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23400000011

第11章 薛侃录(1)

薛侃录一

侃[207]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先生曰:“初学功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208]。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功夫方有着落。若只死死守着,恐于功夫上又发病。”

译文

薛侃问:“持守志向犹如心痛。一心都在痛苦上思考,怎么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呢?”

先生说:“初学时这样下功夫也很好,但必须要明白‘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中的神明原是如此,所用功夫才有见地。如果只是死守志向,恐怕在功夫上又会出现问题。”

薛侃录二

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

先生曰:“人须是知学。讲求,亦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曰:“何谓知学?”

曰:“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

曰:“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

曰:“如此,则只须克去心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

曰:“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译文

薛侃问:“只修涵养而不致力于讲求,把私欲认作天理,怎么办呢?”

先生说:“人应当知学。讲求,也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的心志不真切。”

薛侃说:“什么是知学?”

先生说:“你且说说为什么要求学?学些什么?”

薛侃说:“曾经听闻先生教诲,求学是学习存养天理。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体会认知天理,只要自己心地里没有私意。”

先生说:“既然这样,那只需要克除私心私意就可以了,又愁什么天理私欲辨认不清?”

薛侃说:“正是担心这些私意认不真切。”

先生说:“终究还是志向不够真切。志向真切了,目视耳听的都在这里,哪有认不真切的道理呢?分辨是非的能力,人人都有,不需要向外寻求。讲求也只是体会自己心中所见到的,不是到心外寻求其他的见识。”

薛侃录三

先生问在座之友,比来功夫何似?

一友举虚明意思。先生曰:“此是说光景。”

一友叙今昔异同。先生曰:“此是说效验。”

二友惘然。请问。

先生曰:“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功夫。[209]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若只管求光景,说效验,却是助长外驰病痛,不是功夫。”

译文

先生问在座的学友,最近求学功夫怎么样?

一位学友以内心清虚明亮比喻。先生说:“这是说表面景象。”

一位学友讲述现在和从前的异同。先生说:“这是说效果。”

二位学友感到迷惘,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我等现在用功,就是要使为善的心真切。善心真切,见到善事就会提升,有了过错就即改正,才是真切功夫。像这样,私欲就日渐消除,天理就日渐明朗。如果只管寻求表面景象,言说功用成果,这却是助长向外寻求的毛病了,不是求学真正功夫。”

薛侃录四

朋友观书,多有摘议晦庵者。先生曰:“是有心求异,即不是。吾说与晦庵时有不同者,为入门下手处有毫厘千里之分,不得不辩。然吾之心与晦庵之心,未尝异也。若其余文义解得明当处,如何动得一字?”

译文

朋友们看书,常常节选议论朱子的学论。先生说:“这是故意存心挑毛病,是错误的。我的学说与朱子的常有不同,是学习入门下手的地方有毫厘千里的区别,不得不分辨清楚。然而我的心和朱子的心,未尝有什么不同。譬如说朱子其他文义解释得明晰妥当的地方,我又怎能改动一字呢?”

薛侃录五

希渊问:“圣人可学而至,然伯夷伊尹于孔子,才力终不同,其同谓之圣者安在?”

先生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犹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以五千镒者而入于万镒之中,其足色同也。以夷尹而厕之尧孔之间,其纯乎天理同也。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色所争不多,则锻炼之工省,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则锻炼愈难。人之气质,清浊粹驳,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其下者,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功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见人有万镒精金,不务锻炼成色,求无愧于彼之精纯,而乃妄希分两,务同彼之万镒,锡铅铜铁,杂然而投,分两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无复有金矣。”[210]

时曰仁在旁曰:“先生此喻,足以破世儒支离之惑,大有功于后学。”

先生又曰:“吾辈用力,只求日减,不求日增。[211]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译文

蔡希渊问:“圣人的境界可以通过学习而到达,然而伯夷伊尹比之孔子,他们的才力终究有所欠缺,却同样被称作圣人,这是为什么呢?”

先生说:“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只是因为他们的心纯粹是天理,而没有私欲掺杂。就像精金之所以是精金,只是因为它的成色充足,而没有铜铅掺杂。人到了纯粹天理的境界才会成为圣人,金到了足够充实的成色才是精金。然而圣人的才力,也有大小不同,就像金的分两有轻有重。尧、舜如同万镒重的金,文王、孔子如同九千镒重的金,夏禹、商汤、武王如同七八千镒的金,伯夷、伊尹如同四五千镒的金,才力不同,然而纯粹天理的心相同,都可以称为圣人,就像分两虽然不同,然而成色充足相同,都可以称为精金。将五千镒金放入万镒金中,它们的足色程度相同。将伯夷、伊尹和尧帝、孔子放在一起,他们内心的纯粹天理是相同的。因此之所以是精金的,在于它们的成色充足,而不在分两多少。之所以是圣人的,在于他们内心的纯粹天理,而不在才力大小。因此即使是一介凡人,只要愿意学习,使得内心纯粹天理,那么也可以成为圣人。如同一两重的金子,与万镒之金相比,分两虽然悬殊极大,然而就成色充足来看,则可以无愧。因此说‘常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话,就是这样。学者学习圣人,不过是驱除私欲而存养天理而已,如同炼金追求足够的成色。金子的成色区别不大,那么锤锻炼金的功夫可以节省,而功效容易达成,成色越差,锤锻炼金越难。人的气质,清澈浑浊杂而不一,有平常人之上、平常人之下的区别。对于道行来说,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的区别。天资在平常人之下的人,必须是别人一分努力,自己百分努力,别人十分努力,自己千分努力,最后取得的成功是同样的。后世的人不知道成就圣人的根本在于纯粹天理,却专在知识才能上努力来寻求成为圣人的途径,以为圣人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必须要将圣人的许多知识才能逐一学会才行,因此不着手在天理上下功夫,而只是白白浪费精力,从书册上钻研,名物上考据,行为上模仿。得到的知识越广博,而私欲越发滋生增长,才力越高,天理越被蒙蔽,正如同看见别人拥有万镒精金,不去着手锻炼成色,以求不比对方金子的精纯差,反而只妄想在分两上比肩,务必要与对方的万镒之重相同,将锡铅铜铁混杂在一起投入冶炼,分两越增长,成色越低下,等炼到最后,就不再有金子了。”

当时,徐爱在一旁说道:“先生这个比喻,足以打破现在儒者散乱的疑惑,对于后来学者大有功绩。”

先生又说:“我们用功学习,只追求日渐减少,不追求日渐增加。减少一分私欲,就是恢复一分天理,多么的轻快洒脱啊!多么简单便易啊!”

薛侃录六

士德问曰:“格物之说,如先生所教,明白简易,人人见得。文公聪明绝世,于此反有未审。何也?”

先生曰:“文公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212]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213]到得德盛后,果忧道之不明,如孔子退修六籍,删繁就简[214],开示来学,亦大段不费甚考索。[215]文公早岁便著许多书,晚年方悔是倒做了。”

士德曰:“晚年之悔,如谓‘向来定本之误’,又谓‘虽读得书,何益于吾事’?又谓‘此与守书籍,泥言语,全无交涉’[216],是他到此方悔从前用功之错,方去切己自修矣。”

曰:“然。此是文公不可及处。他力量大,一悔便转,可惜不久即去世,平日许多错处皆不及改正。”

译文

杨士德问道:“格物的学说,正像先生所教诲的,明白简易,人人都能懂。朱子聪明绝世,对于格物反而有不清楚的地方。为什么呢?”

先生说:“朱子的精神气魄伟大,这是他早年原本就计划要继往开来,因此一向只在考证著述上用功。如果先切合自己进行修养,自然没有时间顾及这些。待到德行盛大后,果然开始忧虑道行的晦暗不明,就像孔子退而修订六经,删繁就简,以开导启示后来学者,也大概不需要什么考证。朱子早年就著述了许多书,到晚年时才后悔是颠倒下了功夫。”

杨士德说:“朱子晚年悔悟,例如他说‘向来定本之悟’,又说‘虽读得书,何益于吾事?’又说‘此与守书籍,泥言语,全无交涉’,这是他到了此时才后悔从前用功的错误,才去切合自己进行修养。”

先生说:“是的。这是朱子不能被别人赶上的地方。他的力量大,一经悔悟就能转变,可惜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平日里许多错处都没能来得及改正。”

薛侃录七

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

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侃未达。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曰:“然则无善无恶乎?”

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曰:“佛氏亦无善无恶。何以异?”

曰:“佛氏著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217]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218]”

曰:“草既非恶,即草不宜去矣?”

曰:“如此却是佛老意见。草若有碍,何妨汝去?”

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恶。”

曰:“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却似无知觉的人。谓之不作者,只是好恶一循于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恶一般。”

曰:“去草如何是一循于理,不着意思?”

曰:“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曰:“然则善恶全不在物。”

曰:“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

曰:“毕竟抑无善恶。”

曰:“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惟不知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错看了。绛日驰求于外,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身行不着,习不察。”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则如何?”

曰:“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作好作恶。”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安得非意?”

曰:“却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看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须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知此即知未发之中。”

伯生曰:“先生云,‘草有妨碍,理亦宜去’。缘何又是躯壳起念?”

曰:“此须汝心自体当。汝要去草,是甚么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么心?”[219]

译文

薛侃在除去花间杂草的时候,有感问道:“为什么天地之间的善难以培养,恶难以铲除?”

先生说:“是没有培养也没有铲除而已。”

不多久,先生又说:“这样看待善恶,都从外表上兴发念头,就是错的。”

薛侃没有理解。

先生说:“天地生物,像花草一样,哪有善恶区别呢?你想要赏花,那么就认为花是善的,草是恶的。如果要用到草的时候,又认为草是善的了。这样的善恶,都是从你心中的喜好和厌恶生发出来的,因此知道是错的。”

薛侃说:“既然这样,那么就是没有善也没有恶了?”

先生说:“没有善恶是天理宁静,具有善恶是气节变动。气节不动,就是没有善恶,就可以称为至善了。”

薛侃问:“佛教也推崇没有善恶,有什么区别?”

同类推荐
  •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在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部指导人们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实践活动的哲学著作.是我国先人智慧的结晶。在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先人经验与智慧的指导下。我们会少走许多弯路.也会对人生多一些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每一步。 本书是一部汇聚中华民族古老而神秘智慧的经典之作!
  • 沉思录

    沉思录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 和南怀瑾一起读《孟子》

    和南怀瑾一起读《孟子》

    孟子的智慧始终激励着人们去做一个大丈夫,秉持浩然正气,挺立于人世间!他勉励人们忍受艰苦的磨练,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中前进;他为人们树立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榜样;他积极传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崇高理念。本书采撷南怀瑾先生的智慧,对《孟子》一书中最深刻、最独特的思想进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解读,带领读者走进孟子的世界,品味经典的魅力,进行一次心灵和思想的洗礼。
  •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本书通过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求知格物、创立“心学”的经历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深刻分析了心学中蕴涵的强大能量。比如,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不过世事多艰,我们在生存过程中太多次违背良知,导致良知被遮蔽,不能发挥它的能量。作者希望读者能从王阳明的智慧中学习到取得成功的正确方法,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在浮……
  • 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本书主要以孔子及其《论语》为基本出发点,融会古今,多方位地阐释了孔子的思想学说与当代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既不乏理论上的严谨性,又通俗易懂,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好书。当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差异性,所以我们今天重新读孔子时,也应该与时俱进,以全新的视角和观念,走进孔子的世界,才能从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提取出对我们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智慧。
热门推荐
  • 同异录

    同异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只枭隼的尊严(动物传奇·启迪卷)

    一只枭隼的尊严(动物传奇·启迪卷)

    《一只枭隼的尊严:启迪卷》介绍了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人类文化和社会文明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但生命中残酷竞争、顽强生存和追求辉煌的精神内核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此,动物小说更有理由赢得读者,也更有理由追求不朽。书中的每一篇文章中都刻画出了一系列震撼心灵、感人肺腑的动物形象。故事情节惊心动魄,展示了丛林神秘的动物情感世界。
  • 做人必须有的9张底牌

    做人必须有的9张底牌

    “人生百态,各有千秋。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我们该如何对待?本书以浅显易懂的说明文字为纲,以生动深刻的智慧故事为辅,二者彼此释义,互为表里,为读者展现诸多为人处世的诀窍和方法。阅读本书,既能领略古人的成功智慧,也能感受今人的处世风采,更能激活思维,让读者领悟到成功者的处世真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研究了无数以前的牌局,经过选矿、淘洗、熔炼等各道工序,终于形成了今天奉献到读者们案前的这块纯金,希望给正处于迷途中的读者以启发和帮助,希望给将要步入社会的读者以指引和借鉴。”
  • 偏方大全(家庭健康生活)

    偏方大全(家庭健康生活)

    本书所收偏方有的来自杏林,有的来自祖传,有的是佚人秘方,有的是从民间辑录,有的是编者临床经验的总结。其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单方、秘方、经验方、食疗方等。为了便于读者参考使用,本书从实际情况出发,参考中西医对疾病分类的方法,按科别分为内科、外科、骨伤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肿瘤科等10科,并附有部分美容益寿偏方。
  • 邪骨阴阳

    邪骨阴阳

    姐妹篇【邪骨噬灵】更新中……我生来就有一身邪骨,从小多灾多难,还有一双令我厌恶的眼,而姥姥却说我的命格十分高贵,前途不可估量。沈南辞:“一切皆是命数,无论如何,我只想成为你的妻。”程潇岐:“我不信命,我只信我自己,想要永远宠爱你的决心。”顾崇明:“如果你的选择不是我,我也心甘情愿,只要你是开心的,那么在我这儿,一切都值得。”这是一个小白从弱到强,升级打怪的故事!【感情线宠文,男主女主撒得一手好狗粮!甜到爆!】
  • 中学生必知的国学常识

    中学生必知的国学常识

    本书精选中国文化史上有关国学常识名词及专题若干,编选成册。全书内容丰富,知识点多,如熟悉经典,修身立志、博观历史,约取智慧、古老文明里的科学星火、历史经典中的集结号、流淌千年的古典文学、中华核心精神、古典艺术万花筒、诗意的中国式生活等,值得中学生阅读和珍藏。
  • 创世神戒

    创世神戒

    创世神界一名失意的天道掌控者,为了追寻更高境界的天道,历经无数次轮回感悟,追寻天道,置自身于棋中,而下出前所未有的天道大棋局。在这一世他成为大陆叛徒的儿子,和身受剧毒的母亲相依为命,艰苦残蜷在这个弱肉为食的修真大陆——东胜圣洲。为了解救母亲,他前往天雪山,命运使然,经历了天命的召唤,燃起了追寻天道的火焰,从此走上了前无古人的修神创世大道。
  • 明若晓溪(全三册)

    明若晓溪(全三册)

    活力四射的女生明晓溪在进入学院的第一天,就惹到了三个超级麻烦的美少年,当她将醉酒的冰救回公寓后,却被校报传为惊天绯闻,引来了冰的“未婚妻”的愤怒和挑畔,冰命令晓溪做自己的女朋友,并搬入她的公寓开始了所谓的“同居”生活……
  • 九重天

    九重天

    “一朝得见九重天,乾坤玄黄天地变”——一句流传在修真界里无数年的话,但是却没有人知道这句话是何人所说,也没有人知道这句话存在了多久,甚至都没有人知道这句话里所说的“九重天”究竟是什么东西!
  • 支配者日记

    支配者日记

    核爆后的废土,飞机沦为废铁,无线技术失效,回到属于战列舰的大航海时代。经历过繁荣的旧时代,各种武器并存,超级战甲、蒸汽朋克,甚至是大刀长矛。劫后余生的人类远比邪灵复杂,神魔在强权面前也只能退隐,想拯救世界的不是傻子就是疯子。叶苏得到了一群bug的珊瑚虫,试图在废土种田攀科技?没错,他天真地想拯救世界。不过在此之前,他得先救自己。 (本书废土背景,元素很多,但整体风格偏奇幻,内核是战争权谋。不换地图,没有神灵,拒绝龙傲天。本书没有上帝视角,角色说的话请认真辨别,不代表作者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