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王国的首都斯德哥尔摩,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它坐落在14个小岛和一个半岛上,东临波罗的海海湾,西面是波光粼粼、一望无际的梅拉伦湖。市区内桥梁相连,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水面上海鸥自由飞翔。斯德哥尔摩这个地处北欧的都市,空气潮湿,清晨常笼罩着薄雾,雾散之后,树枝上洁白的雾凇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纯净。
1833年10月21日,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出生于斯德哥尔摩市北郊,现今为北方街11号的地方。
随着哇哇的啼哭声,诺贝尔来到了人世间。母亲望着襁褓中婴儿那又小又皱的脸,十分焦急地对孩子的父亲说:“天哪!伊马努尔你看,他真是小得出奇,头大大的,身子却又那么干瘦,我真担心难以带大他呀!”
父亲看了看小诺贝尔说:“可不是,但愿他命大。”
诺贝尔出生之前,母亲已生下了两个男孩,4岁的罗伯特和两岁的路德维希。一家人住在一所漂亮的房子里,生活过得舒适快乐。
诺贝尔的母亲身材苗条,精力充沛,她的鼻子短而宽,双唇的线条柔和,常带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态,一头黑发从中间分开,下垂的头发把她的脸衬托成恬静优雅的鹅蛋形。
母亲的预感很准确。小诺贝尔动不动就发高烧,一发烧就抽风,他还有胃病。在死亡线上,小诺贝尔不知挣扎了多少回。他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或是待在房间里。母亲细致入微地照顾他,对他倾注了所有的爱。
北欧冬日的下午,太阳早早落山,4点钟天就开始黑了,朦胧暮色笼罩着大地。这几天,小诺贝尔因感冒转为支气管炎,不停地咳嗽、喘气,常把小脸憋得通红。每次请来医生看病,母亲总要问:“这孩子还有救吗?”医生从不正面回答,只是摇头叹息:“这孩子,你可得细心照料啊!”
正在这时候,罗伯特和路德维希叫着“妈妈”,带着他们在野外玩耍的战利品——一只从河里捞起来的死猫回来了。一见死猫,母亲顿时脸色苍白,吓得浑身发抖:“谁叫你们带死猫回家?两个不懂事的孩子!”
母亲有一种不祥之兆,她几步赶到摇篮边,弱小的诺贝尔正在剧烈地痉挛着,脸蛋儿憋得发紫,口吐白沫,四肢挺直。母亲立即用颤抖的双手抱起诺贝尔。
“伊马努尔,孩子他爹,快来呀!孩子不行啦!”母亲惊呼起来。
父亲听见喊声,跑来一看,也吓呆了。夫妻俩在失去呼吸和知觉的诺贝尔面前,慌了手脚,毫无办法,只得在心中祈祷:天主保佑!就在他们已经绝望的时候,小诺贝尔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他的脉搏又开始跳动了。母亲紧紧地搂住父亲,流下了眼泪。
诺贝尔的脉搏一会儿跳动,一会儿停止,跳跳停停,停停跳跳。守护在摇篮旁的父母,也随之时喜时忧,这就是诺贝尔多病童年的惊心一幕。成年以后的诺贝尔曾经写诗回忆自己的童年:
我的摇篮好像死床,
忧虑的母亲
多年看护在旁,
尽管希望渺茫,
却要拯救这欲灭之光。
我好容易才鼓起劲来
吸吮几口乳汁充肠,
接着是抽筋痉挛,
濒于死亡。
直到我抓到生命之光,
死前之苦方告未央。
就在诺贝尔出生后不久,一把大火将他家的房子烧了个精光,家产遭到严重的损失。一家人只好在一所又破又小的房子里安身,靠借贷度日。接着,父亲的工厂也倒闭了。尽管父亲苦苦地支撑着,但毫无起色,一切都变得那么艰难了。
诺贝尔的母亲卡罗莱娜虽然比丈夫小两岁,却比丈夫更加明智。她深知丈夫的想象力常常与现实脱节,便对丈夫说:“伊马努尔,你虽然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发明家,但不是一个善于经营的企业家。”
“是的,”伊马努尔承认,“我实在倒霉透顶了,我不能再这样干下去了!”
围坐在父母身旁的三个孩子听了这番话,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我想离开瑞典,到俄国去干,也许还能找到一条出路。”
“你的工厂已经破产,你待在这里的确是难过啊!”母亲叹息着,“看来,你不得不走了。”
当伊马努尔决心离开家乡远走异国时,他的心都快碎了。他能否在俄国生存下去,自己心中也没底,这纯粹是冒险。当然,家小不能一起去俄国,他只能独身闯荡。
“我把三个孩子全都扔给你,实在是对不起你呀!”父亲一边搂着妻子,一边扫视着三个心爱的儿子,他的目光停留在诺贝尔的脸上。过了好久,才语气迟疑地说:“我最放心不下的是你和小诺贝尔,他的身体太单薄,又有那么多的病。”
“你在外面闯荡也不容易,再难也只好这样了。”母亲的眼圈红了,她低下头,擦了擦眼角的泪水。一个家分成两处,夫妻俩的担子都不轻,生活就得面对一个又一个的考验和磨难。
诺贝尔4岁那年,父亲与他们分别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要听妈妈的话,等着我,我会接你们去俄国的!”父亲深情地嘱咐着三个儿子。
“你可要早点接我们啊!”母亲和三个儿子一齐向伊马努尔挥手道别。
轮船起锚了,向芬兰港驶去。亲人渐渐远去,身影也越来越模糊……
父亲走后,生活的全部重担压在了母亲身上。她有一种无依无靠的孤独感,经常暗自流泪。但是当她望着三个儿子,特别是看到与丈夫一样眉毛浓黑、喜欢紧闭着嘴唇、眼睛稍稍有些凹陷的诺贝尔,看到诺贝尔干瘦孱弱、一副无助的可怜相时,母亲便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她的眼里闪现出母性的怜爱和坚强的光芒。
诺贝尔多病,他既不太好动,也不喜欢出去玩。最初,母亲拿出两个哥哥的书念给他听,后来又教诺贝尔自己阅读。从此,诺贝尔便开始翻阅他能够找到的所有书籍。读书成为诺贝尔唯一的乐趣和爱好。
1841年4月,8岁的诺贝尔进入雅克布斯小学读书。在学校里,诺贝尔不能和同学们一起到郊外爬山或到河边游玩。因为只要一动,诺贝尔便直喘粗气,脸色苍白。尽管如此,他依然对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充满好奇心。天边的浮云流霞,旷野的鸟啼虫鸣,都令诺贝尔心驰神往。他常常醉心于观察,然后陷入长时间的遐想,在孤独中寻觅无尽的乐趣。
雅克布斯小学的学生都穿得很讲究,可诺贝尔三兄弟却总是穿着洗退了色的粗布旧衣。母亲教导孩子们说:“衣服只要洗干净就行。人要心地善良,意志坚强,学习成绩好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在母亲的教育下,诺贝尔三兄弟从不因穿着朴素而难堪,他们的学习成绩都很好。
“罗伯特,你是哥哥,要照顾好小弟!”母亲时常担心诺贝尔的身体。
“妈妈,我会照顾好弟弟的,你放心吧。”罗伯特一口答应着。
三个儿子上学去了,卡罗莱娜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丈夫走后,她向亲友借钱开了一家小店,卖牛奶和蔬菜。她起早贪黑,靠着微薄的收入,用心地抚育着儿子们,勉强维持全家人的生活。每当诺贝尔看到母亲眼里流露出无限的宁静与慈爱的神情时,他都会不由自主地想:离开了慈祥可爱的母亲,我可真的活不了啊!
诺贝尔三兄弟学习刻苦,特别是诺贝尔,他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有趣,总是睁大双眼,专心地听老师讲课,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识。可病魔却时时困扰着诺贝尔。一天清晨,他的脊背疼痛难忍,几乎都爬不起来了。
“别去上学了,孩子。”母亲心疼地说。
“妈妈,我缺的课太多,不去不行呀!”诺贝尔坚持同哥哥一道去了学校。
上课的时候,老师提了一个深奥的问题:“河水为什么会流?”
“我知道!”诺贝尔脱口而出。当他发现只有他一个人举手时,他又有些犹豫了。
“诺贝尔,别紧张,大胆回答问题。”老师热情地鼓励他。
“这和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道理一样。”
“请再解释一下,好吗?”
“有一天,科学家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一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正好打在他的头上。这使他想到了地球引力这个道理。”诺贝尔又说,“我最喜欢这个故事,哥哥的画册里就有它。”
“这和河水流动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因为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无论什么东西,都是从高处往低处移动的。苹果从树上往下落,河水从高处往低处流,道理都是一样的。”诺贝尔一口气说完了这一番话。
“回答正确!”一个8岁的孩子能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真不简单!老师打心眼儿里喜爱诺贝尔。
罗伯特向母亲讲述了这件事,她高兴极了。诺贝尔聪明、和善、温顺,他的身上时常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
期末考试成绩单发下来了。罗伯特最先跑进家门,气喘吁吁地喊着:“妈妈,真不得了!”
“出什么事啦,罗伯特?”母亲紧张地问。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你的小儿子,他得……”
“他得病了,是吗?”母亲急了,让罗伯特快说。
“他得了优等奖!”罗伯特欢快地报出了喜讯。
“太好啦!我的小儿子。”母亲脸上挂着喜悦的泪花。
诺贝尔在身体多病、又缺了不少课的情况下,所有的功课和操行居然得了最高分。在全年级82名同学中,只有两位学生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
“奇迹,真是奇迹!”母亲不住地念叨着。
全家人都为诺贝尔感到自豪,二哥路德维希问诺贝尔:“你长大了,准备干什么?”
诺贝尔眨了眨眼睛,说:“我也不知道。我喜欢看书,读诗,特别是雪莱的诗。我还喜欢画画。”
“当个艺术家吧!”罗伯特忙说。
诺贝尔摇晃着脑袋,挺认真地说:“我还喜欢摆弄机械什么的,常常琢磨如何组装机器,我还想发明各种各样的东西呢。”
“真是爸爸的好孩子!那你就当一名发明家吧!”母亲一边说一边爱抚地摸着诺贝尔的头。
“对!当一名发明家吧!”罗伯特和路德维希异口同声地说。
“学期结束了,你们都该给爸爸写一封信,让他高兴高兴。”母亲叮嘱三个儿子。
诺贝尔三兄弟立即铺开纸,写了起来……
父亲很快回了信,信上说他接受了俄国政府的委托,正在进行地雷和水雷的研究。如果实验顺利,诺贝尔一家很快就可以到俄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