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2200000003

第3章 开卷名家(3)

接下来的吐蕃国王统治时期,生产技术还在继续发展。

美国藏学家皮德罗·卡拉斯科在《西藏的土地与政体》中引述藏文史料。他写道,布德贡杰国王的“继任人赤年松赞的有生期间,边远河谷受到了注意,并开垦为田地。湖都装上了水闸,湖水引进渠道。夜间积蓄的冰河水白天用于灌溉”。

“在达日年细时代,开始混杂饲养了犏牛和骡。”这两种力畜,都是不同品种的牲畜杂交的后代。

松赞干布时期,吐蕃社会已经相当发达,人们开始讲求生活享受了。“发明了各种尘世食物:米酒、青稞酒。简言之,各种食物必需品;用牛奶做成了凝乳,用凝乳做成黄油和酥油,由酥油产生奶酪,用泥土做成了坛盆;利用水推磨;用纺织机纺织及多种机械工艺。”

也就是说,藏人今天的生产方式与生活面貌,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然确定,以后几乎很少改变。卡拉斯科因此说,“这个古代王朝的农业形态和税收制度与后来各时期完全相似。”这是在说前朝的光荣,还是在说后世的萎靡?

继续转引卡拉斯科的话:“藏王牟赤赞普所进行的三次穷富平均,意图在于保持农民的平均分配制度。”

然后,转折出现了。“藏王赤松德赞制定的法律确立了财产继承权,并一直保持至今:在几个儿子之中,年长者居住在家中,年少者进入法门。那些没有儿子的人要以他们的女儿的丈夫代替。”

再一次经过雍布拉康山下。

未收割的金黄田野在眼前出现。

雅拉香波雪山现身了!在碧蓝天空下面!

田野尽头是村庄,村庄背后,在雅隆河闪闪发光的水流的尽头,雪山庄重地升起。

那是一座金字塔形的雪山,随着汽车的行进,正在眼前缓缓升起。

我期待着,有一个地方这座雪山会显露出它的全貌、它全部的雄伟与高大。但是,再往前走,反倒是近处的没有积雪的山梁升起,渐渐把雪山挡在了后面,赶紧请司机停车。我离开公路,走向田野。沉甸甸的青稞穗子从我的腿上一一拂过,那种触感带着感动与温暖。想起少年时代,春天里土地解冻苏醒,一个少年人牵着两头用木枷并肩相连的犏牛,后面,是一个扶犁的长辈,在用一种特殊的调子歌唱,一些简单的口令也融入在这歌唱中:直行,转弯,快,慢。犁的两边,黑土唰唰地波浪一样翻涌,那位扶犁的男性长辈后面,是一个撒种的姑娘。她也在歌唱。一把一把的青稞种子,随着她的手臂优美地摆动,沙沙地落进了犁沟。正在翻种的土地里,鸟儿起起落落,在啄食刚从泥地里翻出来的虫子。暖烘烘的阳光下,熏蒸起浓烈的泥土香气。锄草的季节。夏季盛大无边的绿阴深处,有布谷鸟悠长的鸣叫。听长辈们感叹过,自然之神怜悯人类,所以使得一年中最美好季节的白昼在一年中最为漫长。也许是为了怀念农耕时代的狩猎与游牧,那个季节,定居的农人会离开老房子,在河边,在草滩搭起帐幕,歌舞嬉游。其间一个最重头的节目,就是祭祀神山。每一座雪山都是神山。因为每一座雪山都哺育了自己的溪水与河流,这些溪水河流,都滋润着山间的牧场和山谷中的农田,都哺育了山下一个又一个村庄。所以,不同河流边的村庄便有着不同的山神。从这个意义上说,神山无论大小高低,在其哺育的流水所经过的村落,就是人们感恩的自然之神。但是,有一天,一些神山在宗教的观念中变得比另外一些神山更伟大。神山也分出了高下,被纳入了一个严整的宗教性的等级系列。雅拉香波在某个神山的等级系列中位列第二。

但我来到这座雪山跟前,不是因为这种神圣的排位,而是想亲眼看到这座哺育了藏民族文明源头的雪山的模样。

又往前行几公里,因为过于抵近山前,雪峰从眼前消失了。

当地人以为,雅拉香波的山形是一头白象。据说,卫星遥感图片证实了这一点,但我并未搜得这样的图片。倒是在雅拉香波山跟前,从庞大山体中伸展出来一道陡峭山脊很像大象的鼻子,长长地伸到了山下村庄前的溪流跟前。这道象鼻样的山脊直逼面前,遮去了背后晶莹的雪峰,公路也在此一分为二。往象鼻的右边,是一道狭窄幽深的山沟,公路分岔处立着一块牌子,上面是一座寺院的名字。往左,公路更平坦,山谷更开敞。司机看我,我指了左边的道路。经验主义,从开敞的山谷里,更容易望见积雪的主峰。

公路开始上山了。熟悉路况的司机主动停了车。他说路边有一眼治病的神泉。果然,就在公路路肩上有一个用石板护着的泉眼。泉水底下有一层乳白色凝结物,捻在指间手感滑腻,可以闻到硝石的味道。泉旁,有一个山南藏医院立的水泥碑。读此文知道泉叫壤穆。公元十二世纪时由一个藏医所发掘。泉以开掘者的名字命名。“传说壤穆神泉是雅拉香波神山的‘桑巧布’(尿水)。此药泉水主要成分为石膏、矾等矿物质,从此药水中用一两勺,对治疗‘培、隆’引起的胃胀、胃痛等胃肠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我的胃肠也有毛病,但没有医生在旁指引,未敢取饮,只把那碑文拍了照片,便继续上山。

有好几公里,公路穿行在那些干旱而土质瘠薄的山坡。但这只是一个过渡地带,越往山上去,山间谷地越来越宽阔,越来越湿润,其间开满了黄色的花朵。我知道,那一团团鲜亮的黄色是喜欢湿润的斑唇马先蒿。两边的山坡上绿草也越来越茂密了。这一天是2012年9月5日,已不是高原植物的盛花期,但还是不断有稀疏的花影在车窗外闪现。斜挂在庞大山体上的草甸中,出现了牦牛的身影。没有高大的树,但那些金露梅和杜鹃灌丛散布在山坡上,也有相当的美感。我停下来观察植物。小小一块地方,还在开花就有肉果草、虎耳草、委陵菜、黄芪、红景天、金露梅、臭党参、橐吾、狗娃花、火绒草……竟有十一种之多。在它们的根部翻掘一下,立即就显现出了湿润肥沃的黑色土。这一切说明这座山依然充满活力。

再次停车,已经到了4800米的高度。那是一片碧绿的草坡,上面有牧人的帐篷和羊群。羊群从半坡上一直散布到浑圆的山梁上。山梁背后,是不知深浅的峡谷。一座陡峭的岩石山峰从峡谷那边升起来,直刺蓝天。青色的石壁被阳光照亮,带着金属的光泽与质感,但看不见雪山。我爬上那道山梁,意图是可以从那里看见雪山。用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气喘吁吁地上了那道山梁。眼前所见,只是脚下的深峡和对面更显高峻的岩石山峰,依然没有看见雪山。我意识到从这条路线可能看不见雪山,于是转而去看脚下的植被。浅浅的牧草中间,星星点点的蓝色花在盛开,这是属于秋天的龙胆花在贴地开放。我伏下身来,细细地拍摄这些美丽的蓝色花。那是比背后洁净深邃的天空更深的蓝。眼前有两种龙胆,花朵大的那种我认识,华丽龙胆。一簇簇紧挨着,花丝伸出花冠,还顶着紫红花药的那种是第一次看见。满坡都是半球形的垫状点地梅。它们的花期已过,但那一团团垫状植株依然颜色苍绿,缀满了草坡。在这样的高度上,植物都改变了形态。低矮,多毛,紧挤在一起,变成了垫状。我还发现了一种开黄花的虎耳草。花朵还是和别处所见一模一样,但叶子的形态却变化了,变成了厚厚的肉质叶,贴着地紧叠在一起,成为植物学描述中的石莲叶。

第三次停留盘桓的地方,是公路经过的山口。山口的路牌上,标志这里的海拔高度是5200多米。我们在山口停好车,到处都是风化中的巨大岩石。太阳照耀着,岩石中夹杂的云母与石英碎屑闪闪发光,雪山仍然隐身于一些青色的岩石山峰后面,不能看见。身旁有一个小湖,雨水不断把公路路基上裸露的泥土与砂石冲刷到小湖中,那个本应碧蓝的小湖便浑浊了。在山的那一面,公路盘旋而下的方向,有一个更大的湖,在光线迷离间。山口旁边的山梁上,有一个移动通讯基站,公路边停着一辆小货车,有几个人在上面,为通讯基站新装一组太阳能电池板。我想上去看看。爬到半途,却被意外遇见的植物吸引住了。这个地带,除了裸露的岩石,植被相当稀疏,但居然还有漂亮的开花植物。先是看见多刺绿绒蒿。然后,看见了形态跟垫状点地梅形态相似的癣状雪灵芝。多刺绿绒蒿开着一朵朵硕大的蓝色花,癣状雪灵芝那半圆状球体上开满的是细碎洁白的小花。用广角镜头,这些花朵在近景里清晰呈现,同时,那些逶迤的远山,深远的蓝空也得以在背景里呈现。这是属于高山之山才能得到的视角。这时,那几个人已经完成了工作,从山梁上下来了,我听见他们是互相交谈,是几个四川民工,在这样走路都难喘上气来的地方从事着艰苦的工作。我想问他们是怎样得到这样的工作,但看到他们被高原阳光烤焦的脸庞,这话没有出口。

我们在山口一块巨大的岩石后吃简单的午餐。说午餐太正式了,火腿肠、面包、瓶装水,都是上山前在超市里买的,我还带了剧组送到我房间里的几个苹果。司机是一个沉默但却有自己主意的当地藏人。我问他,在西藏,修路、盖房子,到维护或修建通讯基站诸如此类的工作为什么都是外地人来干,当地人不干是什么原因:一,不会干?二,不愿干?三,想干,但在竞争中失败?司机依然沉默,没有回答。我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在香港机场买过一本有关西藏的书,没有看完,到内地机场时,就被作为违禁品没收了,但我记得那本书把内地民工的进入看成是西藏动荡的原因之一。

我提醒自己是来看雅拉香波,但雪山并没有在眼前显现。

意料之外,是在这山上看见那么多正在开放的花朵,以此看到了生态脆弱的高山草甸还生机勃勃。在自然中,可以想起人类文明的消长与命运。在这里,我想起美国人利奥波德的话:“像山一样思考。”这种思考当然是一种审美,“如同在艺术中一样,我们洞察自然本质的能力,是从美的事物中开始的。”但进入大自然,对于一个现代人,又绝非只是单纯的审美。

在我看来,当一片土地上的文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时,这个困境在这一两代人看来,除了泛意识态的诉求,并不会有真正的解决方案。那么,当看到曾经哺育过这个文明的自然界还保持着生机,比起那些与自然一起同归于尽的文明,由雅拉香波发源的雅隆河起源的文明,还有一个摧折不算厉害的自然界可以依托,那么,当今天的人们走不出历史的怪圈,总还可以寄望后来人的觉醒,找到进入现代文明的通路时,这个美丽的自然至少可以为未来的文明选项提供一个坚实的依托。

吃饱了肚子,有那块高大的岩石挡住了山口那边横吹过来的风,太阳暖烘烘地照着,我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流云,假寐片刻。在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度上,自然有点缺氧。闭上眼睛,身子便轻飘飘的,像是在下坠,也像在飞升,我但愿这是飞升。真的是在飞升,在洁白的流云之上,雪峰在眼前出现了,那些千年的积雪,正在阳光下融化,融雪水正欢快地奔向山下宽阔的河谷,从雅隆河一直奔流到雅鲁藏布江。

同类推荐
  • 网络故事

    网络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收藏故事

    收藏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黄永玉:把自己活成一部历史

    黄永玉:把自己活成一部历史

    黄永玉说自己是个受尽斯巴达式精神折磨和锻炼的人。并非纯真,只是经得起打熬而已。剖开胸膛,创伤无数。黄永玉属于那种把自己活成一部历史的人。这种个人生命的历史感,来自他所谓的“打熬”,即用湘西人的刁和豁达,应对命运多舛。无论对创作灵感的渴求,还是对社会进步的希望,他说,都要熬得住,等得起。且听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娓娓道来。"
  • 散文(2016年第5期)

    散文(2016年第5期)

    《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创刊之初,便确立了思想上追求高格调,艺术上追求高水准的办刊宗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散文》成为一份高雅纯净,独具品位的刊物,推出了包括贾平凹、赵丽宏、詹克明、李汉荣等在内的大批优秀散文作家及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认可。从创刊至今,《散文》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力证着自己的存在,坚持呈现当代中国巅峰笔意,鼓励作者表达发现,呈现了一种罕见的沉思的品质和悲悯情怀,是当代文学界尤其是散文界极具分量的文学读本,在读者、作者、文学评论者心中地位崇高,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
  • 商战故事

    商战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热门推荐
  • 观自在大悲成就瑜伽莲华部念诵法门

    观自在大悲成就瑜伽莲华部念诵法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14号的死亡召唤

    14号的死亡召唤

    苗疆蛊毒,相传已久,吸引着无数人一探究竟。传说如果有谁掌握了蛊的秘密,便能操纵生死,冯柯和他的朋友们为了一时的好奇心,打开了一扇禁忌之门……他们不知道的是,若不小心召唤了蛊,那接连不断的惨案,将随之而来。寂静的深夜,怎样的恐怖潜伏在黑暗中。
  • 极道蜃王

    极道蜃王

    在徐墨心里,修行只是另外一场旅行,他追求力量,只是想看沿途更多美妙的风光。“可大道艰难,修行者万千,有明争,有暗抢,有以势压人,甚至强大之人不经意的动作就能让弱者灰飞烟灭,身处其中,谁又能独善其身?”“我这么无害的人都有人跟我过不去,岂不是找死吗?也罢,那就把他们送去蜃境当肥料吧!”
  • 醉古堂剑扫卷

    醉古堂剑扫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Signs of Change

    Signs of Chang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此生若不弃

    此生若不弃

    原名《既然爱过为何要相恨》简介:如果你看到了那么一个女孩,她眼神暗淡无光,漫无目的的走着走着……好像路途永远不会停歇,也许就是我要找到人……那么,麻烦你告诉她,我爱她……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成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女将倾城之王爷别逃

    女将倾城之王爷别逃

    一场意外她穿越到一个不知名的朝代,成为了功勋卓绝的女将军。为了生存,她小心谨慎,步步为营!然而却不小心惹到了一位冷面王爷,他强行要求她做他的左膀右臂,她逃他追;有一天她不逃了,她笑着对他说“王爷,人家不想做你的左膀右臂!”某王爷疑惑地问道:“那你想做什么?”某女红着脸嘟嚷道:“我想做你的王妃!”某王爷满脸震惊,逃似的跑了出去。“王爷,你别逃啊,你还没回答我呢!”于是也追了出去……
  • 鬼影重重

    鬼影重重

    我叫张凡宇,故事是发生在我刚进大学的那会儿。当时,正好是接手了一个活动,要去图书馆拍一些照片来用。但是在寝室将那照片拿出来看的时候,我当时差点没有吓的晕过去。照片上,只有着一个皮头散发,身着白色衣服,头发将整个脸都遮住了的女子,女子的舌头朝着外面伸着,双手朝着前方,似乎在抓什么一般!之后发生的一系列灵异事件,亦是与这些照片相关。照片上的女人,到底是谁?为何对我纠缠不休?
  • 舞思(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舞思(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舞思》分为四编:评论、论文、人物追思、文化观察与思考。前三编是以舞蹈为核心,第四编包括跨学科的文化思考,完整地表达了作者的舞蹈思想。文集中的论文、评论,是对“舞蹈生态学”方法论的运用与发展,文集中回忆的人物都是教导、帮助、感动过作者的已故恩师益友,文体接近于散文、随笔,却蕴涵着较多的舞蹈理念,记录了她(他)们在作者成长中的引领、启迪与促进作用。文化观察与思考是作者在舞蹈专业之外的社会实践所引发的对许多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其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