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有位外地同学出差来京,于是几个昔日的同窗好友相约叙旧。已为人父为人母的都带来了自己的心肝宝贝儿,谈论的话题自然要涉及事业、家庭和孩子。
“我们家孩子可聪明了,什么东西一学就会!”“我儿子挺乖的,从来不顶嘴,也不跟人打架!”“我们那个,就是爱画画,跟个小画家似的!”“我们家孩子学习挺好,总是100分,一点儿也不用我操心。”……年轻的父母们热烈地谈论着自己的孩子,不时用各种例子给自己的孩子贴着标签。
一旁的小家伙们玩得有声有色,“战争”时不时地冒出来。突然,“砰”的一声,不知是什么东西掉在了地上,打断了大人的谈话。原来是周玉给好友的男孩儿明明买的一个小毛毛熊引起了争执。一个孩子想要明明的毛毛熊,明明不想给,另一个又非得要不可,几番争执不下,想要的孩子于是挥起了拳头,打倒了明明,抢去了毛毛熊。看来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可没想到,明明从地上爬起来后,只是有些委屈地站在一旁。“明明,你怎么不去把毛毛熊抢回来呀?”周玉很奇怪地问。女友抢先开导着儿子:“明明乖,听妈妈话啊,好孩子是不和小朋友打架的……”明明含着眼泪没有说话。“去,把毛毛熊还给弟弟!”另一位父亲在严厉地教训动武的儿子,那男孩子一面听,一面恋恋不舍地玩弄着抢来的毛毛熊,看来他是不会轻易让出毛毛熊了。“好了好了,小孩子淘淘气,没事儿。明明说把毛毛熊送小哥哥玩了。别训他了,让他去玩吧。”女友的几句话使这场“战争”硝烟散尽。聚会在浓浓的同窗情谊中结束了,而周玉的心却不能平静。明明在妈妈“好孩子”、“乖孩子”的鼓励中放弃了捍卫自己的权力,那份不情愿却隐藏在无声的迟疑之中。小小的孩子,压抑了自己本不过分的愿望,为了做妈妈的“乖孩子”、“好孩子”,甚至不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现在,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淘气包”、“贪吃鬼”、“泥猴儿”这样的“坏”标签夸大了孩子的缺点,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因此也知道尽量避免使用这样的“坏”标签,而改用“聪明宝宝”、“好孩子”、“乖孩子”、“语文能力特强”、“杰出的小画家”等等的“好”标签来称赞和鼓励孩子。放弃负向标签本是一种进步,可是一味地贴这些“好”标签又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好”标签往往是父母的过高期望,这种期望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好孩子”被人打了不能还手,“小画家”不得不放弃游戏时间不断地提高画技,“爱学习的孩子”不敢放心大胆地玩上一天,“总得100分的孩子”得时刻告诫自己千万不能考99分……这样,孩子稚嫩的心上总是紧绷着一根弦。即使“标签”所标定的内容适当,可能也只是父母对孩子某一方面的看法,并非孩子真实的情况。
孩子年纪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可能。但是,孩子的自我判断能力差,他们会为了维护“标签”的内容,推动一些有用的东西,丧失向其他方向发展的可能性。“语文能力特强”的孩子可能很喜欢体育或数学,那个在父母眼中是“杰出的小画家”的孩子可能语文能力也不差,也许父母的善意鼓励和称赞会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不贴标签不等于对孩子的行为不表态,做对了要表扬,做错了要纠正。只是无论肯定、鼓励还是否定、批评,最好都是就事论事,让孩子感到你是在评价他做的事,而不是评价他这个人。因为孩子还小,贴什么标签都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