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02200000004

第4章 《诗经》的作者 时代及地域(1)

第一节 诗的产生

最早的诗歌是如何产生的呢?世界各民族的诗歌发展史都以详实的材料向世人表示:人类最早的诗歌是劳动歌曲。它起始于劳动的呼声,又演变为呼声与语言的结合。如《淮南子·道应训》所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布赫尔在《诗歌及音乐的起源》中论述道:

这些歌的助音所代表者,乃是与工作不可解地联系着的那些天然声音的混合。所以野蛮人在工作时的歌调的第一次尝试,并不是根据了作诗的一定规律,而把他们想到的词句集合起来,以便把他的意思表现得最美丽、最为显而易见,而是把半野蛮的声音排列为一定的顺序……

但是这样的“劳动号子”式的诗歌,毕竟过分粗糙,而且不定型。文化人类学者考察的结果是,世界各个民族诗歌最主要的起源是原始宗教祭歌。如古希腊在举行酒神祭典时,主祭者和信徒们,披戴着葡萄枝叶或其他植物的枝叶,在竖琴的伴奏下,狂歌曼舞。后来就从这祭典仪式中产生了抒情诗,又产生了悲剧、喜剧。中国的情况与此相类似。中国原始宗教中“万物有灵”的观念,催生了不少的祭典仪式,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仪式上,人们载歌载舞以娱神和自娱。《尚书·尧典》所记之“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竹书纪年》所言之“帝喾之时,击钟磬,凤凰鼓翼而舞”。《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载之“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等,都为我们描述了荒古时代图腾部落欢歌狂舞的场面。这种以歌伴舞、以舞助歌的形式,便产生了最早的诗歌。清人阮元考证《诗经》中的“颂”,原来是训作“舞容”[3],就是说,《颂》是诗和歌舞的结合。我们知道,颂诗主要用于祭典,祭典离不开且歌且舞,把“颂”解作“舞容”,是合乎情理的。朱光潜先生指出,汉魏乐府诗中有《鼓吹》、《横吹》、《清商》等名称,都是以乐调名诗。[4]这些事实也表明,诗歌、音乐、舞蹈乃是同源的,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只是发展到后来,三种艺术渐渐分化而呈独立之势。

当然,诗歌如果总是停留在伴舞或作为祭典的手段,那么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诗歌就不值一提了。随着诗歌的独立,诗歌渐渐被用来表达人们的情感,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诗歌与情感的关系。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汉书·艺文志》也说:“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所谓“志”,即心之哀乐。唐孔颖达《毛诗正义》明确指出:“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于言,乃名为诗。”诗就是用来表达内心感情的。《诗·大序》对这个问题作了更透辟的阐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宋代大儒朱熹是这样引申这一段话的:

或有问于予曰:“诗何为而作也?”予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馀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5]

情感既是人类与生俱来之物,总得给它以发泄、表达的机会。先民时代是这样,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文学发达时代也是这样,所谓“嘉会寄诗以来,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还,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使贫贱而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也”[6]。诗歌发展的历史证明,诗是人类情感最好的载体之一。

第二节 庞大的作者队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称“总集”只是因为它汇集了周代大多数诗歌)。据张启成《诗经逸诗考》统计,《诗经》之外,篇名、诗句俱逸的,有14首,篇名存而辞逸的有27首,篇名逸而词存的有38首,篇名、词俱存的有17首,共计98首。比如《左传》隐公元年记郑庄公和其母亲在隧道中相见的情景: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左传》襄公四年,邾人、莒人伐鄫。臧纥救鄫,侵邾,败于狐骀。……国人诵之曰:“臧之狐裘,败我于狐骀!我君小子,朱儒是使!朱儒朱儒,使我败于邾。”这些诗都没有被收入《诗经》。这就是说,《诗经》的逸诗几乎占了现存诗集总数的三分之一。[7]

梁启超先生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很有感慨地说:“现在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这一段话对《诗经》的评价有两方面:一、《诗经》的价值性。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宝库中,《诗经》是光芒四射的珍品;二、《诗经》的真实性。在琳琅满目的先人珍籍中,《诗经》颇为可靠、非为赝品。

《诗经》这个名称,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才有的。在这之前的春秋时期,一般称这本集子为《诗》,因为它总数三百零五篇,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诗三百”或“三百篇”。《论语》中就同时出现这两种称呼:“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把《诗》称作《诗经》是有其用意的。

“经”字的本义,是丝线。许慎《说文》释“经”曰:“经,织纵丝也。”古人用“经”来编连刻着文字的竹片——简,就形成了“册”——古代的书籍,因为经跟册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就用“经”来代表“书”。如《荀子·劝学篇》:“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庄子·天运篇》:“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这里的“经”,都指书。汉代董仲舒提倡儒学,奉孔子为儒家宗师,凡经孔子整理过的书籍,都看作是可为人常法之典籍,于是《诗经》的名字便应运而生了。

下面,我们先从作者、时代、地域三方面来进行阐述《诗经》。

流传至今的通行本《诗经》共收诗三百零五篇。我们称“诗三百”,不过是举其成数而已。这三百零五篇诗分成《风》、《雅》、《颂》三个部分,各部分的篇数是这样的:

《风》有十五国风,其中《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邶风》十九篇,《鄘风》十篇,《卫风》十篇,《王风》十篇,《郑风》二十一篇,《齐风》十一篇,《魏风》七篇,《唐风》十二篇,《秦风》十篇,《陈风》十篇,《桧风》四篇,《曹风》四篇,《豳风》七篇。共计一百六十篇。

《雅》分大、小雅。其中《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另有六篇有目无辞的“笙诗”。

《颂》分《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

从以上所列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风》的篇数最多,《小雅》其次,然后是《大雅》和《周颂》、《商颂》、《鲁颂》。

“风”就是民间歌曲,是“土调儿”。它的作者,很可能包括一般的老百姓。他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天真率直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既不想阿谀奉承,去为谁歌功颂德;也不怕那种写了“作则垂宪”就脑袋搬家的朱元璋式的文字网。这些作品多数是以口耳相授的方式传唱的,而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加工、改造,因此可以说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国风》基本没有留下作者的真名实姓,但是我们从中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却是活泼泼、真切切的。它们如实地再现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大约从公元前一一〇〇至公元前五六〇年之间社会的状况、风土人情或自然风光。例如《豳风·七月》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其第一章:

【原文】 【今译】

七月流火, 七月火星向西方,

九月授衣。 九月人家分衣裳。

一之日觱发, 十一月北风呼呼叫,

二之日栗烈。 十二月寒气透心凉。

无衣无褐, 粗布衣裳都没有,

何以卒岁? 今年怎样来御寒?

三之日于耜, 正月里来修农具,

四之日举趾。 二月春耕下地忙。

同我妇子, 我那老婆和孩子,

馌彼南亩, 送汤送饭到垄上,

田畯至喜。 田官老爷喜洋洋。

诗中对农夫们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过程和他们窘迫的生活处境的描写,应当是比较符合西周初期的社会情况的。它的语言是那样质朴,不加雕琢;它的感情是那样真挚,不加粉饰。这样的作品的价值,何曾因了作者姓名的淹没而减损一丝一毫呢?

《诗经》中也有很多贵族的作品,它们大部分保存在《雅》诗里,其中有五篇明确地提到作者的名字。它们是:

《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

《鲁颂·閟宫》:“新庙奕奕,奚斯所作。”

当然,这五篇作品中所标明的孟子、吉甫、奚斯,究竟是何许人,现在也无从详考。

有的作品,可以在古书中寻找到它们作者的某些信息。如《左传》闵公二年说:“许穆夫人赋《载驰》。”《载驰》见于《鄘风》。它的作者许穆夫人约生于公元前六九〇年,是卫宣公儿子顽的女儿。她有两个哥哥:戴公和文公;两个姐姐:齐子和宋桓公夫人。她从小就以聪慧出名,许穆公和齐桓公都曾向她求婚。她从国家利益出发,认为应该嫁给齐桓公。因为齐国“大而近”,万一卫国有难,可以得到及时的救援。可是父亲却把她嫁给了许穆公,所以人们称她为“许穆夫人”。北狄攻陷卫国国都,懿公战死,国人分散。在宋桓公的帮助下,卫国人暂时在漕邑安身,并拥立戴公为国君。不久戴公身亡,文公即位。许穆夫人惊闻故国传来的噩耗,痛心疾首,立刻驱车奔往漕邑,吊唁戴公,又四处奔走,请各大国驰援卫国。按照当时的风俗,国君夫人除非遭逢父母丧事,否则不得出国境。许穆夫人受爱国之情驱使,亲自驱车千里回卫,她的行动遭到了许国大夫的百般阻挠。许穆夫人悲忿不平,作了这首诗,抒发心中的忧伤和救国的决心:

【原文】 【今译】

载驰载驱, 车儿马儿快快奔驰,

归唁卫侯。 赶回祖国吊唁兄弟。

驱马悠悠, 驱马踏上漫漫征途,

言至于漕。 眼看来到故土漕邑。

大夫跋涉, 大夫们千里跋涉来拦阻,

我心则忧。 我的心中悲伤不已。

既不我嘉, 即使你们说我不好,

不能旋反。 也不能让我往回转。

视尔不臧, 你们的主张不怎么样,

我思不远。 我的思虑更周详!

既不我嘉, 即使你们说我不对,

不能旋济。 也不能改变我方向。

视尔不臧, 你们的想法并不高明,

我思不(门必)? 我的考虑有什么不妥当?

陟彼阿丘, 登上高高的阿丘,

言采其蝱。 采些贝母免烦忧。

女子善怀, 虽说女子多善感,

亦各有行。 每人也都有自己的追求。

许人尤之, 许国人对我喋喋埋怨,

众稚且狂。 幼稚狂妄真可笑。

我行其野, 走在祖国的郊原上,

芃芃其麦。 绿油油麦田招人爱。

控于大邦, 我要向大国奔走求援,

谁因谁极。 谁和我亲谁就赶来。

大夫君子。 朝中的大夫众官员,

无我有尤! 不要再把我责怪!

百尔所思, 你们纵有好主意,

不如我所之。 不如我的决定实在。

许穆夫人赋《载驰》一诗的事迹,《左传》中言之凿凿,从未有人怀疑过。这一首诗中深厚的爱国情思和卓越的政治见识以及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都使它成为优秀的政治抒情诗。据《左传》记载,许穆夫人归卫不久,齐国就派大将无亏帅车三千乘、甲士三千人戍守在曹地,在军事和政治上给了卫国强有力的支持。这就是许穆夫人诗中“控于大邦”政治主张实施后的一个成绩。

但是,汉代的经师们对《诗经》作者的考证,也不乏主观臆断或捕风捉影之说。如《鄘风·柏舟》一诗,其第一章为:

【原文】 【今译】

泛彼柏舟, 柏木船儿飘飘荡荡,

在彼中河。 漂到河的中央。

髧彼两髦, 那额前垂发的人儿,

实维我仪, 正是我的情郎,

之死矢靡他。 我到死也不改变心肠。

母也天只! 我的娘啊,我的天!

不谅人只! 为什么对我这样不体谅!

这首诗很显然是写一个姑娘已有了心仪之人,母亲却逼迫她嫁给别人,她激愤地表明自己至死不变、矢志不渝的衷肠。《毛序》对这首诗的解释是:春秋时卫国的世子共伯早逝,其妻共姜要为他守节,却遭到父母的反对,共姜作此诗以明心志。姚际恒《诗经通论》对这种说法表示不满:“(此时)共伯已四十五六岁,共姜为之妻,岂有父母欲其改嫁之理?至于共伯已为诸侯,乃为武公攻于墓上,共伯入釐侯羡(墓道)自杀,则《大序》谓共伯为世子及早死之言尤悖矣。”《史记》卷三十七《卫康侯世家第七》记载共伯之事可以作为姚说的佐证:

釐侯卒,太子共伯馀立为君。共伯弟和有宠于釐侯,多予之赂;和以其赂赂士,以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釐侯羡自杀。卫人因葬之釐侯旁,谥曰共伯,而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

同类推荐
  • 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谈判

    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谈判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国际谈判深受其影响。在两国的谈判竞争中,军事等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中国为什么在国际谈判桌上很多时候不占优势?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对文化的差异性认识不够。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常常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二是对新闻媒体的作用不够重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媒体已经开始主导社会舆论的话语权,特别是网络世界的兴起,舆论浪潮席卷而来。谈判是最直接的文化角力。我方人员的文化积累,对对方文化背景的熟悉与洞察,和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交流应对……小而言之,关乎在某次谈判中是否可运筹帷幄、长袖善舞;大而言之,关乎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外在形象,以及在国际谈判席上主动权和话语权。
  • 世界文化之最总集

    世界文化之最总集

    本书主要内容为:古老的建筑,追踪第八奇迹——琥珀房子的秘密,奇妙的旅行——马可·波罗游记之谜。
  • 璀璨的中国

    璀璨的中国

    全书介绍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总共分七章:华夏民族的起源、东方巨龙长城、敦煌岁月、汉诗鉴赏、魏诗鉴赏、唐诗鉴赏、宋词鉴赏。
  • 一个人的战斗

    一个人的战斗

    本书是单世联教授最新的一本文化批评集,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经典作家,把握时代脉搏。内容包括对海涅、君特·格拉斯、狄更斯等的评议,对《红楼梦》、明代经贸问题等的新解。全书内容熔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是一本适合浅阅读时代的口袋知识读本。
  • 地宫绝响:曾侯乙墓与编钟(文化之美)

    地宫绝响:曾侯乙墓与编钟(文化之美)

    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古老的乐器正为我们演奏着穿越时空的最强者。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热门推荐
  • 士昏礼

    士昏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缘分拯救店

    缘分拯救店

    退役月老来到人间帮助姻缘一路遇上不同的妖精,人,小仙,平凡的小日子也因为他们的存在变得开心异常,大家也热热闹闹地想要帮助月老寻一份姻缘,积极安排相亲,积极安排各种娱乐活动,从古到今,月老都不为所动,依旧逍遥自在,游历人间,祸害各路神仙。
  • 三女三男之恋

    三女三男之恋

    【新文《原来是你在我身后》已发,求支持】当一切生活都变得风平浪静的时候,亲亲好友的到来,自己原本以为会变得更好起来,可意外总是措不及防……她终是想起了那些这一切到底是预谋,还是偶然呢?我从不信命,但是为了你,我愿意相信一次,因为看见你好我就好了
  • 老屋里外

    老屋里外

    那时候,乡间的买卖,多以物易物,很少用钱。比如买豆腐,就拿豆子换,几斤豆子换一斤豆腐,每天出去装的是豆腐,回来就换成了豆子。他说的亏,指的就是当日的豆腐没有卖下好价钱,预计该交回来的豆子数量上少了。大哥急了,亏什么亏,一定是做了手脚的。父亲制止道,嚷什么嚷,你还年轻,懂得什么!大哥不依不饶。终于有一天,那人卖豆腐回来,把换来的豆子倒出部分,又打算藏到离豆腐坊不远的马号的草料堆时,被守候的大哥逮了个正着。
  • 于无声处

    于无声处

    《于无声处》是第一本平民化视角的当代反间谍小说,这本书抛开了传统反间谍斗争的“高大上”,直面并还原了这些“无声的人”的人生状态。用平凡描绘不平凡,再现了真实的反间谍故事和国家安全侦察员用忠诚和信仰铸造的一生。
  • 铁树开花

    铁树开花

    又到探监的日子了。王新雅决定去监狱里探望父亲后,回来就赶紧浇麦。王新雅有五亩地的麦子,需要很长时间浇呢。天旱,浇麦的多,水也跟不上。去年一冬没有下过一片雪,人们想着过了年会下雪的;可过了年,还是没有下。又想二月二会下雨吧——二月二龙抬头呢!可过了二月二,天还是晴朗朗的天。山冈地的麦子已经出现了绝收的迹象,是没有希望了;平地的麦子可不能再出问题了。抗旱浇麦是眼下的头等大事。小组里的大口井浇地速度快,可是需要排队。
  • 极夜

    极夜

    濛濛是被一阵断续的沉闷敲打声吵醒的。她从床上爬下,赤脚来到母亲的卧室里,发现她妈妈不在。濛濛兀自坐在地上哽咽了一会,便趿拉着那双粉红色的高跟鞋,向大门走去。她用力抽去门栓,嘎吱作响的笨重木门被拉开一条狭缝,秋风扑面灌入。濛濛不禁打了个喷嚏。侧身跨过脚下的门槛,望着空无一人的巷子,濛濛轻声唤了声妈妈……眼中遽然落下两滴晶莹的泪珠。最先看到濛濛的是一早去何家饭馆送豆腐的闻喜。她挑着扁担刚一进入百铺巷,抬头就看到了蜷缩在大门外的濛濛,穿着一件宽大的睡衣,手里抱着一只看上去显得硕大无比的高跟鞋,模样楚楚可怜。
  • The Titan

    The Tit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雾中萤

    雾中萤

    新书《鸩赋》上传了,书号2455649,欢迎亲们来玩 --------------------------------------------------------------- 一桩离奇的命案,二个为她而亡的男人,三段暗流涌动的婚姻,四个背负沉重回忆的青年。记忆依旧鲜活如昔,爱人却已真的逝去。忠诚本是必须,猜忌这把利器只将人隔离,友谊还是爱情?永远难解的命题。谁最有嫌疑?当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时,谁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谁都不能在逃避的阴影下躲藏一生,无情的真相,终将改变回忆里暧昧不清的甜蜜,而痛苦,才是成长中必要经历的艰难旅程。揭开过去朦胧的面纱,那些黑暗里不能痊愈的伤口,唯有阳光与新鲜的空气,才能带来重生的希望与契机。
  • 我家王爷黑化啦

    我家王爷黑化啦

    【1v1,乖巧软萌(扮猪吃虎)女主vs温柔清冷(黑化病娇)男主】——苏云染没想到,第一次坐船就撞上了暗礁,更没想到的是,自己明明都掉到水里了,竟然还会被雷劈;劈就劈吧,居然还给劈到书里去了……——别人穿越都是穿越在剧情关键点,她捏,直接穿越到大结局的二十二年后。幸好幸好,男主的儿子好看又温柔,说话又好听,他的下属个个都是人才,这生活一天天的真有意思。ps:重生霸道男配,系统穿越女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