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23100000007

第7章 人及其世界——“人诗意地存在着”(1)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我们这里,把这个问题叫做人及其世界的关系。“人”和“世界”可以有许多的关系,大体说来,无非物质的关系和精神的关系两种,西方哲学的传统,是要在这两种关系中作出一种判断,决定何者为第一性的、本原的,何者为第二性、派生的,按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对哲学这个基本问题的明确的概括,是18~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贡献。这种概括,的确揭示了“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科学思想方式所不可回避的问题,概括了西方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

当然,哲学所提出的这一问题,其历史内容是很复杂的。“物质”和“精神”之间有许多复杂的转化关系,只有在科学性、概念性的分析中,它们才可能是精确的。这就是说,这种关系,是在把“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意义下,才是“准确的”,“物质”与“精神”的对立才有严格的科学意义,所以,恩格斯说,这种对立,只有在回答谁是第一性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时,才有意义。主体客体、思维存在、精神物质这种分立本是科学性思想方式的一个结果,因而对建立一门科学——哲学来说.是重要的、基本的;然而活生生的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家”,不是无时无刻都在作科学研究,因此,这种分立式的态度,就不能完全涵盖生活中人的更一般的、日常的特点,因而从这种分立的立场来考虑第一陛问题,对“哲学”作为一门科学言,是基本的,但对活生生的人来说,对具体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说,又不是可以随便套用的。我们知道,“人”在作为一个“科学家”,作为一个“概念、判断、推理”的应用者提出“哲学”问题之前,已经生活着、工作着、思想着、娱乐着,如何理解这种生活的关系,对活生生的人来说,才是真正基本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人在研究哲学之前,要吃,要喝,要有衣食住行的实际活动,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还可以引申一步,人在研究哲学等等之前,不但要吃、要喝,而且这种吃、喝已不同于动物,已是有知、有识的活动,于是,现在成问题的是:在理论上研究哲学之前,人如何“思”,如何 “想”?如何理解“没有哲学”的“思”?“没有哲学”是指“没有抽象概念系统”或“不想建立一个抽象概念系统”、“不是做学问”,不是“做学问”而“想”“问题”,这正是日常人人都会、都能、都有资格而总是在做的事,因而是最基本的事。从这个意义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说,“不是哲学家”的“思”比“哲学家”的“思”更基本,“不是艺术家”的“诗”比“艺术家”的“诗”更基本。“哲学史”已经教导我们许多“哲学家”的“学说”,“艺术史”已经教导我们许多“艺术家”的“作品”,西方的“哲学史”只是“哲学家的思想史”,西方的“艺术史”只是“艺术家的艺术史”,而我们这里所要理解的是那个更为基本的“诗”和“思”,是真正的 “思” 之 “史”、 “史”之“ 思”,也是真正的“诗”之“史”,“史”之“诗”。

一、如何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一条最为基本的真理,但它需要进一步的阐述和展开。

“世界是物质的”基于精神与物质的分立,没有这种在思想态度上的分立,这个论断就难理解。“世界是物质的”意味着“世界不是精神的”,这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

“世界是物质的”并不意味着“人是精神的”,因而是一元论,不是二元论。然而,“世界是物质的”、“人也是物质的”,并不意味着“人”与“世界”混沌一片。不仅“人”与“世界”是有区别的,“人”面对的“世界”本身也是有区别的;我们所谓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不是“动物的世界”。“世界”对“人”和“动物”来说,都是“物质”的,这一点是不能含糊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是有不同的。

不错,人和动物一样,首先要吃要喝,要和世界作一种物质性、感觉性的交换,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动物吃它们喜欢或能够吃的,而人却吃“瓜”、“果”、“梨”、“桃”、“黍”、“稷”、“谷”、“麦”……,动物喝“流体”,人却喝“水”、“酒”、“浆”、“汁 ”……。当然,人不是吃“水果”的概念,也不能喝“水”的概念,叫什么“名字”不是最基本的。但吃喝的却是那些“东西”,却也并不含糊。所以尽管那些水果的名字各国、各处叫法可以很不相同,但对它们的“认同”却一般并无异议。

“物质的世界”为我们人的包括吃喝在内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实在的基础,天地供养着我们,天地、世界对我们是可吃、可喝、可以利用的,有山,有水,有瓜、果、梨、桃……,我们“有”一个世界。有天有地,也就有了我们,这样,我们与世界的最初表现出来的关系,是 “有”的关系,是“存在”的关系。世界“在”那儿,它可以为我(们)所“用”,因而“世界”又是“我(们)的世界”,于是,“世界”是“自为的”,又是“为我(们)的”。“有”、“存在”都既是“自在”、“自为”的,又是“为我(们)”的。

只有“人”才“有”一个“世界”,动物混同于世界之中,所以“有”是人与“世界”的一个最为基础性的关系,“有”与“无”是我们生活世界里的最基本的、基础性的区别,最本源性的、原始的“度”。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一片混沌,而是有“度”的,有区别的,这个“度”并不是人为了掌握世界任意制造的,不仅是主体性的尺度,而同时也是客体性的尺度,是存在性的尺度。“人为万物的尺度”,而“万物同时也为人的尺度”。“有”必有其反面“无”。“有”并不是我“想”“有”就“有”,而是世界使我能“有”,因此“度”本是世界向我们提供的,就像世界向我们提供五谷杂粮一样,“世界”、“物质的世界”,不仅是“我(们)”的“物质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的“精神的”基础。原始的“度”,就是这种最为基本的“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

从物质上言,世界为“万有”,本无“无”。“度”、“区别”将“无”带给了“世界”,原始的区别,为“有”、“无”的区别。于是“世界”为“万有”,而“人”似为“无”。“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本一无所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是平常人体会得出来的基本道理,虽为贵胄,也不免为这种思想所萦绕。“人”使“世界”成为“有”,却使自己成为“无”。“无”并非物质上不存在,而“无”“有”,人本是一无所“有”,是人的工作、生活、活动,使自己“有”一个“世界”。所以,人的一切文化,似乎都是“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同时却又都是以“有”产生出来的,是天地提供的。

这样,我们看到,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仅仅是一个在理论上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物质的世界,而且还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现实世界。 “有”都是具体的,不可能是抽象的。我们不能真的“有”一个“无限”,因而我们的“世界”都是历史的、有限的,即有疆界的人间世界,不是想象中广阔无垠的“天国”。但“人”使自己“无”、因而人使世界成为“有”的过程,又是不可遏止的,不可批评为“贪欲”而加以阻挠的,这样,“世界”又是“开放”的,即“有”本身应是“无限”的,而“使之成为有”的努力则成为一种美德。这个基本的“有 ”,并不是工具性的“占有”。工具性的“占有”只是各种关系中的一种关系,而基本的“有”则是一种基本的关系。我们说“我有一个老师”和“我有一件大衣”这两个“有”其意义是很不相同的。基本的“有”,孕育了一切伦理、道德、审美、艺术、科学、技术以及各种物质占有方面的全部专业性关系。

这里当然涉及到“人”与“人”和“人”与“物”关系之不同,但主奴关系本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事实上 “人” 对“物” 的主奴关系也是一定社会阶段、科技统治的意识形态。“人”与“物”的著也不是主奴关系,“人”“改变”着“物”,“物”也“改变”着 人”,本是相互的、对等的、平等的。“世界”不是坚硬的、封闭的,但也不是“百依百顺”的,人可以改造世界,但必须按照一定的尺度来改造它,人心中的“度”,原是“世界”“教”给我们的,所谓“师法自然”、“师法造化”,都不是主体的任意性。所以这个 “有”,就是“存在”,“人”与“世界”同在,“人”“改变”着“世界”,“世界”也“改变”着“人”。这就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其中、与之“打交道”(交往)的“世界”,它既不是我的“主人”,也不是我的“奴隶”,而是我的“邻居”,这是海德格尔比喻式的语言,意在打破一种主奴关系。

海德格尔又说,“我在世界中”,这意思是说,“我不在世界之外”,不是冷眼旁观这个世界。当然,我们不妨在一定条件下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但我们的基本态度不是冷静的旁观者,而是“设身处地”的。“在世界中”来“看”这个“世界”,“世界”就不是静观的“对象”,而是“交往”的一个“环节”。

“世界”不是一个“对象”,这个看法在黑格尔那里已经有了。在黑格尔看来,“世界”作为一个“全”、作为一个“整体”,不是一般的“自然”,也不是一般的“社会”,而是“绝对”、“无限”,是一个“理念”,因而实际上“世界”展现了“精神”自身的特性,因为只有“精神”才是“绝对”、“无限”的。“绝对”为“无对”,为“超越”“对象”,是“精神”自己观照自己。“哲学”、“宗教” 和“艺术”都是“精神”自己观照自己的一种方式。

然而,“世界”并非理性的“无限”、“理念”,而是实在的、现实的,虽是开放但却仍是具体、有限的,它展现给人的不是“精神” 性的“意义”、“价值”原则,但却也不是僵硬的“对象”,只提供人以“表象”(Vorstellung,representation)。黑格尔对“表象性思想方式”的批判在这里仍不可忽视。“表象性思想方式”即“对象性思想方式”,把“世界”仅仅当作一个“对象”来看。“世界”之所以不能当作单纯的“对象”看,并不是因为“世界”为“无限”而不能“对象化”,从而“哲学”需要一种“非对象性”、“非表象性”的思想方式,而恰恰相反,那种“无限的”“世界”、“绝对的”“世界”正是“科学性”、“对象是“纯精神性”的,而是具体的、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并不是“人”外加于“世界”的,不是在“世界”之“上”或之“内”,看出了一种非“世界”的、“精神”的( 或叫“人的本质”的)“意义”被“对象化”了;“世界”的意义是“世界”本身所具有的,是“世界”本身向人显现出来的。“万物静观皆自得”,这里的“静观”不是概念的、对象性的,而是审美的、非对象性的,但“自得”乃“万物”自身秉承自身的“德”(得)性,而不是见到了“人性”。花之红与花之美确实不同,但不必非将“花之美”比附于“美女”,或想象为“美女”之“对象化”。“花之美”就在“花之红”中,只是“花之红”只向“人”显现为“美”。“美”并非“人”“赠”与“世界”的某种“属性”,相反,“美”却是“世界”“赠”与“人”的一种“礼物”,只是“红粉赠佳人”,“宝剑赠烈士”,“美”只“赠与”配欣赏它的 “人”。马克思说,音乐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毫无意义,音乐只对“知音”展现其意义。所以,审美的世界,是一个基本的经验的世界,是有知的、有教养的经验世界,但却与主体是不可完全分立的。

“美”不是一个“对象”,不是“对象性的属性”,用自然科学、经验科学的方法。分析——分离”不出“美”的特性来,这一点, “花之美”和“花之红”是不同的。但“花是美的”之所以可以采取与“花是红的”同样的判断形式,大有让人人都同意的趋势,其根源并不在于这个判断形式本身,而在于“美之花”和“红之花”本可以是同一朵花,二者才可能有一种“类比”的关系(康德)。“美的世界” 和“真的世界”本是同一个“世界”的不同的存在方式。

这样,诗之所以成为诗,并不仅是要把“红的花”说成“美的花”。“红杏枝头春意闹”、“人面桃花相映红”不必改成“‘美’杏枝头春意闹”、“人面桃花相映‘美’”,却是千古绝唱。事实上,诗人正是将杏儿、脸儿之“红”强调了出来,才是艺术;把“真”世界显示出来,就是美。

同类推荐
  •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与陈独秀、鲁迅等并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思想和学说在中国现代思想界、文化界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中国大陆,公众对胡适的思想观点及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意义缺乏了解。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界、学术界对胡适思想的介绍和研究日益深入,对他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有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 道的气场

    道的气场

    修一颗清净心,心清净了,智慧自然而生。处理一切事务,就不会有错误,不会有偏差;是非、邪正、善恶,都会看得清楚、想得明白。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力量传递到身体,就会让我们在行动上散发出无穷的感召力、影响力,实现悟禅、修心、正行的过程。《禅的气场》将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结合,边读边悟,能使你的心灵从佛的气息中得到洗涤,让自身的气场变得和善、慈爱、博大,无形中拉近与他人的距离,实现和谐、温情的人际关系,迎来超脱的大境界。
  •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南怀瑾的济世佛道

    在当今社会中,还有这样一位传奇之士,他博学多才,诲人不倦,传承着释迦牟尼的伟大教化,不辞辛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
  • 浪漫主义的根源(人文与社会译丛)

    浪漫主义的根源(人文与社会译丛)

    《浪漫主义的根源》以赛亚·伯林1965年关于浪漫主义的梅隆系列讲座的BBC录音结集而成,自浪漫主义定义问题始,中经浪漫主义之滥觞、成长和壮大的过程,至浪漫主义的巨大影响终。结构了然,思维缜密,处处闪耀着天才洞见的火花,伴以伯林特有的雄浑酣畅的即兴风格,是一曲令人魂销神醉的思想咏叹调。
  • 心灵鸡汤(中学版)

    心灵鸡汤(中学版)

    本书收录了几百则短小精悍的故事,从梦想、坚持、自信、心态、处事等不同方面选材。
热门推荐
  • 沧海月明珠有泪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来自现代人的灵魂,有着古代人的许多束缚,爱情终归何处?是英勇霸气的少年天子?还是年少英雄的魔教之主?抑或是情深旖旎的音辰楼主?一切尽在不言中……
  • 潘多拉的眼泪1

    潘多拉的眼泪1

    见习爱天使郑希宜为了变成真正的爱天使,被帝天爷爷派到人间去体验一段感情。但是,帝天爷爷却没有告诉她谁是她的真命天子,而是给了她一个有着五颗不同颜色宝石的手镯,并告诉她,能使宝石亮起来的人就是她的实习对象,同时对象的背上有一颗泪状的胎痣。郑宜希来到人间之后,却发现能让手镯亮起来和背上有痣的人竟然不是同一人,这下她该如何选择?究竟见习爱天使能否完成实习任务?泪状胎痣又会蕴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 宝贝,你的世界我知道

    宝贝,你的世界我知道

    本书作者张静女士从宝宝发育的规律出发,即自然界最根本的进化发展规律,以宝宝的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运动、语言、情绪等8个方面入手,并以宝宝发育的不同阶段为线索,用宝宝成长的每个阶段的不同表现,来揭秘其真正的“动作”原因——脑发育,及其深远的影响。本书行文流畅,语言幽默且通俗易懂,并配有可爱温馨的绘画,能让广大父母在获得轻松“悦读”的同时,又能习得育儿的相关心理、生理学知识,以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个孩子都是上天对父母爱的馈赠,很多时候,父母不但要倾注全身心的爱给宝贝,而且还要懂得如何去爱——要知道宝宝成长的过程和真相。帮助宝贝快乐长大。
  • 上神归来,孽徒不好惹

    上神归来,孽徒不好惹

    一语轻诺,一段孽缘,将两个人的命运束缚。世间究竟何为对,何为错?她是天地间最强大的神主,司掌着天地间的秩序,她,冷漠的活着他的身份扑朔迷离,身具仙魔两种血脉存活于世上他是高高在上的仙界第一的溯陌上仙,而她,只是一个被众人所厌弃的凡人一段孽缘将他们束缚师父,你还记得你的茉儿吗?两世的分离让她的心不再温暖高高在上的俯视着天地苍生,冰冷的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不管你是夕瑶茉,还是清茉,你都是我的茉儿,是那个值得我用生命去守护的人。”这场爱恋之中,究竟是谁错了一场命定良缘却成了为世人所不容的孽缘,他们又该如何对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茅山天师

    茅山天师

    茅山秘术,冠绝天下,洞天福地,道门正宗!北宋哲宗御赐茅山镇山八宝,令茅山镇守一方,除魔卫道,泽被苍生,然而茅山派千百年来的道门内部争斗,却延续至今,故事将由发生在我身边的神鬼秘事展开。卜卦参天机,禁忌守四方,画符驱鬼耳,秘术破玄黄,民间流传的鬼怪之事是真是假,道门高人何故被人污蔑排挤,是否真的有阴阳两界,我是茅山正统道派传人,为你揭开道法世界的神秘面纱!
  • 里乘

    里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正邪天下(2)

    正邪天下(2)

    一段师门恩怨引出一场天下动乱。武林之争始于绝世奇人空灵子所创“天平六术”。空灵子六位逆徒横行江湖,扰起一场血腥风雨。两位神秘少年便在这风雨江湖中同时崛起,各凭绝世智谋在武林中卷起一股狂潮,心怀圣意者,却魔缘不断,而心怀邪念者,却机缘连连,更统一邪道与正道相持不下,然而,自古正邪不两立,他们终因不同的信念而决战武林。
  • 重生之嫡女风华

    重生之嫡女风华

    本文1对1,男强女强,另类宠文、种田、宅斗、搞笑、火爆。一宠倾国,一宠定江山!她是天赐王朝素家庄的嫡女素心兰,然而却在庄里过着任人欺凌、虐待、与狗争食的日子,某月黑风高夜,某渣男兽性大发,其奋力抵抗未遂,为保名节,咬舌自尽,一命乌呼!一夜丧命,浴火重生,回到十年前,阿弥陀佛,谢天谢地。她不再忍让,她发誓要重掌命运!素家庄上上下下,欺凌、虐待过自己的渣男、恶女、小白,她将一个都不放过!什么?你们想故技重施?扮猪吃老虎?靠!我重生了!一切尽在我掌握之中!如若再有冥顽不灵的,通通放马过来!我誓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亲手将你们这些祸害送上西天,打下地狱。老奸巨滑?设计害人?成!来个欲擒故纵,围魏救赵,捉你个人赃并获。血雨腥风?弄虚作假?成!来个声东击西,隔岸观火,弄你个身败名裂。明枪暗箭?乱我名节?成!来个将计就计,偷梁换柱,整你个自作自受。刁钻刻薄?口蜜腹剑?成!来个假痴不癫,反客为主,罚你个顾影自怜。人面兽心?毁我清白?成!来个以退为进,釜底抽薪。送你个自食其果。狐假虎威?扮猪吃虎?成!来个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赏你个命丧黄泉。还有不怕死的?“咔嚓”、“咔嚓”杀之泄恨而后快…天佑我怜,怨气全出,私仇全报,金盘洗手,重新做人!想得美!动荡不安的社会,想安逸?先铲除这些“眼中钉,肉中刺”吧!机缘巧合,醉心于某无赖,岂料,却是个王爷!好吧,让本小姐“掘地三尺”,借你的“东风”,夫妻齐心,所向披靡,遇神杀神,遇佛弑佛!独辟一条安逸之路。嫡女风华,举世无双,且看她如何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独挑大梁,扭转乾坤,改朝换代,谱写属于自己的盛世王朝。简介无能!!!本文1对1,男强女强,另类宠文、种田、宅斗、搞笑、火爆。一宠倾国,一宠定江山!推荐:《宠妻,一宠到底》*为三斗米低头哈腰,跪求拜读,加入书架!评论留言!滴水之恩,好文相报!
  • 枕上晨钟

    枕上晨钟

    通俗章回小说,小说叙述明代江南镇江府丹徒县人富珩,官至御史,因误用家人刁仁夫妇,被其欺骗愚弄,竟犯下贪赂卖爵。故权奸刘瑾将其遣发陕西兰州卫充军。其婿钟倬然,亦被刁仁所害,颠沛流漓,后因平宁王宸濠之乱有功,官至巡按,为其岳丈平反,全家团圆。
  • 华佗传人在都市

    华佗传人在都市

    普通学生华晨,意外获得先祖华佗传承,从此一朝翻身,走上巅峰之路,打脸各种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