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冬吴相对论·成功的诅咒》里引用的曾国藩的话。曾国藩发现,当他觉得事情做得很完满的时候,往往就要倒霉了,后来他就提醒自己不要求“全”,而要求“缺”。他说:“君子求缺,小人求全。”他还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求阙斋”(“阙”即“缺”)。梁冬据此评论道:当一个人开始想如何写自传,如何为自己的人生注入某种标准,让自己的整个人生发展符合他所理解的某种道理,甚至开始总结人生成功的三大定律、失败的五大规则的时候,其实就是开始给自己写墓志铭了。
我感觉确实如此。俗话说,盖棺论定,意思是人死之后才能论定他的成败得失,其实反过来也是对的,就是说你只要打算把自己“论定”,那就意味着要“盖棺”了。这是纵向分析“求全”的问题。若从横向看,“全”意味着面面俱到,面面俱到意味着平均用力,平均用力意味着平庸。所谓“完美的人物”,实际上很可能是万金油式的人物。再说我们前面谈到过,人的认识是很狭窄的,局限性很大,换句话说,一个人不管有多大能耐,所知道的东西也不过是个“缺”而已。人与人的区别,本质上不是“全”与“缺”的区别,而是“小缺”与“大缺”的区别,“缺这个”与“缺那个”的区别,“这么缺”与“那么缺”的区别。哪里有什么“完”?“缺”意味着开放,“完”意味着封闭,所以“求缺”的本质是求知,而“求完”的本质是“不想再学习了”。我常常听到有些老师,还有一些家长,自称“我是追求完美的人”,其实他们的所谓“完美”,不过是一个很小角落里的“自满自足”而已。
有一位网友这样评论《冬吴相对论》:“你们节目和其他节目最大的区别是,他们说的话99%我都知道,你们说的话99%我都不知道,或没想明白。”这就是一种“求缺”的态度,这位网友最关心的是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我被这个节目吸引,也是这个原因,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知识缺口,我是“求缺”来了。而我通常见到的文章和节目,说的都是我早已知道的事情,它们太“完美”了。
2012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