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建设和变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道引人瞩目的风景。新楼森林般成长,大道蛛网般辐射,无数新的景观,出现在这个东方大都市中。这样的进步和发展,当然使上海人引以自豪。
一个城市,在发展经济时,如果忽略了文化事业,忽略了市民的文化需求和精神品质的提升,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十多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当心成了瘸子!》,表达我的担忧,文章中说道,物质和精神,犹如人的双腿,一个民族,如果只注重物质的创造,轻视了精神的追求,一条腿强壮,一条腿萎缩,必定会变成一个瘸子。现在,对这个问题社会已经有了明确的共识。上海这些年来的文化设施建设,是有目共睹的,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已经成为上海新的文化标志。然而,光靠这些标志是不够的,这只是表面文章,文化的雨露,应该滋润到千家万户,应该惠及这个城市的每一个普通市民。令人欣慰的是,在上海城区,正在出现很多面向普通市民的文化活动场所。政府在这方面慷慨解囊,花功夫,下力气,体现的是一种胸怀和远见,是对老百姓最真切的关怀。徐汇区的西南文化中心,就是一个值得称道的文化活动新场所。
西南文化中心建成使用才一年,一年中,无数市民来到这里,观摩演出,参观各种展览,举行内容丰富的报告会,参加益智健身的比赛,其中有青少年意气风发的团聚,更有老年人兴致勃勃的雅集。我相信,这样的文化中心,应该能名副其实,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提升市民精神,丰富城区生活的有效场所。
在上海,还有多少这样面向普通市民的“文化中心”呢?西南有了,西北、东南、东北都应该有吧。但愿这样的文化设施,如春日原野中的万卉竞放,让上海的市民出门便可以呼吸文化的清芬,让上海这个日新月异的大都市每天都增长文雅的气氛。
2005年10月9日于四步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