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67400000006

第6章 百年中文一排椅(5)

3.现当代艺术史上,有两处水乡出名,一是因歌剧《洪湖赤卫队》出名的湖北洪湖,一是被孙犁创造出的“荷花淀”也就是白洋淀。五六十年岁月流逝,当今一提洪湖,人们更多反应是经常发生洪涝的灾区,而白洋淀的联想是没什么水了,有个叫白沟的卖箱包的地方。要想知道这两处水乡当年模样,去听歌吧,去看孙犁小说吧,从这点讲,那片曾经飘散着荷叶荷花香的泽国真该感谢孙犁的无量功德。

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有幸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创作天地,你必须付出,大量付出不求回报,付出感情、心血与才智。

现在梦想一飞冲天一夜成名一本书发财的孩儿们谁会这样做呢?

4.时光流逝,一些大部头反映抗战的文学作品读者特别青年读者正在减少,他们更乐意关注大时代中普通人的生态与心态,而非战场、战争、战役实录和是非黑白太过简单的判决,孙犁的意义凸显出来。时光磨洗掉政治局限的妆容,露出熠熠生辉的底色,飘散出荷叶荷花的清香,这清香穿越时光。

与一些从原始人性冲动出发,以颠覆传统为能事的当代作家不同,孙犁有自己的政治底线,道德底线和文学审美底线。

孙犁先生以为,艺术家的能事“不外真诚善意,明识远见,良知良能,天籁之音,这是艺术唯一无二的灵魂,也是跻于艺术宫殿的不二法门。”

造就了他的作品今日仍可读。

5.网络语文时代的少年写作,可让西域牧羊的苏武给汉武帝发短信,准许自己回长安。

酱紫(“这样子”的网语)够酷够炫够有趣。有趣之外和之后呢?

多元文化时代,决定了接受美学的多元。有出气撒野的需要——类似爆打沙袋和嘻哈街舞的娱乐,也有赏乐品茗的需要,孙犁提供了后者的需要之一。

时光流逝,孙犁留到了今天。时光流逝,网络语文或许留到明天,或许部分留到明天,或许什么也留不下。时光流逝时光将证明一切,让我们走着瞧。

6.1979年,笔者去天津组稿。见过刚发表中篇小说《铺花的岐路》的冯骥才,记得他家木楼梯作响,房间仄窄。被打右派刚平反的女作家柳溪请笔者吃西餐,笔者使不了那餐具,刀叉叮当滚落,惹侍者偷笑。柳溪掏一张大票埋单——十元,当时觉得好贵好贵!最后见到孙犁。他住的平房院残砖败瓦,除了阳光,所见皆灰旧,包括人。孙先生木讷,笔者亦不敢多言,没约到稿就退了。

与孙先生只见过那一面,但不妨碍与他的作品多次晤面并受益匪浅。

用文学厨艺烹饪新闻食材

——读余华小说《第七天》

小说《第七天》扉页写了《旧约·创世记》中一段话,大意是:上帝在创造万物之后的第七天,歇了所有的工——由此开头并最终规定讲述人杨飞讲述自己死后七天的经历,从死后去殡仪馆的第一天到来到“死无葬身之地”的第七天,“死无葬身之地”是阴间一个美丽无比的地方——规定讲七天,不可以信口开河没完没了讲下去……

严格说,小说讲述七天经历与旧约那段话并无干系,连头带尾七天经历也非第七天经历。

好吧,来说说这本书吧。在暑来如山倒暑去如抽丝的2013年夏天,发生多少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足够重大的新闻事件,生猛、火爆,花枝招展,吸引眼球;余华的《第七天》相比轻薄让人无语。有人说,2012年2月,王立军跑路美国驻成都领事馆,小说立马倒地昏迷;2013年夏天,“棱镜门”主角斯诺登跑路多半个世界,小说无可救药死翘翘。有点夸张,不无道理。

小说《第七天》总共13万字,不长,按天分成七个小中篇,好读,其实为了好写。

想象余华写作速度不会太快。20世纪60年代出生,年纪已过知天命,看到并大部知晓人生的后半段,文坛过往是荣誉,也是羁绊,此时余华编织一个人影憧憧又鬼影憧憧小说,前思后想时间笃定多于敲键写作。

“第一天”读后感觉混沌、暧昧,不怎么舒服;也可能因此惹恼了余华粉丝——谁让粉丝用阅读定势期待作家的新作品呢——余华要在“第一天”开疆拓土,确立小说格局,确定叙述调子,用去世者杨飞第一人称讲述,想获得穿越阳世阴间的一份自由,就得牺牲小说故事的严密逻辑,让讲述者想去哪儿去哪儿,想说谁的故事就说谁的故事,取舍装进里边的新闻事件(真实发生众所周知的新闻),一要有足够影响力,二要有人性的感染力。像卖肾、强拆、一人杀多位警察等,呵呵比起新闻这些事已属旧闻。新闻易碎呵,碎他是后浪打趴前浪分分钟流淌的时间。

但愿我解读得靠谱。

宁肯,《十月》杂志社副主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蒙面之城》《沉默之门》《环形山》《天·藏》等。

显然,反映现实这个问题也挺让宁肯心烦,他认为存在着两种现实:“我写的现实和我没写的现实,我没写的现实否定了我写的现实。那么我没写的现实是什么呢?是贪腐、权力、性贿赂、动辙拥有几十套住房、一桩桩挑战我们神经的权钱大戏,是地沟油、有毒食品、暴力拆迁、三聚氰胺、PM2.5、比美国大片还惊险的出逃。这样的现实,在我们的视听中旋转起来,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这样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内心生活,否定了细腻的感情、心理活动,进而否定了写作。因为这样的现实就好像一个黑猩猩,我本来是说书人,但“鸠占鹊巢”,它占了我的位置。这样的现实比我讲述我的小说精彩得多,它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所有人的目光,以至我们的现实感已不是来自我们自身而是来自上述令我们愤怒又迷惘的那样的现实。我们自身的现实无足轻重,甚至称不上现实,我们写的东西也不是现实的,是微不足道的,甚至连我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写现实。”

“同时文学也常常被指责没有面对那样的现实,一些官场文学触及了一些贪腐、权钱,但又评价不高。当人们谈论文学的缺席的时候,事先没把官场文学算在内。好吧,就说纯文学——纯文学为什么没面对那样的现实?或者说纯文学作家为什么没有面对?一种说法是文学应该同现实保持距离,还有人说反映这些问题应是新闻的责任不是文学的责任,这都有道理,但并不能免除社会对文学的指责与作家本身的焦虑。显而易见,回避已使文学变得看起来十分无能。道义可以商量,责任可以免谈,但无能让我有点受不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估且认为是忍无可忍——余华的《第七天》冲上去了,我觉得这是个好兆头,余华不是小角色,具有标志性,但遗憾的是读者仍不满意,甚至眼很毒,戏称《第七天》为“新闻串烧”,学术一点可称为“现实串烧”。然而,实事求是地说,余华是作出了认真而严肃的努力的,也有部分成功的经验,比如用死后的视角看待现实(注意,我们这里谈的现实均指上述罗列的社会现实),比如一定程度将现实陌生化。”

没有什么不可以。把新闻当做食材,烹煮煎炸,要么干脆乱炖,肉夹馍还是馍夹肉,不该设有禁区。读者不喜欢有读者的阅读眼力眼光的局限,也有作者烹饪水平不精,本事还不够神奇。《第七天》一人杀多位警察的章节(上海警察心头痛),写得比较有趣和有味,而强拆和卖肾就像花边样搭拉在情节外边。我以为,新闻可以写入小说——其实作者每个或大或小的故事几乎都来自新闻,只不过那些新闻太小太局部不为绝大多数人所知,以为它是作者“煸炒”用的纯文学“食材”。

《第七天》写得好的是杨飞的父亲杨金彪。他与养子几十年相依为命,放弃自己的婚恋、家庭,能说他只有付出,没有所得,十分金贵的所得么?余华一贯冷酷的文笔到此变得细腻温情。一部长篇,若无几处动人,才算失败,倒不在镶了几个新闻的花边。

突发奇想,中国文学史的经典《史记》,当年也是新闻,大新闻,大新闻中的大人物。岁月沧桑,日月轮回,《史记》成了文学鼻祖。文学,新闻,谁又讲得清之间的同与异,宵与壤,依违叛服?吾辈自认各方各面知之甚少罢。

凑个七。我觉得此书尚可看,看前别设置条条框框,别受评论特别过激评论影响——有些“骂不惊人誓不休”的评论者,别理他们——清汤挂面般读(吃)下去,吃完连汤喝掉,从语言到故事都有可取之处。当然,世界这么大,发生事情这么多,不看也没关系。《第七天》,一本书而已。我们看过的书永远少于没看过。

同类推荐
  • 经典的散文

    经典的散文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浪迹词

    浪迹词

    浪迹词是作者游历四方所作的词。分别是在河南省郑州市开会;深圳出差;西安及关中地区开会、出差、游历;青海省西宁市开会、考察、游历所得的共计301首词。
  • 不变的印记

    不变的印记

    如今,有人把描写民工题材的文学与诗歌,统称为打工文学或日诗歌一一他们以在外地打工的写作者为界定。这种称谓是否科学,至少是值得商榷的。我始终固执地认为,诗就是诗,它可以是打工者写的或反映打工者的生活的,却非要加上什么“打工诗”的符号,难免别扭和有些牵强附会。而且,对于创作打工题材的诗作者而言,似乎他们的创作成就之被关注,仅仅是因为打工者的身份,这对于相当数量的写作者而言,似乎有人格不平等之嫌。这个话题似乎远了些,笔者也将会另外撰文探讨,在此,暂且按下不表。
  • 文学批评学

    文学批评学

    文学思潮、文学文体和文学经典三大理论问题,呈现了文学批评学或批评解释学的内在思想结构。通过对“为何批评”和“如何批评”问题的深入追问,通过具体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批评的范导性实践,通过“如何成为批评家”的诸多奈件的理论确证,本书变得极富思想操作性,并且具有理论解释力。从文学思潮出发,作者探讨了文学思潮与批评思潮的成败得失;从文学文体入手,作者特别强调诗歌、散文和小说批评的独特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文学批评的自由思想价值;从文学经典出发,作者建立了开放性的文学经典观,为先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双重经典体认进行自由立法。
  • 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新版)

    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新版)

    冯唐代表散文集《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2018全新设计升级,一部精神欢愉的走心之作。饭局酒色山河文章,杂花生树酣畅文字,关于诗、书、酒、名声、财富、美、生死事、快活事。这本书毫不掩饰,没有目的,不谈正经事,只用世间诸多美好,消磨必定留不住的时间。每个人都要有个笃定的核,这样在宇宙间才不易被风吹散。在这本书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态度。
热门推荐
  • 谷雨诗选(第一卷)

    谷雨诗选(第一卷)

    《谷雨诗选(套装全3册)》包括:《谷雨诗选(第1卷)》、《谷雨诗选(第2卷)》和《谷雨诗选(第3卷)》。《谷雨诗选(套装全5册)》主要包括:武丁、森林、大地、高山、湖海、余昭安、夜渡(外一首)、蒋天佐、献给八十年代第一个“谷雨诗会”、熊述隆、关于一只古老的谜、刘华、我拾到一双眼睛、李一痕、幸存者之歌(外一首)、王一民中年恋情(组诗)、陈小平、春天,一切都在萌动、肖麦青、端午,在故乡、刘晓宇、劳动者的歌(二首)、谢亦森、修路、陈良运和生命的密码等等。
  • 长河内外

    长河内外

    “江南俊夏”,六岁时被他师父携来地球龙九山村,学习汉语文化和风情,十八岁时便离开。但纯朴的山里人并不知道他们师徒来自遥远星空。且看他是如何与他的两位漂亮的师妹“贝尔伊澜”和“丝竹清和”一起在众域群中潇洒风流、大展宏图的……--------鹧鸪天*开篇词--------春去秋来仓满粮,平阳雁过树呈黄。夜凉遥望星光远,昼顾馨思儿女长。天瀚瀚,景茫茫。长河内外牧牛羊。生来见惯风情展,总把他乡做故乡。
  • 青眼影沉沉

    青眼影沉沉

    透过彼此的眼眸,我们看到了通往幸福的方向。幼年失去亲人的赵萧君迫不得已寄居陈家,和小五岁的陈家独子陈乔其一起长大,可谓是亲如兄妹。英俊、深情、专一却又任性的陈乔其苦苦纠缠赵萧君,而她却不敢正视这段不被世人接受的感情。最终,她被陈乔其的执著所感动,愿意扛起世人所有的指指点点,选择和他在一起。然而世事比想像中的更残酷严峻,流言蜚语、无数的暗流飞箭、现实的压力,终于使她瓦解崩溃,匆忙浑噩间嫁给了事业有成、优雅沉稳的成微。可是故事并没有这样就结束……一份弄假成真的情,一份青梅竹马的爱,将三个人卷入纠缠与纷争中,而赵萧君又该何去何从?
  • 夜郎歌

    夜郎歌

    一个浑浑噩噩的中二少年,一块不靠谱的妖精石头,以全城第一学院为目标,发起了最奇葩的冲刺!修武道,通经文,炼药剂,斩强敌……我不是一个强硬的人,但强者,从来都是被逼出来的。
  • 老高的病

    老高的病

    同学拍拍老高的肩膀,笑道:行了行了,这也是个教训,今后啊,能不管的闲事尽量别管。再说了,行有行规,家有家法,医院不能给患白血病的孩子免费治疗,肯定有他们的难处,你对医疗行业一窍不通,不能轻易说人家不合理。老高抬眼瞪着同学,想说什么,又把话咽了下去。同学说:破财免灾,破财免灾。老高说:你怎么和我老婆说一样的话?哎,这就对了。这说明我和你老婆不是一根筋,这里很正常。同学边说边抬起一只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 明伦汇编官常典王寮部

    明伦汇编官常典王寮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惑君皇妃

    惑君皇妃

    相府嫡女无才无德无貌,是为“三无”,殊不知面具下的她惊才艳艳,倾国倾城。继母凶残阴狠,姐妹蛮横歹毒,那就别怪她辣手摧花,把你们一个个送去见阎王!圣旨下,相府嫡女苏紫染嫁皇四子睿王为妃。洞房之夜,冰火两重,她颤声:“王爷,还是我来帮您吧……”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自此,倾世无悔,血染江山亦在所不惜。“她是本王的女人,没有经过本王的同意,谁敢欺她!”某女怒嚎:“滚你丫的,这辈子就数你欺负我最多!”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哲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于它能够给人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这个宫女有点拽

    这个宫女有点拽

    命运让她穿越到唐朝,无奈卷入帝位纷争。在尔虞我诈的皇宫中她爱上腹黑王爷,并轮为棋子。阴谋、利用后,她被他伤的遍体鳞伤,决心将他淡忘,他却不容置疑的告诉她“你此生只能爱本王一人,只许是本王的女人”她毅然决然说“爱情不是你想卖,想买就能卖”他含情脉脉说“本王只爱美人不要江山”只是她那破碎的心是否还能再接受他?
  • 大智律师礼赞文

    大智律师礼赞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