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吴相对论·奢侈品陷阱》这一期节目中有这样的说法:人们有一种天生的阶级区分的冲动。本来大家都差不多,就有一部分人,或者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那么一种冲动,想高于其他人。
可能确实是这么回事。果真如此,世界上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容易解释了。比如孔乙己,无论怎样穷困潦倒也不肯脱去长衫,因为这是他高于“短衣帮”的标志,其作用与今日的皮尔·卡丹服装其实是一样的。二十四孝也是这样。为什么要孝顺到违反情理的程度?也是为了“高于其他人”。我在“文革”中听说有人把毛主席像章别在胸口的皮肤上,以显示自己超出其他人的忠诚,细想这和如今一些女孩把耳朵扎一个或好几个窟窿,坠上一些莫名其妙的物件,心态也是相通的。阿Q没有办法高出他人,万般无奈,想出一个绝招:我做世界上最能自轻自贱的人,这不也高出别人一头了吗?
如果“想高于其他人”确实是每个人都有的冲动,那就只能加以引导,想消灭它是不可能的,压也压不住。好像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古时候朝廷引导人们读书做官,江湖上讲究争霸,还有表彰孝子、立贞节牌坊之类,都是给这类冲动一个出口。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鼓励大家当英雄,近年来则是引导学生考名牌大学,然后致富挣大钱什么的。总之都是给“想高于其他人”的冲动提供一些路径,叫你努力奋斗。教育也不能和人类这种与生俱来的冲动作对,你不能也无法压抑此种冲动,只能朝正确的方向引导。
这种“想高于其他人”的冲动,虽然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但大致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类。一类是物质与精神(外显与内修)的维度,一类是利己与利他的维度。有些人侧重在物质方面、外表方面超出他人,迷恋奢侈品、名车别墅的人属于这一类;另一些人侧重在精神境界方面超出他人,注重道德修养和心性修炼者、注重学术成就者,属于这一类人。这是第一个维度。有些人想在利己方面超出他人,自己得的好处比别人多,他就很满意;另一些人则相反,他们想在利他方面超出别人,也就是说,在帮助他人方面、奉献社会方面,超过其他人。这是第二个维度。可见,虽然人人都“想高于其他人”,但是品位和境界是不同的,有高下之分,雅俗之别。据我所知,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人们普遍认为精神境界的提高比物质享受的升级品位要高,利他比利己境界要高。《冬吴相对论·奢侈品陷阱》里谈道,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说,人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他认为人赚到钱只是自我实现的一半,或者说没有自我实现,只有把挣来的钱大把地花出去,花得非常出彩,才是最终的自我实现。西方有一个财富观,认为所谓财富就是拥有可以自主支配的为人造福的资源。造福半径的大小,决定你价值的大小,所以他们往往把钱慷慨地捐赠给社会。他们要的,主要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不是利己,而是利他。
我认为,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把学生“想高于其他人”的冲动朝这个方向引导,不要再一味地引导学生当考试状元了。当然,对于其他方向的冲动,我们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精神境界也好,利他也好,都不要刻意将其推向极端,以免出现假大空那种矫情地拔高自己的事情。我们的德育,把握这样的原则和分寸,可能比较好。
2012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