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03800000003

第3章 “多年”章句(2)

然而经历过长期“阶级分析”训练的大脑,将会立马作出反应:这绝对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而且一定会被“绝对正确的革命”打倒在地下,再踩上一只脚。

有的话,由历史上某些政治人物说出来,可谓鞭辟入里。

**宣传部长戈培尔就曾经写道:“宣传与真理绝对没有关系。”

据说林彪也说过:不说假话,不能成大事。

钱理群说:“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一种语言的趣味。”

这众多赞美的词语中,最值得细心体味的,是“质感”;最需要把玩出来的,是“趣味”。

可是,什么是“质感”?为何是“趣味”?意可会,言难传。

在《读书》杂志里读到一篇小文章,其中两段文字当即让自己联想到语文课程改革,大有顿然憬悟之感,随手抄摘如下:

“多如牛毛的新理论、新见解,轻易的体系建造,除了表明社会浮躁心理外,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

“……在任何一种相对成熟的社会体系内部必然存在革新与保守两种倾向,相反相成、并行不悖,共同构成社会体系稳定和发展的两翼。政治文化上革新倾向,在西方被称之为——自由主义,与之相对的是保守主义。社会也是个有机体,社会领域中的革新与保守、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就功能而言,犹如生物学上的变异与遗传。……变革,是通过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使社会体系的生存能力得到加强;保守,是不断地向制度的本质复归,通过对固有价值的肯定来巩固社会体系的稳定。变革和保守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体系都是必需的,变革与保守之间并无优劣之分。但遗憾的是在我国当代文化中,乃至在语言中,保守都是一个贬义词,这是当代中国文化不够成熟的一种表现。”

课改实施以来,不问历史上的母语教学有哪些固有价值需要肯定,而随便抓住些例子,不做具体分析,便从整体上对旧有的一套加以抹杀,力图重新建立全新的教学体系,也正反映了教育文化的幼稚不成熟,以及教育改革人士的浮躁心理。

当代的文风见诸遣词造句,行文谋篇,有太多的近似,甚或雷同。上个世纪的前50年间,文风不算鼎盛,但各具风格的作家,毕竟还数得些出来,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都尽了文体和语言创新的努力。周作人有一个意见,我认为很值得作家作为语言创造的追求,他在《燕知草·跋》和《苦竹杂记·后记》里曾谈过,要“混合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并借杂糅口语、欧化语、古文、方言等,以造成“有雅致的俗语文章”。

上述一段话,会不会是夫子自道?或欲以自己的文章,替别人竖起标杆?

文洁若在《晚年的周作人》中写道:“八道湾周宅是周作人一直居住的地方,……不论什么时候去,他的书房里总是窗明几净。书桌上只摆着笔砚、稿纸和原著,此外,连张纸片都不见。多年后我曾问过周作人的长子周丰一的妻子张菼芳,是否因为出版社有人来谈工作才特别收拾一下。她说,周作人向来极爱整洁,书稿井井有条。工具书各有固定的地方,用毕必放回原处。她还告诉我,周作人每天伏案工作达十小时以上,而且都是自己研墨,毛笔正楷,从来不用钢笔。他不打底稿,改动很少,考虑好了再下笔。”

文化人的这种斯文洁癖,也跟传统基因的承续有关系,不是可以勉强学来的。

文洁若还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周作人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的从8世纪到18世纪的日本古典作品,以至20世纪的《石川啄木诗歌集》,时间跨度达一千多年。“每一部作品,他译起来都挥洒自如,与原作不走样。最难能可贵的是,不论是哪个时代的作品,他都能够从我国丰富的语汇中找到适当的字眼加以表达。这充分说明他中外文学造诣之深。”

即便不是翻译,而是写作,“都能够从我国丰富的语汇中找到适当的字眼加以表达”,也是何等的造诣!

1965年4月4日,周作人在致鲍耀明的信中说:“知海内报刊时常提及鄙人,无论是称赞或骂,都很可感,因为这比默杀好得多。”

周作人所着意的,分明是人们是不是还记得他。

朱自清在《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曾明确表示反对“将‘人的教育’的全副重担子都放在国文教师的两肩上”,强调要注重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由此来确定它在“人的教育”这一总目标中所应与所能担负的任务。

林炜彤说他1987年在全国中语会第四次年会上曾经说过,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形势,还是处在宋公明二打祝家庄时期,虽闻千军万马厮杀之声,看见各具胜负的争战之状,但到头来并没能有效解决根本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最终还是走不出盘陀路。他希望有钟离老人能告诉老师,学生如何能走出盘陀路,指点红灯。

时过二分之一世纪,语文教学仍在盘陀路上转悠。四面八方,红灯高照,不是没有钟离老人,而是钟离老人太多,难辨是真是假。

个人最喜欢也最切记体认的一句话,是——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有的道理,如何只一两句话即把本质说透,这在阅读分析,尤其在作文表达中要特别予以重视和加强训练。例如:

◇片面强调无私奉献,就等于将人置于价值真空之中。

◇教育行动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其自身成为不必要。

◇潜规则,就是拿不到台面公开讲,但却实际存在的行为方式。

作文字无非是一为资用,一为遣兴。二者均能得心应手,亦人生一大快事。学习语文,其实也无非是这样两个目标而已。

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福州一中校友林群院士告余曰:

⒈“近代数学始于微积分。要让所有学生都懂得微积分。如果微积分不能让一个十五岁的中学生读懂,那就不是微积分了。”

这话是说微积分并不难,关键是教材好不好,教师善不善教。但不说“那就不是数学教师了”,而归咎于微积分。有什么区别吗?

⒉“数学之中几何最重要。要大力提倡看图,对图形进行思考。哲学家认为哲学最后的归宿是只要看,不要想。”

这只是极言看的重要性。以看代想乃至取消想,不可思议。

⒊“学生不要读太多书。华罗庚当年常讲点金术比金砖更重要。要做飞机,不要做火车。”

这是说要像飞机一样自由飞翔,不要像火车只能在固定轨道跑动。我想,应该先做火车,后做飞机。知道了怎么跑,将来才可能自由飞。

⒋“死读万卷书,活听一句话。”

这是说,读了万卷书你可能还是个死脑袋,有时只听一句话,你的心灵就活了。关键是要会听。

⒌“文理不要再分家。”

这话科学家讲最可信。但,什么时候已经团圆过,而今“不要再分家”?看来永远不太可能不分家。

据说,国外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有三层次:一是社会良心,二是智慧传播者,三是对真理与神圣的亵渎与怀疑者。

一,很重要,不可少。二,常识,但强调的是智慧,不是知识。三,此处的“真理与神圣”,是中性的,即需要加上引号的。“亵渎”,也不可作贬义看。

古语云:“人至清则无徒。”

确是见过几个“准至清”(在彼看来可能认为是“至清”)者,其身边却是少徒,严格说是无徒。有几个常接触的,只是客,而不是徒。

糊涂一点,就会有徒吗?是什么样的徒?人一定要有徒吗?古人的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王蒙读王小波,写了《王小波——难得明白》,其中有云:

“从王身上,我深深感到我们的一些同行包括本人的一大缺陷可能是缺少自然科学方面的应有训练,动不动就那么情绪化模糊化姿态化直至表演化。一个自然科学家要是这种脾气,准保一事无成——说不定他不得不改行写呼吁性散文杂文和文学短评。”

不强调自然科学知识,而说“应有训练”,是对的。唯有经过科学训练,才会冷静和趋于理性。科学家改行写散文杂文和文学短评,也许倒是件好事,因为一旦科学理性与文学脾气结合起来,则一定要比今天情绪化表演化的文人好得多。例子也早就有了。

董桥有文题曰:“袖手观棋,低眉阅世。”

这是何等理想!但必须是棋无涉我,世不来问。过去有多少知识分子躲避现实,不问政治,以为可以远害全身,结果偏被政治揪了出来。袖手低眉,谈何容易!所以有人说“你不可不读董桥”,是对的,因为“你不可不懂董桥”。

1998年,张斌生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说:现在除了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还存在以情藐法、以钱枉法。

20年前,法与情与钱的关系,似尚比较暧昧,但实已存在,张斌生以法律界代表身份呼吁关注,因余曾有现实社会乃由3Q(权、钱、情)支撑一说,故闻之特别敏感。

爱因斯坦为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而去画出一幅简化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相对论体系终于诞生了。

沉浸于科学的抽象的世界,可以忘却人世的日常的粗俗与沉闷,这也许是可能的,而驰骋于文学的形象世界,必将更接触那粗俗与沉闷。

我有时也感觉语文教学现状令人沉闷,既不能突破,又无从逃避,便愈加觉得苦闷。于是也曾想到,是否有一个本然的教与学的简易图像,可以寻求,能够描出,就像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

理科学得好的学生,语文成绩往往不怎么好,何以故?是不是智力与慧性,未必两全?

汪曾祺说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气势磅礴、纵横挥洒的‘大散文’”,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果树园》则是用意识流方法写出的精致的小品。

这一“大”一“小”,汪老是以什么样的目光去看,怎样的心理去感受的?值得仔细去读一读想一想。

余秋雨说:“所谓性情中人,就是在哪一方面都不装‘假正经’。”

这当然未必全面,但却是一个很好的角度、一个重要的标准。当今社会,很多人根本就分不清什么是正经、什么是不正经,故难见真正的性情中人。

语文文本解读究竟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入手,有不同看法。

叶老认为应该侧重形式的讨究,当然是认为要从形式入手。

李海林认为:“21世纪语文教育必须重新回到‘语文专门化’的历史交叉路口上,选择语言功能教学作为新的起点。”

朱贻渊认为:“而与义理统一的语言经验,为什么不能在统一的语言经验涵育之后再强化语言的表达形式学习呢?真正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正是在充分感受、体验、思考义理之时才进入形式语言的接受过程吗?”

魏占峰认为,语言学习者主要关注材料的内容而不说语言形式。研究表明:语言交际能力“只能在语言信息和心理信息同时传递、同时加工的交际活动中形成”,而“理解语言表达意思的过程就是习得的过程。”“几乎所有作文尖子都认为他们良好的写作能力主要得益于课外自由的读写。不少作家也有类似的经历。”

赖瑞云教授则认为:“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都可以。”

这里值得关注的,有以下几点:

⒈侧重,不是“只重”。侧重,是指明语文学科有它的特殊任务。

⒉李的观点可取,但不仅仅是回到语言专业化的路,还应该同时回到基础教学的起点。

⒊朱的观点,可以理解为只要在熟读熟诵、深潜涵泳之中,即可同时学习语言形式。这是有道理的,也符合事实。古人也就是这么做的。但在语文课程中,这只是很重要的一种“进入”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要想达到“充分感受、体验”等等,是不可能不注意形式的学习的。

⒋魏的观点,只不过强调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不可分割,尤其不可忽视课外的自由读写。但说学习语言主要是关注内容而不是形式,则又把二者割裂开了。这一见解符合一般阅读,却不适合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有其特殊性质和任务。

⒌赖瑞云的看法,也是基于统一的观点。但真要从内容入手,则同样离不开形式。

安贝托·艾柯是西方有影响的反对过度诠释的学者,他在读者理论走向极端,解构主义风靡之时,提出诠释的三条标准,是值得我们在解读教学文本时加以注意的。

其一是,简洁,经济;其二是,指向某一单个的原因而不是诸多不相干的杂乱的原因;三是与别的证据相吻合。(《诠释与过度诠释》)

弘一法师自道其字:“朽人之字所表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致马冬涵信)

我本以为,法师的字是信手落笔,毫不用意着力,故有极其自然随便之态,一点没有人间烟火气。但看来还是有“所表示”,即有所追求。法师毕竟不是一般的出家人,而且极富艺术气禀。

读知堂《堕民的生活》,甚生同情。文中介绍浙江绍兴一带的堕民(俗称堕贫),多以炒豆麦糖换取鸡毛破布烂铁以谋生。因忽忆儿时,福州也有人以麦糖换取鸡毛之类的废品,其糖主要是给孩子解馋的,呼曰“kiakia糖”,是用两个铁片敲出kiakia的声音,以代替沿街叫唤。担子里的麦糖,是整个一大块,颇硬,也是须以铁片加小槌将之敲下来的。其人亦堕民之俦欤?

沙叶新说:“所谓名人都是社会形象,是社会根据各种需要,人为地塑造出来的。只要你一出名,你便不再完全是自己了。知名度越高,就越不是自己。”

鲁迅早说过:“我想不做‘名人’了,玩玩。一变‘名人’,‘自己’就没有了。”(1927年2月25日致章廷谦)

同类推荐
  • 从小培养清华男孩的23堂课

    从小培养清华男孩的23堂课

    你的家庭教育完美吗?你的宝贝孩子独立吗?谁能给予他广博的引导?深刻的启发?谁在用18年的钻研来做一件事情?是你,更是《从小培养清华男孩的23堂课》!
  •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是“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的著名作品,讲述海怪出没,发现“鹦鹉螺”号,并进行深海旅行的故事,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充满了高深动人的想象。
  • 这样写作最高效

    这样写作最高效

    本书是一部专门针对中、高考作文的训练书,旨在帮助中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快速、准确、高效地写出好作文,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本书在内容上紧扣考试大纲要求,准确地把握考试内容;在形式上紧跟中、高考话题文的发展趋势,取材典型,重点突出,是中学生理想的作文训练教材。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知识小百科》共12册,是专为中国青少年量身定做的一套全方位知识图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知识小百科》涵盖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科技、军事、文化等不同领域知识精华。本丛书旨在启发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积极引领中国青少年朋友走向未来,使青少年朋友们能够在轻松与快乐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是广大青少年学习新知识的理想读物。而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影视艺术知识》更是系统全面讲解影视知识,使青少年轻松学会。
  •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创造成功的经济学家(1)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创造成功的经济学家(1)

    三十六行,行行皆有状元;而商场亦如战场,瞬间便又是另一翻风云。“创造成功的经济学家”为我们隆重讲述了商界名人们的成长史,品他们于商海间的每一个决策后的那份坚定和执着。
热门推荐
  • 春风沉醉的夜晚

    春风沉醉的夜晚

    阶层的鸿沟,像阴影般无处不在,深入骨髓。这是一个套中套的故事。“猎物”突然成了试探者,到底谁是猎物?谁是猎人?一我,夏秉秋,查丽丽。我们三个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两年前,柏林自由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当时我们的关系如下:我和夏秉秋同时被邀请参加会议,夏秉秋是德籍华人,常居柏林,而我从上海坐德航经法兰克福转道柏林。我们素不相识。至于查丽丽,她是我十八岁以后的闺蜜,这样的关系已经延续了差不多另一个十八年。那一阵她正好在德国修最后的MBA课程,有个短暂的假期,于是她决定来柏林和我见面。当然,与此同时,也见到了同样素昧平生的夏秉秋。
  • 大五那年我的魔兽我的兄弟

    大五那年我的魔兽我的兄弟

    长篇小说《大五那年我的魔兽我的兄弟》讲述了大学男生宿舍中6个男生一起打游戏的大学生活,搞怪、爆笑。WCG世界冠军、人皇SKY李晓峰推荐。《大五那年我的魔兽我的兄弟》由空城大叔编著。
  • 先婚厚爱:冰山老公的专属

    先婚厚爱:冰山老公的专属

    大学时他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却苦恋无果。命运却让她嫁给他。套上戒指的那一刻眼泪兴奋的哗啦。以为是幸福的到来,却变成了恶梦的开始。她的大度好脾气完好无损的被妈妈遗传了,任凭小三欺凌也不吭声。她忍无可忍死命反抗,却引起他的注意。命运总是爱捉弄人,他们两个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爱又再破碎了。原来一直以来她只不过是替代品而已,谁替代着谁,谁拿谁的幸福,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场游戏罢了。。【写的不好,别骂我哦!如果你有什么建议可以给我留言的。欢迎入群:152201330,验证是小说里任何一个人的名字,或许作品的名字,谢谢。】
  • 天下聘

    天下聘

    天下为聘,谱一曲凤歌倾城!北漠孤女,身世坎坷,却从不自怨自艾,顽强成长,精通医术!千里迢迢,自北漠而来,与皇子瑞艰难相守,深情不渝,最终辅佐皇子瑞登基,天下一统,颂歌传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太古拳神

    太古拳神

    武者世界,强者为尊,弱者任人宰割,唯他耀阳拳神独霸天下,只喜欢四海为家,最后在渡劫神帝时却被自己的徒弟所暗杀。意外重生在一偏僻的皇极大陆......
  • 第一个人

    第一个人

    《第一个人》包括《流亡与独立王国》、《第一个人》两部作品。《流亡与独立王国》为短篇小说集,《第一个人》为作者生前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第一个人》是加缪生前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法籍阿尔及利亚人雅克从童年到壮年的故事。本书是加缪的精神自传,被作者自己称为“我成熟的小说”。在这本书中,他把自己视为本家族从原始状态中走出来、走向文明的“第一个人”。《流亡与独立王国》是一部短篇小说,包括《不忠的女人》《反叛者》《无声的愤怒》等六个短篇,其主题都是作为有情感有理性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孤独。
  • 极品总裁小可爱

    极品总裁小可爱

    零零的群:178143034她,一个从农村出来,为了抗拒命运的女孩儿,因为奶奶的话,表面安静、固执、坚强、在遇到他后,她渐现本色、他,一个出身贵气家庭,却因为父母从小留下的阴影,腹黑、霸道、危险,遇到她后,才知道什么是劫,她就是他的劫!情节1“哧,呲”一辆车急驶过来,开车的司机停下昂贵的车,拍拍胸脯下来,对这场“肇事”的肇事者骂骂咧咧。车子带过的风将她的帽子弄飞了,女孩儿往一边跑去捡了帽子,找了一面镜子,重新戴好子走了。车上的男人看着车外正对着他车的后视镜的女孩,她的那头飘逸长发很快消失了,十足一个还在发育中的小男孩,他的心里起了涟漪,渐渐泛起了浓浓的兴趣。情节2“你是谁?”女孩盯着男人的眼睛看了半天,奇怪了,她不明白为什么在他的眼睛里竟然会看到自己影子。“我们结婚吧!”男人底下头吻住了女孩诱惑人心的红唇,没想到她的滋味亦如她的人一样,充满神秘。她和他去了民政局,出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两个红色的小本本。情节3“你要相见儿子,就按照上面写的做!”对着她,他冰冷地宣布着他的决定,对上那个容颜依然美丽的女子。想起了那日,她为了早日见到儿子,能让儿子健康的回到她的身边,看都没看那份协议,就签上了自己的大名......男人安奈住心里的悸动,告诉自己,不要在乎,不再在乎,那些多余的在乎,只能......男呸脚:她说:“我们不适合!”只因为她的心再次被他占据。他说:“我太冲动了了,对不起!”说完,温柔的为她披上外衣,送她回家了。温暖!她说:“代言活动已经结束,你还来找我作甚么?”疾言厉色。他说:“我们之间永远没有结束!”说罢,拉过她,欺上她的唇。恶心!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本文有宠亦有虐,有霸道亦有放手,有固执亦有放弃,要看最后结局,且看零慢慢为大家分析来!收藏评语鞠躬
  • 雨城

    雨城

    失去父母的孤儿六一为了生存走进社会最底层,后当知青用稚嫩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担,拉架车、淘沙石、开田种地,劳动者的质朴善良滋养了他,钻营者的鲜廉寡耻警醒了他,在人生的苦难中渐渐长大。四人帮粉碎后考上大学,开始了新的生活。
  • 从冬到夏谈养生:中医养生与二十四节气

    从冬到夏谈养生:中医养生与二十四节气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道法自然”。中医养生从千年文明中不断吸取精华,以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精液、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特点,以食疗、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方法为手段,总结出一套神奇且行之有效的养生大法,成为人们预防疾病、保养身体、促进康复的重要依托。本书综合了历代养生名家名著的理论,针对二十四节气制定了饮食、运动、食疗、起居等方面具体的养生方案,读者可以掌握并运用到生活当中,轻松地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 最伟大的智慧书

    最伟大的智慧书

    葛拉西安,以洞穿一切的目光、过人的智慧和绝伦的仁慈,用一种令人惊异的冷峻与客观,看透叵测的人心和纷繁的世事;马基雅维利,手执一支锋利的笔,给西方政治学划开丁致命的一刀;孙武,凭借博大精深的学识、精邃,写下了一部为军事家视为必读的教科书……