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6400000003

第3章 曾侯乙墓的概况

曾侯乙墓的发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国内外的考古专家和旅游爱好者纷至沓来,都想一睹曾侯乙墓的神奇。

(一)曾侯乙墓的地址和来历

曾侯乙墓所在地名字叫擂鼓墩,虽然在现代我国地图上找不到它的名字,但它早已因为曾侯乙编钟在全国、全世界的影响,而成为举世瞩目的地方。

1949年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山岗地。1939年日军占领随州时,兵营就驻扎在擂鼓墩,在东团坡挖有战壕。直至1965年冬原武汉军区某部雷达修理所进驻这块地之前,山岗上还只有几棵小松树和几株刺槐树,半山岗有十几亩低洼坡地,农民种点杂粮,当地群众夜晚都不敢从东团坡走,说这里是一片鬼地。

1.擂鼓墩地名的由来 擂鼓墩这一地名同编钟一样,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公元前605年,斗椒继任令尹之职。斗椒大权独揽,骄横跋扈,杀死主管军事的司马,趁楚庄王率军攻打随国之机,率若敖氏族人发动了叛乱。

这时,楚庄王已兵临随国城,并占领城南制高点。斗椒的叛乱使楚庄王腹背受敌。楚庄王在与斗椒的交战中连损几员大将,自己也险遭斗椒的两箭。

正在危难之时,有人推荐了小将养由基,说他有百步穿杨之功。楚庄王叫养由基当场演试。这时,恰好天上飞来一群大雁,养由基射出一箭将领头雁射落下来,人们捡来一看,正中大雁咽喉,楚庄王大喜。

第二天两军对阵时,养由基提出同斗椒比箭,他说:“我愿让你先射我三箭,倘若不中,我只射你一箭。”

斗椒连发三箭,第一箭被养由基左手抓住,第二箭被右手抓住,斗椒第三箭瞅准养由基的咽喉狠命射去,养由基略略俯身,一口咬住箭头。

养由基丢下双手箭,取下口中箭,拉满弓,一箭射中斗椒咽喉。这时,叛军大乱,楚庄王亲自擂起战鼓,全歼叛军。楚庄王擂鼓处的高地从此便叫擂鼓墩。这段神奇的传说在当地流传甚广。

1978年,省考古队发掘曾侯乙墓时,按照我国田野考古的规程,首先要给田野考古编号。

墓地的行政隶属关系为随县城关镇城郊人民公社团结大队,此处有个小山包,当地人称“东团坡”。后来,东团坡被平整。考古队走访当地群众得知,两个山包西面不远处,有一个高出丘陵地面二三十米的大土墩,人称“擂鼓墩”。

擂鼓墩因为有那一段神奇的传说,历代县志均有记载,于是,决定用“擂鼓墩”来为此墓冠名,将这个墓葬编号为随县擂鼓墩一号墓。

如今,擂鼓墩已成为当地的名称。《中国历史地名词典》也将“擂鼓墩”收入之中。擂鼓墩在发掘编钟之前,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庄,现在已经成为编钟发掘地的象征,同时随州也有了以擂鼓墩名命的地名和单位名,如擂鼓墩大道,擂鼓墩中学等。

2.擂鼓墩作为墓址的原因 古人非常重视墓址的选择,认为墓地风水决定自己在阴间生活的幸福指数,甚至决定家族后代的兴衰。曾侯乙作为国君,当然对此更为重视,也更有条件挑选一个中意的地点作为自己灵魂安息的地方。曾侯乙选择擂鼓墩作为墓址,是综合考虑了地理环境、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整个古墓群地带位于山峦起伏的丘陵上,山势走向为近南北走向垄岗地形,自西北蜿蜒而来,至此已到丘陵尽头。从最高处的厉山神农洞到擂鼓墩,山脉没有间断,99座山岗相连。对此,宋代陈洙作诗写道:

厥涢双水绕城隅,高谊曾闻季大夫。

九十九冈风俗厚,人人况已握灵珠。

从市区东部的岗丘西望,擂鼓墩古墓群恰似一条巨龙仰卧在氵厥水西岸,曾侯乙墓所处的东团坡位于龙首,整个墓群高出河边平地约二十米。向东约七百米,有自北往南流过的氵厥水,向南约二千五百米,有自西往东而来的涢水,两水在擂鼓墩的东南方向汇合。

擂鼓墩以其奇特的地形地貌,成为数百位国君和贵族的安息地。

在方圆四平方公里的擂鼓墩墓群范围内,均为红砂岩层地质构造。所有墓圹均为岩坑竖穴。墓群范围内均为高低起伏的丘陵,无一座高山陡壁,都处于氵厥水西岸的丘陵上,且顺着山脉的走向依次排列。

墓群的东侧紧临河边冲积平原,西侧为高低起伏的岗丘,再西边也是冲击平原。在曾侯乙墓西一百米左右,还有一个比它略小的山包西团坡,此坡亦为红砂岩地层,与曾侯乙墓所在的东团坡平行由北向南缓延。

1997年7月,擂鼓墩文管处对擂鼓墩古墓群开展了一次调查与勘探工作,并制订了保护规划。

后来,在曾侯乙墓以北两公里处发现了王家包、蔡家包两处大型墓葬。从墓葬的形制和规模看,也应该是国君之墓,均保存完好。另外,还发现了吕家塝、王家塆、庙凹坡墓地。因此,擂鼓墩古墓群的保护面积由原来的1126亩扩展至7620亩。

擂鼓墩墓群保护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5.4度。1月份最冷,月均气温2度,最低气温零下16.3度;7月、8月份最热,月均气温28.1度,最高气温41.4度。年平均降雨日175天,降雨量1064.1毫米,最低665毫米,最高1700毫米,以7月、8月、9月3个月降雨量最大,约占全年的66%,10月、11月、12月3个月降雨量最小,约占全年9%,7月有时下暴雨,最大日降雨量可达至214.6毫米。

擂鼓墩古墓群内分布的地层有白垩纪上统胡岗组砂岩,岩性以紫红色、粉红色厚层中细粒砂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含砾砂岩及少量薄层砂层泥岩。

这一岩系的特点是:砂粒成分复杂,多以石英、长石为主,另有灰岩、泥岩、花岗岩等岩屑;充填和胶结物以泥质为主,次为钙质胶结,胶结方式以基底式为主。颗粒分选性较差,含砾砂岩中所含卵砾直径一般两毫米至10毫米,大者50毫米至60毫米,成分以石英为主。卵砾粒极多以次圆、次棱角为主,砂粒极多以棱角、次棱角为主。这样的地层有利于墓穴的开凿,穴壁坚固。

本区大地构造属于秦岭褶皱系的南襄断坳区。前白垩纪地层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强烈;而白垩纪地层构造简单,为向南面缓倾的单斜岩层,断裂不发育。据测区及其邻近地表调查和地质勘查,区内裂隙少而短,岩砂细而密,是墓地选择的风水宝地。

曾侯乙墓及古墓群完全是按照古代风水学法则来选址的。擂鼓墩东临氵厥水,南临涢水,山环水绕,前有望山—独崇山,高出开阔地,一座座山丘由西北向南蜿蜒而下,从厉山至擂鼓墩99座山岗如垂首伏行,似蛟龙奔海,曾侯乙墓正居龙首。

红砂岩地层犹如铺在大地上的红地毯,真有布秀呈祥之气。风水中的穴、砂、水、向“四灵”,这里都占有。这正是擂鼓墩古墓数量众多的缘故,也是曾侯乙选择这里作为自己墓址的原因。

(二)墓主人的生平

曾侯乙,姓姬名乙。据考古发掘推定,他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433年,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的国君。他不仅是一位熟谙车战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艺术家。

周朝在随国、曾国都封有同姓诸侯。1979年,在随县义地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两件铭文铜戈,器主季怡为曾国公族、曾穆侯之子西宫的后人。铭文中季怡自称“周王孙”,证明曾侯本是周王的宗支。据此推断,曾国为姬姓封国,作为其国君的曾侯乙与周天子同姓毋庸置疑。故曾侯乙也可称为“姬乙”。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文献很少有对曾国的记载,常用随来指代它,如“江东之国,随为大”。据猜测,随可能是曾国重要的城市,如国都之类。历史上,这种用都城指代国家的例子并不罕见。

从楚惠王送给他的一件青铜镈上的31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至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岁至45岁之间。综合考虑其它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

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同时还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曾侯乙墓,出土的各类随葬的物品多达一万多件,其中有一件是青铜制的煎鱼盘,出土的时候盘下放着木炭,盘上有一条鱼,鱼肉虽然已经腐烂消失,从鱼骨头的形态来看,这是一条鲫鱼。

我国的烹调技术素来闻名于世,烹饪讲究色香味,讲火功,讲制作,讲调味。但是整个人类的烹饪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开始是生食,除了植物以外,还有“茹毛饮血”;进而发展到熟食,熟食由直接火烤再发展到煮,最后再到蒸。

在烹饪技术中,单是烧、烤、煮、蒸,是难以满足人们对色香味的追求。只有发展到煎炒,讲求火功,这一点才能做到。在此之前的考古已经发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已有鬲、鼎、釜这类蒸煮之器,还没有发现煎炒之器。而曾侯乙墓中煎鱼盘的出土,说明这个小国的君主曾侯乙,在吃鱼方面已讲究煎炒的吃法了。

所以,曾侯乙墓中煎鱼盘的出土,就揭开了这个谜,说明我国至少在东周时代已有了煎炒鱼类等烹饪的方法了,以后烹饪方法的不断改进,才做出了品种多样的菜肴来。

鱼的本身有一种很腥气味,这个腥味的来源是因为鱼的体内含有一种叫三甲胺的物质。在现代,我们在烹调鱼时,一般都放些酒进去,使鱼体内的三甲胺溶在酒里一同挥发出来,从而去掉一些腥味。

在两千多年前曾国的曾侯乙,他的厨师在烹调时却放入了一些梅来消除鱼腥味。在曾侯乙墓出土的鱼骨中,就掺杂有不少这种梅核。

这就告诉我们,梅子在刚刚成熟时是很酸的,因为它含有一些有机酸的缘故,在烹调鱼时,加入一些梅子,就同我们今天加醋一样。

由于在鱼的体内的三甲胺是一种碱性物质,它与盐梅里的有机酸起反应,可以起到消除一些鱼腥味的作用,从而使做出来的鱼肴更加可口。当然,这种烹调中的化学道理在两千多年前的曾国厨师们是不可能懂得的,然而用盐梅作烹调鱼的调料这一方法,在我国的烹调史上,可能是比较早的实物资料了。

曾侯乙在饮酒的时候,还特别注意在酒里过滤掉其中的一些沉淀的物质,往意夏季使酒降温,冬季使洒升温;此墓出土大量果核,中有花椒、山植皮、山植果、山植于、芒耳等,这些至今仍然是烹调用的一些调料。综合这些原因,可以看出曾侯乙还是一位喜爱鲜鱼的美食家。

曾侯的侍卫们特别为其国君随葬两鼎鱼,并置备一件煎鱼用的随葬品,自然表明国君生前特别爱好的原因。

(三)曾国的来历

曾经在北宋的时候,就在湖北安陆的一些地方曾经出土过两件有铭文的曾侯钟,铭文内容几乎与曾侯乙墓出土铸钟铭文相同。

后来那件曾侯钟丢失了,但有关于铭文的拓片却一直流传了下来,郭沫若后来将那些拓片收入到他所编《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的书里,并且还作了相关考证。

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楚干墓出上一对有铭文的大型曾姬壶。“曾姬壶”于上世纪30年代,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墓中,共有两件。其形制为方口,有盖,盖有四“S”形纽,长颈,垂腹,方圈足。颈部附两虎形耳。盖上、颈部、圈足部均饰蟠虺纹。通高78.7厘米。

曾姬壶两件壶铭相同,皆铸于壶口内壁,包括合文在内共5行40字:

作:隹(唯)王廿又六年,圣之夫人曾姬无卹,(吾)宅兹漾陵,蒿间之无(匹),用乍宗彝尊壶,后嗣甬(用)之,(职)在王室。

由于铭文涉及曾国的历史及曾楚两国的关系,因而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湖北随州市曾都区,发现曾侯乙墓,表明在战国初年在汉水以东地区,存在以“曾”为名的诸侯国。

1979年,随州城郊季氏梁一座春秋墓中出土两件青铜戈,其中一件铭文为:“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另一件铭文为:“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攻尹季怡之用。”后又多有证据表明此曾国为姬姓曾国。

后来,又在湖北的枣阳、京山、襄阳及河南的新野等地区也有铭文为曾国的铜器出土。但特别疑问的是,我国古籍上虽然有一些关于曾国历史的记载,可地点却不在那一带,而那一带据记载曾有一个随国。

1978年,李学勤先生首倡“曾随合一”说,人们作出了不少推测:一种看法认为曾、随是同一国家,属于一国二名。

首先,铜器铭文中的曾国与文献记载中的随国族姓相同,均为姬姓封国。夏为姬姓,这在上文业已论定。随的姓氏,也见于文献记载。

《春秋左传正义》引《世本》说:“随国,姬姓。”高诱注《淮南子·览冥训》“随侯之珠”,也称随为姬姓。《国语·郑语》记西周末年周人史伯回答郑桓公说:“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韦昭注:“应、蔡、随、唐,皆姬姓也。”由此可见,曾、随都是姬姓,即两者姓氏相同。

其次,地望相同,均在随枣走廊为中心的这一带;时代一致,均在西周至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已出土曾国青铜器的年代,从东周初至战国时期的都有,有的可能还早至两周之际。

但是,前引“安州六器”铭文记述周昭王在南征途中,经历过唐、厉、曾等国,还提到汉水,前文已论证唐、厉为汉东封国,周人经唐、厉而后至曾,可见曾的位置确在汉水流域。

《水经注·水》说“楚灭之以为县”,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引姓氏书谓“为楚所灭”,但均无灭年。根据《春秋·哀公六年》“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的记载分析,姬姓之随至少春秋末年还存在。而考虑到此时它还与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其国当会延至战国。由此说来,曾、随存在的时间相当。

类似情况我国历史上并不少见,如楚又称荆,魏又称梁,韩又称郑等。

第三种说法认为曾是曾、随是随,两者之间不可以混在一起。他们认为所有的论证的说法都不足以为信。族姓相同,而实际上在一些文献所写的春秋以前同时存在几个曾国,但全是拟姓,而随国为姬姓,因此说两者族姓相同不能成立。

那些论证中所说的地望相同也不准确,因为这里后来都为楚地,两国后来也都是被楚所灭,所以,不可能同时存在;说一个国家两个名字也没有什么相应的根据,因为在历史上之所以有一国二名大多数都是因为有它的历史原因,多数是因为它的都城所在地,所以以都名为国名。

第三种看法是说随国灭曾国、延姬姓宗嗣。早期曾国已被楚所灭,楚灭随以后,又在随地分封了一个曾国。据文献记载,随县及其附近地区在春秋和战国初年为随国之地,系西周天子所封的姬姓诸侯。

根据出土青铜器铭文,所以有一个曾国亦为姬姓。有专家学者认为是因为在春秋前期,楚国逐渐强大,随国虽然不如楚国强大,却也是汉水东面的大国。它常常同附近的一些小国联合起来抗拒楚国,楚、随之间经常征战。但在楚成王三十二年,随联合汉东诸侯叛楚,楚国斗谷于兔率兵代随,结果两国达成清和,随成了楚国的属国。

到了公元前506年,吴人侵楚,楚昭王出奔抵随,随侯保护了楚昭王,从此楚、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敌视变为友好,随国亦因此强大起来。它也仗着楚国的支持灭了她姓的曾国,并迁都于曾,也就是西阳,并自称为“曾”,因之则拟姓的曾国变为姬姓的曾国了。

第四种看法就认为是曾灭随,据其国土。这样说的一句是认为根据史籍记载,在周初曾经有三个曾国,分别写作曾、增,写法不同,实际只是一个曾氏,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史册上所记载的三个曾国都是他的后裔。但他们后来都被别国所灭。

随国以前曾经是汉水东面的一个姬姓的诸侯国,因为封地在两湖盆地的东北方向的地方,随国是这一带地域比较广阔的一个国家,《左传》中有“汉东诸国随为大”的说法。

楚国虽说是一个属于异姓的国家,但是在接受册封之后却有着很大的发展,楚国也是一个正在一天天壮大起来的国家。在我国的史籍中就有着这楚国和随国友好往来的记载,但是楚国对随心存戒备,在无数次征战之后,楚国花费了特别大的代价,但是还是没有将随国除掉,随国就成了楚国的心腹之患。

平衡了各种的厉害关系,楚国派遣曾氏钻进随国去,进行各种间谍活动来取得成功,把姬姓的随国从而变成曾氏的随国,从此之后楚国和这个新的随国永远结束了战火连天的历史取而代的血脉相连、生死与共的关系。后来便有了楚昭王奔随,随国誓死保护了楚国的事情。曾侯乙墓的这个曾,正是在楚的帮助下灭了随国而建立起来的曾国。

根据以上所说的,所有的依据似乎都符合常理,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任何一个统一的结论,曾、随的故事还有待于探索。但是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启发人们去进行新的思考,从而促进了历史的研究。

同类推荐
  • 北京:城与人

    北京:城与人

    《北京:城与人》中经由城市文化性格而探索人,经由人那些久居其中的人们,和那些以特殊方式与城联系,即把城作为审美对象的人们搜寻城,我更感兴趣于其间的联结,城与人的多种形式的精神联系和多种精神联系的形式。当我试图讲述城对于人的塑造,和对于创造其形象者艺术思维的干预时,不能不暗自怀着兴奋。
  • 雄关要塞:函谷关

    雄关要塞:函谷关

    函谷关作为我国一个著名的关隘,它坚固险要而又位置重要,这使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老子在函谷关写《道德经》,这使函谷关成为了道家之源。其是我国最古老、最重要的关塞之一,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故事。因此,函谷关成为了我国的一个著名旅游景区,更成为河南灵宝市的一块金字招牌。
  • 中华神秘文化:相术文化

    中华神秘文化:相术文化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富贵之骨,不遇贫贱之苦;贫贱之相,不遇富贵之乐。世间之人各有其察性、聪愚、寿夭,乃至贵贱、吉凶、祸福的差异,并有其相应的特征。“故知命之工,察骨体之正,睹富贵贫财,犹人见盘孟之器,知所设用也。”让我们一道进入相术的神秘世界,披石拣金,去芜取菁。
  • 开卷书坊·待漏轩文存

    开卷书坊·待漏轩文存

    本书为开卷书坊第三辑系列中的一种,为吴奔星于1980年到2002年间所作散文的结集。主要是作者对师友故交的回忆与怀念性文章,此外还有日常生活的随笔和文史小品文。文中所写所忆包括胡适、黎锦熙、齐白石、谢六逸、叶圣陶、冯至、田间、王瑶、公木、唐湜、唐圭璋、徐迟、卞之琳、臧克家等诸多名流,其中大部分都是首次面世,具有现代文学史料价值。
  • 商人也要学点国学

    商人也要学点国学

    从修身之道、用人智慧、危机管理、协调沟通、有效激励、创新思维、制度管理、团队建设、竞争策略等方面阐述了经商谋业的经验技巧、策略及素养,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商人的综合能力。相信您读完这本《商人也要学点国学》后,不仅能学习到更多的经营管理智慧,还能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国学修养,受益终生。
热门推荐
  • 废帝守墓人

    废帝守墓人

    汉废帝,被认为是一代荒淫皇帝,在位极短便是被废。我以为这只是一个典型的官富n代的砒霜故事,却没想到,我却是这废帝守墓人的后裔。
  • 世界最具震撼性的战争故事(3)

    世界最具震撼性的战争故事(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专业奶爸

    专业奶爸

    【网游全息/辅助文】成为毒奶吗?抱歉,这我不是梦想,我只想成为一个佛系的医疗乒。虽然装备100%无视防御的手术刀,拥有着成为刺客的潜质,但我只想拿刀保命;虽然肉到可以当坦克的地步,但我只想安安静静的在后排救死扶伤。一刀-999?不存在的。我有变态神技在手,将伤害转为恢复值。一刀+999才是正常操作。队友们称我为行走的盾牌,移动的泉水,鸡阿母的儿子。有我在,召唤春哥复活50人不再是梦想,一把医疗枪奶起整个团队将不再是传说。创造医疗乒的传奇,成为最强辅助。摆脱咸鱼身份,做个混子发家致富,走向人生巅峰。读者群:454357344。
  • 兽之家

    兽之家

    在昌彦面前摆满了料理盘。由于每一盘都只是动过几下筷子,所以服务生们似也没瓣法端走。但,紧接着却又是新的一盘料理上桌了。他小心避开周遭人们的眼光,向服务生使了使眼色,低声要求服务生端走全部餐盘。坐在邻座的妻子眼睛发亮,说:“是烤肉呢!”并肩坐在妻子对面的双胞胎女儿们则齐声叫着:“哇,是肉呢!”可能是新郎那边的亲戚吧!坐在隔壁圆桌的客人们皆面带微笑,望着双胞胎女儿。
  • 寻宝档案之西域风云

    寻宝档案之西域风云

    高昌回鹘,是西域三十六国中高昌古城的最后一人主人。高昌古城在战乱中被破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可是高昌回鹘王却留下了一个关于高昌回鹘和龟兹国的宝藏。民国年间,越来越多的外国探险队蜂涌而来,劫掠者我们的宝贝。为了不让高昌回鹘王的宝藏落入外国人的手里,马佳俊勇和文嘉明先生带领着一群人踏上了寻宝之旅。
  • 冯霞是谁?

    冯霞是谁?

    一辆小车出太原驶向阳曲县中社北国书画院。我对赵学文说:“赵总,我们这次有点像是一次打捞行动。”近些年,蓦然间时兴起一个词:打捞。打捞思想界的失踪者,打捞文学界的失踪者,打捞科技界的失踪者等等。有遮蔽就有打捞,有遗失就有打捞,有边缘就有打捞。赵学文是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公司的老总,麾下分管着十三个期刊两份报纸。多年来致力于发现人才推出人才,其中作为《名作欣赏》别册推出的书画界人物,已经出到第72号。
  • 猎头教你赢天下

    猎头教你赢天下

    你可能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去改变,怎样去规划职业未来。这都没有关系,只要你内心有这个愿望,本书就可以帮到你!从书中你可以找到那个积极的自我、那些可以帮你达成目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些职业生涯中可能遇到的陷阱和弯路……
  • 南瓜的日周月记本

    南瓜的日周月记本

    想和大家聊聊天,也想和大家说一说我是个什么人
  • 神医鬼王

    神医鬼王

    她,是穿越鬼医,穿越而来,居然悲催的在生孩子。他,是叱咤风云的王爷。遇到她,他原本的计划全部都被大乱。盛世风云,红颜天下,二选其一,奈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不屑我爱你

    不屑我爱你

    留下一个想念的人。为了爱你,不要怪我用了他们不屑的技巧,不要怪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