形制雄伟,重832.84千克,高1.33米、口长1.1米、口宽0.79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当年村民锯下一只鼎耳,由于历史原因无法找到,现在看到的是后来补铸上去的,成为了一大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4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口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4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3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

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上浇铸的。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它0.8%。

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二)发现经过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探寻到的。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当地农民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10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一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

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吴希增和吴堵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

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

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40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0.05米的麻绳,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

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当提至6米时,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此时,天将放亮,为防别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到了第三天夜里,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大方鼎的出土始终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不久,驻安阳飞机场的日军警备队长黑田荣次前来参观,后北平古董商萧寅卿也来秘密到访,并表示愿出20万银元购买,但要求村民将鼎砸成4块至10块,以便分批装箱运走。

村民受20万银元诱惑,真的开始肢解方鼎,先是用钢条锯锯,但由于方鼎的硬度高,没有锯动,又改用铁锤砸,最后砸掉了鼎耳,使方鼎受到严重破坏。

后来,村民认为把方鼎破坏了太可惜,还怕万一萧寅卿不要,不完整的方鼎会很难出手,于是村民停止肢解,又将方鼎埋入地下保存了起来。

1946年6月,司母戊鼎被重新掘出。同年10月底,国民政府驻军用专车把它运抵南京,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夏,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蒋介石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而国民政府终究因重量问题没有把其运往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该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方鼎那失去的一只鼎耳一直没有找到,专家们仿照鼎上另一只鼎耳将它补铸上去,算是完整了。

2000年,南京博物院技术部申报“泥范铸作司母戊鼎工艺研究”课题,并在2006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范铸作工艺初步铸成原大司母戊鼎。

为筹备殷墟申请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评估行动,中国历史博物馆曾在2005年9月下旬把在北京入藏的原鼎运回安阳殷墟博物馆展览近4个月。安阳市在殷墟举行盛大仪式,迎接阔别家乡59年的司母戊鼎在故里展出。当时是万人空巷迎宝鼎,至尊国宝现真容。

为配合殷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受“申遗办”委托,2006年5月由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文物修复委员会委员赵乾民仿制的巨型司母戊鼎,该鼎高3米,长2.5米,宽1.74米,重达3吨。底座上镶嵌着周谷城先生书写的“青铜时代第一鼎”大字,安放在司母戊鼎的出土地殷墟王陵遗址。

(三)考古研究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工艺精巧。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耳侧以鱼纹为饰。4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3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我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一时。

在当时,鼎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所谓“藏礼于器”,青铜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成为了祭器,用以祭天祀祖,缅怀先祖功绩。而古代人相信灵魂不死,所以贵族死后又常常用鼎来随葬。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

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据学者称之所以称此鼎为“司母戊鼎”,是因为其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那么这铭文究竟何意呢?

第一种说法认为司母戊为墓主人的庙号。司读祀,即祭祀的意思。认为这铭文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做。

但是,考古人员通过形制确定司母戊鼎属于殷墟二期,即商代晚期的商王武丁后期至其子祖庚、祖甲时期,此说很快被否定。一般情况下,是判断一个器物的年代,要通过它的地层关系,然后在底层关系的基础上,再去看器物的组合。

但是,司母戊鼎重现于世时既没有其它器物一同出土,也没有发现墓葬。因此对于司母戊鼎年代的判断,只能从器物形制着手。专家们把200多年殷墟文化分为4个时期,每一时期的器物,在造型上都有大致的分期特征。

越早的方鼎,它腹部就越深,腿也就细长,根据鼎腿与鼎腹的比例关系,专家们判断,司母戊鼎应该是比较接近殷墟二期的器物特征。

商代的人名以天干地支为自己的称号,这样,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现相同称号的人。甲骨文中提到过,配偶为戊的,共有4位商王。他们分别是大丁、武丁、祖甲、武乙王。大丁的时代,不在殷墟的12位商王之内。

而武乙王属于殷墟三期,司母戊鼎与这个时期的器物外形不吻合,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武丁和祖甲王了。

第二种说法将司字改释为后字。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即她生前乃商王之后,并且新说认为母戊并不是商王大丁之母,而应指商王祖庚或祖甲之母。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掘给出了答案。妇好乃商王武丁的一个王后,历史资料记载她主持祭祀、打猎、英勇善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将军。

考古学家在妇好墓中发现了司母辛鼎,而通过对比发现司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司母戊鼎一致,两鼎之间的合金配比情况也极其相似,这就有力地证明司母戊鼎确属殷墟二期。

这也帮助我们断定司母戊鼎的戊应该就是武丁王的另外一个王后戊,此鼎乃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做的祭器,祭祀的时候,祭祀者把铭文和纹饰完整的一面朝向祭祀的牌位,把器物的背面对着自己。

这种纹饰大多为饕餮纹,它是阴间和阳界沟通的使者。也有专家认为,这种狰狞的饕餮就是早期的龙,是龙的一种变体。在烟雾缭绕之中,龙会把祭祀的信息带到天上。祭祀之后随葬于其母墓中。

但令人奇怪的是,同为武丁王的王后,司母戊鼎的体积几乎是司母辛鼎的2倍,重量则是它的6倍。不久,考古人员在当年司母戊鼎出土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甲字型大墓,在殷墟王陵区共有大墓11座,这些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

戊的墓葬规格是仅次于商王的。而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女将军妇好,她的墓葬并没有进入王陵区。在12位商王中,每一位商王通常都有10多个妻子,为什么仅仅有武丁的王后“戊”,墓葬有如此高的规格呢?这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另一个谜。

同类推荐
  •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4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4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系列书是海内外公认的易学大家刘君祖先生历时四年多,对《易经》六十四卦作透彻详尽的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洞悉决策模式,把《易经》智慧延伸在现代生活中,更进一步通过依经解经的方式,以易理和其他学术相印证,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以及中医养生与企业管理等,在在圆融无碍,使得我们对《易经》六十四卦爻符号的无字天书不再陌生,进而欲罢不能、意犹未尽。
  • 西域要冲:阳关

    西域要冲:阳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维笔下幽怨凄凉的别绪,千百年来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弦,也使人们对千古盛传的阳关心驰神往……
  •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2)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帕尔哈德与西琳:维吾尔族爱情长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帕尔哈德与西琳:维吾尔族爱情长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这是我国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诗人阿不都热依木·那札尔(1770~1848)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多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作品通过古代王子帕尔哈德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及其和美丽的西琳公主的恋爱故事,歌颂了劳动,歌颂了勇敢、忠诚、不贪富贵、不畏强暴的高贵品德,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追求,也寄托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的封建社会的不满。
  • 医疗保健与传统节日

    医疗保健与传统节日

    本书介绍了古代兵勇的有关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春节的饮食与保健;元宵节的活动与饮食;清明节的习俗与疾病;端午节的医疗保健;中秋节饮食重时令等。
热门推荐
  • 佛说济诸方等学经

    佛说济诸方等学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怀抱玉

    怀抱玉

    告诉大家,在我山东老家的院子里,有一棵老槐树,老槐树上面长着一棵老榆树。每到阳春三四月份,榆钱儿花盛开,挂一树翡翠似的嫩绿,撸一把填进嘴里,甜嫩爽口。据说有一年村里来个风水先生,看到这棵树,说这叫“怀抱玉”,人财两旺之兆!于是,村里人都管这棵树叫“怀抱玉”。现在想来,风水先生取“槐抱榆”之谐音,也算是个有学问的人。自我懂事起,就一直对这棵“怀抱玉”充满神秘。
  • 爱玛(简·奥斯丁小说全集)

    爱玛(简·奥斯丁小说全集)

    《爱玛》的女主角爱玛是个“又漂亮、又聪明、又有钱”的年轻姑娘,由于具有这般得天独厚的条件,不禁有点“自视过高”,因而喜欢“随心所欲”。她自己打定主意不结婚,却热衷于给别人牵线搭桥。而她给别人做媒,每每不是“按照情理”,而是“凭着异想天开或一时冲动”,乱点鸳鸯谱,结果闹出许多笑话,吃了不少苦头。不过,爱玛虽然没给别人撮合成一门亲事,但她自己最后却坠入了情网,与奈特利先生喜结良缘,跟另外两对青年男女一起,构成了本书的喜剧结局。
  • 感恩的心灵修炼

    感恩的心灵修炼

    《感恩的心灵修炼》自然界中,乌鸦尚知反哺之恩,羔羊尚懂得跪乳之德,更何况是身为万物之灵的人呢?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 特级教师教你写作文:小学五年级专用

    特级教师教你写作文:小学五年级专用

    在作文课上,我们都会有这样的困惑:该写什么?该怎么写?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素材,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它们,没有注意它们。在这本书里,用8个专题,分别告诉你“如何写好童年趣事”“如何抓典型事例写好人物”“如何写好景物”“如何写好话题作文”,等等。方法实用,范文经典,点评中肯,还有推荐给你看的课外书,帮你全方面提高作文水平。有了它,作文提分不再难!
  • 倾雪之舞乱君心
  • 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员工

    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员工

    今天的商业社会还处在一个“利润至上”的阶段,每一个公司为了生存和发展也不得不秉承这一原则。作为员工,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为企业创造财富,而不要总觉得自己应该拿到更高的工资,应该获得更多的年终奖。如果一名员工不能为企业赚钱,不能为公司创造财富,他在公司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本书从忠诚、敬业、责任、落实、积极主动、团队合作等方面入手,用精彩纷呈的案例和浅显易懂的道理告诉大家如何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员工。
  • 安源的秘密

    安源的秘密

    安源不觉得自己,和孤儿院里的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直到他13岁被杜氏夫妇领养,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外面的世界,他认识了此生所爱─叶知秋……
  • 太上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

    太上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了不起的摩尔纳

    了不起的摩尔纳

    本书是法国最流行的小说之一,但在英语文学中却始终不入主流:近百年来,这本诡异严肃、哀婉至极的小说虽然大受推崇,却没有多少读者。亨利·米勒对小说主人公敬重有加。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也借用了它的书名(还有评论家认为,《盖茨比》中的叙述者尼克·卡洛威和他那位相思成疾的朋友,正是以《约定》的主要人物为模板)。2013年是《约定》的百年华诞。尽管不乏名家推崇,但这本著作的地位却岌岌可危。小说平实的字里行间散发着哀婉凄越,令许多人为之心醉;用一位评论家的话来说,“宛如那荒原上的雾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