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海入长江,最先出现在眼帘中的大陆岸线,是上海的宝山。古老的吴淞要塞,虽然不是自然形成的高地,但耸起在平缓的江海岸线上,却显得巍峨高峻,像一座挺拔的山峰。再往远处看,葱茏的绿荫和现代化的厂房在天边构成了奇妙的风景。黄浦江和长江,就在这里交汇。两条大江环抱着宝山,哺育出一片富饶美妙的土地。
宝山虽然没有真正的山峰,但宝山却有几个历史的制高点,曾经引起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瞩目。1842年6月,英国侵略军从海上进犯上海,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率将士坚守吴淞炮台,重创敌军,终因腹背受敌,寡不敌众,流尽最后一滴鲜血,和81名官兵一起壮烈殉国。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这里的“1·28”和“8·13”两次“淞沪抗战”,震惊世界,气壮山河,中国军队在这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勇士们的鲜血曾染红大地,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激情,融化在宝山的每一寸土地中。
宝山是上海的门户,也是上海发展进步的见证。很多年前,我曾在崇明岛“插队落户”,经常往返于陆岛之间,宝山是必经之地。无数次在江中遥望宝山,在陆上近观宝山,似乎很少感觉到她的变化。这二十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宝山和上海的其他地方一样发生着沧桑巨变。吴淞口,巨轮穿梭,黄浦江畔,桅樯林立。海纳百川的上海,在这里向世界展开了宽广的襟怀。昔日的乡野,今天已成为现代化的都市,当年的战场,如今繁衍着和平幸福的人生。宝钢,已经成为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翘楚。而宝钢在宝山这片福地发展壮大的历史,正是新中国在这一时期越过艰难坎坷走向繁荣的缩影。
宝山无山,但宝山有宝。
宝山之宝,就是宝山人蓬勃昂扬的创造精神。宝山人用辛勤的智慧和汗水,打扮建设着自己的家园,人和自然,在这片濒临江海的城区中达成了和谐。宝山人懂得如何在继承丰厚历史遗产的同时,创造现代的价值。在古镇罗甸,这种传承和创造就得到了生动体现。古镇情景依旧,老街古屋,小桥流水,可以引人走进历史,而毗邻古镇的湖泊和新宅,却洋溢着现代气息。新旧的交融,构织成不失文化品位的现代气息。
宝山之宝,就是宝山人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宝山人也在追求更高雅的艺术生活。宝山的吹塑版画,是宝山人的独创,多姿的线条和艳丽的色彩,描绘着对这片沃土的憧憬。一年一度的宝山艺术节,充分展现了宝山人的智慧和才华,也表现了宝山人热情开放的性格。锣鼓喧天,是宝山人宣泄心中的激情,也是对八方宾朋的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这里展示才艺,也在这里感受中国艺术的神奇魅力。宝山艺术节,已经成为一个名扬天下的群众艺术盛会。
宝山虽然不是我的故乡,但作为一个上海人,我由衷地为宝山喝彩。我为她的历史自豪,更为她的今天骄傲。毫无疑问,宝山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动人。
2005年8月19日于四步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