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53500000009

第9章 高士其:轮椅上的科普作家

我所能做的是有限的,

我想做的是无穷的。

从有生之年到一息尚存,

我当尽力使有限向无穷延伸。

这是1984年12月2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高士其从事科普与文学创作50周年暨八十诞辰座谈会”上,高士其请人代他朗诵的一首亲笔诗。

一个人坚持50年做一件事,已经足够让人钦佩。而这一切,是在长达60年的时间里,伴随着与病魔的斗争在轮椅上完成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我读了很多书,看的书多了,就知道心里的话该怎么说了。”

1905年11月1日,一声嘹亮的哭声穿透福州鳌峰坊里的一座幽静小院落,高家的长孙诞生了。这可是高家的一件大喜事,长孙的出生让全家人都欢喜不已。祖父给他起名“贻甲”,满周岁的时候,又给他起了大名“仕”,一心希望这个孩子将来能够好好读书、做官,“齐家治国平天下”。

打小就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高士其,聪颖好学,还在明伦小学读三年级的时候,他的作文已经常常被当做范文在课堂上诵读了。有一次,校长出题目《论钓》。小小的高士其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写起,最后总结道:“钓者用饵诱鱼,其狡诈可恨;而鱼贪饵丧命,其愚昧可叹。”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该校历年来的最佳之作,张贴在学校的告示牌上展示。校长让高士其对同学们说说怎么写好作文时,他想了想说:“因为祖父常常带我去钓鱼,我知道鱼的脾气,也知道钓鱼人的心思。还有,我读了很多书,看的书多了,就知道心里的话该怎么说了。”

1918年,年仅13岁的高士其就以全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录取了。可是没想到,隆重的开学典礼之后,进入中等科二年级的高士其,呆呆地坐在课堂里,几乎一句话也听不懂。原来在清华,除了国文,其他所有的课都是使用英文讲授。世界地理、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生理卫生、政治学、欧洲史、物理学、无机化学、定性分析、生物学乃至木工等,都是英文授课,甚至绘画和体操,也是用英文交谈和报数的。

突如其来的困难让高士其苦闷焦虑,但并没有让他退缩。从此,每天天刚亮,高士其便站在大操场上开始朗读英文课文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背得滚瓜烂熟为止。甚至在排队打饭的时候,高士其也会拿出随身带着的单词卡片,默默背诵。老天不负有心人,半年时间里,高士其就掌握了三千多个单词,课堂上也能跟上老师的英文讲解了。

掌握了基本的英语听说,高士其走进了英语的世界,也爱上了这门异国的语言。他参加了万国童子军通讯社,和外国的小朋友们通信交流。后来,他还和同学们组织了一个叫“向上向前11人”的英语学会,一起排演英文剧,阅读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到四年级时,高士其又选修了德语和法语。

大家都叫他“阿米巴”,并不全是嘲笑讽刺,因为同学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阿米巴,是一种生命力特别顽强的生物。

早在初等三年级的动物课上,高士其被同学们笑称为“阿米巴”,最初的原因是那时候的高士其是班上年纪最小、个头儿也最小的学生。但是后来,大家都叫他“阿米巴”,并不全是嘲笑讽刺,因为同学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阿米巴,是一种生命力特别顽强的生物:当它的伪足被割下以后,这些伪足就会很快生长成新的阿米巴;而且割得越多,生长得就越多。所以,阿米巴不只是“小”,更是意志顽强、生命旺盛的象征。所有的同学都叫高士其“阿米巴”,这更是一种亲切又敬佩的评价。

1925年夏,高士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公费选派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自己最热爱的化学专业。他之前始终坚信,化学最能救国。在坐船前往美国、途经日本的时候,因为目睹了日本的先进,又联想到日本贫困的过去,他在邮轮上忍不住写诗明志:“青春一去不复返,人无两度再少年。此去彼岸需努力,学业无成誓不还。”

在威斯康星大学一年的学习圆满完成,高士其顺利转入芝加哥大学。1927年3月,正当踌躇满志的高士其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准备继续报考芝加哥大学化学研究生的时候,一个不幸的消息突然传来:他深爱的姐姐度平患上霍乱,因用药不慎失去了生命,年仅23岁。

犹如晴天霹雳的噩耗,令高士其辗转不安。他想到祖国医疗事业的落后,人民生存困难,认为当今之时,只有医学才是拯救人民、富强中国的大计。由此,他作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选择:放弃化学,改投医学。

进入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的高士其,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和工作着。他立志要将这些细菌病毒的特性研究清楚,找到它们的致命弱点,并最终制伏和战胜它们。除了阅读和实验,他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身体来作细菌试验。这一献身精神令所有师生对他肃然起敬。由于他出色的实验能力,1928年冬,高士其被提升为微生物学标本管理员,列入芝加哥大学的正式教职员工名单。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再次发生了。一次,正在实验室进行试验时,一只装有甲型脑炎病毒的瓶子突然破裂,菌液溅到了高士其的身上。高士其顿时心里一沉,只能暗暗祈祷自己没有被感染。可是事难如愿,几天后,他就开始感到困乏不堪;两个星期后的一个晚上,正在图书馆里阅读的高士其,忽然两手颤抖,两眼翻白,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样的情形发生得越来越频繁,高士其的两手不时颤抖,脖子僵硬,脸部表情缺乏,病菌通过左耳蔓延到小脑,左耳慢慢聋了……神经科大夫最终诊断他得了脑炎后遗症。这是不治之症!多年后他回忆起这一段,总是以一种略带幽默的语气说:“我中了小魔王中的小魔王的暗算了。”

这一年,他只有23岁。

医生建议他回国休养,因为即使在医疗水平发达的美国也无法医治。更有权威医生断言:高士其活不过5年。可是,面对着姐姐的照片,想起自己“阿米巴”的外号,高士其却对自己说,无论如何,也绝不能放弃尚未完成的学业!

他第一次使用“高士其”的笔名,去掉了原先名字中“仕”和“<钅其>”的偏旁。他对朋友们说:“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这正是他的人格宣言。

1929年,当选为全美中国基督教留美学生委员会中部主席兼总会计的高士其,为了给中国留美学生会募集捐款,走访了许多美国上流社会的家庭。他的风度和谈吐,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也成功地获得了许多捐款。同年,他沿太平洋两岸作了一次长途徒步旅行;次年,他又抱着病痛之躯环游了欧洲。高士其明白,自己的病没有痊愈的希望,但趁着现在自己还能走,就应该多走走、多看看,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梦想。

1930年,高士其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圆满毕业。回国以后,他受聘于南京中央医院,更一心要把握这个机会,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回报人民。恰逢当时南京汤山发生脑炎疫情,高士其知道这是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搏斗,于是没日没夜地在检验室工作。可是,他的努力既没有得到院方的支持,也没有同事的协助。同事们只知道嘲笑他连检验的工具都拿不稳,根本无心与他并肩作战;而院长成日里忙于结交达官贵人,竟将贫穷的患者全部拒之门外。目睹这一切,高士其万分失望,最终愤然辞职。

辞职后的高士其在李公朴的帮助下,得到了一些翻译与编书的工作。1935年,受到一篇《论科学小品文》的文章启发,高士其决定,将科学和小品文结合,创作科普作品来传播知识。在李公朴和艾思奇的鼓励下,高士其创作了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发表在李公朴、艾思奇主编的《读书生活》上。这也是他第一次使用“高士其”的笔名,去掉了原先名字中“仕”和“<钅其>”的偏旁。他对朋友们说:“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这正是他的人格宣言。

《细菌的衣食住行》的发表,为高士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在上海那狭小而潮热的小亭子间里,他用颤抖的右手,一笔一画地写着一篇又一篇精彩绝伦的科学小品。《我们的抗敌英雄》《霍乱先生访问记》《鼠疫来了》《儿童之敌——白喉杆菌的毒素》和《生物界的小流氓》……

1935年到1936年的两年间,高士其创作了近百篇优秀作品,结集出版了四本专集。其中,《菌儿自传》更是以拟人的手法,假以细菌的口吻,详细讲解了细菌的特性、传播、功能、危害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将这个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被看到的小玩意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此书甫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反响,高士其一下成为广为人知的科普作家。只是,他的病情继续恶化,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写字越来越困难,眼疾频频发作,眼球往上翻很久都不能恢复……

高士其以特殊的姿势,依靠特殊的书写架、书写椅,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的科普著作、工作报告和回忆录,直到1988年12月他告别人世的日子。

1937年“八一三”之夜,高士其冒着炮声来到开明书店,敲开伙计的窗户,把《菌儿自传》最后一章交付,然后只身一人登上列车,历经波折,到达延安。他后来这么写道:“哦,我是个不能走路的人。不能走路,也要来到延安,也要在路旁助威呐喊:赶走日本强盗,还我中华河山!”

在延安,高士其度过了快乐的一段日子:他举办“细菌学讨论会”,为根据地的医护人员做细菌学讲座;他发起“革命医学座谈会”,起草了延安的医德标准。

1943年,为了治病,高士其被辗转送到了桂林。12月,他受聘担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成立的科学食品研究所所长,所学专业知识再次有了用武之地。他定购了各种仪器设备,亲自设计蒸馏器,建立了发酵实验室,用当地的作物为原料,生产了果子酱、花生酱、枇杷露,甚至还有啤酒。他们把研究所生产的罐头送到战场,成为前线战士最喜欢的食物。只是没有一个战士会知道,他们喜欢的这些美食居然是一位患有脑炎后遗症、几乎瘫痪的中国科学家研制的。

1944年9月6日夜里,日本飞机开始轰炸桂林,高士其在共产党人、作家马宁的帮助下逃离桂林。但逃亡的经历也是艰辛的,在翻越一座小山的时候,因为不愿意给同行者增添更多的麻烦,高士其坚决要求自己走路,结果脚后跟被磨得血肉模糊;随行的王斯护士长用茶油代替凡士林给他抹上,夜里却又被老鼠咬得露出森森白骨。王斯看到后,哭着连连怪罪自己。高士其却笑着说:“老鼠还是很仁慈的。它只咬了我的脚,还没咬我的眼睛呢!”

在此后的日子里,无论是病痛的折磨,还是运动中的迫害,高士其都没有停止“写作”。因为身体原因,他的“写作”方式只能采取口述,由秘书帮助整理。谁知天有不测风云,1977年,高士其又失去了说话能力。正当所有人都以为他将要结束写作生涯的时候,73岁的高士其却决定重新拿起笔,学习写字。

这是40年后第一次拿起笔,他的手痉挛颤抖,早已变形,手指僵硬,根本无法握拢。高士其明白,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向了尾声。可是,他不愿意停止自己毕生努力的事业。无法正常握笔,高士其就请人将圆珠笔夹在他的右手拇指和食指之间,抬起右臂,斜着头,用尽全身的力气,在纸上重重地划过去……

就这样,高士其以特殊的姿势,依靠特殊的书写架、书写椅,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科普著作、工作报告和回忆录,直到1988年12月他告别人世的日子。

一生在病痛的折磨中从未放下笔的高士其,一生为人们传播科学知识的高士其,用他的努力书写了一个奇迹,也用他的努力向世人展现了一种生命的厚度。

1999年12月14日,为纪念和表彰高士其对科学与人类,特别是对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704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高士其星”。

(袁博)

同类推荐
  • 老舍的青少年时代

    老舍的青少年时代

    每一个人都有值得自己记忆的童年,都有属于自己价值体系的少年和青年的时代。这是年华方富的时光,它充满细想与追求,它赋予浪漫与神奇。不管它是美好的还是苦楚的,也不管它是多彩的还是平淡的,它是自己生命年轮最重要、最可珍贵的部分,它是人生旅程的起点。
  • 悲剧英雄:项羽

    悲剧英雄:项羽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悲剧英雄项羽》讲述了军事天才的凄美爱情,英雄末路的悲怆选择。一场刀光剑影的政治较量、一段英雄美人的爱情传奇、一个盖世英雄的千古悲剧。本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曾国藩家书(上)

    曾国藩家书(上)

    《曾国藩家书》以清光绪三年的《曾文正公全集》为底本,从一千余万字的“全集”中选取了173篇对后世影响最深远、最能体现曾国藩思想精髓的“家书”,按时间顺序分为:养心之道、自勉之道、成事之道、为学之道、交往之道、理财之道、为政之道、养生之道共八个方面。
  • 宋美龄传

    宋美龄传

    宋美龄(1897—2003),民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个关键人物,集美貌、财富、权力、荣誉于一身。本书是一部严谨的宋美龄人物传记,作者参阅了各种历史资料,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宋美龄。本书在台湾地区有较大的影响,岛内石之瑜的《宋美龄与中国》一书曾请作者杨树标作序,岛内公共电视台曾专程赴大陆采访两位作者评说宋美龄。
  • 大艺术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艺术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艺术家的故事》艺术可以再现历史,概括生活,表现人类的内心世界。艺术是人类精神的集中、高度的反映。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达·芬奇便是这一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和哲学家。贝多芬的名字是和音乐联系在一起的,他的音乐以博大的胸怀、强大的冲击力,震撼了世界乐坛,因此,他被人们尊称为“乐圣”。梵高的一生是穷困潦倒的一生,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在短短的十年绘画生涯中,为世界留下了《向日葵》、《鸢尾花》、《加歇夫人》等作品······
热门推荐
  •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的唠叨老妈(老妈真烦)

    我的唠叨老妈(老妈真烦)

    我妈爱面子,爱管闲事。这本来不关我的事,可是,让我愤愤不平的是,当我和老爸讲点儿面子、管点儿闲事的时候,她总会看不惯。说句公道话,我爸在给我和我的朋友带来快乐这点上,可比我妈好上N加N倍。至于我妈,她那些惹人烦的故事,我就不愿再重复了,那样会杀死我很多脑细胞的。
  • 语言与存在:探寻新诗之根(京华学术文库)

    语言与存在:探寻新诗之根(京华学术文库)

    本书主要围绕“语言”和“存在”两个层面展开讨论。书中,著者将“语言”和“存在”这两个不可分隔、相互依存的范畴称为新诗之“根”,并以之作为透视新诗诸种问题的切入点:在分析新诗语言时隐含对现代人生存状况、文化处境的关切,在探讨新诗的存在主题时多从语言层面入手。这样的思路集中体现在前二辑论文中,分别着眼于新诗语言及相关问题的总体论述,和诗人个体、诗歌文本的具体剖析。
  • 家妻难驯

    家妻难驯

    段春盈从小就与众不同,于是继母借此发作,把她当作疯子送到偏远的庄子上自生自灭。她带着两个小丫鬟,慢慢自给自足,过上舒舒服服的日子,段府把自己叫回去了。段春盈不把段府闹个鸡犬不宁,又如何能咽下这口气?
  • 一部手机打天下:人类最后的掘金机会

    一部手机打天下:人类最后的掘金机会

    当联想成为PC电脑世界第一的时刻,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在与时代的方向背道而驰;当中国移动坐拥十亿用户的同时,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在离用户渐行渐远;当传统行业的大佬们还在算计每分钟能赚多少钱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自己正走在悬崖边缘……所有这些都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手机是什么,答错一次,毁掉一个伟大的企业;答对一次,你很快就可以成为一个巨无霸。通过本书,告诉你如何选择、使用手机,通过手机怎么赚钱,而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策划经验,总结出零售业、金融业、保险业、出版业、物流业、制造业等十二大传统行业与手机的结合方式与盈利模式。
  • 星语星缘:女神的贴身大少

    星语星缘:女神的贴身大少

    很多时候,碧落都在想,一辈子的时光温柔又绵长。而他们这些人,总是匆匆从岁月里打马而过。自始至终,她还是一个人。她却忘了,何许一直站在她身后,只要她一回头,就看得见。到头来,吴凡终于让他们都明白,事情的始末,永远不像因果本身那么简单……
  • 武侠之至尊帝王

    武侠之至尊帝王

    先帝驾崩,太子即位、刚登上皇位却发现原来只是冰山一角,七大王朝,百家小国纷纷出现,且看一代少年天子登上皇位,在乱世之终一统天下,成就一代明君,开创太平盛世本故事及人物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勿模仿。
  • 我曾经是一个小明星

    我曾经是一个小明星

    穿越前金文一:我是个巨星!影帝!天王!被称为神的男人!穿越后金文一:我曾经是个小明星,可是以后呢?你猜!
  • 飞越盲区

    飞越盲区

    七十年代末,一群青年男女走进了军营,笼罩在他们头顶的仍是那片盲区。他们为各自的理想努力着,然而他们却陷入了生活的盲区,他们追寻着、沉浮着……这方充满魔幻的盲区,使他们迷惘、困惑,然而,他们并不甘心沉沦,他们用青春和生命为代价,寻找着生活的座标。小说以父子飞行员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地奋力穿越地域和人生的“盲区”为主要线索,赞颂了两代军人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品格,在空灵的艺术风格中寄意遥深。
  •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一经问世,便被世人争相传诵,在此后的一千五百多年时间里,推崇它的文人学士层出 不穷。《世说新语》颇似当今的微型小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是中国小说的雏形,也是魏晋风度的 审美产物。喜爱中国文学的读者,尤其是对艺术和美倾心关注的人,不读此书可谓遗憾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