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童子军在塑造美国男孩儿的综合素质方面是如此重要,那么,到底什么是童子军精神呢?在美国童子军的官方网站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信息:童子军的准则是,值得信赖(trustworthy)、忠诚可靠(loyal)、乐于助人(helpful)、为人友善(friendly)、谦恭有礼(courteous)、平易近人(kind)、服从命令(obedient)、乐观豁达(cheerful)、勤俭节约(thrifty)、勇敢无畏(brave)、整洁纯朴(clean)、虔诚恭敬(reverent)。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每个童子军成员都能达到上述境界,美国的**就会随处可见了。反过来说,我时常在美国各地看到的那些**似的好公民,或许他们就是曾经的童子军。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标语和口号向来都是抽象的,下面我就用几个实例来展示一下美国童子军的精神面貌和活动内容。我家小宝自从上学那一年起就参加了童子军。几年来,通过我的观察,在训练男孩的综合素质方面,童子军团体确实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活动。比如教孩子们系鞋带,学着打领带,叠国旗,制造简单的小木器等,这些都是任何男孩生存的基本要求。最让我吃惊的是,我们心目中的礼仪教育,孩子们在童子军活动中也可以学到。
到了美国以后,我们都会发现,美国人在餐桌上特别讲礼貌。比如谁不慎打嗝了,总会主动说一声“对不起”(excuse me),绝不像在中国的某些餐桌上,打嗝的人此起彼伏,让别人毫无胃口。这种小事,虽然家长是可以提醒的,但如果这种教育出自童子军,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有一次,我在旁观我儿子的童子军活动时,也顺便跟着上了一堂礼仪课。那天,在活动大厅里,到处都贴着讲礼貌和懂礼仪的标语:
Don't talk with your mouth full.(嘴里含着饭时,不要说话。)
Courtesies cannot be borrowed like snow shovels; you must have some of your own.(礼貌行为不是像雪铲一样可以借来用,你必须自己具备这种品德。)
Hold the door open for the person behind you.(为你身后的人开着门。)
Good manners are made up of pretty sacrifices.(好行为意味着你要有所牺牲。)
标语归标语,行为归行为。那天的孩子们,除了阅读上面这些标语并接受餐桌上的礼仪教育以外,他们还学会了如何和陌生人打招呼,如何和人握手,如何在与人交谈时要面带微笑并和对方的眼睛对视。这些细节教育并不是泛泛而谈的,而是每个孩子都要找一个伴儿,两人一起练习上述礼仪。我叫什么,你叫什么,你好吗,天气不错呀,这种寒暄式的交谈,每个孩子都要说一遍。
我站在旁边,看到这些孩子认真练习礼仪的劲头,真的是大开眼界。至少在我们那个年代,上学时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训练。难怪刚来美国时和美国人打招呼,我们总是不敢和对方对视,说话也是颠三倒四的。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在那天的另外一个标语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我们对一个人90%的印象取决于初次见面时的90秒钟(Ninety percent of what we think about a person is determined in the first ninety seconds we meet them)。对中国孩子的礼仪教育,我不敢妄评,但我在美国确实见过不太懂礼貌的中国小留学生。
除了礼仪和动手能力训练,童子军对孩子们的爱心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每年的五月,童子军都要为美国穷人募捐食物。这种活动和中国的学**差不多,但形式上是孩子和成年的公民一同参加。具体流程是,五月中旬的周六,男童军把募捐食物的塑料袋发放给当地居民。几天后,孩子们会站在街头提醒大家,下一个周六请把捐赠的食物袋放到信箱处,男童军会统一收集这些募捐的食物。一周以后,如期而至的男童军成员会挨家挨户收集这些食物,然后再把这些食物送到所属的教区,统一清点食物品种,最后由教区工作人员把这些食物发放到穷人手中。童子军的这种学**活动,一点都不空洞,美国穷人确实可以从中直接受益。男童军的孩子们,也不会为没有需要搀扶的老大娘而发愁。
最近一段时间,时有国内大学生因为嫉妒而投毒杀人的恶性事件发生。美国童子军对孩子们的综合素质训练,或许值得中国教育界借鉴。如果中国的男孩们也能以童子军的活动准则要求自己,后续效果一定会非常乐观。根据美国前总统对童子军的评价,这样的组织一定会对培养男孩的综合素质有益处。我不禁要问,中国的童子军们,如今你们在哪里呢?
美国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话题
一、在美国只会考试远远不够
有一个美籍华人男孩,从小在美国长大,在美国华人界,这个孩子算是出类拔萃的高才生。大学毕业后,他顺利考到美国西部的一所名校读博士,这个孩子志向远大,准备毕业后去美国大学当教授。
谁能料到,他刚上半年学,就坚决要退学。他的父母好说歹说,劝他要慎重考虑,可他就是认准一条路——退学!
这孩子的爸妈一听,急了,赶紧从美国东部飞到西部去摸清原因。聊了一阵子,孩子家长终于明白了。孩子之所以要退学,主要是因为国内留学生把他吓着了,“国内来的学生太会考,太能考了。你看那统计学,我日夜琢磨都考不好,可国内学生根本就不用学,他们就能得全A。我不及格,他们得全A,我可怎么混呢。”
不管父母如何开导,不管导师如何挽留,这孩子最后还是退学了。退学之后,他换了学校,改了专业,最后学了农业工程。在新学校上课的第一天,一走进教室,他的心又开始发毛了。全班六个学生,清一色的中国人,除了他以外,都是国内来的研究生。在随后的考试中,国内留学生的考试功夫又把这孩子镇住了。除此之外,这个在美国长大的孩子,还意外地见识了山东人的厉害:“山东人除了能吃馒头,他们还能吃苦啊。山东人爱学农业,我干嘛和他们做同窗呢,我真干不过他们啊。反正不管我走到哪儿,美国学校到处都是国内来的留学生,我也不能再退学了呀。”
总有人责怪国内的应试教育,殊不知,中国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还能吓跑美籍华人学生呢。这说明,中国的应试教育很成功嘛。仔细想想,事实果真如此吗?
这位美籍华人男孩的经历,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教育的利与弊。会考试,能拿高分,这本身并不是缺点。但仅能拿高分,是远远不够的。以我二十年前的留学经历来说明这个问题,至今依然令人深思。当年在我们的生化班上,国内学生占了一大半。刚到美国,我们英文不好,生化词汇也听不懂。为了应付考试,每次上课前,很多中国学生都把一个小录音机放到老师的讲桌上,录下老师当天的全部讲课内容,回家再一遍遍地听。就是靠着这种啃硬骨头的精神,中国学生在考试时把美国学生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应该承认,我们中国学生能克服困难,勇夺高分,这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在笔头考试以后,我们每个学生要在生化课上参加一个口头表达的课堂学术汇报(presentation)。每当博士生有类似的课堂活动时,我们博士班上的中国学生集体泄气。即使笔头考试拿了A,也不能保证口头考试能拿A。而那些笔头考试不好的美国学生,反扑的机会终于来到了。哪怕是得C的美国学生,他们一旦站在讲台前,也能滔滔不绝地长篇大论,活像一个小教授。
我们应该承认,除非特别出色的人才,大部分中国学生说不过美国学生。除了语言障碍,我们从小缺乏这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一个根本的原因。中国孩子天天啃书本,哪有机会去练嘴皮子呢?悲观地说,口头表达能力不出色的人,即使拿了美国学位,在美国找到了工作,但若在美国生存,后劲儿肯定不足。能够准确而自信地表达自己,在美国求学和生存至关重要。
有一次,我遇到一位从国内来美国游学的暑期生。这个学生在国内是班里的尖子,成绩名列前茅。可他站在我面前时,居然低着头,都不敢抬头看我一眼,说话也是静悄悄的。当时我心里很着急——我又不是老虎,你怕我什么呀。在美国面试官面前你若是这样,那肯定没戏。
家长们总爱用“害羞”为自己的孩子开脱。害羞,是人类的一种宝贵情感,尤其是在男女情感中,害羞会有意想不到的朦胧效果。可惜,美国老板不是和你谈情说爱,你对他羞答答的,他不仅不领情,反而还会把你清除出场。对中国孩子,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即使是站在陌生人面前,也要自信、微笑、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说话得体,这些都是中国孩子应该修炼的基本课程。我家大宝有很多美国同学,即使他们是第一次见到我,呈现出来的基本就是这种能让人愉悦的样子。对此,我们不妨喊个小口号:美国孩子能做到的,我们中国孩子也能做到!
二、考美国研究生比考中国研究生要简单
美国考研和中国考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不考政治和专业课,二是改专业比较容易。申请美国研究生主要准备两大类成绩:一是英文成绩TOEFL和GRE,二是大学成绩单。此外,再有几封教授推荐信就可以了。我虽然不在国内,但也知道国内现在是“拼爹”的年代。爸爸不是“李刚”的草根子弟们,你要想绕过层层叠叠的关系网,何不发奋努力,来美国留学呢?很多在美国的中国女人都是先探亲后读书的,而我却是自己考出来的,我让老公探我的亲。我说这些,只是想鼓励一下草根女孩们:我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
来美国读研究生,不需要像读本科那样花很多学费。读硕士仅需两年,读本科却要四年,所以读硕士比读本科至少要便宜一半。更加振奋人心的是,美国很多研究生院,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尤其是攻读博士学位者,更容易得到经济资助。
我来简单罗列一下有关美国研究生经济资助的英文单词,到底哪种资助适合你,需要你和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直接联系:
1.助教(teaching assistant):给美国教授当助理,批改作业,带实验课等,以教学为主。我当年做的就是助教。
2.助研(research assistant):到美国教授的实验室做实验,以搞科研为主。
3.免学费(tuition waiver):顾名思义,就是所有研究生课都不用交学费,它和本科生的学费是一致的。
在上述资助中,读博士者,如果英文成绩和国内成绩都很好,均比较容易得到。硕士生要大力争取,即使能争取个免学费,也就很不错了。但关于经济资助,美国大学有个现象——容易拿到经济资助的专业,就业前景可能不太好。比如,我们的生物专业。拿不到经济资助的专业,很可能是热门专业,比如电脑和电子工程等专业。
总而言之,无论拿哪种资助,来美国读研究生比来美国读大学要经济实惠得多,尤其是草根阶层的孩子们,来美国读研究生,是一个不用“拼爹”而只需自己好好奋斗的不错选择。
三、中国孩子要学会自己为自己做选择
我先后收到过很多80后读者朋友的来信,这些80后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想出国却不知怎么下手。国内外差异很大,是否值得出去看看?还有人问我:到底该什么时候生孩子呢?
人这一生,一直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比如,即使买台电视机,你也得考虑一下,到底买什么牌子的好呢?恋爱交友,选择更是影响深远。是找个有房子的庸人呢,还是找个贫穷的才子呢?年轻人的选择与思考,是人类永恒的情感。我二十几岁时,也一直在徘徊。当我不知所措时,那时候的一首诗歌对我影响很大:
不是我的,
我绝不奢望。
属于我的,
我绝不放弃。
回首往事,仔细想想,我确实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在母校考上研究生之后,我随即决定转学去北京。在北京研究生毕业后,我马上考虑出国。在我做出这些决定的萌芽期,并没有人提醒我该怎么做。凭着上面那几句诗歌和当时流行的几句歌词——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我就把自己的一生基本决定了。
今天的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而他们的父母大多为50后。当年的50后所受到的灵魂洗礼是,“党叫干啥就干啥”、“一切行动听指挥”。他们所得到的教育精华,也许会在无形中施加给他们的80后独生子女。何况俗语也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之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些年轻人不敢为自己做选择,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有的80后凡事喜欢东问西问,好像只要有老人出山坐镇拍板,即使是犯了错误,心里都觉得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