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西施。西施是古代美女,是美女的代名词,是美的化身。连大自然的美景,在文人笔下也被比作了西施,苏东坡的千古绝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撩动了多少人的心怀。
然而中国人未必都清楚关于西施的故事。西施在哪里出生,在哪里长大,她的身世如何,她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美名?能把这一切说得头头是道的人并不多。西施生活的年代,离开现在非常遥远,西施的身世和故事,在史书中并无太详尽的记载,现代人知道的故事,大多演绎自古书中的只字片言,是民间的传说,而文人的诗文,更使得西施美名远扬。在我的记忆中,李白那首题为《西施》的五言古风,是写西施的诗中情节具体、描述动人、情感深挚的一首,李白诗曰:“西施越美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这首诗中,越女西施的出生、美色、职业,和她曲折而神秘的命运,都有了交代,虽然寥寥数十字,却让读者产生无尽遐想。西施的命运,其实充满了悲剧的色彩,尽管美若天仙,风华绝代,却命运多舛,沉浮跌宕,经历了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生离死别。她所承担的使命,需要牺牲,需要隐忍,需要伪装,需要忍辱负重,绝非一般女子能承受,然而这一切,却没有影响她作为一种美的象征在中国老百姓心里的地位。
西施的故乡在浙江诸暨。我去过诸暨,到过西施故里,也曾站在浣纱江畔遥想当年西施如何在这里“浣纱弄碧水”。一个纯朴的村姑,如何成了世所公认的绝代美人,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美之象征,实在让人浮想联翩。两千多年来,关于西施的传说、诗歌、戏剧和民间故事,在中国早已多不胜数。时至今日,提起这话题,为什么大家还是有兴趣,我想原因大概也很简单,还是因为人们对美的向往绵延不绝吧。
收在这本书中的文章,是当代作家文人们对西施之美的看法。这些文字,并不是对西施的简单赞美,其中饱含着对历史的探寻,对人性的思考,对美的憧憬,也有现代人浪漫无羁的想象。现代人和两千多年前这位传奇美女之间,其实并非远隔千山万水,因为,美是一脉相承的。
是为序。
2006年3月17日于四步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