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一直行进在加速城镇化的道路上。在这一进程中,有欣喜也有忧虑,我们在行进中不断摸索,在摸索中不断调整前进。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3.73%,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也就是说,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对城镇化健康发展形成阻碍。
当前,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在我国各地区域发展并不平衡,城乡差距巨大,而此前的城市化发展教训已成为影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复杂因素的情况下,如何吸取国外城市化与本国30多年改革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已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成败与否及实现全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城镇化质量要明显提高”;2013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推进“有质量的城镇化”;2014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在为我们描绘一幅新蓝图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在发展城镇化的道路上,怎样才能让更多的老百姓满意?有别于从前,一个“新”字规定了推进城镇化的方式、道路和标准,一句“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准确道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以人为本。显然,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高质量的城镇化,才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所在。
对于人类而言,城市的出现的确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如果说,城市的诞生是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那么城市化或城镇化在无法回避的“大势所趋”中尚有方式方法的选择余地,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相当程度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此能动性的发挥终将以人民生活的真正幸福为旨归。
“睡城”“鬼城”的弯路不能再走,既不能畏难回避,裹足不前,也不能头脑发热,盲目大干快上,只是把城镇搞成水泥森林。在城镇化推进中要有效解决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等问题,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统筹城乡。要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不再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路,而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中。
我们要清楚,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推进城镇化建设绝不能以瓦解农村文明、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而是要根据各自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延续文脉,留住乡愁。
本书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基础上,对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城镇化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农业人口转移的出路及配套的户籍制度改革、城镇规划布局和发展形态要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格局相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以及在不瓦解乡土文明的基础上,保持各自特色、延续文化根脉,使人们还能生发出温馨甜美的乡愁记忆等诸多问题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和解读。以期为读者在更大程度上理解和把握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助益,也是抛砖引玉,希望作为国家社会主人翁的中国人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思考积极行动,量己之力各尽其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