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65200000003

第3章 绪论(1)

建设中国原创的媒介批评体系

我们当今的人类世界,已进入高度媒介化的时代。尤其是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整个社会历史进程,都对媒介具有了极强的依赖性。人们认识的世界,其实基本上都是通过媒介所建构的世界。人们要和世界发生关系,也必须首先通过和借助各种媒介。媒介与人,与人的全部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我们到底如何理解媒介?媒介在我们的身边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更科学更合理地掌握媒介?尤其是,对于媒介传播的大量信息,以及媒介建构的“世界图景”[1],我们应该如何更加精确地解读和收受?如何利用媒介对于真实的世界和事物的真相进行认知和理解?并进而使得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精神交往更加通畅和高效。媒介批评学,就是研究和回答这些重要问题的。而我们所要建设的中国媒介批评学,也就是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并立足全球化媒介现实,完全具有民族本土特色且自成体系的一套媒介批评学。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有人从全球大文化的开阔视野对于传播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这样的总结:“世界正处于大规模的发展与变化之中。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重心正由北向南、由西向东舒缓而稳健地转移和迁徙。与此同时,当代传播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美国中心论已开始受到质疑和挑战,而非洲中心、亚洲主义和中国主张的声浪也日益高涨。”[2]

其实,近几年来,我本人也一直以自己的微弱之力和微薄之言,极力呼唤建设原创意义的中国传播学体系,或者开创独立的中国化新闻传播学学派。我认为,传播学“传播”到中国,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而由于传播学的这种整个学科的外来特性,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传播学者们就一直致力于传播学的中国化推进。完全可以说,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三十年,也就是传播学力图走向中国化的三十年。或者说传播学的“中国化”,正是传播学在中国三十年来的一个基本主题和最强烈的吁求。然而,就在我们不断地讨论传播学的中国化的时候,时到如今,我们是否应该意识到,已经更加迫切地需要思考和讨论传播学的原创性了!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概从2006年以来,我本人就一直在思考:作为传播学重要分支的中国媒介批评学,其原创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是否已经应该甚至也可以先行一步呢?如果说,完全原创一套中国传播学的全面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工程实在过于浩大。而且,一种纯理论的体系建设,也不一定适用于当今的传播实践领域。那么。从建设中国媒介批评学体系入手,应该说,就可以避免纯理论的空洞和空泛,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尤其是,媒介批评学体系建设不但入口较小、较贴近实际,而且从西方传播学体系的发展实践来看,他们的许多传播学派,其实原本就是媒介批评学派。换句话说,西方的许多传播学体系,都是从媒介批评起家的。这正是原创性的传播学体系建设的根本之路。我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我国媒介批评研究,很长时间以来,主要是引进和借鉴西方的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那么,十余年之后的今天乃至此后的一个历史阶段中,中国自己的媒介批评体系是否能够尽快破土而出以至登堂入室了呢?尤其在欧洲中心论、美国中心论渐趋弱化的情势之下,我们能否走向原创之路,开创中国本土的媒介批评体系与学派呢?而且,在整个传播学“中国主张”日益高涨的潮流中,能否真正实现中国媒介批评体系与西方媒介批评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这都应该是我们的研究者当今必须有所思考和具体应对的重大课题。正如有学者所说,中国文化区别于它国文化和全球文化的是它的本土DNA和文化核子。因此,媒介批评及其研究如果不同中国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相结合,不在中国五千年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出来,不能指导中国本土具体的传播与媒介活动,那就必然会失去生命力。

于是,我本人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在连续发表了数篇相关的论文并有了一部论集之后[3],2009年,我就以《中国化媒介批评学体系原创研究》为题,申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年未中。次年,我又进行了更加认真扎实的论证,终于获准立项。由于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前期准备,很快,我就把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未来成果的整体框架确立起来。我把未来成果的书名直接定为《中国媒介批评学》,俨然一副中国媒介批评学体系原创的架势。但是,我内心中又一直还是十分犹豫的。首先是,“媒介批评”究竟能否成为一种“学”;其次是,中国能否独立建设一套“媒介批评学”;再次则是,我本人能不能开创一套“中国媒介批评学”?兹事体大,确实不敢轻易为之。于是,我便利用各种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向一些专家进行求教和求证。确实得到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而紧接着发生的一个情况,让我刚刚进入研究状态的情绪,受到了一些很不小的打击。在2010年12月香港召开的“中国传播学论坛”——“全球传播,本土视野”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陈力丹教授作了一个重点发言,题目是:《当前新闻传播学的若干热点问题》,而其中的问题之一就是“媒介批评能够成为一个研究方向吗?”其基本观点则是:批评媒介,人们有感而发,自然产生,爱怎样批评就怎样批评,无论你说多少条应该怎样批评的原则,不会有人理会的。不可能得出任何能够成立的媒介批评的学理。因此,“媒介批评”是个不能成立的研究方向。陈力丹先生是我非常崇敬的传播学者。而且他的观点在学术界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力。那么,如果他的这样的说法如果被学术界认可,岂不等于给我的研究项目宣判了死刑?会后,我给陈力丹教授发了邮件加以请教,大意是:在香港的传播学论坛上,你的发言中谈到“媒介批评”不能成为一个研究方向。我正好今年拿到了教育部的一个项目:《中国化媒介批评学体系创新》,那么,按照您的观点,我的“媒介批评学”的概念,是不是就有点夸大其词了啊?所以我想听听您的意见。我是觉得,媒介批评虽然不能算是一个单独的学科,但也应该是一门学问吧。他当即给我的回复是:“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你随你意做就是了。但以我的观点,媒介批评根本无法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话题,不可能得出学术化的结论。”这里,他虽然再次强调了自己的看法,但还是认可甚至有鼓励之意,希望我继续作下去。这当然大大增加了我的一些自信。

其实,对于媒介批评不能单凭感觉进行批评,刘建明教授在十年前就作过阐述:“在缺少学说指南的氛围中,人们对新闻及媒体的批评只能凭借各自的意图,容易产生认识的盲区。但人们并不理会种种非科学因素,每天依旧对新闻作出评论,有关机构不断发表评述,对媒体的错失提出严厉的批评。他们的评价出自何种考虑?依据的是什么?或根据相关群体的反馈,或出自个人的观念,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认识。这样,批评的正确性或深刻性,很可能大打折扣。”[4]由此看来,媒介批评学的建设,还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尤其是,刘建明教授自2000年完成并于次年出版《媒介批评通论》以来,一直再应用“媒介批评学”这样的概念,其《媒介批评通论》的第一章标题就是“媒介批评学的基本理念”。到2008年11月,在“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上,刘教授又更加系统地在发言中论述了“媒介批评学的理论与视野”,其中谈到:“媒介批评学探究的是对媒介、传播内容及其方式与效果的正确解读,归纳和提炼现实的媒介规范,指出媒介批评的原则、方法与要求。媒介批评学通过解读经验理论化的途径,揭示媒介的隐蔽性规律,建立媒介评价的概念体系和范畴。”而且特别强调:“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媒体行为,让受众正确理解媒介及其传播内容,导致媒介观念的彻底变革和新闻解释学的诞生。”[5]这些论断当然也为我的研究增加了极大的信心。

讲述这样的一个过程,并不是为了把对一个学术问题的讨论故事化、戏剧化,只是因为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更加促使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比较深入和严密的思考。尤其是“中国媒介批评学”以及“媒介批评学”是否能够成立这样的根本性问题。通过以上和陈力丹教授以及其他一些专家的交流和讨论,使我的思路更加明朗,研究的方向也就更加明确。最初的那种困惑惶恐和犹豫不决反而得到了缓解。

关于“媒介批评”究竟能否成为一种“学”,起码还有一个事实是可以帮助理解和判断的。那就是我国影视批评学的发展和成熟。近年来我国影视批评异常活跃,并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影视批评学。早在十几年前,周安华的《现代影视批评艺术》出版,尤其是欧阳宏生的《电视批评论》出版,标志着影视批评之学的学术起步。2002—2003年,陈犀禾、吴小丽的《影视批评:理论与实践》出版,李道新的《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和《影视批评学》,也先后出版。使得影视批评不仅有了完整的理论,丰富的实践,而且有了一般人文学科必备的“史”的构成。因而,“影视批评学”的形成也就顺理成章。2005年,欧阳宏生的《电视批评学》出版。更把电视批评也直接上升为“学”。恰如欧阳宏生自己所言:“自《电视批评论》出版以来,我仍然一直关注着电视批评,不断思考着完善其理论体系上的不足。由于电视批评是一门新的学科,需要广泛借鉴国内外的理论资源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需要电视批评的研究者对此不断努力,同时也要结合中国的批评实际做本土化的改造。我们需要建立有中国自身特色的电视批评学。”因此,欧阳宏生在《电视批评论》出版六年之后,又进一步完善了其体系化的《电视批评学》,这无疑将电视批评学建设又推上了一个新台阶。欧阳宏生关于电视批评的从无到有、由“论”而“学”,是其自觉地从电视批评学学科建设的意识出发,将电视批评作为一门成型的学科系统进行研究的结果。[6]那么,既然电视以及影视都能建立起批评学科,而在整个媒介家族当中,电视也好,电影也好,都只是媒介中的一个品种而已。既然其“种”能够建立起批评学,其大类的一级为什么不能建设自己的媒介批评学呢?

其次,关于中国能否独立建设一套“媒介批评学”。这方面我们似乎可以参照一下我们的相邻学科。在我国的文学批评界,最近也有人这样提出:中国的文学批评遇到了问题。而问题的根本也在就于缺乏文学批评的本土话语。王彬、牛学智等学者认为,中国文学批评至少遇到了两个问题。一、不能够对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足够支持;二、不能够对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足够的评介尺度。前者提供动力,后者提供方向。既不能提供动力,又不能提供方向的文学批评被人诟病,自然是符合情理的事情。因此他们认为就要转型与调整。在近年来的文学批评界,有人提出“中西转化”,也有人提出“古今转化”。然而,无论是“中西转化”还是“古今转化”,核心是“本土话语”的建构问题,或者说是,立足于本土文学的基础理论的建设问题。当然,基础理论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也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基础理论也需要更新,从而为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认知工具。当下中国的文学批评所急需的,便是这种产生于本土的新工具,有了这个新工具,新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才有可能对当下的文学创作进行充满活力的诠释与推动。作为文学批评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批评角度,没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因此立足于本土的基础话语或者可以为文学批评提供一些新的理论支点。[7]文学批评是如此,我们的媒介批评当然也不例外。建设本土话语的媒介批评体系,无疑就是当务之急。

同类推荐
  • 慢话教育

    慢话教育

    随着时代发展加速,生活节奏加快,“快”俨然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但因为“急”,因为想“快”,造成失误、酿成重大损失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杨士军认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须直面人才培养独特的规律:世间既有早慧的孩子,也有“开窍晚”的孩子,培养孩子要多一些等待、理智和宽容,不拔苗助长,不越俎代庖。“良好的教育是在细腻与沉静之中。”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孩子慢慢走,慢慢等待和欣赏孩子成长之乐,何尝不是一种睿智、气度?事实上,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是着眼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而绝非眼前一时进度之快慢,或许这才是更大气的教育。让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来”,把沿途美丽的“风景”看个够!
  • 阅读,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

    阅读,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

    《阅读,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十大读书推动人物”之一凌宗伟老师的一本阅读随笔集。全书收录60篇文章,按作者的阅读思考,分为“我这样理解教育”“寻找理想学校的走向”“改变从自己开始”“在热闹纷繁的教育世界中”“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建构自己的教育哲学”等七部分。作者立足于对教育经典著作的阅读、理解,思考中国当下教育的生态,反思现实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追寻教育的本质,提醒广大教育者重返“为了人”的教育。
  • 身体语言密码大全集(超值金版)

    身体语言密码大全集(超值金版)

    学会读懂和使用身体语言,是一门成功必修课,是洞悉先机、掌控全局的保证。《身体语言密码大全集》由盛乐编著,对身体语言的表现形态、深刻内涵及其广泛运用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为你破译身体语言的种种密码,带你走进人类潜意识的最深处,帮你看穿他人的真实意图,窥破人际关系的奥妙,掌握和运用比说话更高效的沟通技巧。《身体语言密码大全集》适合大众阅读。
  • 马上开讲:亲历中国体育电视30年

    马上开讲:亲历中国体育电视30年

    这是一本没有多少故事的回忆录,其中大多是历史记载,我将它看作电视系的教学辅导读物。当然,如果读者对于中国的体育电视以及与其有关的历史有兴趣,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些阅读的乐趣。
  • 华商淘金莫斯科:一个迁移群体的跨国生存行动

    华商淘金莫斯科:一个迁移群体的跨国生存行动

    2012年和2014年,作者两次深入莫斯科华商群体,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跟踪调查,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群体在当地所面临的淘金环境和真实的生存状况,探究了他们的生存策略。本书从这些华商的日常生活世界入手,进行了民族志式的研究和铺陈,不仅充分展示了海外华人群体的生存状态,更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迁移主体如何利用外在环境等结构性因素和自身资源,构建出全新的生存空间。
热门推荐
  • 周瞳探案系列Ⅱ:血符

    周瞳探案系列Ⅱ:血符

    在南方大学的校园内发生了一系列惨绝人寰的谋杀案,少年侦探周瞳与特别刑侦组警探严咏洁再度合作,追查凶手。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凶杀案的背后竟然牵涉到成吉思汗陵墓的下落,完美的谋杀、诡异的符牌、不为人知的君王古墓,旷古绝今的奇珍异宝,绝色的美女,爱与背叛,情与恨,历史和现实,交错在一起,迷雾重重……真相究竟如何?由你揭开!
  • 成语中的科学:成语淘宝话健康

    成语中的科学:成语淘宝话健康

    《成语中的科学:成语淘宝话健康》围绕着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成语,依据中医学理论知识剖析其中深藏的医学道理,针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不同状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养生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论述:饮食养生(汤液醪醴)、运动养生、衣饰养生、情志养生、起居养生、脏腑养生、依病养生、四时养生、导引养生、针灸养生等。
  • 医方考

    医方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涯明月之羽月传奇

    天涯明月之羽月传奇

    这是一个关于我穿越到天刀世界里成为太白狗的故事。
  • 白话聊斋(上)

    白话聊斋(上)

    本书是节选《聊斋志异》中的白话文。书中人物大多是花妖狐魅,蒲松龄以他超凡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构筑起一个亦真亦幻、亦人亦鬼的幽冥世界。它是人间社会的真实投影,揭示了人世辛酸悲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偃蹇惨痛的生活经历,是理想社会的梦幻体现。
  • 年轻人要多懂点沟通技巧

    年轻人要多懂点沟通技巧

    这是一本写给年轻人的超实用沟通技巧提升指南。作者围绕怎样与人沟通才能让自己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在职场、社交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都有详细的分析与阐述,教会人们克服畏惧、建立自信,实现良好的人际沟通。阅读这本书,对于开阔年轻人的视野,在各种场合下言论恰当,博得赞誉,获得成功,具有实践意义和指导作用。
  • 远志斋词衷

    远志斋词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情商的力量

    情商的力量

    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最为关键的品质因素。本书在总结国内有关情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情商的传统内容出发,对情商的内涵加以延展和开发,通过对工作情商、快乐情商、家庭情商、爱的情商、领导者情商、情商整合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和诠解,多角度、全方位地告诉读者,如何提高对自己生活的自知力和对情绪的自控力,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人生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成功的概率。
  • 雪城(全集)

    雪城(全集)

    本书述说的是二十余万知青返城后的故事,是他们在又一次失落之后的艰难寻觅:主人公姚玉慧的父亲是现任市长,其母是旅游局局长,她有舒适的家却不贪安逸,要以自己的能力找工作;顶替未婚夫王志松病退返城的徐淑芳,父亲去世后被母亲赶出家门,刚要和困难中相助的郭立强结婚,王志松又抬来花圈“贺喜”;当年名噪兵团的金嗓子刘大文此时只能以卖香烟为生……本书真实、动人地展现了当年北大荒知青的痛苦与欢乐、求索与理想,充满激情地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所表现的美好心灵与情操。
  • 文章精义

    文章精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