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瞬之间,人生已过大半。
时光如白驹过隙,不容我挽留,一意前行。
而今夜,秋风送爽、明月高悬,我的心情如水般宁静。越是安静的时刻,人越容易怀想。回眸半生时光,忽然有了一种冲动。于是摊开洁白的稿纸,拿起笔,叩问内心:我一直追求的是什么?是什么一直在影响着我,支撑着我的精神,让我在人生路上一路前行?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在知天命的年龄,去梳理自己走过的路,看到的人,做过的事,进而找到自己人生的支点与归宿,重新开启一个新的人生旅程,这何尝不是一件有意义地事呢?
回眸,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1966年,我出生于湖北谷城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兄弟姐妹5个,家境清贫,生活窘迫。试问,一个穷家子弟,一个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一个没有任何天赋、没有任何背景的年轻人,该如何去掌控自己的命运,去实现自己不甘平庸的梦想?在成长的岁月里,这样的自问,总是一遍遍地冲击着我的脑海。为父母争一口气,为自己留下生命的印记,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一份朴素的念头,始终沉淀在我心里。它使我在困顿中咬紧牙关,在迷茫中坚定方向,不敢有半点懈怠。
细细回想,无论是5年的军营生活,还是26年的铁路工作生涯,似乎有一个东西一直在牵引着我,与我相伴相依,不离不弃,给我前行的力量。是什么呢?好像是写作吧。在悄然的岁月中,这份写作之“缘”催逼着我不停地上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耻下问,不知疲倦,如精卫填海一般辛勤劳作。就这样,一个想飞得更高的“小小鸟”,执着地走上了写作这条艰辛之路。
因为才疏学浅,注定要比人付出得更多。记得1992年,我在襄樊工务段当养路工。那时,绿皮火车上经常飘落下一些旧报纸。我欣喜地将这些人家不要的东西当成“宝贝”,津津有味地捧读,并积攒起来,作为自己的启蒙老师。报上的文章帮我打开了外面的世界,我想起父亲满含慈爱的目光,对我笑着说:连斗啊,啥时能在报纸上看到你的文章啊?父亲的期待,深深地刻在了儿子的心里。于是我开始“依葫芦画瓢”写了一点豆腐块文章,为了投稿,有时晚上下班后饿着肚子,走很远的路去襄樊车站投递。对一个还是写作“门外汉”的业余通讯员来说,能够把自己笨拙的文字变成报纸上的铅字,是多么遥不可及的梦想啊。记得当时,我采写的第一篇小通讯在《中原铁道报》和《襄铁信息》上刊登后,心中有一种无以言表的喜悦和兴奋。
在这份写作之“缘”的牵引下,我先后调到六里坪车务段、十堰车务段从事对外宣传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我悄悄做了17本剪贴本,制作了电子文件夹,收藏了各类值得借鉴的好文章。记不清多少个夜晚,我孤灯相伴,为琢磨一个好标题而冥思苦想,为寻找一个好的新闻素材和角度而绞尽脑汁;多少个春夏秋冬,我带着采访本,手拿照相机,肩扛摄像机,深入襄渝线的各个小站工区,奔波于客运窗口、站台车厢、货场企业,将镜头对准了普通职工,与他们一起同吃同住,摸爬滚打,采写了大量生动感人的新闻作品。《跑营销四海为家,争货源心诚则灵》《多花7亿,火车为武当文物让路》《散红雁:最美的青春献小站》《小站:通向幸福的地方》等稿件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铁路人的大爱情怀,树立了铁路部门良好的对外形象。
文字本是没有生命的,当你赋予了它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后,它就变得有生命了。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仅仅是新闻作品的魅力所在,更是宣传工作者的价值所在。这样的感悟,也是缘于自己多年写作的体会。
至今,有两篇稿件仍触动我心。一篇是《侯汉文:深山独守“无名站”》,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偏僻小站,一个普通的铁路女工独守11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其奉献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另一篇是《唐红平:三次脑出血,妻子助他创造生命奇迹》;历经三次脑手术的生死考验,40岁的铮铮铁汉,书写了生命奇迹。其忘我工作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催人泪下。在采访他们的日日夜夜,我的心始终浸泡在感动中。当完成采访任务时,我忽然对自己的岗位有了新的认识。这些恪尽职守、执着追求的铁路职工,是多么可敬可爱!他们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了铁路的丰碑。身在宣传岗位的我,如果对他们的付出和辛勤劳动熟视无睹,无动于衷,不及时总结宣传,岂不是一种失职?
职工需要我,这就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正是在这样一种精神的支撑下,我一写就是18年,而且无怨无悔,痴心不改,先后宣传报道了铁路总公司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冷映霞、杨晓刚、岳涛以及湖北省交通运输行业“十行百佳”标兵益斌等一大批典型人物,这些从平凡的岗位上成长起来的明星,不仅成为职工学习的楷模,而且走上了重要的管理岗位,为企业发展发挥着更大的能量。每当我看到这些,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
此时此刻,我又一次想起了父亲当年的话:连斗啊,啥时能在报纸上看到你的文章啊?每每想起父亲的话,我禁不住感慨万千。如今我在中央、省市级新闻媒体上发表稿件累计达万余篇,不仅如此,还年年被《十堰晚报》评为优秀特约记者,我所在单位在铁路局宣传报道竞赛中也屡获第一。按说,我早已完成父亲当年的心愿。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问自己,写作的意义,难道只是将文字变成铅字吗?
紧握着手中的这支笔,我从青年走到了中年,从浮躁走向了淡定。随着年岁的增长,对变成“铅字”的渴望渐渐淡化,而对工作责任的坚守,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则变得更加强烈。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积累,有了这样的思想收获,我萌生了出一本新闻作品集的冲动。将自己多年的心血进行汇集,既是对自己写作之路的一次回顾,一次总结,也可以通过读者的眼睛,帮助自己看清作品的深浅,为提升自我寻找一个好的平台。同时,这些作品也是铁路服务社会经济,加快走向市场的一个见证或缩影。通过作品的结集出版,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铁路、理解并支持铁路的工作,为铁路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是一个普通宣传工作者的情怀,也是我出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灯下不寂寞——赵连斗新闻作品集》,是我从近20年新闻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一部分。这些文字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鄂西北铁路的发展变迁,展示了铁路职工的精神风貌。全书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奋斗人生最精彩》,以人物通讯的形式,描写并赞美了铁路干部职工对岗位的坚守,对事业的追求,记录了他们不平凡的人生故事;第二章《千里铁道有大爱》,以消息或通讯的形式,真实报道了发生在铁路窗口的爱心故事和感人画面,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第三章《市场之手写华章》,以消息或工作通讯的形式,记录了铁路适应市场需求,推出的一系列营销手段,反映了铁路在市场风云大潮中灵活应变、主动出击的风采;第四章《服务社会有担当》,以新闻调查或记者手记的形式,报道了铁路在服务地方经济中顾全大局,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第五章《发展变化看今朝》,以纪实新闻的形式,记录了铁路不断优化客运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进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鄂西北铁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关于《灯下不寂寞》这个书名,我酝酿了很久。之所以起这个名字,缘于一份热爱,一种坚守。经年累月的伏案写作,让我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和肩周炎,去年还做了椎间盘手术。尽管这样,一想到职工的需要,岗位的需要,我就像上了发条一样,不能放下手中的笔。因家住外地,我常年住在单位宿舍。夜晚的时光,就是我与文字相伴相依的时光。当旁人在花前月下、觥筹交错、享乐人生的时候,我独自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搜集素材,琢磨标题,提炼观点,与我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这样一幅清苦而寂寞的画面,在我看来,却是人生的一种追求和境界。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的,灯下不寂寞,因为有文字相伴,有一种追求和使命在支撑着我的心灵。一个人心灵有了依托,即便身在陋室,也会感到满室馨香,感到内心的安宁、幸福和满足!
回眸,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时光一刻不停地向前奔流,一切的一切终将成为历史,而留下来的,唯有文字,唯有精神。
回眸自己的写作道路,它给我带来的究竟是什么呢?难道只是让更多的人在报上、在电视上、网络上知道了“赵连斗”这个名字吗?不,它给我带来的应该是一种精神的成长,一种心灵的充实!写作,让我始终保持热情,不麻木,不冷漠;写作,促使我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看问题更理性、更全面;写作,让我看淡名利欲望,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内心的富有,那才是真正的富有!
洋洋洒洒写了许多,回到开头的话。孔子曰:“五十知天命”。何谓“知天命”?就是知道生命的规律,知道自己的使命和方向。
不盲目,不放弃,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这应该是我一以贯之的人生姿态。
作者
2015年9月于湖北十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