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当一个国家正处于鼎盛的上升期时,便会在某一个年份集束式地诞生一批伟大的人物或公司,人们往往称这一年为一个时代的元年。在中国1984年这一关键时期中,很多日后占据行业半壁江山的公司均开始萌芽。自这一年开始,中国大地刮起了“下海浪潮”,1984年,王石开启了万科集团的前身“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1988年王健林从办公室主任“下海”,建立了大连万达;同年柳传志怀揣20万在一传达室建立了联想公司……
后来,人们将这一年称为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
中国IT教父——柳传志
编辑/程诗琪
絮语:
柳传志,1944年4月29日出生于江苏镇江,曾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董事局主席,2011年11月2日卸任,现任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联想集团高级顾问,企业家、投资家、泰山会成员、全球CEO发展大会联合主席。
他是一个创业的传奇。这个传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领导联想由11个人20万元资金的小公司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企业,更重要的是,他的传奇故事对许多立志创业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激励。
执著追求,甘于奉献
开始创业这一年,柳传志40岁,在科学院计算所外部设备研究室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
1988年,柳传志和几个热血汉子来到香港,手里只攥了30万港币,因此,他们到香港也只能和在国内一样,先从做贸易开始,通过贸易积累资金,了解海外市场。接着联想选择了板卡业务,然后打回国内,为联想PC的成功奠定了基础。1990年左右是联想高速发展的时期,柳传志除了搞好公司内部管理之外,他还要费尽心思为联想找到更多的资金,财务成本非常重,联想20万元起家以后,完全是靠利润来滚动发展,发展很困难。
1994年,成立微机事业部,全力支持29岁的杨元庆执掌联想PC。1996年以后,由于业务做得好,不断地配股融资,使企业拿到更多资金,大大地降低了财务成本。1996年3月15日,联想率先发动了PC价格战,战胜了所有竞争对手,获得了中国PC冠军并一直保持。1997年,北京联想与香港联想合并,柳传志先生出任联想集团主席。
2000年,联想集团分拆出神州数码。并分拆联想集团,将两大块业务分别交给两个年轻人,再到联想控股的多元化发展,让杨元庆、郭为、朱立南、赵令欢等人各自成为几大业务的掌门人。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柳传志辞去联想集团董事长职务,开始了第一次的退休。09年柳传志再次出山,带领联想再次走向高峰。
柳传志的个人财富在IT业界并不高,事实上,他的影响力并不来源于他有多少钱,而是因为他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联想的成立和崛起是中国科技企业兴起的重要标志,但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导致股权问题复杂,身为企业掌舵人的柳传志并不是大股东,而中科院计算所投资的20万元人民币却获得了数千倍的回报率。
柳传志说:“我办企业到底为什么?我觉得首先是让我和最近的这圈人能够生活得比较好,再下来就是能够让联想员工的这圈人,或者跟我们在一起的人能够生活得更好。把这个完成的基础上,就是达到能够为中国争光。再往下才是为全人类怎么怎么着。今天到了互联网时代以后,如果你能够依然让自己有若干个子公司,比如说做金融服务,比如说做医疗服务等等,都有在互联网中,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的,同时并存着各做各的,就很难说他们将来不能结合到一起,不见得就培育不出来,这就是我当时的指导思想。”
亲情的珍贵
“父亲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他培养了我的性格、意志和品质,让我受益终生。”这是柳传志的女儿柳青对他的评价。
1984年,柳传志下海创办联想的时候,柳青只有6岁。在她的记忆中,父亲一直都很忙,同在联想打拼的母亲也很忙。这个时候,年长8岁的哥哥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不仅送她上学,还替父母去开家长会。
不过,那种浓浓的亲情却始终都在,从老一辈就是如此。柳青至今还记得爷爷离世当天的场景:病危中的爷爷把奶奶叫到病床边,已经不能说话的他给了奶奶一个饱含深情的法式亲吻作为永别,这让在场的柳青热泪盈眶。
父亲家一共4个兄弟姐妹,父亲是老大,大家的感情都非常好。除了大姑已经出国之外,其他3个家庭竟然都住在同一个小区。每个月,这个大家庭十几口人都会到父亲家里聚会。每个人都争着发言,也会喝点小酒。柳青的叔叔比较能喝一点儿,就会找父亲敬酒。这个时候,在外面滴酒不沾的父亲也会小酌几杯,喝完之后既不亢奋也不多说话,只是笑眯眯的,这与他在外界那种不怒自威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反差。
柳青觉得,父亲最在意的人就是母亲。他们是大学同学,真正是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有着非常深的感情。父亲很少煲电话粥,如果发现他不停地讲电话,那肯定是在跟母亲聊天。父亲经常把做成的以为得意的事讲给母亲听,不过,爱较真的母亲听完之后往往还会挑刺,这时他只好无奈地说,周围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件事,你是唯一不认可的。如今,他们全家还建了个微信群,聊得热火朝天。父亲每次出差的时候,都会问柳青是否在北京,在的话就会给她布置个任务——陪陪母亲。
在柳青的记忆里,除了父母亲的兄弟姐妹之外,经常到父母家里走动的就是联想的同事了。“对于那些跟随我爸多年的同事,包括司机,他从来都像对待家里人一样。”有一次在家里讲到和杨元庆等联想人艰苦创业历史的时候,一向内敛的父亲动了真感情。他一直都有个愿望,要把联想办成一家“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今年春节前按照惯例,联想的高管们包括朱立南、杨元庆、赵令欢在内,又一次在父亲家里团聚,推杯换盏之间,好几个人都喝高了。
赶上千年不遇大时代
柳传志曾经在发表感言时表示,联想控股成功来自三个原因:一是赶上了一个大时代,一个中国历史千年不遇的转折大时代,一个世界科技史面临突破的大时代;二是在这个时代中,他本人选择了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民营企业家;三是联想是在一个极为有利的环境中发展的。
柳传志认为,联想的创业成功在于有理想,但不理想化。他说:“我们把不谋私利、讲诚信、讲信誉的一腔正气,把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的追求作为财富留给了接棒的年轻人,为联想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形容,联想的股东中国科学院是高瞻远瞩的“开明婆婆”。在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下,科学院由1984年100%的全资,经过两次减持,现在上市后仅占29%的股份。
战略与眼光
柳传志说,民企不但铸就了中国今天的繁荣,还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事业的发展,突破了行业垄断,整体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对于联想控股未来的发展,联想控股总裁朱立南表示,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是公司的两个车轮。在战略投资方面,已经构成了具有增长潜力的资产组合。未来还会不断动态调整和优化,创造最佳的资产配置,同时培养行业领军企业。
谈及退休问题,柳传志打趣说,将一直会给朱立南当助理,直到班子成熟,业绩稳定向上,他觉得实在没必要给我发工资的时候,我再去过安逸的新生活。
编语:
70多岁的柳传志位列中国本土最成功的企业家之列,他们这一辈人的身上,有着很深的奉献精神,有着实业报国的雄心抱负。而这些,在当今的创业人身上已经很少见到了。
王健林:文化影响力
编辑/靳汉生
絮语:
近年来中国影视行业飞速发展,票房效益更是水涨船高,然而真正能在影视票房上分一杯羹的制作公司却依然少之又少,民营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华谊、博纳、光线等影视公司,依然占据主要份额,能异军突起的新军几乎没有。万达影业越来越走入人们的视野,从地产到院线、从院线到影视制作,万达影业在经历着什么?万达集团又在如何布局?
在地产行业发家致富的富豪总是给人们“土豪”的感觉,而在中国的超级富豪群体中,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绝对是一位引人瞩目的“先行者”。
众所周知,王健林的财富主要源自多年的房地产开发,万达集团旗下的酒店和其它商业建筑已经从其大本营辽宁省广泛扩展至中国各地。
这位依靠地产发家的富豪向外界毫无保留地公开了一件事,那就是他要让中国在大众娱乐产业中拥有一席之地的雄心壮志。面对资金枯竭的AMC娱乐公司,王健林正式完成对其并购,这之后,他的大名已经为好莱坞各界所熟知。万达集团旗下的影院增加400多家,银幕数量增加5000块,进而使其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都源于这桩价值26亿美元的并购案。
在与王健林共进晚餐之后,梦工厂动画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弗里·卡森贝格在发给《福布斯》亚洲版的一封电子邮件中如是写道:“万达集团在娱乐领域的动作都是些野心十足的大手笔,此举为中美两国的电影产业架设了一座绝佳的桥梁。”
王健林说,他现在开始以一种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一产业。中国的娱乐业现在拥有60年来最好的发展前景,他很渴望投身其中,期待着成为中美两国娱乐业一个重要的沟通渠道。
当问及为何会进入文化产业,王健林回答,其实我们做文化产业是被逼上梁山的。2005年我们开始涉足电影,以前做购物中心,请别人来租店面和经营店面,后来我们想是不是找一个稳定的合作伙伴,所以一开始找了时代华纳。合作了一年的时间,后来因为WTO的关系,中方限制外资不超过49%,他跟我们谈的是希望70%:30%,达成了协议,但是到了有关部门审批没有获得批准,所以他们就只好放弃了。
后来找了上海广电集团,上海广电集团当时还跟我们签了一个“排他协议”,我们就发展了十几个店铺。结果发展了也不到一年,他们领导层职位调动,新的领导层放弃了跟我们的合作。那个时候十来家店面已经准备要开业,所以我们没办法,就自己来经营。
其实王健林进入电影院线时,他称:要做就做这个行业的至少中国第一,而且要争取世界排名。如今,万达院线在中国有1,000块银幕了,亚洲是最大的,110多家店面。
同时,他还进入了电影制片领域,也进入到传媒。投资了几家报纸、杂志,也进入到了“秀”——舞台表演,跟美国最顶级的公司合作,在中国投资了5个这种秀,武汉、西双版纳、大连、北京等总共5个,是最顶级的,比拉斯维加斯和最好的欧秀、梦秀还要高一大截。
此外还包括电影科技的娱乐行业。就像美国的环球影城,哈利·波特的奇异魔幻城堡,就像洛杉矶的变形金刚,就像奥兰多的蜘蛛侠……这种电影科技娱乐,制作成3D。
王健林一开始做这些,仅仅出于功利,是想做电影院和“秀”来支持他们大型的旅游度假区、房地产社区,以提高售价。做了几年后他就觉得,不光有提高社区价值的功能性作用,更主要发现文化产业:第一,文化本身可以做成产业、大产业,有盈利空间;二,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大,穿透力强,是没有天花板的产业。
想要做得成功,一个电影可能影响很多年,影响全世界。一部舞台戏可能演五十年、一百年。再加上还有品牌影响力。基于这三个方面,他们决定,要把文化做成真正的产业来规划,万达集团要树立一个目标追求全力发展。
王健林觉得,中国的文化产业迎来了建国60年以来最好的时期。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党和政府、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文化产业。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一个决定,中国文化要大发展;提出一个口号,把文化作为支柱产业发展,要占GDP5%以上,根据中央的决定,2010年——2015年文化产业翻一番,2015年——2020年再翻一番。目标就是希望在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在GDP的比重占8%——10%。国家为此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比如货币资金的支持,上市融资的支持,降低税收——现在文化企业的营业税降低了,从5%到3%,由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等等,还有一系列的配套支持,这就是大环境创造了可能。
第二,就是有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条件,或者说是资金条件。现在政府比较有钱,企业发展包括民企现在总体也过得去,老百姓收入也在逐渐增长,老百姓有了消费文化产业的部分能力。企业也愿意并有这个能力拿出钱来,除了自己简单循环扩大再生产以外,还可以投入文化产业。举例来说,电影消费。谁都无法想象中国电影消费的增长幅度。万达在广州开了一个电影院,2010年底开业,2011年收入7,000万,9个厅,创了世界纪录,而且位置还不是特别好。上海的五角场电影院,设备也很老了,2003年开业了,稍微做了一个调整,换了一个总经理,他们今年上半年就获得了5,000万的收入,全年就奔9,000万,近1个亿,全国第一了,一共就9个厅,1,500个座位,创全国第一票房,16%、17%左右的净利润,跟一个五星级酒店相比也差不多了,投资却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