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文化产业的各个巨头开始重视中国,愿意进入中国来。美国的几大电影制片公司,绝大部分表态愿意到中国来发展,他们觉得中国是世界文化产业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这几年中国不光是电影、话剧、戏剧、演出都在快速增长,所以他们觉得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发展都会在中国,都愿意来。
当问及中国未来几年,文化产业的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王健林回答说,内容上而言,中国消费者比较喜欢好莱坞大片。为什么呢?喜欢它完全崭新的创意、讲故事的能力。制作技术好,3D动漫,大家愿意花钱请美国的一些制作人到中国来做,一样可以做得到。但是内容上差距太大,中美文化的差距,再加上现在教育的固化模式:背了考,考了背,创意能力降低。
王健林举例说《功夫熊猫》,中国人怎么就编不出一只熊猫来?却让一个“老美”来先编了,而且《功夫熊猫》已经有了一和二部,如果以后再编个四五六,就坏了,老百姓希望是有新的创意的作品,不能完全是老套路。
中国电影、电视剧基本上都是按套路在走。电视剧几乎50%——70%都是在讲宫廷戏,这很奇怪。中国人的皇帝太多了,从汉以来有1200多个皇帝,可能皇帝太多,有的是故事可讲,美国没那么多历史,只好“无中生有”地编撰。
另外,中国人更喜欢传统和现实结合的东西。比如说京剧、黄梅戏,中国还有很多的地方文化。但是目前这种形式是中老年喜欢,年轻人不喜欢。不过,只要有点创新,老百姓还是很喜欢的。比如,张艺谋的印象系列,还有地方搞的舞台演绎:如成都的“梦回金沙”,西安的“梦回大唐”,把唐朝的故事和现代的声、光、电、舞台演绎结合起来的时候,也是连演五六年不衰的。舞台戏,人们还是愿意去看的,不是不喜欢。但是不能按照过去老师傅传的一成不变的套路去演,年轻人就不接受。而且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上演的戏也要节奏快一些,另外也要创意新鲜感。
文化产业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不仅范围广,而且深度深,这是一个拥有无限潜力的产业。万达未来的发展将会高度重视这一产业。
编语:
作为文化产业重要支柱的电影,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许多电影制作公司也都跃跃欲试,想要在年产票房近300亿,并且还在不断上涨的市场中分一杯羹。但是电影行业是一个大投资、且不稳定的产业,想要做好就得真正深入其中,一点一点摸索,方能有所进展。万达集团依托雄厚的经济实力,投入电影产业,是电影产业的一个福音,相信在未来几年,电影产业不仅在量上增长迅猛,更是在质上突飞猛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电影产业者的贡献。
陈志列:自主创新,有大雄心
编辑/张漾
絮语:
陈志列是谁?相比柳传志、马化腾、马云来说,他非常的低调。但在特种计算机领域,无人不识陈志列,无人不佩服陈志列。
49岁的陈志列,已是全球特种计算机行业第一梯队的企业家。他的研祥集团拥有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的实力,以及在几年内成为世界第一的雄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他和研祥要做“中国创造”的标杆。
自主创新的梦想
“赚到了钱,我们就一起开着越野车到西藏玩……”当陈志列辞去公职,决心自主创业,放飞他的自主创新梦想的时候,这样向他的创业伙伴们许愿。
1963年6月,陈志列出生于江苏无锡。21岁时,他毕业于辽宁建工学院。其后的三年间,他在辽宁省机械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最青春的岁月是在辽宁度过的,这位江南才子有了抹不去的东北口音。
1987年他考入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1989年获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中国航空工业设计院下属的国有公司工作,既当研发工程师,又做业务员。公司的主要销售产品是工控计算机。
1990年,陈志列被上级派到西安开拓市场,他背着两个笨重的金属机箱和一大包资料,坐火车硬座奔赴西安。下火车后他没有休息,直接就在西北工业大学的食堂里召开了“工控计算机产品交流会”。他一个人面对着100多位用户和代理商,以出色的口才、扎实的技术和精当的讲解,让整个西北工控行业在几个小时内就记住了他。交流会成功了,订货单纷至沓来……他“千里走单骑”的出色业绩,让公司领导对他刮目相看。
1991年,领导为了给陈志列更大的发挥空间,将他派往深圳,在与公司有业务合作的一家台资企业工作。台资企业待遇好,陈志列是业务和技术骨干,待遇更好,属于“金领”。但压力也大,只一年多,身高一米八多的陈志列的体重就只剩下了120多斤。原单位领导一次来深圳出差,顺便看看陈志列,见他瘦成了这个样子,十分心疼。为了不让领导操心,陈志列开玩笑说:“我正在锻炼减肥。”
但人不是机器,在无限的坚持之后,陈志列终于病倒了。正是在病床上的这段时间,促成了他人生选择的重大变化。两三年来,他已经对中国工控市场的状况非常熟悉。他业绩突出,但卖的都是海外产品。国内企业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受制于人,只能被动接受国外二流技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国内工控产业落后的现状就难以改变……陈志列的内心深处,责任心在萌动。
那时,邓小平南巡正在深圳掀起一股新的创业潮。病愈后,陈志列做出了一个决定,自主创业,自主创新,做“中国创造”。
义无反顾地创业
他的这个想法一出炉,最强烈反对他的是家人。那时他不满30岁,是令人羡慕的国家科研机构的干部,是台资企业收入丰厚的骨干,代表着众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梦想。而他竟然要辞掉公职,同时放弃在台资企业的优厚待遇!爸爸对他说:“你不要太狂啊,在深圳这样的地方,比你能的人多了,在国外获得博士、硕士的海归派就多得数不过来。人家还没胡思乱想,你凭什么?”父母还与陈志列的岳父、岳母联合起来找到他的领导,请求领导一起劝阻他。
领导了解了陈志列创业决心,一方面赞许他的锐气,另一方面又忧心于这员爱将的离去。领导提出了一个设想:“如果你一定要创业,单位可以考虑在深圳成立一家分公司,完全让你主导,由你说了算。有了风险算单位的,有了收益你与单位分享,万一创业失败了你可以回单位继续工作……”
听着老领导的话,陈志列流下泪来,他被老领导的良苦用心感动。但经过彻夜不眠的思考后,第二天一早,满眼血丝的陈志列就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告诉了老领导:“我不能占单位的便宜,既然决定了创业,就不能给自己留后路,我必须一往无前,必须成功!”
老领导似乎也被感动了,说:祝你成功!
1993年,30岁的陈志列与几个研究生一起在深圳注册成立了研祥机电实业有限公司,专营特种计算机的代理销售和技术开发。特种计算机,就是除普通民用电脑和个人电脑外,涉及军用、工业用的计算机芯片、软硬件、整机等,如用于自动提款机、石化控制、安防、税收、医疗、博彩等领域的计算机设备。
要在这样的高科技领域创业成功,仅凭热情是不行的。当时陈志列只是个毫无背景的穷小子,他在单位工作积攒的那点积蓄在市场大潮中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若要实现自主创新,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他去哪里筹集这些资金呢?
他只能暂时放弃自主研发的梦想,从代理国外产品做起。华为、四通、联想都是这么做起来的。当时国内的民用电脑尚未普及,特种计算机更是刚刚起步,各行业对特种计算机的需求巨大,代理的利润好得让人无法想像。“我们在报纸上打广告,全国开产品研讨会,然后就收钱。有时上午在外地搞特种计算机讲座,下午深圳的公司账户上就收到了订金。”陈志列回忆说。
由于很少竞争,代理一个订单有时甚至能达到百分之几百的利润。但这个行业由外资巨头把持,德国、美国、中国台湾占据了几乎全部的高端特种计算机市场。陈志列说他“个人的自尊心和民族自尊心都受到了伤害”,自主研发、“中国创造”的梦想在他的内心里继续滋长。
在1997年的那次公司内部会议上,陈志列对伙伴们说:“我们赚到钱了,但开越野车到西藏旅游的事还是以后再说吧。等待我们做的事太多了,现在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我们应该用最快速度研发自己的产品,打出自己的品牌……”
陈志列的倡议获得了伙伴们的全体通过,其后研祥投入的第一笔研发资金就达3000万元。按他的说法:“我们当时仅留下了基本生活费,其余的钱全都投入到产品研发上了!”
做自主创新要靠人才,研祥为了招揽人才,就在报纸上打招聘广告,当时陈志列定下的题目是“高薪诚聘高手”。但由于打字员疏忽,误打成了“高手诚聘高手”。结果,这则招聘广告竟然在全国引来了100多位“高手”竞聘,其中包括后来的公司总工程师朱军。朱军看到这则“高手诚聘高手”的广告后的反应是,这家公司太牛了!据说,年底时这则广告被那家报纸评为了“年度最佳广告语”。
梦想中的事业开始了,为了以最快速度奠定开发、制造、销售的基础,陈志列同时抓研发、销售、品牌宣传等各方面的工作。那一年的大年三十,他回家吃了点饺子就睡着了,睡啊睡,一直睡到大年初二上午10点,睡了40个小时。而这40个小时就是他一年的假期了。他“超级工作狂”的名声,就是从那时起传开的。他认为这样拼命是值得的。仅2年后,他去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加展会,这是研祥的产品第一次进入美国。两个台湾同行来到研祥的展位上对陈志列说:“大哥,你们要让兄弟们活啊,我们做这行十几年了,别掐死我们!”那一刻,他感受到了拥有自主技术的牛气和自豪。他说:“自主研发,跟跨国公司们竞争谈何容易?因此我只要睁着眼睛,除了吃饭就要工作!要是没有一点拼命和倔强,根本走不下来”。
经过10年发展,研祥已成为国内特种计算机行业的老大。陈志列的眼光自然更远大了,他的目标是超越行业内德国西门子、美国通用这样的全球巨头。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让业务走向全球,这除了要继续自主创新外,还要在公司的管理、运作方面进行创新。进入21世纪,陈志列对公司组织结构、市场运作做了重大调整,完成了公司股份制改造,公司全称也更改为深圳市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10月10日,研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国内特种计算机业唯一的上市公司。上市奠定了研祥走向海外、全球逐鹿的基础,陈志列要让研祥的“中国芯”叫响全球。
“非经典管理”
陈志列曾看中一栋楼房,想买下来作为厂房。他与手下的一位副总亲自去谈判,还找了熟人帮忙,定金都交了,决心不可谓不大,热情不可谓不高。但最终,在公司里由市场部、生产部、财务部等各部门都参与的讨论会上,陈志列的这个决定却被大家给否决了,只好作罢。
“在公司里,我被否定惯了”,他说。
按说,陈志列一手创建研祥,一手将研祥带大,是公司的最大股东,又担任着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他在集团内当然是可以一言九鼎、说一不二的。许多老板都在追求这种权威,怕权威受到挑战,说出来的话没有人听,自己的意志得不到执行。陈志列却不追求这些,他追求的是另一种境界,“轻视老板的作用,否定老板的权威”。他的名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而不是以老板为导向!”这是他重视团队作用的表现,谈到研祥的时候,他总是说“我们”,而不会说“我”。他的见解是,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大,老板个人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小。
他的这个理念,是他在公司里大力推行的“非经典管理”的一部分。“非经典管理”包含着研祥在管理和运作方面的一些创新,内容包括追求实用主义,淡化级别,注重合作,永无止境的追求效率等。
陈志列在公司里经常被否定,便是“非经典管理”的一种体现。另外的体现还有,研祥所有员工在公司内部一律不得以“某总”、“某经理”、“某主任”来称呼他人,而必须称名道姓。最普通的员工见到陈志列,也是称他“陈志列”。
又比如,在一些企业内上级向下级传达命令,当面通过口头传达,甚至是通过电话下命令,是最正常不过的。陈志列却认为,“说就是撒谎”。当一项工作仅作了口头传达,最终却不能完成甚至是被完全遗忘时,陈志列会鼓励不能完成工作的人去“推卸责任”:责任不在不能完成工作的人,而在安排工作的人,因为“说就是撒谎”,因为仅凭口头安排的工作是不算数的!他先在公司内施行“一张纸、一支笔,写清楚、给专人”的制度,后来又根据形势升级为“用电脑、用网络、写清楚、E专人”,反正内涵不变,旨在培养员工用“写”来沟通的习惯,塑造严谨、准确的管理风格。
“非经典管理”给员工们建立了一个高效透明的工作平台,激发着大家的创造力,也使研祥一直保持着无尽的活力。
世界第一有大雄心
技术、管理、运营方面的创新,激发着陈志列和研祥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