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友宜精不宜多
朋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工作朋友,即由于工作原因而结识的朋友,如同事、客户等;另一类是生活朋友,即是以前在学校或生活中结识的朋友;第三类就是一般性的“点头”朋友。前两类朋友都应有个限度,如果滥了,就会全部变成第三类朋友,所以滥交朋友必导致无真正的朋友。
我们交朋友的目的:一是让生活充实、丰富,能在工作之余有人一起娱乐、一起聊天;二是有利工作,希望在工作上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很显然,朋友太多就不可能有太多时间去了解、交流,也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友谊,朋友之间没一定的感情基础,那么就很难谈得上互相帮忙。所以生意场上认识的人多就好办事,那是未必的。没有一定的交往基础,别人是肯定不会帮你的,除非你自己有权有势,别人帮你是想得到回报。所以能结识一些相互欣赏、有情有义的工作朋友才是最好。
滥交朋友的人会给人一种生活缺乏原则的感觉。如果你以认识的朋友多为荣,那你肯定会主动去拉拢各种各样的人,只要有机会,你就会热情主动地结识。其实人际交往最忌讳大献殷勤,不卑不亢是交际的首要原则,因为自尊是交往中首要吸引力,如果抛弃自尊去讨好别人,肯定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而且一般以交友多为荣的人都希望结识更多的有钱有势的风云人物,而这些人最看不起故意讨好的人,因为他们见得最多的就是这种人。所以喜欢滥交朋友的人往往会失去自我,让人瞧不起。
喜欢滥交朋友的人往往缺少真正的朋友。和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谊需要各种努力,首先是要花一定的时间,即使你们青梅竹马,几年不联系也可能形同陌路。因为社会在变,人也在变,不经常交流肯定会产生隔阂。而喜欢滥交朋友的人是肯定没有时间专门给一些朋友的,他们也认识不到友谊需要细心栽培,他们把朋友当作稻穗一样,以为认识了就像把稻穗捡回家里一样,以后想用就可以随时用。建立友谊需要不断地付出,朋友间的友谊就像爱情一样是个空盒子,首先你得倾注关心、帮助、理解,然后你才能得到关心、帮助、理解。滥交朋友的人是不可能不断地付出的,他没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他的朋友都只是一些点头朋友。而且,万一不幸交了个坏蛋无赖朋友,那就有你烦的了,骗你点钱,占你点便宜。弄不好交个要钱不要命的家伙,那你就更危险了。
所以,我们交朋友要宜精不宜多,要悉心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工作朋友和生活朋友,而且要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工作上能鼎力相助,而不是建立在纯利益基础之上的关系。一些生活中的朋友要多加联系,因为这些朋友都是些有着共同经历、经过时间考验的知心朋友,要留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加深友谊。这部分朋友是最可靠的,因为你们之间没有利益冲突,是一份最纯的友谊,任何时候,他们都能给你帮助。
当然,交友时都要有一定戒心,能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一个人交往时要判断对方和你交往的动机是什么,是看重你的人还是其他,如果纯粹看重你的钱和势或其他利益,那么就不必深交。如果能形成互利互惠,当然也不妨交往一下。
2.重视对朋友的甄选
朋友的甄选,也就是择友而交。应该明确的一点是,朋友的甄选并不能单凭你感情上的好恶作为标准,因为如果你只是凭自己喜欢与否而选择朋友的话,那会使你失去很多有价值的朋友,有的人可能在你第一眼看上去感觉就不舒服,或者因为他(她)模样长得怪,或者因为他(她)不卫生,或者因为他(她)语言不雅,但这只是你的第一印象,也许在你了解他(她)以后,会觉得他(她)是你最可信赖的朋友。单凭好恶取舍朋友是一种非明智的做法。朋友的甄选是有原则可循的。如果你能理性地运用这些择友原则,相信你会找到好朋友的。那么择友原则又有哪些呢?
(1)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这一点在前面论述过一些。交什么样的朋友,应该从你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先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再去交往朋友。不但要对自己的职业、现在的生活方式、以及自己的理想追求有清楚的把握,还要了解自己的性格,自己的优、缺点,了解自己的爱好、生活习惯,以及自己现有的知识、涵养及自己的整体素质,等等。总之,在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结合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去选择朋友。
(2)尽可能更多地了解对方。你想在你完全了解对方以后再决定是否与他成为朋友,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你不太可能完完全全地了解某个人。但是,利用你能利用的条件和渠道,在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的基础上决定是否与他交友,则是完全可行的。一般而言,在你与某个人成为朋友之前,双方只能算是熟人,在双方只是彼此的熟人的期间,就是了解对方的一个有利的时机。在这个过程中,不管你采取什么方式或方法,最好不要让对方知道你在试图了解他。否则的话,他会尽量遮避自己的一些情况,或者干脆拒绝与你来往,那么这将是一个最糟的结果。处于恋爱中的人们是深谙此道的。这样做虽然会使你花费一些时间与精力,但相对于能让你选择一个好朋友,并且有可能受益终生来说,这简直算不了什么。
(3)理性原则。这个原则无论对你选择朋友,还是结交朋友来说,都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理性原则就是要求你在选择朋友和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以理性的思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不可感情用事。理性原则用在选择朋友方面,就是要求你在还未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之前,切勿因感情上的好恶而贸然作出结交还是不结交的决定。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不要因为对方给你留下了好的印象就置其他于不顾而主动去接近他(她);更不要因为对方给你留下了一个坏印象而不再与之来往。要知道,一个人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的加深而改变的。因此,要保持理性的头脑,切勿凭一时冲动而损失一个好友或误交一个损友。
(4)扩大交友的层次。选择朋友也应本着尽量扩大交友范围的原则。一般而言,某个人的朋友所处的社会层次与他本人所处的社会层次是相同的。基于此,你在选择朋友时,也应有意识地去选择一些和你处在不同的社会层次的人交往,这样可以扩大你的交友范围,开阔你的视野,从而也使你的人际关系网络具有更大的平衡性和能量。
(5)准确将朋友定位。在选择出朋友并交往了一段时间过后,就应当对你的朋友应处在你的人际关系网络的何种层次、何种地位上作出适当的定位。对自己的朋友进行适当的定位,对于稳固你的人际关系网络、促使你交往更多的朋友或者定位后采取进一步的措施,都有积极的意义。
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给你的朋友进行定位,比如,根据你与你的朋友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按照知己型、亲密型、一般型的划分,分别把你的朋友放入不同的层次中,你也可以按你们之间的关系划分出四个层次、五个层次或更多的层次来。
通过对你的朋友的定位,你就可以依据不同的朋友与你的关系而采取不同的交往策略。
3.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保持适度的弹性
人们知道,松软、富于弹性的东西可以避免或减轻物体之间的碰撞或挤压。人际交往也有同样的道理。交际如果带上了一定的“弹性”,就可以缓和彼此的矛盾,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还给自己留下了慎重考虑、再作选择的余地,从而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1)和初次接触的人交往。因为是初交,彼此不怎么了解,心灵尚未沟通,如果过急地亲密,则很容易让人产生交际动机不纯或交际态度轻薄的看法。
生活中有许多人和别人打交道时总是“见面熟”,使人大惑不解,其真诚程度往往大大地打了折扣。相反,如果在初次交往时过于冷淡,又易使人产生你目中无人或深不可测、老谋深算的感觉,使人望而生畏。一般来讲,许多人不愿与过于“老成”的人交往,因为和这类人交往总得带着戒备的心理,以防被对方捉弄。所以,在初次与别人交往时,应通过逐步的接触,视了解的程度和可不可交的情况来确定交往的深度和关系的疏密。那种急于求成、匆匆结友的做法,恐怕有点失之慎重。日常交际实践中,由于缺乏必要的了解就盲目走到一起的人常常受骗上当,酿成终身之恨。尤其是青年男女,在相互不了解彼此的性格、爱好、志向的情况下匆匆成婚而酿成悲剧者,不乏其例。当然,因过于谨慎、过于冷漠而失去交友的良机,也是让人遗憾的事情。在初次交往时最聪明的做法是让你的交往带上“弹性”,有伸缩自由的余地,这样就既能把握住良机,又能慎重、充裕地来进行交往。
(2)和有隔阂的人交往。人与人之间总是难免存在着隔阂,一旦隔阂存在,在交往时必然产生一定的戒备心理。尤其是与那些本来相识甚至是好朋友的人,在发生误解之后而失去往来又重新打交道的时候,只要有一方在处理关系时有所不慎,都可能引起另一方的高度敏感,甚至使双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所以,和与自己有隔阂的人交往时,一般应既主动接近,又保持适当的距离;既“察言观色”,掌握对方心理,又不过于敏感、捕风捉影,胡猜乱疑。一切都应处理得从容不迫,富有“弹性”,留有余地,随着交往的增多,彼此重新认识并意识到过去的误解或认识上的差异,那么,双方的隔阂或矛盾就会自然消除。
(3)在一些特定场合下的交往。有些场合的交往也需要讲究点“弹性”,比如在公关活动中,在商业、外交谈判中。这些特殊的交往如果不讲究“弹性”策略,就会操之过急或失之偏颇,一般来讲,在公关活动中,公关的目的是为了尽最大努力树立自己美好的形象、扩大知名度、赢得别人的信赖,从而更好地进行交往。在这种场合下,交往既应实事求是,又应维护自己的形象或所代表机构的声誉,如果一味趾高气扬、自大吹嘘,不仅败坏了自己的形象,公关也会化为泡影。反之,一味低三下四,“谦卑”十足,也同样让人倒胃口,让人觉得你的公关形象猥琐丑陋,甚至产生不屑与你交往的想法,所以公关活动有方法、技巧可言,“弹性”公关就是其中之一。同样,在商业、外交谈判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双方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既可能是敌人,也可能是朋友。在这样情况下的交往,就是要在双方既矛盾又统一状态中,寻找双方都需要和乐于接受的东西。这就需要“弹性”策略,既把关系处理得松紧适度,易于回旋,既能保证不增加矛盾冲突,又便于进一步增进联络、加强合作。
(4)在特定情形下的交往。人们进行交往总离不开语言。而有些特定语境使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不可把话说得太肯定、太绝对,而应该灵活多变,可上可下,可宽可窄,可进可退,这也需要在言语交际中带上一定的“弹性”。这样,有利于自己掌握交往的主动权。在交往中时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别人要你对某事谈谈看法,而你一时又没有完全的把握,你不如利用或然判断的不确定性,用“也许、或许、可能、大概”等词语来表述你的看法,为自己留下机动的余地。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如此表态有滴水不漏之功效。另外,也可以利用一些词语的宽泛性和模糊性使话语带上弹性,比如某男女相爱,别人问男方对女方有何印象时,男方如果不愿以实相告(这种情况多出于保密或性格内向等情况),不妨说:“我对她总的印象是深刻的。”这里,印象一词语义宽泛而模糊,“深刻”也没有什么量的明确界限,这样便使自己的态度带上了“弹性”,为日后进一步交往留下了回旋余地。
“弹性”策略在交际中的运用是十分有效的,只要你掌握了“弹性”交往的规则和技巧,你就会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游刃有余,轻松愉快。
4.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获得好人缘
学历高、能力强、经历多、见识广,未必能改善一个人的人缘儿和处境,他们照样可能陷入苦闷。
托尼在美国中部一个大制造公司做了四年的人事官员,他有一个体面的心理学学位。
他自称适度自信,性格外向,对自己的生活道路大体上是乐观的,工作顺利,婚姻幸福。
然而他却常常陷入一种莫名的不快中。他承认:“我总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我在工作中并不很受欢迎,因为我对同事们从没有真正的亲密感。或许在内心深处我不相信任何人。即便跟妻子琼在一起,我大多数时候也是小心谨慎。当有人直截了当地问有关我自己的问题,我通常闪烁其词。作为人事官员,我需要人们的支持和信任。但我感觉他们有点儿躲着我,甚至提防我。或许他们是在回报平日里我对他们的喜怒无常和神经质吧。”托尼的想法没有错,恰恰是因为他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无常,让人觉得他有神经质,同事们才躲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