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在位十多年,国家强盛,四海升平,只是汴渠年久失修,常发生水灾,百姓多有怨言。明帝正想派人治理,恰有人举荐乐浪人王景,明帝就召王景进宫,让他与将作谒者王吴,调发士兵和百姓数十万,修筑汴堤。汴渠自荥阳东到千乘河口,约一千多里,王景费尽心力,好不容易才竣工,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花费钱财上百亿。东南的漕运全靠汴渠,从前河水容易泛滥,运船往往沉没,经王景修治以后,漕运就不再令人担忧了。
当时,哀牢夷酋柳貌率领五万多户乞求归附,明帝当然同意,并派人乘机勘察地形。哀牢的祖先是一个叫沙壹的女子,她独自居住在牢山,以捕鱼为生。一天,哀牢到水中捕鱼,碰到一根木头,有感而孕,生下十个男孩。后来木头浮出水面,竟化作一条龙,这条龙飞向牢山,九个男孩都吓跑了,只有一个男孩背龙而坐,毫不慌张。龙伸出舌头舔舔这个小孩,然后慢慢离去。沙壹当时也惊慌而逃,等龙离去后,才将孩子们找回。沙壹是蛮人,称背为九,坐为隆,因此给第十个孩子取名为九隆。后来这十个孩子长大成人,九位兄长因弟弟被父亲舔过,就推他为王。碰巧牢山下有一对夫妇,生下十个女儿,与沙壹的十个儿子相配,辗转繁衍。九隆不忘自己的来历,令后代都在身体上画上龙鳞,并在衣服背后,缀上一条尾巴。九隆病死后,就在牢山四面,分别设置小王,随地打鱼、捕猎,逐渐分散而居,只是与中原相距甚远,没有往来。
建武二十三年,哀牢王贤栗率领部众渡江,攻打邻近的部落鹿箩,鹿箩人来不及防备,多被擒获。不料天气突变,雷雨交加,大风从南方刮起,搅动江心,把哀牢人淹死数千。贤栗还不死心,又派六部酋进攻鹿箩。鹿箩正打算起兵报复,听说哀牢又来骚扰边境,立即出战。这次与前次大不相同,鹿箩人个个愤怒,人人勇敢,杀得哀牢部下东倒西歪。哀牢六王不懂兵法,还想与他们蛮斗,结果无一生还。残众抢回尸体下葬,当夜便有老虎把尸体挖出来,饱餐一顿。
贤栗得知后,惊恐不已,召集部众说:“我们攻打边塞,也是常事,如今攻击鹿箩,偏偏遭到天谴,想是中国已有圣明皇帝,不许我们轻举妄动,我们不如派人到天朝称臣。”众人齐声答应。贤栗于建武二十七年率领众人东下,到越貯太守郑鸿那里乞降。郑鸿立即上奏,朝廷封贤栗为哀牢王,让他镇守原地。此后哀牢每年都来朝贡。
永平十二年,哀牢王贤栗早已去世,当时的首领叫柳貌,又带领五万户蛮人归附。明帝派人安抚,然后增设哀牢、博南二县,罢去益州西部都尉,特设置永昌郡,管辖哀牢、博南,又把西部都尉郑纯调任为永昌太守。郑纯为官清廉,哀牢王柳貌等人,都服从他的管制,每年上贡。西南一带,安宁无事。
北匈奴表面上与汉朝修和,暗中仍然侵犯边关。仆射耿秉多次上书请求攻打北匈奴,明帝不想出兵,与显亲侯窦固及太仆祭彤等人商议。众人认为应派将士前去,伺机攻打北匈奴。明帝于是封耿秉为驸马都尉,副将是骑都尉秦彭,窦固为奉车都尉,副将是骑都尉耿忠,并设置从事、司马,屯兵凉州。
转眼间已是永平十六年,耿秉等人急于邀功,上奏请求出塞北伐。明帝于是让祭彤出征,与度辽将军吴棠一起,征集河东、河西、羌胡各处的兵马,及南单于部下一千多名骑兵,前往高阙塞;又派窦固、耿忠率领酒泉、敦煌、张掖的士兵,及卢水、羌胡一万两千名骑兵,前往酒泉塞;令耿秉、秦彭率武威、陇西、天水招募的兵马,及羌胡一万骑兵,到延塞;命骑都尉来苗、护乌桓校尉文穆,率领太原、雁门、上谷、渔阳、右北平、定襄各郡兵马,及乌桓、鲜卑的一万多名骑兵,前往平城塞。四路兵马一同讨伐北匈奴。
窦固、耿忠走到天山,恰与北匈奴呼衍王相遇,一场交战,汉军斩杀一千人,取得伊吾庐地,特设置宜禾都尉,留下将士在伊吾庐城屯田。耿秉、秦彭袭击北匈奴南部勾林王,也得胜仗,又前进六百多里,直抵三沐楼山,直到看不见人影,才收兵南归。来苗、文穆赶到勾河时,胡虏都已逃走,无从截杀,也领兵退回。祭彤、吴棠与南匈奴左贤王信,驰骋九百多里,没看见一个胡人,只见前面有一座山阻挡,山势不太高峻。左贤王信说那是涿耶山,不便前进,于是众人安营扎寨。好几天不见什么动静,祭彤领兵退回。
其实是因为王信与祭彤二人不和,所以才误了大事。后来被朝廷察觉,说吴棠与祭彤逗留畏敌,将他们革职下狱。祭彤是前征虏将军祭遵的堂弟,生性沉稳刚毅,屯边多年,威信很高,此次下狱自然有人替他说情,没过几天就被释放出来。祭彤又惭愧又恼恨,呕血不止,临终时对儿子说:“我身受国家厚恩,奉命出征,不能立功报国,死也觉得惭愧。以前所得的赏赐,理应全部呈还,你们如果能继承我的志向,就投靠军营,弥补我的遗憾。”说完就死了。长子祭逢据实上奏。明帝已知祭彤忠诚,准备再重用他,突然听说祭彤病重身亡,又惊又痛,悲叹不已。祭彤下葬后,次子祭参遵从父命,投奔到奉车都尉窦固营中。乌桓、鲜卑都仰慕祭彤的威信,使者进京,路过他的坟地时,必跪拜哭泣。辽东吏民,因祭彤以前是太守,特立祠祭祀他。
那年秋天,北匈奴大举入侵,直指云中,太守廉范率领将士出城御敌。将吏见胡虏势力强盛,担心兵少难敌,就请廉范回城,写信求援。廉范微笑道:“我自有退敌的方法,不必担忧!”说着,就令将士在营中静守,不准出战。好在胡虏刚刚到来,没有苦苦相逼。到了晚上,廉范让每个将士举着两只火炬,环绕营外,远远望去,好似有千军万马聚集过来。胡虏看到之后,以为是汉朝的救兵到来,都很害怕,弃营逃走。廉范领兵追杀一阵,匈奴兵狼狈逃跑,自相践踏,伤亡一千多人,此后不敢再侵犯云中。
廉范,字叔度,杜陵人,世代为边郡牧守。廉范的父亲死在蜀中,当时他才十五岁,听到消息后,异常悲痛,前去迎丧。蜀郡太守张穆是廉范的祖父廉丹的手下,拿出很多钱给廉范,廉范一概不接受。路过葭萌时,船触到礁石,廉范两手抱着灵柩,不肯放松,要与灵柩一起沉下去。人们被他的孝心感动,全力捞救,廉范才幸免于难,灵柩也被捞起,送回去安葬。后来廉范到都城跟随博士薛汉学习,不久薛汉因楚王刘英之事被诛杀。门生都不敢过问,只有廉范替他收尸殓葬,有人将此事上奏。明帝十分恼怒,召来廉范责备道:“薛汉与楚王同谋,你不与朝廷同心,反替罪人收尸,难道不畏惧王法吗?”廉范叩头说:“臣自知犯法,只因与薛汉有师生之情,不忍坐视不理,因此草草收殓,臣罪当万死!”明帝听了,怒气稍消,又问道:“你是廉颇的后人吗?与前右将军廉褒、大司马廉丹有没有亲属关系?”廉范答道:“廉褒是臣的曾祖父,廉丹是臣的祖父。”明帝感叹道:“怪不得有这样的胆量,朕恕你无罪!”
从此廉范声名远播,先被举荐为茂才,后来又迁升为云中太守。因为屡有战功,名扬中外,此后又出任武威、武都二郡太守,政绩显著,后来被调往蜀郡。廉范在蜀地几年,后来告老还乡。廉范与洛阳人庆鸿是刎颈之交,当时人称前有管鲍后有庆廉。庆鸿为人大度慷慨,重情重义,官至琅玡、会稽二郡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