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62800000002

第2章 人生的究竟智慧

幸福就是从生死的高度来反思人生,从而积极进取。一念清净,幸福就无时不在;一念计较,痛苦马上纷至沓来。

幸福的高度

香海禅寺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而我来到这里,还不足七年。今天香海禅寺所具有的建筑形制,主要是在这七年之内重修重塑的。我们旨在打造一个以传统佛教文化思想为主体的教育培训、静心养生之场所,这也是我们这几年致力精进的方向。

大家通常听说世界上有所谓的“三大宗教”(指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或“五大宗教”之分。(中国人通常认为世界上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这五大宗教。实际上,天主教与新教、东正教同属基督教,只是派别不同而已。道教为中国本土所有,在先秦道家的基础上杂合儒、道、佛等民间信仰部分而形成。道教与道家是两回事。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指出:“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

实际上,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为启示性宗教,一为开悟式宗教。启示性的宗教是神创论。比如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都遵循其意志而生活。开悟式的宗教则是无神论。它不承认有万能、唯一的神存在。而佛教中的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与其说是作为神被供奉,不如说是作为一位伟大的老师被推崇与敬仰。佛教,亦即“佛陀的教育”。此种教育,学习和开悟最为重要。它期待众生的理解,期待以其教义帮助众生求得解脱。

佛陀本是古代印度的一位王子,他追求人生的终极幸福与究竟解脱。他曾多方求教,虽得到很多有益的教育,但苦修方法并不能助其永久解脱。因此,他独坐在菩提树下参悟人生,终于在七七四十九日后彻然大悟。他所悟得的道理即是: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皆是由于因缘相聚而存在,又因因缘离散而消失。这就是佛教所谓的“缘起论”。天地万物,莫不如此。举例而言,今天能够相聚在一起,就一定要有时间,要有场所,要有人物,要有便捷的交通等等才能够成事。如果只是我有空,你没有空,见面的因缘就不具足。因缘不足,擦肩而过,可能也就是茫茫人海中的永诀。“因”有主因和次因之分,不同的因交互作用,就形成了殊异的缘,展现出世界上不同的形态和人生中奇妙的际遇。

人生就是因缘观的一种印证。无数往哲先贤经过青年时的苦读,中年时的拼搏,晚年时的返璞归真,最终站在生与死的高度之上来反观人生时,发现无论曾经多么辉煌抑或多么落魄,曾经多么痛苦或多么快乐,曾经多么爱恋或者多么憎恨,曾经认为人生多么漫长或多么短暂,最终都只能承认人生不过是一个过程而已。逝者如斯,一去不返。当能够了解人生的这种根本性质,心就能安于当下,不纷驰、不困扰、不计较、不攀比,于是就能快乐而阳光地活着。

幸福就是从生死的高度来反思人生,从而积极进取。一念清净,幸福就无时不在;一念计较,痛苦马上纷至沓来。

当内心清净时,身体的功能便会次第开启,你将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体验。《文心雕龙》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巧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兴会体验只有身心同在,极度宁静的状态下才能够达到。

能够点燃心中怒火的对境就是产生嗔恨的因,是人生的弱点,也是修行的起点。几个语词,一句话,为什么对有些人来说只不过平常的话语而已,到了你这里就成为禁忌,成为侮辱性的言辞呢?比如说,一个刚刚做服务员的人会特别介意客人用轻蔑的语气喊他服务员,一个家徒四壁的人会特别介意说他是穷光蛋,一个相貌丑陋的人会特别介意谈论相貌,一个教育背景薄弱的人会特别介意说他“没文化”……但是,富人不会在乎说他穷,美人不会在意说他丑,学者不会在意说他“没文化”。那个触动怒火的因,正是所缺乏的力量。因为缺乏,所以害怕。要时时刻刻不生嗔恨,最好的办法就是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充盈的人,不攀援,不计较,认清生气动怒的真相,认清语词的施行魔力,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照见本地风光。

佛在菩提树下悟到的“因缘所生法”,揭示出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生不灭的真理,天地万物都迁流变化,不进则退,非升则降。每一个人都曾经年轻,曾经健康,曾经美丽,曾经精力充沛,然最后都难逃衰退一法,人生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其中所展现的便是变化的规律。明白这个原理,一切结果都能坦然接受。

若没有“省觉”,人生就会被名、利、财富、地位等等牵着走。欲壑难填,非常可怕。

时刻省觉自己

“省觉”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佛教修行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心态。比如别人赞美我,别人奉承我,抑或别人侮辱我、诅咒我,我能不能及时省觉,用一种平静的心态看待这一切。

若没有“省觉”,人生就会被名、利、财富、地位等等牵着走。欲壑难填,非常可怕。

美国曾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石油商人,富可敌国。他非常忙碌,经常通宵失眠,尝试了种种最先进的治疗手段,效果都不理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洛阳白马寺。当晚他睡在寺院的一间房间中,枕边放着一本《佛说四十二章经》。他随手拿起经书,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开始阅读经书。当读到其中一句:“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以及“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时,突然大彻大悟。省觉后,他马上捐赠了自己所有财产,卸下身上全部职务,去经营一个农场,农闲时就去集市帮别人卖东西。不久,身体上的一切疾患,全部不治而愈。后半生过得非常幸福快乐。

有人可能会问:人类文明是依靠欲念推动,如果没有欲望,人类怎么会进步?诚然,欲念会一定程度上推动文明。但不能忽略的是,欲望在利益人类的同时是否也埋下了灾患呢?可以逆向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土地是人类生活之必需,但不断移山填海给自然生态带来什么?电的发明使人类得到了无限自由,似乎可以不分昼夜,不受时间限制,然而,灵性又遭受多么大的破坏呢?科学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有一科学家曾经预言:“人类文明发展至极之时,也即是我们走向毁灭的开端。”这句话不正是“物极必反”规律的真实写照吗?

认识到这种思想,便应时刻省觉自己。儒家强调“守中”,教人应时变化、执两用中,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思想原则;又教“吾日三省吾身”,这都是及时省觉自己,保持中和的要求。

能够时时省觉自己,突破财、色、名、食、睡这些贪欲,便不再会迷失自己,人生的胸次也会大不相同。我有一位弟子,是上海一家担保公司的副总,一年以后升迁为公司总裁,五年之内连升三级。他平常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每天晨起开始诵读《金刚经》,工作结束后就回家陪儿子跑步,绝不应酬。很多中小企业想尽办法请他吃饭,他从来不去,只是秉公办事。因此,他的生活一直以来都很平静,很快乐。只要站在正确、正直的角度来为人处世,坦坦荡荡,绝无偏私结党,升迁与应酬可以毫不相关。

“每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只有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把别人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才能够将自己的格局真正打开。”

“正念”与“利他”

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种品质——“正念”与“利他”。没有正念,无论当下拥有多少财富,总有一天会在顷刻间消失。如三鹿奶粉、双汇火腿等企业,其失败的原因无不归咎于念头不正,其所作所为不符合人本的根底性要求,超越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德底线。

佛教所说的“利他”就是指众生为成佛而在修行过程中一切身口意净业的总和。换言之,修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利他的过程。

做企业也是如此,如果产品能够使客户得到真正受用,做企业的过程也就是利他的过程,企业也才能够真正长盛不衰。

家庭也要用“利他”的思维来精心经营。为什么有的家庭其乐融融,而有的却纷争不断呢?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人人自私,只是为自己的利益而生活,何来幸福美满?如果每一个人都只希望别人来服务他,那么家人之间就会充满怨怼;反之,如果人人都愿意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去关心家人,这个家庭就如在天堂中一般。

水居善渊而利万物,因此万物莫不归附;火生山野而烧灼众人,因此众人莫不远离。这个基本原理就蕴藏在自然的万事万物之中,人何以不能够领悟呢?

佛教住世已两千多年,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可谓悠久。期间,统治者虽多次想要铲除佛教,大兴破坏,但无不劫后复兴,仍然传承至今而不衰,所依靠的秘诀是什么?——“利他”精神。这种金子般的思想被每一个内持梵行的人所秉持,奉献利他,使佛教薪尽火传。

余秋雨在散文《西天梵音》中回忆道,在他小的时候,老家中许多八十多岁的小脚老太太每到初一、十五就要去庙里诵经。她们大字不识,但是每一个人都会诵《金刚经》,这是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而习得的经典。这些诵经的老太太并不懂得什么佛学,但却有一个思想深深地种在心中,那便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只要种善根,善报自会来临;反之,恶报就会源源不断降到身上。

那些诵经的老太太也正是坚持着这种思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而,其后代子孙才能世世代代兴旺发达。

中国民间有这样一种习俗:要嫁女儿时,一定要考察对方祖上三代的行为和职业。如果其祖上三代都行正道,为正业,他这一代也一定有所建树。这是一种很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如果相信文化资本是带有家族传递性的,自然也应相信家族的思想品质也是能够传承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祭祀,这一点曾受与其思想相左的墨家的诟病。墨子曾经撰文批判孔子说,孔子不相信鬼神而又学习祭祀之礼,就像没有客人而又学习待客之礼,没有鱼而去制造渔网一样,是非常可笑的。(《墨子·公孟》:“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其实,孔子提倡祭祀之礼,并非是出于鬼神的考虑。他说祭祀之事:“祭在如在,祭不在如不在。”如何对待,完全在于祭祀者的心态。儒家祭祀,注重的是“慎终追远”,祭祀先祖就是将先祖的思想品德内化为后代的精神品质,使伦理纲常永在,使天伦不乱。

稻盛和夫在总结自己一生的商业经营之道时,总结了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正念、利他、厚德、坚持”,这便是企业长存的要道。

稻盛和夫曾在六十多岁时出过家,修佛教中最苦的头陀行。他曾在日本的路上托钵乞食。在《金刚经》中,就曾有佛托钵乞食的记载,其目的在于在最低级的职业中破除我执、我慢、我见、我爱等颠倒梦想,以求得究竟觉悟。有一天黄昏,稻盛和夫托钵行乞在路上,烟雨迷蒙,清寒扑面。此时,他遇到了一个清道夫,慷慨地给了他一百亿日元。这一举动如雷击一般,使得稻盛和夫突然大彻大悟。他从此事中悟道:“每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都应该要像那个清道夫一样,能够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把别人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这样才能够将自己的格局真正打开。”

如果总想以拔除杂物的心态处世,那么总是会不断受挫。只有以一颗客观的心去面对世间百态,才能保持平静的心看待这一期生命。

人生的究竟智慧

佛教认为,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不管年纪多大,都应当尽力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惟其如此,下一期生命才能获得更好的果报。这并不是迷信思想,因为生命的形态本不似肉眼所能见的那么简单。

我有一位弟子在上海一家珠宝店工作,她因为心脏的问题,曾经接受手术。那次手术以后,她向我们描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段濒死体验。她说,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她曾经离开自己的身体,悬浮在手术台的上空,看到左右的医生护士在忙碌的情景,而自己的肉身则躺在手术台上,当时她很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身体中,于是做出了努力,后来便从手术之中惊醒了。她后来向医生求证这件事情,医生告诉她,在手术中,她的心脏的确曾经有几分钟停止过跳动。

近年,一位美国学者专门写过一本有关濒死体验的著作,其中记载了很多类似的案例。许多人在被医生判定死亡之后,的确感觉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身体,到其它地方周游。苏醒以后,他们向别人描述期间所见到的人或事物等,都被得到了证实。这说明,人的肉体死亡以后,并不是一切都会消失。

我老家有一个女人,她十分瘦弱,平时拿十斤东西都颤颤巍巍。可是有一天她突然发疯了,她的身体发出了一个男人的声音,满口叙述着另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苦难,当时,有六个健壮的小伙子上前去拉住她,但是都没有办法将其制伏,清醒以后,她在床上躺了好几天,好像整个人的精气神完全被抽空了一样。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也曾转述史料,讲述了他的儿媳妇被一个八十余岁的老太太附体的事件。这方面的案例,在中国的文人笔记和民俗研究中非常多见。纪晓岚的《因果传》、许地山的《扶箕迷信的研究》等书中都有很多记载。

人类所认识的世界只是真相的冰山一角。在这里,并不是言之凿凿地对大家说,人死后一定有灵魂,一定有来生。但是我们可以更加开放地看待这个世界,看待生命的种种可能性。

若能敬信因果,心的格局也就能被彻底打开。格局是什么?即“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既能朗见宇宙之浩瀚,亦能发秋毫之杳然,这就是“格局”。天文学上有一个演示,叫做“神奇的宇宙”。这个实验展示了当将一片树叶无限放大而又再放大时,其中所见的世界非常惊人,非常广大;而当将宇宙推远而又再推远时,所见无非混沌一片。这不就是《华严经》:“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吗?能以如此之格局来反观人生,生命便如电光火石一般微茫,又如江河湖海一般博大。那么,为何要有我执,为何要有悲怆呢?

没有这种格局,便会被诸多杂事所牵引,一点点小事都会在心中造成巨大的波澜。别人夸奖一句,就会马上欣然自得;别人诅咒一句,就会马上暴跳如雷。心中的格局会决定人生的快乐与否,也会决定事业的成功与否。

一块肥沃的土地既是参天大树生长的所在,又是蛇虫鼠蚁的家园。如果总想以拔除杂物的心态处世,那么总是会不断受挫。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它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相互制衡的结合体。比如,所谓的纯净水,是将一切有害细菌全部清除后的产物,但在清除有害菌的过程中,有益的矿物也会同时被清除,因为它们是共生共荣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任何一样东西发展到了极点,就走向它的反面。因此,不要希望世界上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人和事,也不要抱怨种种恶的东西给予的考验,因为正是“芳芜杂会”的世界才赋予了生命与情感,赋予一切宝爱或者唾弃的复杂情态。

只有以一颗客观的心去面对世间百态,才能保持平静的心看待这一期生命。佛教所说的“因缘所生法”,也就是以智慧的心态来解读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坦然面对事物的成住坏空,生命的生住异灭。在此过程中,便能发现人生的究竟智慧。

同类推荐
  •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本书辑录了佛家精品故事500余则,通过这些故事,大致可以了解佛家的基本思想及修行方法,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传承的大致脉络,可以了解将佛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基本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能击碎头脑中许多牢不可破的观念障碍,获得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观察人生、观察生活的视野,提炼一种更积极的处世态度,因而做人更有格调,做事境界更高。
  •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四分册,讲述耶稣门徒的故事并介绍使徒的书信作品,对应《圣经·新约》的后23卷。使徒保罗原本是迫害基督徒的急先锋,但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得到神启,归信了基督,从此冒着巨大风险坚定不移地展开三次传教,曾被投放监狱,依然坚持信仰直到最后被杀害。本册同时也讲述了基督教早期领袖彼得、基督耶稣厚爱的门徒约翰等其他使徒传播基督之道的故事。由于早期基督教是被罗马帝国禁止的,这些使徒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然而他们都展现出了强烈的大无畏精神,对后人有相当大的榜样作用。
  • 禅定养心

    禅定养心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 佛教故事选萃

    佛教故事选萃

    本书选取的佛教故事包括:鹦鹉救火、女颜象、弟兄俩、看远不看近、火灾、摩诃罗学祝词、牛奶变醋等。
  •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们有指导和教益的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书搜集汇编汉传佛教故事成书的一大原因。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
热门推荐
  • Once Hunted (A Riley Paige Mystery—Book 5)

    Once Hunted (A Riley Paige Mystery—Book 5)

    "A masterpiece of thriller and mystery! The author did a magnificent job developing characters with a psychological side that is so well described that we feel inside their minds, follow their fears and cheer for their success. The plot is very intelligent and will keep you entertained throughout the book. Full of twists, this book will keep you awake until the turn of the last page."--Books and Movie Reviews, Roberto Mattos (re Once Gone)ONCE HUNTED is book #5 in the bestselling Riley Paige mystery series, which begins with the #1 bestseller ONCE GONE (Book #1)—a free download with over 600 five star reviews!A prison break from a maximum security prison. Frantic calls from the FBI. Special Agent Riley Paige's worst nightmare has come true: a serial killer she put away years ago is loose.And his main target is her.
  • 菜根谭的智慧(全集)

    菜根谭的智慧(全集)

    本书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了归类,参考前人注解,对原文中难解的字词作了注释,为原句配上了相应的译文,尤其是加上了精彩的点评,穿插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力求通过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阐释精辟的道理,使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更容易理解距今几百年前的古人的思想精髓。
  • 身心灵导师带来的36堂灵性觉醒课

    身心灵导师带来的36堂灵性觉醒课

    去一趟荷兰,争相吐艳的郁金香会让你迷醉一个春天,去一次夏威夷,阳光海岸的异国风情能让你清爽一个夏天,去一次埃及,金字塔的古老神秘能让你赞叹一个秋天,去一次瑞士,阿尔卑斯山脉的皑皑白雪能让你回味一个冬天,现在,翻开此书,走入灵性觉醒的旅程,能让你受益一生。
  • 好友陆世

    好友陆世

    朋友的“朋”字,是两个月亮所组成,其意必须光明磊落,相互光照。人的一生中,真正的好朋友是不可多得的,但我肯定的说:陆世便是我人生中这不可多得的好朋友中的一个。——摘自时光里的日记。近日在朋友的微信圈里疯转着一篇题为《陋石铭》的短文,说是写得有味,也蛮深刻。那夜在楼下的湘水畔乘凉,时光里突然又想起这件事情来,忙打开手机从微信里找出一读,便觉得此文风很是熟悉,“譬如奇石,深埋甚久。自暴自弃,自惭丑陋……”还只读了一节,他就忍不住与陆世通了电话,一问,果然是出自他的手笔。
  • 这辈子活得热气腾腾

    这辈子活得热气腾腾

    这原本是一些写给没有人的文字,是一个人写给世界的情话和狠话。这本十年写就的书完整展现了一个不向生活认怂的人所会经历的世界。接手第一个剧本就被骗的迷茫与无助,28岁被催婚的委屈与惶恐……作者写尽了人在各种境遇中的无奈和进退两难。在那些眼泪,那些温暖,那些自嘲与自尊中我们看到: 人生艰难时,犹豫不决时,在恐惧要先于生活压垮你时,走错路不是最糟糕的事,害怕走错才是;受伤后最难的不是止痛,而是还有像没受过伤那样去爱的胆量。或许一个人永远无法拥有80而无悔的人生,却可以保有在80岁都敢重新开始的勇气。这,就是我们为之努力的东西,就是让生活热气腾腾的东西。
  • 首席女中医

    首席女中医

    病人突发心绞痛,腕踝针法化险为夷。恶毒女配下媚药,三棱针放血保清白。脑外专家设计陷害,东窗事发反被驱逐。建药田、开药馆,望闻问切信手拈来,脉诊方剂出神入化。在首席女中医林语菲的努力下,中医重新成为国人信仰。
  • 做人要有灵性

    做人要有灵性

    中国古代关于做人的子集经典要求人们方圆做人。方圆之道在于知进退,而不是一味的前行。俗语说得好“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这说明做人有时该藏,有时该露,有时该进,有时该退,不要做“出头的椽子”和“出头鸟”;知道何时该露,何时该藏,何时有利于进,何时有利于退。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能如此,但是知进退总比一根筋到底要强,等到撞得满身伤痕时再退为时已晚。本书以鲜明的小故事为底料,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为人们阐述做人的道理,给人以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们不再有“做人难,难做人”的慨叹。
  • 无限之命运改写

    无限之命运改写

    以我意志铸就守护之盾,以我血肉斩断宿命之锁。穿梭于幻想次元,只为守护。历经苦难,不忘初心。那颗深爱着二次元的初心。本作为无限动漫流,希望众道友能够喜欢。(请看作品相关内容,不要说什么一个世界700多章了,我懒得分卷,我有罪。)
  • 往事只回味余生

    往事只回味余生

    “老公大人太腹黑,请问怎么办,在线等,急!”某女坐在电脑前急的焦头烂额,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小狼崽,却不知如何掉入了某人圈套,还完全没有还手余地!
  • 周恩来在重庆

    周恩来在重庆

    周恩来在重庆前后计九个年头。在这期间,他对党、对人民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同时,自周恩来逝世三十多年以来,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多有反映。诚如我当年写电视连续剧《长征》的时候,长征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重点战役几乎都有所反映,但没有一部全方位反映长征的电视连续剧。经与金冲及、冯蕙、廖心文、黄允升以及李准、仲呈祥、李硕儒等协商:一、全方位反映周恩来在重庆的战斗生活。换言之,在这九年期间,周恩来在延安以及其他地方的活动,略述或不述;二、全剧笔触的核心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为此,他在重庆期间指导党的地下工作、与中统和军统斗法等所显示出的机警、灵活的胆识就从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